“三綱”,就是指封建社會的以中國道德規(guī)范,即“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合稱“三綱”。綱,原意是提綱的總繩,引申為居于支配地位的意思。
“三綱”就是說臣要絕對服從君,子要絕對服從父,妻要絕對服從夫?!叭V”在戰(zhàn)國時期的荀子最先提出來的:“無君以制臣”,無上以制下,天下害生縱欲;“君者,國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亂”;“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第之事兄,若手臂之于仟頭目而覆胸腹也......”
荀子的這些主張就是封建道德規(guī)范“三綱”的雛形。
明確提出“三綱”概念的事漢朝的董仲舒。將“三綱”定型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事漢代的經學全書《白虎通》,后經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不斷加強,“三綱”逐漸成為禁錮人民思想的一道枷鎖。
“五?!?,也叫“五倫”,是封建社會禮教所規(guī)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關系,這些人倫的關系,反映了封建社會的道德觀念,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拔宄!?,也指仁、義、禮、智、信。
最先把“三綱”、“五?!辈⒎Q的,是東漢后期德爾馬融的《論語注》:《論語.為政》說:“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瘪R曰:“所因,謂三綱五常;所損益,謂文質三統(tǒng)?!彼逄埔院?,“三綱五?!北环饨ㄉ鐣赖碌暮诵母拍畹玫綇娀蔀榉饨ㄉ鐣y(tǒng)治者加強其通知的思想工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