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散文“唐宋八大家”,唐代只有韓愈、柳宗元兩家,宋代有六家: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其中蘇軾一門就占了三家,史稱“三蘇”。其父蘇洵,號老泉,人稱老蘇,以發(fā)奮讀書、大器晚成著稱。《三字經(jīng)》有“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讀書籍”之說。蘇軾,號東坡,人稱大蘇,成就最高,詩、詞、文、賦,各領(lǐng)風騷,故獲“出人頭地”之美譽。蘇轍,字子由,人稱小蘇,散文著稱,其兄蘇軾贊其“文如其人”?!叭K”業(yè)績,《宋史》等著述多有記載,而且典故聯(lián)翩。
《宋史·蘇軾傳》記載:蘇軾二十歲考中進士,就受到主考官、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唐宋八大家”之一)賞識,認定是一位杰出人才,力排眾議,大加推舉。蘇軾,“后以書(信)見修(歐陽修),修語梅圣俞(堯臣,詩人)曰:'吾當避(讓)此人出一頭地!’”
又據(jù)《歐陽文忠集》記載,歐陽修給梅圣俞的信中也說過:“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歐陽修反復贊賞蘇軾“出一頭地”,評價其超乎尋常,高人一等。后來叫“出人頭地”,如明代陸采《飛報捷音》:“書生俊杰真天縱,出人頭地建奇功?!?/p>
“出一頭地”,古人也叫“加人一等”。如《禮記·檀弓》:魯國大夫孟獻子“除喪作樂,得禮之宜------獻子加于人一等矣。”
《宋史·蘇軾傳》記載蘇軾論寫作的一段話:“軾與弟轍,師(效法)父洵為文,既而得之于天(天賦)。嘗自謂:'作文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箭靶,目的),但常行于多行,止于所不可不止。雖嬉笑怒罵之辭,皆看書而誦之。’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鮮(少)矣。”
“行云流水”,比喻作文重在自然,不矯揉造作?!版倚εR”,表示作文不拘常格,充分發(fā)揮。這是蘇軾直接闡釋文學主張的話。宋黃庭堅《蘇軾贊》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边@都成為流行的成語。
蘇軾《經(jīng)進東坡文集》中《答張文潛書》,有論蘇子由(蘇轍,字子由)的話說:“子由之文實勝(超過)仆(自稱,謙辭),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不及)。其為人深不愿知之,其文如其為人故汪洋澹(淡)泊,有一倡(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p>
作為同胞兄弟,知根知底,蘇軾對弟弟蘇轍的評價是中肯的。“其文如其為人”,簡化為“文如其人”,后來泛指作者的文品和人品相稱。
“汪洋澹泊”,比喻蘇轍文風氣勢深廣,而又澹泊恬靜,正像其為人品格一樣,“為人深不愿人知之”。所以,其文收到“一倡三嘆”之效。
“一倡三嘆”,今寫為“一唱三嘆”。原出自《禮記·樂記》:“一倡而三嘆,有余音者矣?!痹馐怯幸蝗顺撕停瑢嘁艨澙@。后用以贊美文章韻味無窮。
再看蘇軾名篇《前赤壁賦》,文字優(yōu)美,膾炙人口,成語薈萃。舉例簡述之。
“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都表示哀怨之聲,動人心魄。文中形容器樂之聲悠揚動聽。
“余音裊裊”,即樂音悠揚纏綿,如裊裊炊煙。
“不絕如縷”,即像炊煙繚繞不斷。
在抒發(fā)泛游赤壁之感慨,借用了“逝者如斯”的典故。原出自《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北砻髯匀灰?guī)律是無法抗拒的。正如當代偉人毛澤東在《水調(diào)歌頭·游泳》詞中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一樣,表現(xiàn)寬闊胸懷。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表示“造物者(自然界)之無盡藏也”。即天地之間有無窮無盡的寶藏,“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后用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表示資源無比豐富,取用不完。
蘇軾寫《前赤壁賦》,于“是年(宋神宗元豐五年)十月之望(十五日)”。與同游者對答,并“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備不時之須?!薄安粫r之須”,后寫作“不時之需”,是常用成語,以表示儲備物資,準備隨時取用。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直寫赤壁夜景。用作成語,“水落石出”,比喻引申為事情真相大白。
“杯盤狼藉”,形容宴飲之后的凌亂之相。
“不知東方之既白”,表現(xiàn)游宴余興未盡之心境。
蘇軾《答秦太虛書》中,有記述日常生活開支的文字,有“水到渠成”之說,比喻條件俱備,順其自然。清代李漁《閑情偶寄·大收熟》:“須要自然而然,水到渠成?!?/p>
又有“賈耘老法”一典。賈耘,名收,字耘老。與蘇軾交游,唱和甚多,常以所畫古木怪石相贈。此典比喻生活開支,各有所本。
蘇軾不僅是著名的散文大家、詩人,還是造詣深厚的書畫家。他在《筼筜谷(yundang,谷名,在陜西,以盛產(chǎn)筼筜竹而得名)偃竹記》講述宋代畫家文與可畫竹的方法。先講竹子自然生長的規(guī)律,然后說,“故畫竹比先得成竹于胸中,執(zhí)筆熟視,乃見其所畫者------如兔起鶻落,稍縱則逝矣?!?/p>
“先得成竹于胸中”,簡化為“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以畫竹比喻處世要有定見,方能成事。宋代晁補之詩云:“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
“兔起鶻落”,以鶻(猛禽)捕兔為比喻,表示書畫文章,貴在縱筆神速。其實,還是“胸有成竹”的具體體現(xiàn)。明代歸有光《尚書別解》云:“意到即筆不得留,昔人所謂兔起鶻落時也?!?/p>
“稍縱則逝”,也是成語,后稱“稍縱即逝”,即少有放松,就會失去機會。
上文中還有蘇軾寫給文與可夫婦的一首詩,“與可是日與其妻游谷中,燒筍晚食,發(fā)函(打開信)得詩,失笑噴飯滿案。”這“噴飯滿案”,或簡稱“噴飯”,都表示不禁失聲大笑的樣子。另有宋人釋惠洪《冷齋夜話》也說:“一座大笑,噴飯滿案。”
蘇軾《書吳道子畫后》是贊揚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的畫的。吳道子,名道玄,字道子,善畫佛像及山水。蘇軾對吳道子的畫,贊譽備至,成語連連。
“以燈取影”,謂吳道子畫人物就像燈映人影一樣,形象逼真。
“逆來順往”“旁見側(cè)出”,都是表現(xiàn)作畫筆勢靈活自如、左右逢源。與現(xiàn)行成語“逆來順受”“旁敲側(cè)擊”是不同的。(“逆來順受”,表示對遇到的不平和無理采取忍讓的態(tài)度?!芭郧脗?cè)擊”,比喻說話或?qū)懳恼拢皇钦嬷闭f,而從側(cè)面曲折表達。)
“不差毫末”,形容筆法準確,恰到好處,也可說“不差毫厘”
“游刃余地”,一般說“游刃有余”,典出《莊子·養(yǎng)生主》,在此以“庖丁解?!钡斗▼故欤b綽有余,比喻作畫運筆技藝熟練自如。
“運斤成風”,出自《莊子·徐無鬼》,說的是,楚國郢都,有個工匠,技術(shù)高超,能用斧子(古稱“斤”)砍掉人鼻尖上的一點粉污,而不會傷著鼻子,叫“運斤成風”,也叫“匠石運斤”,或“郢匠運斧”,也是比喻書畫筆法嫻熟精到。
以上成語,都是贊譽吳道子畫藝高超,故稱其為“古今一人”,無人能比。
然而,蘇軾又在《寶繪堂記》中,以自幼酷愛書畫之體驗,領(lǐng)悟出書畫皆身外之物,“譬之云煙之過眼,百鳥之感耳”,不可過于迷戀的道理。“過眼云煙”,比喻容易消逝的事物,成為流行成語。如曹雪芹《紅樓夢》中有云:“論起榮華富貴,原不過是過眼云煙。”
蘇軾《張君寶墨堂記》中,援引蜀地俗諺:“學書者,紙費(損害);學醫(yī)者,人費。”并自云:“此言雖小,可以喻大?!币詫W書法和學醫(yī)相比,說明同樣的道理:不學無術(shù),不能致用,同樣害人。或喻指當政者沒有真才實學,同樣害人誤事。
《東坡志林·書摩詰藍田煙雨圖》又稱“味(體會、深究)摩詰(唐朝詩人王維,字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就是人們常說的詩情畫意。
蘇軾的《日喻》,整篇都是以“眇者(盲人)”不識日,而以聞鐘、扣盤、捫燭以為日,比喻事理之難明,必須善于學習。這就概括出“聞鐘為日”“扣盤捫燭”等成語,比喻認識事物不能單憑主觀臆測,而要深入實際。
《東坡志林·三老語》記載三位老者談?wù)撃挲g壽限的故事。
一人曰:“吾年不可記,但憶少年時與盤古有舊(交情)?!币鉃榕c盤古同齡。
一人曰:“海水變桑田時,吾輒一籌(計數(shù)工具),爾來吾籌已滿三間屋。”“滄海桑田”,極言世事變化之大,經(jīng)歷之長。“籌”滿屋,極言壽命之長。合起來,“海屋添籌”就成了祝壽之詞。
一人曰:“吾所食蟠桃,棄其核于昆侖山下,今已與昆侖山齊矣?!边@就是“蟠桃獻壽”的故事。據(jù)《漢武帝內(nèi)傳》載:西王母把四顆蟠桃(也稱仙桃)贈給漢武帝,說此桃三千年開花結(jié)果一次。吃了蟠桃,就能長命百歲,萬壽無疆?!芭c昆侖山齊”,也有“壽比南山” 的意思。都是祝壽之詞。
《東坡志林》又有《賈氏五不可》記述晉武帝受人蠱惑,為其子娶賈氏為妻,反受其害的故事。其中引“俚語曰:'證龜成鱉’此未足怪也。以此觀之,當云'證龜成蛇’。”
“證龜成鱉”“證龜成蛇”,是一個意思。后借喻小人說話無憑,顛倒黑白,迷惑蒙蔽別人。
《東坡志林》又一寓言以擬人手法記載,桃符和艾人爭吵,門神從中解紛道:“吾輩不肖,方傍人門戶,何暇爭閑氣耶?”
“桃符”,是舊時習俗,年除夕畫人形于桃木板上,懸于門首,以辟邪。王安石詩曰:“總把新桃換舊符?!本褪钦f的這種習俗。
“艾人”,也是舊俗。端午節(jié),用艾草扎制人狀,懸于門戶,以除毒氣。
桃符、艾人、門神,都是貼在門上的,所以都是“傍人門戶”。此借指人依賴別人,缺乏獨立自主精神。
蘇軾《艾子雜說》記述艾子在海邊行走,先看到蝤蛑(qiu mou,青蟹,比螃蟹大),又見到螃蟹,再見到一種彭越(比螃蟹?。?。于是喟然嘆曰:“何一蟹不如一蟹也!”這“一蟹不如一蟹”,后來就比喻情況越來越壞,一時不如一時。
《艾子雜說》還記載一則故事?!褒R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一日,艾子謂其父曰:'君之子雖美,而不通世務(wù),他日何能克(治理)其家?’”其父不服,當場問其子,“米從何來?”兒子嬉笑著回答,“每以布囊取來!”父親臉色大變,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p>
這個小故事里有三個成語:
“家累千金”,和“家產(chǎn)萬貫”一個意思,表示極其富有。
“不通世務(wù)”,今謂之“不識時務(wù)”,表示不了解社會情況。
“非其父,不生其子”,這是以否定之否定的說法,即沒有這樣的父親,就生不出這樣的兒子。其正面肯定的意思,就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蘇軾的詩詞也留下了很多千古傳誦的成語。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高處不勝寒”“人有悲歡離合”“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水調(diào)歌頭》)“風流人物”“江山如畫”“雄姿英發(fā)”“灰飛煙滅”“人生如夢”等(《念奴嬌·赤壁懷古》),“不識廬山真面目”,(《題西林壁》)等等,都是人們出口成誦的成語,也都有動人的典故。
宋俞文豹《吹劍續(xù)錄》記載蘇東坡在翰林院與一位善歌的幕士對話,集中概括了蘇詞的風格氣勢。
東波問:“我詞比柳(柳永)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十七八女孩兒,執(zhí)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guān)西大漢抱銅琵琶,執(zhí)鐵板,唱'大江東去?!?/p>
東坡十分贊同幕士的評價。于是,這“銅琶鐵板”、“大江東去”便成了詩文雄壯豪邁氣勢的專名詞。
綜上所述“三蘇”之典,大致有:出人頭地、行云流水、嬉笑怒罵、文如其人、一唱三嘆、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逝者如斯、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不時之須(需)、水落石出、杯盤狼藉、水到渠成、不知東方之即白、賈耘老法、兔起鶻落、稍縱則逝、胸有成竹、噴飯滿案、以燈取影、逆來順受、旁見側(cè)出、不差毫末、游刃有余、運斤成風、古今一人、過眼云煙、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聞鐘為日、扣盤捫燭、海屋添籌、蟠桃獻壽、壽比南山、證龜成鱉(證龜成蛇)、傍人門戶、一蟹不如一蟹、不識世務(wù)、家累千金、非其父不生其子(有其父必有其子)、把酒問青天、高處不勝寒、悲歡離合、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風流人物、江山如畫、雄姿英發(fā)、灰飛煙滅、人生如夢、不知廬山真面目、大江東去、銅琶鐵板等等。
作者系淄博第十一中學退休教師
本文內(nèi)容由壹點號作者發(fā)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