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閑來無事,偶然得知一部十年前的神劇“《大明王朝1566》”,遂百度一下,驚奇的發(fā)現(xiàn),豆瓣評分,高達9.4分,
嚴嵩(公元 1480~1567年),字惟中,號介溪,江西分宜人,祖父嚴驥,父親嚴準是個窮秀才,在鄉(xiāng)里課蒙童。嚴嵩幼時聰慧,八歲時就書史成誦,能為文,屬對有奇語.據(jù)《嚴氏族譜》,嵩讀私塾時,曾與其老師及叔父對聯(lián)語有曰:“手抱屋柱團團轉(zhuǎn),腳踏云梯步步高”;“一灣秀水足陶情,流珠濺玉四顧好山皆入望,削碧攢青;”“七歲兒童未老先稱閣老,三旬叔父無才卻作秀才”。因出語非凡,被人稱為神童。
嚴嵩在弘治十八年(1505)考中進士,并隨之以《雨后觀芍藥詩》入選翰林院為庶吉士,這年嚴嵩剛剛二十六歲。正德二年(1507),嚴嵩庶吉士結(jié)業(yè),被授為翰林院編修。可謂是少年得志。但在正德三年(1508)三月和次年夏天,因祖父和母親相繼去世,不得不回鄉(xiāng)守制,中斷了官場生涯。
明武宗好逸樂,建豹房,游宣府,縱情享樂,給宦官劉瑾提供了擅權(quán)之機,使得明代正德年間的宦官之禍愈演愈烈。其時當權(quán)的宦官劉瑾是陜西人,閣臣焦芳是河南人,因此,提拔、引用的大批官員都是北方人,南人大多受到打擊和排擠。尤其是閣臣焦芳,對江西人格外排擠。嚴嵩籍系江西,而且位卑權(quán)小,因此,嚴嵩借丁憂之機,托辭稱病。
正德三年,嚴嵩在鈐山之麓修建“鈐山堂”,過起了隱居生活,以詩文自娛。鈐山隱居的八年,對嚴嵩的宦海生涯具有重要的意義。避居鈐山,嚴嵩能夠明哲保身,遠離政治斗爭。在此期間,嚴嵩潛心讀書,埋頭詩作,其文學素養(yǎng)大為長進,這對他復出后能夠縱橫官場、詩文奏對得到皇帝歡心大有裨益。同時,嚴嵩通過八年的韜光養(yǎng)晦,也為自己贏得了清譽,此時的他已不再只是個新科進士,而是具有很高文學聲望和社會影響力的人物,為他重返仕途積累了充足的資本。
正德十一年(1516),嚴嵩還朝復官。復官之初,嚴嵩對朝政多持批評之論,他多次提到?!罢麻g,天下所疾苦莫如逆豎妖僧”。對于武宗的其他許多做法,他也持批評態(tài)度。關(guān)于運楠木北上,他寫道:“今湖南運殿材巨楠數(shù)千株,聯(lián)筏曳旗,蔽流而上。楠最硬者圍丈余,長可五十尺,誠天地間奇聲。然此木一株,山伐陸挽水運至此,費數(shù)百金矣?!?/p>
正德十六年(1521),武宗朱厚照駕崩,他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即世宗皇帝。他為了追崇自己的本生父母,與廷臣們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大禮議”之爭。在“大禮議”之爭最激烈的前期,嚴嵩沒有卷進這場斗爭的漩渦中,得以自保。
嘉靖七年(1528),嚴嵩以禮部右侍郎步入上層官僚的行列。他被世宗派往湖廣安陸(今湖北鐘祥)監(jiān)立顯陵碑石。還朝后,嚴嵩上了兩道奏疏。一道奏疏敘述了河南災區(qū)的情況,另一道奏疏敘述了途中所見祥瑞,一呈祥瑞、一報災異,反映了嚴嵩既有阿諛圣上的一面,又有關(guān)心民情的一面。兩篇奏疏都收到了好的結(jié)果??梢哉f,這一次外差,使嚴嵩得到世宗的欣賞。
世宗熱衷于煉制丹藥和祈求長生,儀式中經(jīng)常需要撰寫一些焚化祭天的青詞,由此就產(chǎn)生了明朝乃至中國歷史上都非常奇特的青詞宰相。所謂青詞,就是道教齋醮時上奏天帝所用的表章,因用朱筆寫在青藤紙上,故名。這是一種賦體文章,需要以極其華麗的文筆表達出皇帝對天帝的敬意和求仙的誠意。世宗經(jīng)常要求臣下進獻青詞,寫得好的立即加官晉爵,甚至入內(nèi)閣。嚴嵩文筆頗佳,所作青詞無不合乎世宗之意,嘉靖十八年(1539)正月,皇帝舉行“尊天重典”,禮部尚書嚴嵩盡職盡責,作青詞頌德,被特加太子太保。當時,夏言與嚴嵩“俱以青詞得幸”,時人譏為“青詞宰相”。
在夏言與嚴嵩的斗爭中,天遂人愿,嚴嵩終于搬掉了自己前進路上的絆腳石。嘉靖二十一年(1542)八月,嚴嵩補了夏言離去后的空缺,以武英殿大學士入內(nèi)閣參預機務。這時,嚴嵩已經(jīng)個六十多歲,但卻精神矍鑠,日夜在西苑侍值,常跟從在皇帝左右。世宗越發(fā)對他恩寵有加。嚴嵩沒有因為入閣而滿足,他為獨攬朝政,千方百計打擊異己,并結(jié)黨納賄,動輒以千萬計。
嚴嵩雖然在嘉靖朝權(quán)傾一時,位高權(quán)重,但他在家庭生活中卻是一個好丈夫,與結(jié)發(fā)妻子歐陽氏的感情很好,沒有其他姬妾,二人育有二女一子。嚴嵩柄政時,朝野上下流傳著“大丞相”、“小丞相”的稱呼,“大丞相”指的是嚴嵩,“小丞相”指的就是嚴嵩獨子——嚴世蕃。
但奸臣的下場總是凄涼的,嘉靖四十年(1561)這一年嚴嵩八十二歲,嚴嵩被勒致仕,嚴世蕃先是發(fā)戍,后以通倭罪被殺。
嚴嵩回到江西,盡管他曾為家鄉(xiāng)父老做過一些好事,卻晚景凄涼,“死時寄食墓舍,不能具棺槨,亦無吊者”。這是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終年八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