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定位:天鼎穴在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后緣,當結喉旁,扶突穴與缺盆連線中點。
天鼎位于頸外側,扶突穴下1寸,胸鎖乳突肌后緣;或于扶突穴與缺盆穴連線之中點處取穴《醫(yī)宗金鑒》。另說“在缺盆上,直扶突、氣舍后一寸五分?!薄夺樉募滓医洝?;“在項缺盆直扶突,氣舍后一寸陷者中?!薄短绞セ莘健罚弧霸陬i缺盆置(直)扶突后一寸”《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扶突后寸半,合人迎后三寸;一法逕取結喉旁開四寸五分”《循經考穴編》。
天鼎穴的準確位置圖
天鼎穴位于人體的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后緣,當結喉旁,扶突穴與缺盆穴連線中點。正坐,微仰頭取穴。
正坐位,頭微側仰,喉結旁開3寸,約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的扶突直下1寸,橫平水突,當胸鎖乳突肌后緣處取穴。
在胸鎖乳突肌下部后緣,淺層為頸闊肌,深層為中斜角肌起點;有頸外淺靜脈;為副神經、頸皮神經在胸鎖乳突肌后緣穿出處,深層為膈神經的起點。
天鼎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胸鎖乳突肌后緣、臂叢神經。皮膚由頸叢的鎖骨上神經分布。在皮下筋膜有頸闊肌和頸前淺靜脈,頸闊肌受面神經的頸支支配,頸前淺靜脈是鎖骨下靜脈的屬支。針經皮膚、皮下組織的淺層,由胸鎖乳突肌后緣,達深部的臂叢的神經根融合和分支的干、股部。胸鎖乳突肌由腦神經副神經支配。
皮膚→皮下組織→胸鎖乳突肌后緣→斜角肌間隙。
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椎前筋膜。
淺層有頸橫神經分布;深層有臂神經叢經過,并有其分支、面神經頸支和頸升動脈分布。
布有鎖骨上神經,正當頸皮神經在胸鎖乳突肌后緣穿出處,深層為膈神經,并有頸外淺靜脈通過。
天鼎穴意義:大腸經經水受熱氣化上行于天。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經水的氣化之氣。
運行規(guī)律:地部水液在本穴全部氣化為氣并上行頭面天部。
向頭面天部傳送大腸經的氣化之氣。
天鼎穴有清利咽喉,理氣散結,利咽喉,調氣機的作用。
按“鼎”字之義,功在水火。養(yǎng)生家借此寓其調和水火之意。本穴功在調和,不事克伐。凡消大患于無形,而有裨于社稷者,謂為調和鼎鼐。本穴主治暴喑、氣梗、咽腫、喉痹、不得息、飲食不下、喉中鳴等諸股火證之有礙于喉咽者,取此穴以通暢之。
天鼎穴主治咽喉腫痛,喉痹,吞咽困難,扁桃體炎,喉頭炎,舌骨肌麻痹,聲帶疾患,暴喑,氣梗,喉中痰鳴,梅核氣,瘰疬,癭氣,甲狀腺腫,頸淋巴結核等。
天鼎穴主治咽喉腫痛、暴喑、氣梗、梅核氣、瘰疬。
天鼎穴主要用于口、咽等疾患:如暴瘖、氣梗、喉痹、咽腫、吞咽困難、扁桃體炎、喉頭炎、舌骨肌麻痹、聲帶疾患及瘰疬、癭氣等。
天鼎穴主治暴喑氣哽,咽喉腫痛,癭氣,瘰疬等。
天鼎穴主治咽喉腫痛,暴喑,喉中痰鳴,癭氣,瘰疬。
針灸不常取用天鼎穴。
五官科系統(tǒng)疾?。杭谞钕倌[,喉炎,舌骨肌麻痹癥;
其它:頸淋巴結核,扁桃體炎。
天鼎穴配間使穴,有寧心利竅作用。治失音。
天鼎穴配照海穴治慢性咽炎。
天鼎穴配合谷穴、承漿穴、太溪穴洽初期聲帶麻痹。
天鼎穴配曲池穴、膈俞穴,治喉痹。
天鼎穴配合谷穴、廉泉穴、太溪穴、天突穴,治咽喉腫痛。
天鼎穴配合谷穴、承漿穴、天容穴,治喑啞。
天鼎穴配氣舍穴、膈俞穴,有清熱利咽,消腫止痛作用,主治咽喉痹哽噎,咽腫不得息,食飲不下。
天鼎穴配少商穴治咽喉腫痛。配合谷穴治癭氣。
治法:寒則補之并久留針,熱則瀉之。
一般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針感向咽喉放散。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脹感并向咽喉放散。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天鼎為經穴名(Tiāndǐng LI17)。出《針灸甲乙經》。別名天頂、天蓋、天項。屬手陽明大腸經。天即天空,指上而言,鼎為古代炊器,頸部以上形似鼎,穴在頸部,相當于鼎足之處,故名天鼎。主治咽喉腫痛,喉痹,吞咽困難,扁桃體炎,喉頭炎,舌骨肌麻痹,聲帶疾患,暴喑,氣梗,喉中痰鳴,梅核氣,瘰疬,癭氣,甲狀腺腫,頸淋巴結核等。
天鼎。天,頭面、皮部也。鼎,爐鼎也。該穴名意指大腸經經水受熱氣化并上行于天。本穴物質為巨骨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后,受心部外傳之熱水液蒸發(fā)并上行于天,如鼎內之水被加熱一般,故名。(從地球坐標系來看,天鼎在上,何以經水能上行,其理同巨骨穴氣血運行之解。
天頂、天蓋。天,指穴內氣血所處的部位或運行的方向。頂,支撐也。蓋,外蓋也。天頂、天蓋名意皆指穴內物質為氣化之氣,對天起支撐或護蓋作用。本穴物質為氣化后上行于天的陽熱之氣,陽氣的存在,既是對皮部的支撐也是對皮下之物的護蓋,故名。
天項。天,指穴內氣血所處的部位或運行的方向。項,指穴所處的部位。天項名意指本穴的陽熱之氣從項部上行天部。
天頂穴:《針灸資生經》,天蓋,天項。
《針灸甲乙經》:天鼎,在頸缺盆上,直扶突,氣舍后一寸五分。
天即天空,指上而言,鼎為古代炊器,頸部以上形似鼎,穴在頸部,相當于鼎足之處,故名天鼎。
天,有巔義,至高無上。鼎,三足兩耳,是古代寶器和烹調炊具,其形上有兩耳,下有三足。人之頸后正中大椎處有一突起,形似一足。人腰以上為天,頭頸之位高,在頸項之穴,每以天名之。該穴處兩面各有頸肌突顯,形成三足之勢。頭圓在上像天,因而名之,并喻為吸入天氣的貴重門戶。鼎乃宗廟重器,雖處尊貴之位,而無顯赫之功,常在封閉,故本穴又名“天蓋”。
《針灸甲乙經》:暴喑氣哽,喉痹咽痛不得息,食飲不下,天鼎主之。
《針灸大成》:主暴喑氣梗,喉痹嗌腫,不得息,飲食不下,喉中鳴。
《備急千金要方》:天鼎、氣舍、膈俞,主喉痹哽噎咽腫不得消,食飲不下。
《百癥賦》:天鼎間使,失音囁嚅而休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