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拂曉 這位老爸對新郎說:“我把女兒交給你了,只要你按照使用說明書使用,我給你一百年保固(保修的意思)。有問題你要進原廠,不要自己修理。”意思是說:要是女兒不開心了,請讓她回娘家(原廠)。 老爸的字里行間無不透露著對女兒的不舍與關(guān)心,這讓很多網(wǎng)友潸然淚下。然而我想,真正觸動大家的不是父的話有多么的感人,而是我們內(nèi)心深處對父愛的深深的渴望——“我期待父親也能這樣愛我”。我相信,沒有一個父親不愛自己的兒女,但我也相信能夠?qū)⒏笎圻@樣表達出來的人,真的很少。
“
父親缺位是導(dǎo)致孩子缺少父愛的真正原因
在中國,父親缺位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即父親長期極少與孩子溝通,導(dǎo)致父親與孩子的關(guān)系逐漸疏遠,母親與孩子相依為命的現(xiàn)象。父親缺位常常表現(xiàn)為,父親因工作等原因長期不與孩子生活在一起,或是父親明明在家卻很少參與到育兒中來,心理學(xué)上也稱之為假性單親。
例如,一位爸爸常年忙于生意,兩個孩子基本上是由妻子一個人帶大的。孩子們和媽媽很親近,但對爸爸卻很冷漠,已經(jīng)習(xí)慣了爸爸不在家的狀況。一次,爸爸因生意不忙在家待了三個月,上初中的女兒竟然偷偷地問媽媽:爸爸怎么還不走呀?
爸爸長期不在家,竟讓孩子覺得爸爸是個“外人”,在家多待上幾天,孩子已經(jīng)不習(xí)慣了。如果爸爸聽見孩子這樣說,怕是會很心寒吧??墒?,孩子這樣認為,父親難道就沒有錯嗎?
“忙”只是大多數(shù)父親推卸責(zé)任的借口,但其實,只要有心,爸爸完全可以與孩子很好地溝通。即使不常見面,難道就不能通話或是視頻嗎?爸爸給孩子制造過驚喜嗎?待在家里的時候有全心全意地陪伴過孩子嗎?怕是沒有吧,否則孩子也不會這般與爸爸疏離。
大多孩子可能還不至于像案例中的小姑娘一樣到了反感爸爸的程度,但如果你的孩子一直什么事情都跟著媽媽,不愿意讓爸爸參與,這其實是在給爸爸敲警鐘呢。
千萬不要小看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如果你小瞧它,它有可能會毀掉孩子一生的幸福。
“
父親缺位導(dǎo)致媽媽將負面情緒轉(zhuǎn)傳染給孩子
在一個家庭中,如果“父親的角色”一直不能被引入,必然會導(dǎo)致媽媽的過度焦慮。如果丈夫不能有所分擔(dān),媽媽自然就會將自己的焦慮轉(zhuǎn)移到孩子身上,進而會影響母親對孩子的教育。
記得一個朋友曾經(jīng)帶著5歲半兒子大米來我家做客。大米看起來非常乖巧,一進門就主動和我問好。但大米與我的女兒玩了沒一會兒,兩個小家伙就相互推打起來。朋友忽地一下起身,在自家孩子的屁股上狠狠地打了幾巴掌:“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不許打人,怎么就是不聽話。”
我趕緊拉開朋友,勸說:“孩子之間的小矛盾,你至于打孩子嗎?”朋友告訴我,大米打人不是一次兩次了,在幼兒園總是因為打小朋友被家長投訴。和大米講過很多道理,也打過無數(shù)次,但但無濟于事。
朋友說,大米平時非常懂事,會主動幫媽媽做家務(wù),收拾自己的小玩具,給媽媽擦汗等。朋友不明白,為什么這么懂事的孩子卻總是愛打人呢?
我們在深聊之后發(fā)現(xiàn),原來爸爸已經(jīng)出國進修兩年多了,這段時間一直都是朋友自己一邊上班一邊帶孩子,非常辛苦。
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孩子會出現(xiàn)打人的行為了,父親的缺位就是問題的根源。
爸爸長期不在家會給妻子造成一定的負面的情緒,而妻子身上的這些負面情緒是會傳染到孩子身上的。我聽見朋友在教育大米時,總是用“你若不……我就……”的語氣,很少給孩子選擇的機會;當(dāng)孩子不聽話時,她也很少有耐心聽孩子解釋完,兩句話沒說完就開始動手去打孩子。朋友的這些負面情緒傳染到孩子身上,也難怪孩子會有“暴力”傾向了。
“
父親缺位可能給孩子留下一生難以擺脫的心理陰影
弗洛伊德曾經(jīng)說:我想不出比獲得父親的保護更強烈的兒童需要。對于孩子來說,如果孩子與父親心理層面的距離很遠的話,則會被孩子體驗為“被拒絕、被忽視”,這種體驗給孩子的負面影響不亞于肢體上打罵孩子,是一種心理上的暴力。
我聽過很多媽媽這樣形容過自己的丈夫:
我老公從來不管孩子,但卻總是嫌我這管得不對,那做得不好。只要孩子犯錯被爸爸看見了,爸爸就會特別嚴厲地訓(xùn)斥孩子,孩子一直都很害怕爸爸。
我老公每天的任務(wù)就是玩手機,孩子的事幾乎一概不管。孩子從小就特別粘我,有時實在太累了,想讓爸爸陪孩子玩一會兒,但孩子說什么都不肯,非要媽媽陪才行。
這兩位爸爸雖然常在家里,但卻很少參與到育兒中來。孩子跟爸爸不親的原因在于,爸爸根本就沒有做到讓孩子足夠親近的程度。
或許有些爸爸覺得孩子和你不親,正好得了個清凈。然而,事實卻沒有那么簡單,爸爸的這種行為對孩子的傷害是隱形的。在孩子的童年時期,或許很多問題不會表現(xiàn)得很明顯,但當(dāng)孩子長大以后,一些心理問題則會慢慢地浮出水面,并且可能會成為困擾孩子一生的桎梏。
例如,孩子的性格易趨于中性化;
孩子對某些不良嗜好成癮,總是活在自己想象中的世界;
男孩缺少斗志和對成功的渴望,害怕與人競爭,易與他人發(fā)生肢體沖突;
女孩子易發(fā)生早戀、早孕,沒有安全感,缺乏與異性交往的勇氣,等等。
孩子的這些行為問題,都可能與父親缺位有關(guān)。
“
父親缺位可能導(dǎo)致孩子的“戀母”情結(jié)
我們可能曾聽過或是見過這樣的親子關(guān)系:
女兒上高中了還非要和媽媽睡一個床,要不然就睡不著。
十幾歲的男孩,洗完澡后赤身在母親面前經(jīng)過,一點沒有不自在。
三十多歲的已婚男人離不開媽媽,還像孩子一樣躺在媽媽懷里,甚至和媽媽睡在一張床上。
孩子會有這樣的“戀母”情結(jié),可以說是父親一手造成的。母親與孩子之間親密無間原本是很正常的,這是天性,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母親與孩子的身體與心理距離都會逐漸分開。
而此時父親的介入非常關(guān)鍵。父親的作用是幫助孩子找到了一個全新的、可以信賴的親密關(guān)系,從而開拓孩子的心理空間,建立了完全屬于他自己的心理領(lǐng)地——自我,即讓孩子分清 “你”和“我”的人際界限。父親的介入還會讓孩子的人格更加獨立,塑造孩子性格中主動、熱情、奔放、強烈等方面。
如果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少參與,或是長期處于隱形狀態(tài),則會使孩子在心理上很難與母親分離,增加孩子“戀母”情結(jié)發(fā)生的幾率。
孩子的心理發(fā)育與生理發(fā)育同樣重要。爸爸是孩子心理發(fā)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動力與源泉,缺少這一角,孩子的心理發(fā)育是不完整的。希望更多的爸爸能夠意識到這一點,也希望更多的媽媽能幫助爸爸意識到這一點。
作者:拂曉,資深童書編輯,兒童發(fā)展心理學(xué)碩士研究生,7歲孩子的媽媽,“凱叔講故事”微信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