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是由于機體的糖調(diào)節(jié)出了問題,即糖調(diào)節(jié)受損,是任何一種類型糖尿病發(fā)病過程中的中間階段??煞譃榭崭寡鞘軗p(IFG)和糖耐量受損(IGT)兩種類型。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空腹血糖受損定義為介于糖尿病和正常人之間的“ 非糖尿病的空腹高血糖狀態(tài)”。
與“空腹血糖”相比, “餐后血糖” 是糖尿病患者更強的心血管疾病預測因子。但空腹血糖受損的危害也不容忽視, 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IFG 人群會發(fā)展為2 型糖尿病。因此,空腹血糖受損也應積極干預治療。
雖然IFG 和IGT 者都存在胰島素抵抗和胰島β細胞分泌缺陷;但IFG 與基礎胰島素分泌缺陷和肝臟胰島素抵抗更相關,有學者認為, IFG與胰島素分泌缺陷有關或與胰島素抵抗相關, 更多研究表明IFG 兼有不同程度的胰島素分泌缺陷和胰島素抵抗。空腹血糖與內(nèi)源性葡萄糖輸出密切相關。肝臟葡萄糖合成與輸出增加以及早期胰島素分泌缺陷是IFG的重要特點。
1 二甲雙胍
因為二甲雙胍可以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抑制肝臟內(nèi)源性葡萄糖生成,所以二甲雙胍對降低空腹血糖有著較好的作用。研究顯示,使用二甲雙胍每年可以減少2 % ~ 11 %的IFG 向糖尿病轉(zhuǎn)化。研究還發(fā)現(xiàn)二甲雙胍對餐后血糖升高和老年(以餐后血糖升高為主)人群效果差。
2 噻唑烷酮類的羅格列酮、吡格列酮等
該類藥物為胰島素增敏劑, 主要通過增強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島素抵抗,從而降低空腹血糖。
3 長效胰島素促泌劑,如格列美脲
阿卡波糖(拜糖平)、瑞格列奈(諾和龍)等藥物作用維持時間較短,控制餐后高血糖效果較好,而對空腹高血糖效果欠佳,而格列美脲、格列齊特緩釋片(達美康)、長效降糖藥物,能夠較好地控制基礎胰島素水平,對降低空腹血糖較好。Lindblad 等認為1 mg 格列美脲是預防IFG 向糖尿病轉(zhuǎn)化的最佳劑量。Bavirti等的研究發(fā)現(xiàn)格列美脲20 μg/kg 體質(zhì)量可使FBG 有效下降12%, 血糖產(chǎn)生速率下降7%。
餐后血糖水平與空腹血糖水平密切相關。一天當中, 機體大約有1/3的時間處于空腹狀態(tài), 其余2/3的時間處于餐后狀態(tài)。餐后血糖是在空腹血糖基礎上的“水漲船高”。如果能先把空腹血糖降至正常水平, 餐后血糖就比較容易控制。因此,在糖尿病的診療過程中,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監(jiān)測與控制都很重要,皆不可忽視。只有降低總體血糖水平, 才能大大減少高血糖對糖尿病患者的危害, 從而降低發(fā)生并發(fā)癥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