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散文原創(chuàng)34號:從民間喪葬習俗看傳統(tǒng)孝道文化

從民間喪葬習俗

看傳統(tǒng)孝道文化

作者/劉月 劉

我??匆姸际薪紖^(qū)里辦喪事,在兩棟樓之間搭上一個蓋布棚子,一副挽聯(lián)、一張桌子、一張黑白照片、一個香爐。桌前跪著孝子,向著前來憑吊的親朋,親朋上香叩頭,孝子叩禮答謝。之后是去殯儀館開追思會,然后是中國人無論什么活動都不會缺少的傳統(tǒng)——宴席待客。整個過程簡單有效,卻總讓我覺得稍有缺憾。

讓人不由得想起老家的喪事。我父母親的老家都在鄉(xiāng)下,我的童年除了學校生活基本是在農(nóng)村度過的,見了不少農(nóng)村的喪事。那里死去的人都是土葬。我想咱們老祖宗想回歸自然的最初想法,應該是挑一處風光優(yōu)美的地方掩埋尸骨,再堆上一個土丘,壘上幾塊石頭以示標識和紀念。直到后來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開始殷實以后,很多人覺著草率地埋葬自己的親人似乎不太合適,慢慢開始講究起來,把逝者衣著光鮮地入殮在考究的棺槨中風光大葬。棺材漸漸普及到了每家每戶,乃至到了現(xiàn)在,如果是裹著草席下葬,那定是死者不安,活人不忍。隨之而來的一系列關于下葬的禮儀、習俗便應運而生。

做壽材。不僅繼承了活人對安身立命的守望,而且避免死后免遭風蝕雨淋的忌諱與擔憂。老家的人一過五十就會提前為自己“備料”,也就是選購上好的柏木,請木匠來做壽材。壽材的選料有大四塊、八塊、十六塊、十八塊、二十塊、二十二塊之說。也就是根據(jù)木頭直徑大小,計算上蓋、下底以及兩塊邊墻的構成既定尺寸的木料根數(shù)。棺材的底板一般長為七尺四寸,棺蓋長七尺八寸,木料與木料之間用卯榫相連,一邊拉成凸起榫頭,另一邊則要鑿成凹下的卯眼槽子,卯榫鑲嵌要非常合縫,以盛水不漏為標準。木料認大小頭來做,大頭對大頭,小頭對小頭,這樣鑲起來后的壽材,自然成就一頭高大,一頭矮小。大頭放頭,小頭放腳,順其自然。做好后會給棺材披上紅被單、放炮、請客。然后擇吉日再行“染料”。鄉(xiāng)下人一般用“土漆”,就是六月三伏天從漆樹上收割來的漆樹脂。從樹干下刀處流出來的樹脂開始呈乳白色,爾后一經(jīng)空氣氧化即成褐色,烏黑光亮,據(jù)說防水耐漚,與棺木齊壽,棺材板子啥時不爛,土漆就不會脫落。土漆一般要刷三遍,富裕人家則要刷六遍或九遍。土漆粘稠,通常刷一遍需要三兩天才能揮發(fā)干燥,有的暴死之人因為急用,就不會那么講究,只好用洋漆稀釋,刷后即干即用。還有的病危之人,據(jù)說通過做壽材來沖喜轉(zhuǎn)危為安,長命百歲。問長輩們這樣做的原因,他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只說是老一輩人傳下來的。

發(fā)訃告。家里若有長輩過世,子孫就要準備“過事”。首先要做的是親自上門請村中德高望重或經(jīng)常主持喪事的人來壓陣當客頭,也就是主持大局,安排具體辦喪事的程序與雜務。順便去請鄰居們來幫忙。見到要請的人,按常規(guī)“孝子”都要行叩拜大禮,人常說的孝子矮三輩兒,就是這個道理。不論請來幫忙的是叔伯長上或者侄孫晚輩,都要下跪,以示有孝在身,誠心懇請的意思。然后通知親朋好友一一發(fā)訃告,俗稱“送信”。送信也有專門的講究。送信的主要對象是母親的娘家和祖母的娘家人。這個信是要孝子們親自去的,別人不能代勞。去送信時,要給接信的長輩帶上適當禮物,一般是四樣食品。見到長者,將白布裁成的孝巾搭在肩上,行叩拜之禮,接信的人即可明白孝子送信的目的,就會扶起孝子一邊詢問死者病因,一邊安慰孝子節(jié)哀。依照古法,孝子需要三請娘親。路途較遠的可以返身行大禮三次,以示對娘親的敬重;路途較近的則由孝子們兄弟幾個分頭去請。除第一次去送信時帶上禮物外,其它兩次可以不帶禮物?,F(xiàn)在通信條件好了,都只是用電話通知,省去很多繁縟禮節(jié)。孝子各人的媳婦娘家,都是各人負責通知,逝者侄孫、侄女輩的訃告,則由侄孫、侄女們自己負責給自己的兄弟姐妹們“送信”?;蛘哂H臨,或者捎信,或者打電話,原則上是不漏一戶。接到訃告的人都懂得“死者為大”的道理,會主動放下手中活計,前去奔喪。

設靈堂。農(nóng)村一般的房子都會有堂屋、院壩,棺材一般就放在正房的大廳里,在棺材前置一張大桌子做香案,案子上放著一個彩紙扎成的大“靈屋子”,靈屋子兩側(cè)放置紙扎的金童玉女,點燃兩根寸許粗的蠟燭,正中間放上亡故者的黑白照片,照片前放著蒸好的三個大饃,即一副齋巴子,上面插有鳥獸魚蟲模樣的小饃。最前面擺放香爐,有香爐自然是好,沒有香爐的一般會用量具升子盛些許小麥,供前來祭拜的賓客們插香之用。桌子下面還放著一盞桐油燈,叫做“天燈”,從人逝去的那一刻找來點上,一直到抬靈出門才能吹滅。桌前放置一個燒火紙的大瓦盆,瓦盆是要在亡靈起腳前,由孝子頂起,然后摔破的,齋巴子是可以在出靈后由孝子分食的。靈堂設置好,放一掛鞭炮即算“起事”了。

挖金井。起事的當天,由村里兒女雙全的幾個成年男人承擔,金井的位置平常是在祖墳內(nèi)選定,原則是依照輩分排列,有的老人在世時就會按照規(guī)矩明確下來,這樣比較簡單。如果祖墳內(nèi)沒有了位置,就比較麻煩一些。新選定的墓地一般都是逝者中意的地方。大多數(shù)人家要請風水先生下羅盤,參照孝子五音八卦來選取向山。正前方必須相對不尖不銳的山包,墓穴最好是選在土厚的凹地或緩坡地,一則地氣充足,二則挖井容易。墓穴兩邊左右山梁相對,前無陡坎山崖,后無來水洪溝,也就是地勢平穩(wěn)不易垮塌,不易遭洪水沖蝕為好。據(jù)說陰宅和陽宅一樣重要,可以影響子孫的繁衍興衰。在挖井作業(yè)時要絕對保持安靜,不能開口說話,緣由是不能把挖井人的聲音留在金井里,和亡靈一起掩埋。

散孝布。說到孝巾,這是在起事前就必須由孝子準備齊整的。把整捆的白布撕成一尺寬三尺長一條。親戚來賓們在靈前祭奠時,即可領取孝巾。散孝的范圍一般是控制在祖太爺爺以下侄孫,或者在爺爺輩以下直系侄孫晚輩。當然,逝者在世時認的干兒子、干女兒的子孫也算,來者男女有份,不漏一戶一人。逝者沒有下葬前,孝巾纏在頭頂一圈外,其余長度披在身后。逝者下葬后,即可挽起全部纏在頭頂,直到離開喪主家才能收起納入囊中。孝子們則是伏三過后才能收起。孝巾收起前串門時,除了在孝子兄弟家中不用卸下,但凡去鄰居家里則要摘下孝巾,搭在肩上,不可戴在頭上胡亂串門。收起后的孝巾,在伏三、伏七、百日、周年、三年等祭日還要佩戴,直至三周年祭奠結(jié)束,方可除去。這也就是往往把三周年祭祀稱著“換孝”的由來。

入殮。訃告發(fā)出的同時,就開始置辦“過事”用的各種物品,這些物品在接下來都會提到。先是為去世的擦洗身子、剃須理發(fā),這個一般由同門中的長者負責,男女分工有別。男性逝者自然由男人們操持,女性逝者則由女性長者操作。把逝者擦洗干凈后即可穿衣。逝者的壽衣大多是提前若干年就準備好的。一般是布料由孝子準備,孝女負責手工縫制。講究穿靴戴帽,下三層,上六層。帽子是古代流行的成年男子出行時的繡花禮帽,靴子是里子夾棉的,只是用七點墨跡代替麻絲細繩納底,靴頭有繡花圖案。壽衣穿著都有講究,最里面一層生絲襯衣,然后套上棉衣、棉褲,男的再穿一件長衫,女的則穿一件套裙。平常人家一般穿三層衣物即可,富裕人家則加到五層、七層。原則上的講究是“穿單不穿雙”,根據(jù)孝子家底而定。

衣著完整后,即可入殮。逝者入殮后腦下墊一塊火紙(紙錢),頭戴小禮帽,腳蹬繡花靴。手挽面粉做的一串念珠當干糧,胸前還要置一塊煎餅饃,那是去西方遠行路上喂狗的食品,也算是通融山匪路霸的備品。身下的褥子長七尺六寸,因為從腳下折回來要蓋住靴子。身上的蓋被較小,內(nèi)裝一斤棉花即可。寬約兩尺,長三尺二寸,放置齊胸以下。蓋被上面放上幾把棉花籽和麻絲,在關殮前任由親人們?nèi)〕雒藁ㄗ押吐榻z,封棺后用麻絲把棉花籽綁在頭上孝巾里,算是“披麻戴孝”之意。我想真正意義上的“披麻戴孝”,應該是要穿白色麻布長衫的,大多數(shù)貧苦人家置辦不起很多的麻布長衫,才簡化到此。

奠酒。奠酒是喪事中很常用的一種禮儀。首先是來賓奠酒,這是幾次奠酒中涉及范圍最廣、對象最多的一次。本著“死者為大”的理念,凡是奔喪來的賓客,無論輩分高低,都要先到亡靈前奠酒。賓客們來供桌上取下三支熏香,在蠟燭火焰里點燃,爾后在靈位前站定,一般同路來人可數(shù)人一起,依輩分、年齡大小自左向右排開,人多時可以順序排列到第二、第三排,由供桌旁伺祭者斟滿三個酒杯,每奠一杯酒,附之跪拜一次,磕頭兩次,三拜酒奠完,孝子早已跪在供桌右側(cè),行回拜之禮,回禮是兩拜四叩。這是第一次奠酒。第二次奠酒則是在封棺以后,先是孝子賢孫子侄,然后是外甥門婿依次進行,一般朋客則可免去奠酒禮儀。第三次奠酒是在逝者下葬時的墓穴前,這一次奠酒的對象僅限于戴孝的晚輩。奠完酒之后即可掩埋墓穴。

全席。全席是女性逝者在入殮后、封棺前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由總管客頭召集,孝子家門中能說會道的年長者主持。一般是在中席位置擺好餐具,端上瓜果菜肴和酒水。娘親來的人多時,可以是推選代表,來的人少時全部入席就位。雖是酒席宴會,但上菜敬酒大都是走過場,實質(zhì)上是一個娘親與孝子的正式會面與座談。孝子在執(zhí)事客頭的引導下跪在席前,詳細回報母親得病起因,救治過程以及病情結(jié)論,聆聽娘親長者的質(zhì)詢。一般情況下,孝子日常盡孝,老娘生病后又侍奉得力,娘親的長輩只是象征性的問詢,然后是安撫一番即可過關。假如孝子兄弟多人,娘親就會一一點評,表揚孝順的,貶斥忤逆不孝的。被貶斥者如果聰明乖巧,就會唯唯諾諾,接受批評指責,也就過去了。有的不明智,對娘親的不滿一味狡辯和解釋,惹得娘親們生氣,罰他長跪靈前,在出靈前不得起身。直到有人出面代為求情,孝子認錯娘親氣消了才能起來。這也算民間懲戒不孝子最直接、最嚴厲的一種方式。受此懲罰的人,不孝的惡名很快就會傳遍十里八鄉(xiāng)。由此,平日里老人一旦生病,家門中長者在探望時就會留下有分量的話:“好好照看你媽,免得將來娘親面前不好交代!”

封棺。封棺一般在夜里亥時舉行,打開棺蓋,讓后人瞻仰逝者最后遺容而舉行的道別儀式。在客頭的主持下,孝子賢孫,外甥門婿,侄孫晚輩依次走進靈堂,從棺材大頭一邊進來站到棺前瞻仰遺容,順手在逝者身上抓幾粒棉籽和幾根麻絲,塞于孝巾內(nèi)從小頭一邊出去,站在供桌前等候封棺后的奠酒儀式。伺立在旁的執(zhí)事們只等瞻仰人群過盡,客頭總管一聲令下,即刻蓋上棺蓋,釘上護棺釘,算是逝者與親人們徹底決別了。

流水席。關殮前幫忙的執(zhí)事和主人一般是吃“大家飯”,即四菜一湯的饃饃或米飯、面條。關斂后即開流水席用正餐。這一晚的流水席順序是,先待執(zhí)事,爾后待客。因為執(zhí)事吃過后要溫酒燒茶、端送酒菜,清洗餐具,分工沾手搞服務。然后是客人,客人吃過后路途近點的即可回家安寢,所謂的客走主人安就是這個意思。然后是主人近親坐席,因為主人近親都是要守夜的,吃晚點沒啥。流水席的講究是一排五桌或者七桌、九桌,只設單數(shù),中間的席位留給娘親一方貴客,長輩居首,晚輩作陪。兩邊其它席位,依然要有首座和陪坐之分,年長者居中,年少晚輩作陪。飯桌擺放一般是席首設在主家大門一側(cè),飯桌的木理條紋只能對著陪客位子。菜肴的擺放也有講究,涼菜講究上青下白,即青色的菜肴如菠菜、芹菜之類所謂細菜放在上席口,豆芽、蓮菜放在下席口,熱菜則是肉食佳肴放在上席口,素色雜菜放在下席口。斟酒、敬酒、吃菜一般都要先從上席口發(fā)話開始,規(guī)矩不可逾越。熱菜上來酒過三巡后,孝子們要在客頭的引領下,手持香燭,施行“祝席禮”。簡單的祝席就是客頭領著孝子們面對首席下跪三拜九叩,然后,近前敬酒;假如首席長者執(zhí)意“擋了”,則本桌敬酒可免;有的敬酒是首席代飲兩杯或者四杯也可作罷。假如首席接納敬酒,孝子們則要先首(上)席,次下席(上席對口),然后側(cè)席,依次統(tǒng)一標準,斟滿酒杯,待客人飲盡才算過了。祝席時,客頭有一套詼諧押韻的行話,說辭怎樣是表現(xiàn)客頭水平的重要標尺。能說會道的客頭,一遍祝席禮行畢,可持續(xù)一兩個小時不重復。祝席時客頭說一段,吹嗩吶的就要吹奏一段、鑼鼓手也要敲打一陣,既休閑又熱鬧,也算是“過事”的一個小高潮。

鬧夜。一般的家庭過喪事,都要請吹鼓手和鑼鼓嗩吶班子鬧夜。一是作為訃告親朋四鄰的信號,宣布喪事開張,請大家放下家中雜事前來幫忙;二是增加喪事氣氛,吹鼓手吹奏的都是哀傷的曲子,鼓樂班子彈唱的也是傳統(tǒng)的哀樂孝歌兒,以示哀悼亡靈,告慰親朋;三是收禮拜謝,開席待客,以示敬意;四是循規(guī)蹈矩辦喪事,每個進程節(jié)奏,提醒催促執(zhí)事跑堂的不可懈??;五是夜間排遣沉寂和壓抑,助興提神,凝聚人氣。

賓客來了只要燃放鞭炮,或者由客頭呼喊一聲:“客來了!”吹鼓手就會第一時間吹奏起來,孝子們至少其中一個,就趕緊上前叩頭迎客。一般的親朋只是來幫忙或者送禮的,禮物登記完成吹鼓手即可歇息。大凡直系親戚,也就是要散孝的,則必須要前去供桌前上香奠酒,叩拜禮畢吹鼓手才能歇息。

起事這一晚上,靈堂不能缺人守靈,親朋好友要一直守到天亮為止。流水席吃畢,女婿、外甥一邊輪流打印紙錢,包包袱,一邊用小額紙幣激勵吹鼓手們唱民歌小調(diào)進行“鬧夜”。鬧夜的民歌采用對答式固定曲調(diào),換詞不換調(diào)。先是歌頌逝者生前恩德,贊揚孝子門風,爾后,拓展到前朝歷史演繹小故事,例如“蕭何月下追韓信”、“劉關張?zhí)覉@結(jié)義”等等,一般地都是圍繞二十四孝開講,有些說唱藝人連鬧三五天,唱詞內(nèi)容不重復。孝子賢孫們圍繞靈堂守靈,執(zhí)事們無事可做,則可以擺牌局玩棋牌,通宵達旦,盡興消遣。

包袱。包包袱是女婿外甥的活兒。包包袱的火紙都是要用錢鑿打印過的。打印火紙時,要點燃三支香火插在一邊,底下墊上木板,擊打錢鑿也只能用木質(zhì)短棍,切記不能用鐵錘擊打。每百張一沓,橫六豎四,不能亂印,更不能讓印子重疊。每個包袱用一百張火紙折三折壓平,然后外用一張粗糙皮紙對折卷起,折縫口處寫一個“封”字,左側(cè)署上孝子名諱,右側(cè)寫上公元年月日,代替郵戳。給逝者的包袱在背面要寫上xxx父親(母親)老大人收,一般為三十六、四十八、五十二個,另外包上四、六、八個包袱,寫明“力士”字樣,算是陰間給送冥錢者的小費,否則怕路途上耽誤,不能按期送達。這些包袱都要在下葬時,與“靈屋子”和金童玉女等一應紙扎一起焚燒在金井前。

出靈。鬧夜的第二天臨晨,天一亮就開執(zhí)事席,因為執(zhí)事吃過了要干重活。在執(zhí)事用餐時,主人按照禮節(jié)由客頭引導,逐個席面敬酒。當然,也是手執(zhí)香火、跪拜磕頭。跪拜的意思是拜托大家多出力,多包涵。多數(shù)執(zhí)事席由上席的長者代為回絕,就免了敬酒禮節(jié)。然后主要是分發(fā)福利,一般的是一雙草鞋或者膠鞋,一條擦汗的毛巾,一盒香煙比前一晚的執(zhí)事煙較貴一點,以示鄭重和敬意。

執(zhí)事席完畢即可出殯。首先由兩個力氣較大的年輕人把棺材從大廳里抬出來,放到院壩里的木凳上,用繩索捆綁抬杠。捆綁結(jié)實后由客頭分派人手,八人一班,路途較遠的一般配備三班人馬,墓穴較近的兩班人馬接替即可。八人占手上肩就緒,然后客頭大喊一聲“起靈”,打碎“孝盆、敬碗”,燃放鞭炮,抬起逝者準備發(fā)喪。有些地方講究“九步三回頭”,執(zhí)事們抬著亡靈在孝子的引導下,走三步轉(zhuǎn)一圈,再走三步轉(zhuǎn)一圈,最后再走三步轉(zhuǎn)一圈。假如行道狹窄,就視轉(zhuǎn)場而定,總之是在到達墓穴前,轉(zhuǎn)圈三次即可。孝子手捧靈牌或者遺像,在前引路,隨后一名長者不斷撒著冥錢意在買路通行,親朋好友們手執(zhí)花圈挽聯(lián)緊隨其后。每遇人家門前,有專人燃放鞭炮,表達擾民的歉意。主人則也要放鞭炮表示為逝者送行。

下葬。等到了早就挖好的“金井”,將棺材用繩子慢慢吊放進去,做道場的主持人念著說辭,所有親朋好友跪拜在金井前行大禮,當?shù)谝荤P土灑下時,主持人將“五谷斗”里的麥子粒、硬幣、米粒、五谷雜糧一起灑向孝子們,讓孝子們搶,邊喊著“搶福氣咯!”等到孝子們手捧泥土,撒向金井后,其余人才一起動手埋葬逝者。而后回歸主家依次吃完流水席,客人們就可與孝子們道別。執(zhí)事們則要負責修葺完逝者的墳臺子,并協(xié)助主家拆下大棚上苫的竹席、塑料布,木桿支架、繩索、電線等,幫忙送還借用鄰居的餐桌炊具,爾后才能散去。

道勞。出靈的次日起,孝子們就要收拾禮品紅包,前去為喪事出力最關鍵的幾個人家面謝。禮物以煙、酒、糖、茶、小麥或大米為主,配齊四樣包在一起。每個紅包則大小不等,最少五十,最多二三百不限。第一要謝客頭總管,第二要謝廚坊大小掌廚,第三要謝喜坊吹鼓手,第四要謝禮坊主薄,其余茶坊、酒坊以下執(zhí)事,則可不帶禮物、紅包,見面跪拜行禮客套寒暄一下,也可在伏七過后,另備酒席款待大家,以示感激之情。

而今,城鎮(zhèn)周邊慢慢取消土葬,改為火葬,很多老人心懷遺憾,民政部門為此成立了“殯葬執(zhí)法大隊”,來專門督查火葬的推廣以及喪葬習俗改革。我想用不了多久,流傳數(shù)千年的土葬習俗慢慢會被歷史的塵埃所覆蓋。但,流傳于秦巴山區(qū)農(nóng)村的土葬習俗,所折射的傳統(tǒng)孝道文化,不可以從此失去傳承……

 作者簡介:劉月,陜西咸陽市秦都區(qū)教研室;劉,曾在旬陽縣民政局工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陜西咸陽坡劉村民俗喪葬篇
會寧寺寨喪葬禮儀習俗(連載3) || 蘇統(tǒng)雨
古羅子國平江傳統(tǒng)喪事==禮堂行禮禮生歌章選錄
喪事奠酒之三揖九叩
百分之九十的農(nóng)村人都不知道的最全的葬禮習俗
農(nóng)村祭祀實用手冊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