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fèi)電子書等14項(xiàng)超值服

開通VIP
事林廣記卷1


                                   事林廣記1

                                 元-陳元靚

事林廣記卷之一
天文類 太極 天文
  太極圖


太極圖說
未有天地之時(shí)混沌如雞子溟涬始牙鴻蒙滋萌三五歷紀(jì)太極元?dú)夂秊橐粯O中也元始也 【前律歷志】
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dú)饣於鵀橐皇翘跆灰怖献拥郎患创颂珮O也 【易系疏】
太極極盡之稱 【紀(jì)瞻傳】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 【易系】
道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太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 【莊子】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dòng)而生陽動(dòng)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fù)動(dòng)一動(dòng)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変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shí)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乹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変化窮焉【周子通書】
太極只是天地萬物之理在天地則天地有太極在萬物則萬物中各有太極 太極只是極好至善底道理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 太極便是性動(dòng)靜陰陽是心金木水火土是仁義禮智信化生萬物是萬事【文公語錄】
兩儀兩曜之圖

兩儀圖說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疏云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dú)饣於鵀橐灰粴饧确种箨枤饩由蠟樘礻帤饩酉聻榈鼐由险咻p清居下者重濁有如止水于是天地位焉乃謂之兩儀【易系疏】
天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也 【說文】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 【中庸】
天形如雞子天大地小表里有氷地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天運(yùn)如車轂之運(yùn) 【渾天儀】
天形穹窿如笠而地之表浮元?dú)庵掀└矈Y以抑水而不流者氣充其中也 【虞昺穹天論】
天圓如倚蓋地方如棊尸句天旁轉(zhuǎn)半在地上半在地下 【晉天文志】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 【素問】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変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shù)極高地?cái)?shù)極深盤古極長數(shù)起于一處于九故天去地九萬里【三五歷紀(jì)】
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bǔ)天 【湯問】
 

兩曜圖說
日者太陽之精積而成鳥象烏陽之類其數(shù)奇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陰之類其數(shù)耦 【張衡靈憲】
月為陰精日為陽精故周髀云日猶火月猶水火則施光水則含影月光生于日所照魄生于日所蔽 【一云朏于向日魄生于背日】
當(dāng)日則光盈近日則明盡 【考靈曜】
陽燧見日則燧而為火方諸見月則津而為水(注)方諸陰燧大蛤也熟磨拭令熱月盛時(shí)以向月下則水生以銅盤受之下水?dāng)?shù)滴許慎注云方石也諸珠也【淮南子】
日中有踆烏謂三足烏 【淮南子】
大荒之中旸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皆戴烏 【山海經(jīng)】
堯時(shí)十日并出草木燋枯堯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烏皆死墮羽翼 【淮南子】
佛氏言月中所有乃大地山河影或言月中蟾桂地影空處水影也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并明陰系于陽也 【雜俎】
羿得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是為蟾蜍 【張衡靈憲】
月中仙人桂樹 【御覽】
七政之圖

(金)(日)同南北行為嬴分南北次為縮出早為月食出晚為天妖(木)星所在國不可伐可以伐人(水)星出早為日食出晚為彗四時(shí)不出則饑(火)行一舍二舍為不祥東行疾兵聚東方西行疾兵聚西方(填)星失次而上一舍為大水下二舍有后戚五緯之変
  

璇璣玉衡圖

(隋志云)璣衡者以北斗魁四星為璇璣杓三星為玉衡(正義云)璣徑八尺圜周二丈五尺以璇飾之而運(yùn)乎上衡為橫簫長八尺孔徑一寸以玉為飾下端望之以視星辰轉(zhuǎn)璣窺衡是也漢以來謂之渾天儀其術(shù)以為地居中而天周焉后言天者皆祖之
十二宮分野所屬圖
【史記曰】二十八舍主十二州漢書注云二十八宿各主諸侯分野
  詩云
子在寶瓶齊青位丑當(dāng)磨竭越楊州寅中人馬燕幽地卯臨天蝎宋豫求辰屬天秤鄭兗分巳為雙女楚荊□午周三河屬獅子未居巨蠏秦雍留申魏益州陰陽位酉趙冀州為金牛戍有白羊魯徐郡亥為雙魚衛(wèi)并收
十二次日月交會(huì)圖
見圖
【尚書曰】歷象日月星辰注云辰日月所會(huì)謂日月交會(huì)于十二次也故左傳曰日月之會(huì)是謂辰注云一歲日月十二會(huì)所會(huì)為辰十一月辰在星紀(jì)十二月辰在玄枵之類是也
  詩曰
析木本居寅火卯壽星辰三鶉巳午未實(shí)沈居在申梁酉降婁戍娵枵星紀(jì)陳孟春會(huì)娵舍逆數(shù)掌中輪
二十八宿

【隋天文志】庖犧氏仰觀俯察以天之二十八宿周于圓穹之廣以麗十二位也隨天而轉(zhuǎn)謂之經(jīng)星史天官書曰東宮蒼龍角亢氐房心尾箕南宮朱鳥井鬼柳星張翼軫西宮咸池奎婁胃昴畢觜參北宮玄武斗牛女虛危室壁注云天星有龍虎烏龜之形四方皆有七宮各成一形東方成龍形西方成虎形南方成鳥形北方成龜形也
晦朔弦望

【漢律歷志】日有晦朔月有弦望初一為朔十五為望朔望中一日為上弦望晦中一日為下弦日屬陽月屬陰陰常為陽消鑠自月初月從右行漸離于日而明漸生至初七八明半見如弓弦故謂上弦至十五月去日最遠(yuǎn)故得全其明日月相望謂之望月半后則漸近日左畔而明漸消至二十二三僅存半明亦如弓弦故謂下弦至三十日日月相合月為日消盡謂之晦按紫微垣星圖一凡三十七名一百八十三星布列渾象之北上規(guī)所以正天地之南北也北斗七星在垣內(nèi)所以正四時(shí)也史志曰中宮北極五星鉤陳六星皆在紫宮中北極北辰之最尊者也其紐星天之樞也天運(yùn)無窮三光迭曜而極星不移故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舊說皆以紐星即天極在正北為天心不動(dòng)今驗(yàn)天極亦晝夜運(yùn)轉(zhuǎn)其不移處乃在天極之內(nèi)一度有□故渾象杠軸正中置之不動(dòng)以象天心也自天極外諸星皆隨渾象運(yùn)轉(zhuǎn)以象列宿隨天左旋也天有二十八宿為十二次舍布列四方三百六十五度有畸而天極亦具其數(shù)古人所謂天形如蓋即天心為蓋之杠軸列舍如蓋之橑軸分布十二次舍之度數(shù)紫宮近天極故狹而密列舍布四方故闊而疏也北斗七星所謂璇璣玉衡以齊七政者也【魁四星為璇璣杓三星為玉衡】杓攜龍角【杓斗柄也龍角東方星薦□也】衡中南斗 【衡斗中尖星也】 魁□參首
【斗第一星為魁】 用昏建者杓【斗第七星為杓斗之尾也】夜半建諸衡【假□杓昏建于寅則夜半衡亦建寅】平旦建者魁斗為帝車運(yùn)于中央照臨四海分陰陽建四時(shí)均五行移節(jié)度定諸紀(jì)皆系于斗故揚(yáng)子云云日一南而萬物死【謂夏至以后日窮南陸一反南道羣陰漸長則萬物所以死也】日一北而萬物生【謂冬至以后日窮北陸一反北道羣陽漸長萬物所以生】斗一北而萬物虛【謂立冬以后斗杓建亥自亥之后陰主于時(shí)萬物以斂故曰虛】斗一南而萬物盈【謂立夏后斗建巳自巳之后陽主于時(shí)萬物單盛故曰盈】日之南也右行而左旋斗之北也左行而右旋【日則迎天右行謂春行西方歷十星而南秋行東方歷七星而北始行西方故曰右行也還從東方故云左旋也斗則隨天而行春指東方歷三辰而南秋指西方歷三辰而北始指東方故云左行還從西方故云右還也】由是言之天形垠晝夜不息所以分節(jié)候運(yùn)寒暑日與斗建相推移于上而成歲功于下也所以著于圖象者欲俯仰之參合先天而趍務(wù)也然則渾象人居天外故俯視之星圖人在天里故仰觀之二者相戾蓋俯仰之異也
星說
萬物之精上為列星 【說文】 星之為言精也陽之榮也陽精為日日分為星故其字日生為星【春秋說】眾星浮生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晉天文志】星者水之精也 【三五歷紀(jì)】星也者體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錯(cuò)峙各有攸屬【張衡靈憲】
 

  渾象
按【渾象】中外官星圖二凡二百四十六名一千二百八十一星分布四方周遍天體惟南極入地常隱紫微宮常見余星近日而伏遠(yuǎn)日而出四時(shí)互見二十八宿為十二次三百六十五度有畸日月五星之所舍也史志曰東方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形如龍?jiān)簧n龍南方東井輿鬼柳七星張翼軫七宿形如鶉鳥曰朱鳥西方奎婁胃昴畢觜觹參為白虎曰白虎北方南斗牽牛女虛危營室東壁有龜蛇體曰玄武凡星皆隨天左旋日月五星常違天右轉(zhuǎn)于是乎曉昏正寒暑生歲時(shí)成所以著于渾象者將以俯察而知七政行度之所在著于圖者將以仰觀而上合乎天象也星有三色所以別三家之異出于石申者赤出于甘德者黑出于巫咸者黃紫宮諸星亦同出三家中外官與紫宮星緫二百八十三名一千四百六十四星漢志載紫宮及中外官星才百一十八名積數(shù)七百八十三星至?xí)x武時(shí)太史陳卓緫三家所著星圖至今不改然則施于渾象者惟天極北斗二十八舍為占候之要其余備載者所以具上象之全體也
又【渾象】北極南極星圖二古圖有圓縱二法圖圓視天極則親視南極則不及橫圖視列舍則親視兩極則疏蓋天體正圓如兩蓋之相合南北兩極猶兩蓋之扛轂二十八宿猶蓋之弓撩
【禮考工記蓋弓二十八以象星(注)蓋弓撩也古之置蓋亦取法于天】
赤道橫絡(luò)天腹如兩蓋之交處赤道之北為內(nèi)郭如上覆蓋赤道之南為外郭如下仰蓋故列弓撩之?dāng)?shù)近兩轂則狹漸遠(yuǎn)漸闊至交則極闊其勢然也亦猶列舍之度近兩極則狹漸遠(yuǎn)漸闊至赤道則極闊也以圓圖視之則近北星頗合天形近南星度當(dāng)漸狹則反闊矣以橫圖視之則去兩極星度皆闊失天形矣今仿天形為覆仰兩圓圖以蓋言之則星度并在蓋外皆以圖心為極自赤道而北為北極內(nèi)官星圖赤道而南為南極外官星圖兩圖相合全體渾象則星度闊狹之勢占候不失矣
  

風(fēng)說
天地之氣噫而成風(fēng) 【埤雅】 巽為風(fēng) 【易系】 飛廉風(fēng)伯也風(fēng)師箕星也【風(fēng)俗通】飛廉神禽能致風(fēng)氣【應(yīng)劭注呂氏春秋】飛廉鹿身頭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晉灼注】崔元微月夜見青衣女伴曰楊氏李氏陶氏又緋衣小女曰石醋報(bào)封家十八姨來言辝冷冷有林下風(fēng)色皆殊絕芳香襲人醋曰女伴在苑中每被惡風(fēng)相撓常求十八姨相庇士每歲旦作一幡上圖日月五星立苑東則免難矣今歲已過此月二月一日立之其日立幡東風(fēng)刮地折木飛花而苑中繁花不動(dòng)崔乃悟久伴即眾花之精封家姨乃風(fēng)神也后楊氏輩來謝各褁桃李花數(shù)斗云服之可以卻老某等亦長生至元和中元微猶兒若少年亦一異也【傳異記】
  

云說
云山氣也 【說文】 云之為言運(yùn)也觸石而起謂之云【春秋說題】云師謂之豊隆【廣雅】周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兇水旱豊衰之祲象鄭司農(nóng)注二分二至觀云氣青為蟲白為喪赤為兵荒黑為水黃為豊【周禮】天降時(shí)雨山川出云【禮記】
霧說
騰水上溢故為霧 【莊子】 霧也氣蒙覆物也 【釋名】 凡重霧三日必大雨雨未降其霧不可行也【帝王出紀(jì)】地氣發(fā)天不應(yīng)曰霧霧謂之晦【雅】尤作大霧【崔豹古今注】裴楷能作五里霧裴優(yōu)能作三里霧【后漢】欒巴為尚書忽一旦天大霧對(duì)坐不見故失巴所在尋問之巴其日還成都【神仙傳】
 

雷說
陰陽相薄感而為雷激而為霆 【淮南子】 雷天之鼓【抱林子】仲春之月雷乃發(fā)仲秋之月雷乃收【月令】義興人姓周永和中寄宿道邊女子家一更中聞?dòng)行簡景⑾阍乒賳救晖栖嚺愚e去忽驟雷雨明朝視宿乃一新冢【搜神記】雷州春夏多雷秋日則伏地中其狀如彘人取而食之【國史補(bǔ)】
電說
電謂之雷光 【五經(jīng)通義】 有曰雷無曰電 【公羊】月支獻(xiàn)猛獸兩目如天石韭磹之炎光【太平廣記】天公與玉女投壺裊而脫誤不接者天為之笑所以為電【神仙傳】
 

虹霓說
虹陽氣之動(dòng)也虹攻也純陽攻陰之氣也【釋名】雄曰虹雌曰蜺舊說虹常雙見鮮盛者雄其闇者雌也一曰赤白色謂之虹青白色謂之蜺【埤雅】晉陵薛愿義熙初虹飲其釜愿輦酒灌之隨咽便吐金滿器于是災(zāi)弊日袪【異苑】
  

霜說
秋三月青女乃出降以霜雪【青女乃霜神青腰玉女司霜雪者淮南子】豊山有九鍾霜降而自鳴【山海經(jīng)】鄒衍事燕惠王左右譖之系于獄仰天而哭盛夏為之降霜 【淮南子】駟見而霜隕 【國語】
露說
陽氣散為雨露 【大戴禮】 甘露者仁澤也其凝如脂其美如飴一名天酒 【晉中興書】 漢武帝有仙掌承露飲之 【本紀(jì)】
 

雪說
雪霧雨之征也寒則為雪雨霧凍凝者皆由□發(fā)不由天降 【論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獨(dú)六出【韓詩□□】正月三白田公笑嚇嚇西北人諺曰要宜麥見三白【朝野僉載】晉州蕭至忠畋游見一老麋哀請(qǐng)黃冠者黃冠曰若令滕六降雪巽二起風(fēng)即蕭君不復(fù)獵矣【幽恠錄】
  

冰說
積冰曰凌冰壯曰凍冰流曰澌冰解曰泮 【風(fēng)俗通】 光武至薊上遣王霸往視滹沱河還曰冰牢可渡果可乘 【本紀(jì)】
 

雨說
雨水從云下也 【釋名】 太平之時(shí)五日一風(fēng)十日一雨【王充論衡】赤松子神農(nóng)時(shí)雨師【列仙傳】西海上有人乘白馬朱鬣白衣玄冠從十二童子馳馬如飛名曰河伯使者其所至之國雨水滂沱【神異記】中和三年浙西天鳴如轉(zhuǎn)磨云而雨占曰云而雨是謂天泣【五行志】梁大同中甞驟雨殿前往往有雜色寶珠梁武帝觀之有喜象虞奇因上瑞雨頌云飛甘灑潤玉散珠聯(lián)【初斈記作魯昂道】
  

霰說
雨與雪雜下曰霰 【爾雅】 相彼雨雪先集維霰 【詩】
雹說
雹雨雪也從雨包 【說文】 嵩山有大蜥蜴數(shù)百吐雹 【夷堅(jiān)】
 

  天文名數(shù)
 

兩儀
天 【其氣輕清其形圜屬陽而動(dòng)】  地 【其氣重濁其形方屬陰而靜】
兩曜
日 【太陽之精人君之象】  月 【太陰之精后妃之象】
三光
日 月 星辰
三臺(tái)
上臺(tái) 中臺(tái) 下臺(tái)
五紀(jì)
歲 日 月 星辰 歷數(shù)
五行
金 木 水 火 土
五星
歲星 【東方木星十二年一周天】  熒惑 【南方火星二年一周天】  鎮(zhèn)星 【中央土星二十八年一周天】 太白【西方金星一年一周天】 辰星【北方水星年一周天】
五云
青 【為蟲】  赤 【為兵荒】  白 【為喪】  黑 【為水】  黃 【為豊年】
五氣
雨 旸 寒 燠 風(fēng)
六氣
陰 陽 風(fēng) 雨 晦
七政
日 月 木星 金星 水星 火星 土星
八風(fēng)
不周風(fēng) 廣莫風(fēng) 明庶風(fēng) 融風(fēng) 清明風(fēng) 景風(fēng) 閶闔風(fēng) 涼風(fēng)
北斗
樞星 【貪狼】  璇星 【巨門】  璣星 【祿存】  權(quán)星 【文曲】  衡星 【廉貞】  開陽 【武曲】  招搖 【破軍】
南斗
上將 次將 貴相 司命 司中 司祿
二十八宿
   東方
角 【木】  亢 【金】  氐 【土】  房 【日】  心 【月】  尾 【火】  箕 【水】
   北方
斗 【木】  牛 【金】  女 【土】  虛 【日】  危 【月】  室 【火】  壁 【水】
   西方
奎 【木】  婁 【金】  胃 【土】  昴 【日】  畢 【月】  觜 【火】  參 【水】
   南方
井 【木】  鬼 【金】  柳 【土】  星 【日】  張 【月】  翼 【火】  軫 【水】


新編纂圖增類羣書類要事林廣記卷之二  【前】
 

○歷候類
  歷法本原

漢律歷志
黃帝使伶?zhèn)愖源笙闹骼鲋幦≈裼趰傃蚬葦鄡晒?jié)之間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制十有二筩以聽鳳鳴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陽六為律陰六為呂六律六呂緫謂之十二律以配十二月也
   律
一曰黃鍾 【十一月】  二曰大蔟 【正月】  三曰姑洗 【三月】  四曰蕤賓 【五月】  五曰夷則【七月】 六曰無射【九月】 以上屬陽
    呂
一曰林鍾 【六月】  二曰南呂 【八月】  三曰應(yīng)鍾 【十月】  四曰大呂 【十二月】  五曰夾鍾【二月】 六曰中呂【四月】 以上屬陰
律呂生配
前漢律歷志注張晏曰推歷十二辰以生律呂也自十一月冬至節(jié)一陰自下而生至四月六陽終自五月夏至節(jié)一陰自下而生至十日六陰終□□則復(fù)始蓋陽極生陰陰極生陽天地盛衰消長之理如此所謂陽生于子至午終焉陰生于午至子終焉二至常在月之中如未冬至尚屬陰未夏至尚屬陽故與十二辰十二卦皆相配
  歷候名數(shù)
四時(shí)
春 【木】  夏 【火】  秋 【金】  冬 【水】
八節(jié)
立春 【正月節(jié)】  春分 【二月節(jié)】  立夏 【四月節(jié)】  夏至 【五月節(jié)】  立秋 【七月節(jié)】  秋分【八月節(jié)】 立冬【十月節(jié)】 冬至 【十一月節(jié)】
二十四氣
自立春至大寒 【見后圖內(nèi)】
七十二候
自東風(fēng)解凍至水澤腹堅(jiān) 【見后圖內(nèi)】
十干
甲 【閼逢】  乙 【旃蒙】  丙 【柔兆】  丁 【強(qiáng)圉】  戊 【著雍】  巳 【屠】  庚 【上章】  辛【重光】 壬【女默】 癸 【昭陽】
十二支
子 【困敦】  丑 【赤奮若】  寅 【攝提咨】  卯 【單閼】  辰 【執(zhí)徐】  巳 【大荒落】  午 【敦牂】 未【協(xié)洽】 申【□凝】  酉 【作器】  戍 【閹茂】  亥 【大荒□】
律呂配卦圖


自十一月一陽生其卦為復(fù)黃鍾氣應(yīng)積陽至四月而六陽巳極其卦為干律應(yīng)中呂自五月一陰生其卦為姤蕤賓氣應(yīng)積陰至十月而六陰巳極其卦為坤律應(yīng)應(yīng)鍾一律一呂逓月分配周而復(fù)始而一歲成焉
律度量衡圖

度始黃鍾之長以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鍾之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量起黃鍾之龠其容秬黍中者千二百實(shí)龠中以井。水平其槩兩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斛之制上為斛下為斗左耳為升右耳為合龠附于右合之下。衡起黃鍾之重一龠之黍重十二銖積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斤而三百八十四銖三十斤為鈞一月之?dāng)?shù)也四鈞為石重百二十斤象十二月也
  

二十四氣圖

七十二候圖


   氣候本始
【春秋內(nèi)事曰】伏羲建八節(jié)以文應(yīng)候晉律歷志曰炎帝分八節(jié)以始農(nóng)功董巴議曰伏羲造八卦作三晝以象二十四氣記月令注曰周公作時(shí)制定二十四灬七十二候則炁之始于伏羲而定于周公也
  置閏之法
【堯典曰】朞三百六旬有六日朞者一周年也則是二年有三百六十六日今一年只三百六十日尚余六日一年六個(gè)小盡又余六日則是一年共余十二日積三年之余有三十六日于是直一閏月以正其時(shí)猶余六日又兩年復(fù)二十四日并前六日再置一閏
  刻漏器度
黃帝
創(chuàng)漏水制器以分晝夜○
□□
挈壺氏以百刻分晝夜冬至?xí)兟┧氖桃沽獭踔習(xí)兟┝桃顾氖檀呵锒謺円垢魑迨獭?br>漢哀帝
改為百二十刻○
梁武帝
大同十年又改用一百八十刻或增或減類皆疏謬至

夜百刻一遵古制而其法有四匱一夜天池二日天池三平壺四萬分壺又有水海水海浮箭四匱注水始自夜天池以入于日天池自日天池以入于平壺以次相次入于水海浮箭而上以為刻分○
宋朝
所用之制亦如于唐而其法以晝夜百刻分十二時(shí)每時(shí)有八刻二十分每刻六十分計(jì)水二斤八兩箭四十八二箭當(dāng)一氣歲統(tǒng)二百一十六萬分悉刻于箭上銅烏別水而下注蓮心浮箭以上登其二十四氣大凡每氣差二分半冬至日極短春分日均平冬至后行盈夏至后行縮乃陰陽升降之期今各分圖于后
古制蓮漏之圖
今制蓮漏之圖

  定寅時(shí)訣
正九五更二點(diǎn)澈二八五更四點(diǎn)揭三七平光是寅時(shí)四六日出寅無別五月日高三丈地十月十二四更二惟有仲冬四更初此是寅時(shí)君湏記
晝夜長短圖
 

六十甲子
黃帝命大橈探五行之情占斗罡所建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支支干相配以成六旬
甲子乙丑海中金 丙寅丁卯爐中火 戊辰巳巳大林木
庚午辛未路傍土 壬申癸酉劍鋒金 甲戍乙亥山頭火
丙子丁丑澗下水 戊寅巳卯城頭土 庚辰辛巳白镴金
壬午癸未楊柳木 甲申乙酉泉中水 丙戍丁亥屋上土
戊子巳丑霹靂火 庚寅辛卯松栢木 壬辰癸巳長流水
甲午乙未沙中金 丙申丁酉山下火 戊戍巳亥平地木
庚子辛丑壁上土 壬寅癸卯金箔金 甲辰乙巳覆燈火
丙午丁未天河水 戊申巳酉大驛土 庚戍辛亥釵釧金
壬子癸丑桑柘木 甲寅乙卯大溪水 丙辰丁巳砂中土
戊午巳未天上火 庚申辛酉石榴木 壬戍癸亥大海水
  四時(shí)占候
元旦雜占
四時(shí)纂要元旦值甲米賤人疫值乙米麥貴人病死值丙四十日旱【一云四月旱】值丁絲綿六十日貴值戊粟麥魚塩貴又旱四十五日值巳米貴蠶兇多風(fēng)雨值庚金鐵貴禾熟民病值辛麻麥貴禾大收值壬米麥賤絹布大豆貴值癸禾災(zāi)人疫多雨
歲首雜占
月令占候圖曰正月一日為雞天氣清朗人安國泰四夷來貢二日狗風(fēng)雨即大熟三日豬天氣晴明君安四日羊天氣暖臣順君命五日馬如晴明四望怨氣六日牛日月光明即大熟七日人日夜晴人民安君臣和會(huì)八日谷夜見星辰五谷豐熟
冬至雜占
清臺(tái)占法冬至后一日得壬炎旱千里二日得壬小旱三日得壬平常四日得壬五谷豐五日得壬小水六日得壬大水七日得壬河決八日得壬海翻九日得壬禾麥大熟十日得壬五谷不成
  八節(jié)風(fēng)候
元正日
風(fēng)東來夏糴賤南來夏糴賤主旱西來春夏米貴豆熟北來水災(zāi)○
春分日
風(fēng)東來麥賤年豐南來五月先水后旱西來麥貴北來米貴一倍
立夏日
風(fēng)東來雷電東南來年豐民安西來蝗蟲人不安北來泉涌地動(dòng)○
夏至日
風(fēng)東來八月人多病南來名順風(fēng)大熟西來秋大雨北來山水出
立秋日
風(fēng)東來人疫草木更榮南來秋旱兇西來大雨北來冬多雪大吉○【秋分日】風(fēng)東來萬物不實(shí)谷貴南來兇西來人民安歲豐稔北來冬酷寒
立冬日
風(fēng)東來冬雷兇南來來年五月大疫西來兇北來冬雪寒殺走獸○【冬至日】風(fēng)東來人災(zāi)南來谷貴北來年豐
  八節(jié)云氣
元正日
四方有黃云氣五谷大熟有青氣雜黃主蝗赤氣主旱黑氣大水○
春分日
東方青云宜麥歲熟云萬物不實(shí)人熱疫其日晴明萬物不成
立夏日
巳時(shí)東南有青氣年中大豐如青氣不見則歲多災(zāi)在十月應(yīng)之○
夏至日
午時(shí)南方有赤氣宜百谷云氣日月光五谷不成人病目痛
立秋日
申時(shí)西南有赤云宜粟如萬物不成地震牛羊死在來年正月○【秋分日】日入西方有白云如羊宜稻年豐不至多霜人多疥疾來年二月災(zāi)
立冬日
西北有白氣如龍馬宜麻如不至大寒傷物人疫應(yīng)在來年四月○
冬至日
北方有青云來歲善云兇
  雜占晴雨
甲子雨占
朝野僉載云唐俚語曰春雨甲子赤地千里夏雨甲子乘船入市秋雨甲子禾頭生耳冬雨甲子飛雪千里
六甲晴雨
四時(shí)甲申風(fēng)雨主五谷暴貴小雨小貴大雨大貴若溝瀆漲滿者急聚五谷閩中占此米價(jià)必踴頗有驗(yàn)也
(春)甲申至己丑雨糴貴 (夏)庚辰辛巳雨主蝗大雨大蟲
(春)甲寅乙卯雨夏谷貴 (夏)丙寅丁卯雨主秋谷貴十倍
(春)庚寅至癸巳雨糴貴 (夏)甲子庚辰辛巳雨蝗蟲皆死
(冬)壬寅癸卯雨春谷貴 (夏)庚寅至癸巳日雨皆主麥賤
(冬)庚寅至癸巳雨糴貴 (秋)庚寅辛卯雨主冬谷貴一倍
歲節(jié)晴雨
上元晴宜百果 社日雨果實(shí)少 三月三日雨桑柘賤
佛生日雨果少 端午雨來年熟 重九日雨大宜收禾
虹蜺隱見
正月虹見 【十月谷貴】 二月虹見西 【棺才貴】 三月虹見 【米貴于魚】
四月虹見 【主米谷貴】 五月虹見 【大小麥貴】 六月虹見 【主麻大貴】
七月虹見 【主禾稻貴】 八月虹見 【春粟大貴】 十月虹見 【麻貴谷貴】
十一月虹見 【大豆貴】
日月交蝕
二月月蝕 【粟賤人災(zāi)】 三月月蝕 【米貴人饑】 四月月蝕 【谷荒民饑】
六月月蝕 【旱魃為虐】 七月月蝕 【主牛馬貴】 九月月蝕 【主年荒兇】
十月月蝕 【主秋谷貴】 十一月蝕 【主年饑疫】 十二月蝕 【主年兇荒】
四時(shí)雷震
凡雷初發(fā)和雅歲善擊烈驚異者有災(zāi)起艮糴賤起震棺木貴歲豊起巽霜早降蝗蟲起離主旱起坤有蝗起兌金鐵貴起干民多疾起坎歲多雨
(二月)雷起艮一鳴米賤起震歲稔起巽及坤主蝗起離主旱起兌金銅貴起干民疾起坎多雨水
元旦雷鳴 【主禾黍麥大吉】 正月有雷 【人民不炊】 春甲子雷 【主五谷豊稔】
三月一日雷 【五谷熟】 三月四日雷 【大熟】 夏 【甲子庚辰辛巳雷蝗蟲死】
秋甲子雷 【民暴死】 九月雷鳴 【米谷大貴】 冬庚戍辛亥雷 【正月米貴】
十一月雷鳴 【主春米貴】
晦朔雨雪
正月朔 【疾風(fēng)雨發(fā)屋揚(yáng)砂絲貴大蟲敗五谷不成】 二月朔 【雨稻惡糴貴晦日雨人多疾病死亡兇】
三月朔 【風(fēng)雨民多病百蟲生晦日雨大小麥不熟】 四月朔 【風(fēng)雨麥惡米貴晦朔天雨大□蟲災(zāi)】
五月朔 【風(fēng)雨主牛貴人饑不出一年人大饑】 六月朔 【風(fēng)雨主糴貴晦日同】
七月朔 【風(fēng)雨米貴人民不安】 八月朔 【陰雨宜麥布貴麻子貴】
九月朔 【風(fēng)雨春旱夏水麻子貴】 十月朔 【風(fēng)雨夏旱麻子貴十倍】
十一月朔 【大雪民災(zāi)月內(nèi)雪冬春米賤】 十二月朔 【風(fēng)雨主春旱夏多雨谷價(jià)長】
龍神行風(fēng)
凡龍神朝會(huì)大煞逢合之日皆有惡風(fēng)無風(fēng)則雨乘船宜忌乃許真人秘傳并見彈冠必用
(正月) 初三 初八 十一 廿五 三十  【龍會(huì)日】
(二月) 初三 初九 十二 三十  【龍神朝上帝日】
(三月) 初三 初七 廿七  【龍神朝星辰日】
(四月) 初八 初十 廿七  【龍會(huì)于太白日】
(五月) 初五 十一 廿九  【天帝朝玉皇日】
(六月) 初九 廿十  【地神朝玉皇日】
(七月) 初七 初九 廿七  【諸殺交會(huì)日】
(八月) 初三 初八 十五 廿七  【龍神大會(huì)日】
(九月) 十一 十五 十九  【諸神朝玉皇日】
(十月) 十五 廿七  【東府君朝天日】
逐月惡風(fēng)
(正月) 【初十日二十日乃大將軍下降逢大煞之日午后三刻有惡風(fēng)】
(二月) 【初九日十二日十四日十七日□諸神交會(huì)日酉三刻有惡風(fēng)】
(三月) 【初三十七廿七神朝上界逢星辰午后有惡風(fēng)】
(四月) 【初八十九廿三諸神會(huì)逢太白午后三刻惡風(fēng)】
(五月) 【初五十一十九天王朝上帝申酉時(shí)惡風(fēng)】
(六月) 【十九廿七地合日卯辰時(shí)有惡風(fēng)】
(七月) 【初七日初九日十五日二十七日乃諸神交會(huì)朝帝日午后有惡風(fēng)】
(八月) 【初三日初八日十七日二十七日乃百神俱起之日午后有惡風(fēng)】
(九月) 【十一日十五日十七日十九日乃名歲惡之日主有惡風(fēng)起】
(十月) 【十五日十八日十九日二十七日乃府君朝上界日卯后有惡風(fēng)】
(十一月) 【初一日初三日十九日二十一日乃名天合之日亦主有惡風(fēng)起】
(十二月) 【初二日初五日初六日初八日二十日二十六日天地神交會(huì)日辰時(shí)有惡風(fēng)】
 

○節(jié)序類
  歲時(shí)雜記

 

 正月
 端月 陬月 斗建寅 日在室
○【立春】乃二十四氣之始禮記月令曰出土牛以示農(nóng)之早晚注云立春在十二月望前策牛人近前示農(nóng)早也月晦及正月旦則在中示農(nóng)平也正月望前近后示農(nóng)晚也月令章句曰十二月建丑丑為牛寒將極故出其物為形像以送之且以升陽也荊楚記曰立春日剪彩為燕以戴之貼宜春字東京夢華錄云立春前一日開封府進(jìn)春牛以禁中鞭春開封祥符兩縣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絕早府僚打春府前百姓賣小春?;ㄑb欄坐列百戲人物春幡雪柳名相獻(xiàn)遺
○【立春】乃二十四氣之始禮記月令曰出土牛以示農(nóng)之早晚注云立春在十二月望前策牛人近前示農(nóng)早也月晦及正月旦則在中示農(nóng)平也正月望前近后示農(nóng)晚也月令章句曰十二月建丑丑為牛寒將極故出其物為形像以送之且以升陽也荊楚記曰立春日剪彩為燕以戴之貼宜春字東京夢華錄云立春前一日開封府進(jìn)春牛以禁中鞭春開封祥符兩縣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絕早府僚打春府前百姓賣小春牛花裝欄坐列百戲人物春幡雪柳名相獻(xiàn)遺
○【元旦】【元正正朝上日】正月一日為元日玉燭寶典云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史記曰夏以正為建寅之月商建丑周建子通典曰漢高帝十月定秦遂為歲首成制群臣朝賀儀至武帝改用夏正亦在建寅之朔秦始皇以正月生因名正后諱之改正字從平崔寔月令云元日絜祀祖禰進(jìn)酒降神畢室家尊卑列于先祖之前各進(jìn)椒栢酒從少至老歲華紀(jì)麗云屠蘇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屠蘇之中每除夜遺閭里一貼藥令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飲之不染疫癘今人得其方而不識(shí)其名但曰屠蘇而巳山海經(jīng)云東海度朔山之東北門曰鬼門萬鬼出入也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欎壘主閱領(lǐng)眾鬼之害人者于是黃帝法而象之立桃板于門上畫欎壘以御兇鬼桃木亦百鬼所畏也風(fēng)土記云元日食五辛練形注云辛菜所以助發(fā)五藏也五辛即大蒜小蒜韭菜蕓臺(tái)胡荽是也東京夢華錄云正月一日開封府放關(guān)樸三日士庶自早互相慶賀車馬交馳向晚貴家婦女縱賞入場看關(guān)賭入市店飲宴慣習(xí)成風(fēng)
○【人日】正月七日為人日東方朔占書云一日雞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育陰則災(zāi)晉董勛云正旦畫雞于門七日金人于戶上良為此也荊楚歲時(shí)記云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花勝以相遺或金金薄為人象瑞圖之形也
○【上元】【元霄元夜】正月十五日為上元史記樂書云漢家祠太一以昏時(shí)祠到明注云今人正月望日觀燈是其故事唐鄭誨明皇雜錄曰上在東都正月望夜移仗上陽宮設(shè)蠟炬連屬不絕結(jié)繪彩為燈樓三十間高百五十尺垂以珠玉微風(fēng)一至鏘然成韻其燈為龍鳳虎豹之狀宋朝會(huì)要曰干德五年詔朝廷無事區(qū)宇咸寧況年谷屢豐宜士民之縱樂上元可更增十七十八雨夜東京夢華錄云元宵大內(nèi)前自歲前冬至后開封府絞縛山棚正對(duì)宣德樓悉以彩結(jié)山沓上皆畫神仙故事或坊市賣藥賣卦之人上有大牌曰宣和與民同樂彩山置燈數(shù)萬盞正月十四日駕幸五岳觀至晚還內(nèi)次駕入燈山輦前喝隨竿媚來御輦團(tuán)轉(zhuǎn)一遭倒行觀燈山謂之鵓鴿旋十六日御座臨軒宣萬姓先到者得瞻見天表至三鼓車駕還內(nèi)樓外擊鞭一則山樓上下燈燭數(shù)十萬盞一時(shí)滅矣至十九日收燈五夜城闉不禁
  

二月
 令月 如月 斗建卯 日在奎
○【中和】二月一日為中和節(jié)中者楑三陽之中和者酌仁氣之和國家授時(shí)建節(jié)備物陳儀唐輦下歲時(shí)記云德宗時(shí)李泌請(qǐng)以二月朔為中和節(jié)因賜大臣戚里尺謂之裁度民間以青囊盛百谷果種相遺號(hào)曰獻(xiàn)生子里閭釀宜春酒以祭勾芒神百官進(jìn)農(nóng)書以示務(wù)本帝悅乃著令
○【上丁】釋奠無定日唐禮樂志云中春中秋釋奠于文宣王以上丁日國斈以祭酒司業(yè)慱士三獻(xiàn)樂以行禮
○【社日】社無定日禮記月令云擇元日命民社為社稷注云元日戊日也今春社常在二月內(nèi)秋社常在八月內(nèi)自立春后五戊為春社立秋后五戊為秋社如戊日立春立秋則此日不筭禮記祭義云共工氏之子曰勾龍為后土能平水土故祀之以為社孝經(jīng)緯曰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闊不可盡祭故封土為社以報(bào)功也春祭社祈谷之生故詩之載芟萹曰春籍田而祈社稷也秋祭社報(bào)谷之熟故詩之良耜篇曰秋報(bào)社稷也荊楚歲時(shí)記云四鄰并結(jié)綜會(huì)社牲醪為屋于樹下先祭神然后享其胙今郡縣亦祭社稷于壇
○【花朝】二月十五日為花朝風(fēng)土記云浙間風(fēng)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競放乃游賞之時(shí)花朝月夕世所常言月夕乃八月十五夜宋條制守土官于花朝日出郊勸農(nóng)
  

三月
嘉月寎月斗建辰日在婁寒食無定日或二月或三月荊楚記云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風(fēng)甚雨謂之寒食節(jié)又謂之百五節(jié)秦人呼寒食為熟食日言其不動(dòng)煙火預(yù)辦熟食過節(jié)也斉人呼為冷煙節(jié)又云禁煙節(jié)新序云晉文公返國介子推無爵遂去而之綿上文公求之不得乃焚山求之
子推燒死因禁火以報(bào)之據(jù)左傳史記并無子推被火焚之事按周禮司烜氏仲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注云為季春將出火也然則禁火蓋周之舊制非為子推也東京夢華錄云尋常京師以冬至后一百五日為大寒食前一日謂之炊熟用面造棗錮飛燕以柳條串之插于門楣謂之子推燕唐明皇詔云寒食上墓禮經(jīng)無文近代相承浸巳成俗編入五禮永為定式瑣碎錄云蜀人遇寒食日采楊桐葉染飯色青而有光食之資陽氣謂之楊桐葉道家謂之青饑飯
○【清明】二十四氣中之一節(jié)曰清明唐輦下歲時(shí)記云每歲清明內(nèi)園官小兒于殿前鉆火先得者進(jìn)上賜絹三疋金椀一口白氏六帖云鉆燧改火春取榆柳之火以順陽時(shí)火氣東京夢華錄云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節(jié)也禁中前半月發(fā)宮人車馬朝陵墳享祀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都人傾城出郊四野如市芳樹之下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低暮而歸各攜棗錮炊餅黃胖掉刀名花異果山亭戱具鴨卵雞雛謂之門外土儀各相獻(xiàn)遺也
○【上巳】三月初巳日為上巳漢禮儀志曰三月上巳宮人并褉飲于東流水上宋書曰自魏巳后但用三日不用上巳王羲之此日會(huì)于會(huì)稽山陰之蘭亭修褉事也唐輦下歲時(shí)記云上巳錫宴群臣在曲江傾都褉飲踏青
  

四月
 正陽月 余月 斗建巳 日在昴
○【八日】四月八日釋迦佛生日也歲華紀(jì)麗云佛以四月八日生于母之右脅年十九歲于四月八日夜半踰城往雪山入道六年思道不食又四月八日成佛荊楚歲時(shí)記云荊楚人以四月八日諸寺各設(shè)斎以五色香水浴佛共作龍華會(huì)高僧傳云四月八日浴佛以都梁香為青色水欎金香為赤色水丘隆香為白色水附子香為黃色水安息香為黑色水以灌佛頂東京夢華錄云四月八日佛生日十大禪院有浴佛斎會(huì)乃煎香藥糖水相遺謂之浴佛水
○【結(jié)夏】【觧夏】四月十五日乃僧家結(jié)夏之日荊楚歲時(shí)記云天下僧此日就禪剎掛搭謂之結(jié)夏又謂之結(jié)制蓋夏乃長飬之節(jié)在外行則恐傷草木蟲類故九十日安居禪苑宗規(guī)云祝融在候炎帝司方當(dāng)法王禁足之辰是釋子護(hù)生之日至七月十五日應(yīng)禪寺掛搭僧尼盡皆散去謂之解夏又謂解制禪苑宗規(guī)有云金風(fēng)淅淅玉露瀼瀼當(dāng)斍皇解制之辰是法歲周圓之日大藏經(jīng)云四月十五坐樹下至七月十五僧坐草為一歲禪談?wù)Z錄謂之法歲
  

五月
 暑月 皐月 斗建午 日在參
○【端午】【端陽重午菖節(jié)蒲節(jié)】五月五日為端午續(xù)斉諧記云屈原楚人也遭讒不見用于是日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元年長沙有人見之自稱三閭大夫曰??囹札埶`更有惠者愿以葦葉褁五色絲纒之則蛟龍所畏也荊楚歲時(shí)記云屈原此日投江死后人以舟楫救之遂因以為俗越地傳云競渡起于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大戴記曰午日以蘭湯沐浴今謂之浴蘭節(jié)抱樸子曰五日佩赤靈符心前以辟兵道今釵頭符是也風(fēng)土記曰荊楚人午日烹鶩閩中鶩烹鵝是也又云午日孤葉褁粘米以象陰陽相包褁今粽子是也
又云午日以五彩絲系臂辟兵鬼氣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繒今百索是也荊楚歲時(shí)記又曰午日楚人采艾掛于戶上以禳毒氣今掛蒲柳是也泗人踏百草今人鬪草戱是也又云宗則文常以五月五日未雞鳴時(shí)采艾灸瘡最有驗(yàn)夏小正云此日采雜藥以蠲陰毒之氣今在有采艾采藥之說開元天寶遺事云宮中端午造粉團(tuán)角黍饤盤中以小角弓射之中者得食都中盛行此戱孔氏六帖云端午日中尚署進(jìn)百索綬帶今人競渡浴蘭角黍粉團(tuán)采藥摘艾掛蒲鬪草烹鵝佩符系縷百索綬帶良有自也東京夢華錄云端午節(jié)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團(tuán)紫蘇菖蒲木并皆茸切以香藥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褁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門首粽子五色水團(tuán)茶酒供飬士庶逓相宴賞
  

六月
 季月 旦月 斗建未 日在井
○【三伏】【初伏中伏末伏】三伏無定日歷忌釋曰伏者何也金氣伏藏之日也四時(shí)代謝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伐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立秋金代火金畏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也陰陽書言從夏至第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后初庚為末伏故謂之三伏史記注云六月上伏秦始皇之所置也又云秦穆公始為伏荊楚記云伏日進(jìn)湯餅名為辟惡泗人月令曰初伏薦于祖禰東京夢華錄云都人最重三伏蓋六月中別時(shí)節(jié)往住風(fēng)亭水榭峻宇高樓雪檻冰盤浮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遠(yuǎn)邇笙歌通夕而罷
  

七月
 涼月 相月 斗建申 日在張
○【立秋】之節(jié)玉帝司時(shí)楚詞云菊嫩金風(fēng)起荷疏珠露圓將秋數(shù)行鴈離夏幾林蟬東京夢華錄云立秋日京城滿街賣楸葉婦女兒童爭買剪成花戴之
○【七夕】七月七日之夜謂之七夕續(xù)斉諧記曰桂陽城武丁有仙道忽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dāng)渡河吾向巳被召弟問織女何事渡河荅曰暫詣牽牛世人至今云織女嫁牽牛也傅玄擬天問曰七月七日牽??椗畷?huì)天河也周風(fēng)土記曰七月初七夜灑掃中庭施幾筵設(shè)酒脯牽??椗鄷?huì)守夜者咸懷私愿或云見天漢中有奕奕白氣光曜五色以此為征應(yīng)見者便拜愿乞富乞壽子者乞子惟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言之荊楚歲時(shí)記云七夕女人結(jié)彩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果于庭中以乞巧有蟢子羅于果上則以為得巧風(fēng)俗記云織女七夕渡河使鵲為橋故古詩云寂然香滅后鵲散渡橋空開元天寶遺事云明皇與妃子每七夕宴華清宮女輩陳花酒饌列于庭中祈恩于牛女也
東京夢華錄云七月七夕京城內(nèi)外瓦子街巷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悉以彩裝欄座紅碧紗籠飾以金珠牙翠有一對(duì)直數(shù)千者本佛經(jīng)云摩日侯羅俗云摩喝樂初七日晚貴家多結(jié)彩樓于庭謂之乞巧樓鋪陳磨喝樂花酒炙筆硯針線或兒童裁詩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謂之乞巧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內(nèi)次日看之若網(wǎng)圓正謂之得巧里巷與妓館往往列之門首爭以侈靡相尚
○【中元】七月十五日謂之中元道藏經(jīng)云中元地官檢校人間分別善惡其日作元都大會(huì)于玉京山幡幢寶蓋清饍飲食獻(xiàn)諸眾圣道士講誦老子經(jīng)十方大圣斉詠靈篇大藏經(jīng)云目連以母生餓鬼中佛令作盂蘭盆至七月十五日以百味五果置盆中供飬十方大德而后母得食目連白佛凡弟子孝順者亦應(yīng)奉盂蘭盆供飬佛言大善唐王縉傳曰七月望日宮中造盂蘭盆綴飾镠琲設(shè)高祖以下七圣位幡節(jié)衣冠皆具各以帝號(hào)識(shí)其幡自禁內(nèi)分詣諸道佛祠鐃吹鼓舞奔走相屬是日立仗百官班光順門奉迎導(dǎo)從歲以為常東京夢華錄云中元先數(shù)日市井賣具器靴鞋幞頭帽子金犀假帶五彩衣以竹斫成三腳高三五尺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冥錢衣服中元日備素食以供飬先祖城外有墳即往拜掃禁中亦出車馬詣道院謁墳本院官給祠部十道設(shè)大會(huì)焚錢山祭軍陣亡歿設(shè)孤云鬼道場
  

八月
 桂月 壯月 斗建酉 日在翼
○【秋社】見于春社夢華錄云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貴戚宮院以豬羊肉腰子妳房肚肺鴨餅姜之屬切作棊子片樣滋味調(diào)和鋪飯上謂之社飯
○【中秋】【月夕】八月十五日為中秋唐歐陽詹翫月序云秋之于時(shí)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天道則寒暑均取諸月數(shù)則蟾魄圓故曰中秋言此日為三秋之中也又謂之月夕蓋秋景天高氣肅月色倍明此夜之月尤為清瑩故今人多于此夜賞月龍城錄云唐明皇曾于此夜游月宮夢華錄云中秋夜貴家結(jié)飾臺(tái)榭民間爭占酒樓翫月絲簧鼎沸近內(nèi)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宛若云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戱夜市駢闐至?xí)?br>  

九月
 菊月 玄月 斗建戍 日在角
○【重陽】【重九九日】九月九日為重陽魏文帝書云歲往月來忽復(fù)九月九日九為陽數(shù)其日與月并應(yīng)故曰重陽續(xù)斉諧記云汝南桓景隨費(fèi)長房游斈謂曰九月九日汝家當(dāng)有災(zāi)異急令家人縫絳囊盛茱萸系臂上登高飲菊花酒此禍乃銷景從其言文家登山夕還而雞犬一時(shí)暴死仙書云茱萸為辟邪翁菊花為延壽客故假此二物以消陽九之厄晉陽秋曰陶潛九月九日酒遂于宅邊采菊花盈把望見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飲醉而歸晉孟嘉傳云嘉為桓溫參軍重九之日游龍山寮佐畢集嘉醉有風(fēng)吹落嘉帽而不斍夢華錄云重陽都下賞菊菊有數(shù)種曰萬鈴菊曰桃紅菊曰木香菊曰金鈴菊曰喜谷菊無無也酒家皆以菊花縛成洞戶都人多出郊登高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遺送上插剪彩小旗摻釘果實(shí)如石榴子栗黃銀杏菘子肉之類
  

十月
 良月 陽月 斗建亥 日在房
○【小春】十月為小春荊楚歲時(shí)記云天時(shí)和暖似春故曰小春此月內(nèi)一與謂之液雨百蟲飲此水而藏蟄俗呼為藥水至來春二月雷鳴啟蟄
○【朔朝】十月一日宰臣巳下受衣著錦襖三日東京夢華錄云士庶皆出城享墳禁中車馬出道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車馬亦如寒食節(jié)有司進(jìn)暖爐炭民間皆置酒作暖爐會(huì)城市內(nèi)外于九月下旬即賣冥衣靴鞋席帽衣以備十月朔日燒獻(xiàn)南粵志云閩中風(fēng)俗十月一日皆作糯糍或作京飩以祀先祖告冬之意也
○【下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道藏經(jīng)云下元日水官檢察人間善惡明皇實(shí)錄云三元日宜令崇元斈士講道德南華等經(jīng)群公咸就觀禮三元乃上元中元下元也正一修真旨要云上元乃正月十五日天地水三官朝天張靈源真人張?jiān)嫒孙w升之辰上元十天靈官神仙兵馬與上圣高真妙行真人同下降人間考定罪福中元乃七月十五日地官下降天真朝元洞邊玄女仙真人上升日中元九地靈官神仙兵馬名山洞府神仙兵馬下人間校定罪福下元日乃衡岳真人升仙日鍾離先生飛升日神烈昊真君同弟子四人飛升日下元九江水帝十二河源溪谷大神旸谷神王水府靈官同下人間校定罪福
  

十一月
 暢月 辜月 斗建宇 日在箕
○【冬至】【長至】乃二十四氣中之一節(jié)玉燭寶典曰冬至陰陽百物之始日極南影有履長之慶陰陽書曰晝夜共百刻每自冬至后日漸長至春分晝夜各五十刻夏至而長極自夏至后日漸短至秋分晝夜亦各五十刻冬至而短極自冬至后日又漸長故謂之長至節(jié)復(fù)卦主事蓋陽為君子陰為小人一陽生于此日乃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之時(shí)也漢雜記云冬至陽氣生而君道長故賀夏至陰氣生而君道襄故不賀泗人月令曰冬至日薦黍與羊先薦玄冥以及祖禰其進(jìn)拜謁賀君師一如元日崔浩女儀曰近古婦人常以冬至進(jìn)履襪于公姑唐雜錄云宮中以女工揆日之長短冬至后日晷漸長比常日增一線之功杜甫至日詩云愁日愁隨一線長東京夢華錄云京師最重冬至節(jié)更易新衣備辨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guān)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jié)
  

十二月
 余月 涂月 斗建丑 日在斗
○【臘月】臘無定日說文云冬至后第三戍日是也廣雅云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秦初曰臘巳而為嘉平祭部云漢改為臘魏臺(tái)訪議云王者各以其行之盛日為祖終日為臘火始于寅盛于午終于戍故火行之君以午祖戍臘木始于亥盛于卯終于未故木行之君以卯祖未臘金始于巳盛于酉終于丑故金行之君以酉祖丑臘水土皆始于申盛于子終于辰故水行之君以子祖辰臘今魏以土德王宜辰日為臘也宋王于火故以戍臘今
大元皇帝亦以火德而王天下故亦以戍日為臘也風(fēng)俗通曰臘者獵也因獵取獸以祭先祖或曰臘接也新故交接大祭以報(bào)功也蔡邕獨(dú)斷云臘者歲終之大祭但送而不迎也常言伏臘者皆所以祭祀也故杜甫秋懷詩有云伏臘涕漣漣
○【交年】二十四日交年東京夢華錄云都人至夜請(qǐng)僧道看經(jīng)備酒果送神燒合家替代錢帋帖灶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門謂之醉司命夜于床底點(diǎn)燈謂之照虛耗市井皆印賣門神鐘馗桃板桃符回頭鹿馬天行帖子以備除夜之用自入此月即有貧者十?dāng)?shù)人為一火裝婦人神鬼敲鑼擊鼓廵門乞錢俗呼為打夜胡亦駈崇之一道也
○【除日】【除夜除夕歲除】歲終一日為除日記月令云是月也日窮干次月窮于紀(jì)星回于天數(shù)將幾終歲旦更始呂氏春秋云歲前一日擊鼓駈疫癘之鬼謂之逐除亦曰駈儺李綽秦中歲時(shí)記云歲除日儺皆作鬼神狀二老人為儺翁儺母唐輦下歲時(shí)記云明皇晝寢忽夢虛耗二鬼怒呼武士俄有大人頂帽衣袍捉鬼擘而啖之問其姓氏乃終南山進(jìn)士鐘馗也今人掛鐘馗乃食虛耗也荊楚歲時(shí)記云徐日家家具殽蔌謂宿歲之儲(chǔ)以迎新年相聚酣飲留宿歲飲至新年則棄街衢以為去故納新閩中風(fēng)俗除日以食物送窮想此義也神異經(jīng)云山臊鬼犯人則病其鬼畏爆竹今人故作火爆南部新書云歲除日大常卿領(lǐng)官屬樂吏并護(hù)童侲子千人晚入內(nèi)至夜于寢殿前儺燃蠟炬燎沉檀熒煌如晝上與親王妃王以下觀之其夕賞賜甚多今人除夜?jié)M室皆點(diǎn)燈照歲是其故事也
夢華錄云除日禁中呈大驅(qū)儺儀并用皇城親事官諸班直假面繡衣裝將軍門神判官鐘馗小妹土地龜神之類共千余人自禁中駈崇出南熏門外轉(zhuǎn)龍彎謂之埋崇而罷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dòng)谕馐渴覈鸂t團(tuán)坐達(dá)旦不寢謂之守歲有宵夜果子古詩云歲序巳云殫春心不自安聊開栢葉盞試奠五辛盤金箔涂神燕朱泥印鬼丸梅花應(yīng)可折請(qǐng)為雪中看


新編纂圖增類羣書類要事林廣記卷之三  【前集】

 

○地輿類
  輿地紀(jì)原
自鰲斷立極三才奠位(黃帝)疆理南北(堯)命禹平水土遂分天下為九州島別五服九州島則冀兗青徐雍楊荊豫梁等州是也五服則甸侯綏要荒等服是也(舜)分冀為幽州并州分青為營州是為十二州州有幽營無梁青(周)有幽并無徐梁王畿居中九州島環(huán)列于外至(秦始皇)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分置三十六郡后平百粵增置四郡為四十郡罷侯置守以治之(漢)初承秦舊至(武帝)恢拓土疆開西南夷置七郡東四郡西北五郡南八郡凡為十三部皆置剌史統(tǒng)治之至(哀)(平)際新置郡國六十三與秦四十合百有三分道凡三十有六侯國二百四十一(光武)中興以官多役煩乃并省郡國十縣道侯國四百余所其后(明)(章)(和)(順)四帝漸復(fù)加置郡國至一百五仍為十三部漢末三國鼎峙各據(jù)所有至(晉)分十九道為郡一百七十二八代分裂卒歸于唐初天下新定權(quán)置州郡頗多(太宗)元年始命并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為十道州府三百五十八至(明皇)又因十道增置五道各置采訪使如漢剌史之職五季僣亂各據(jù)一方至宋(藝祖)以仁厚得天下削平僣偽合而一之撫有四京二十三路(高宗)匹馬渡江駐驆吳會(huì)保守東南百余年而南北輿圖悉歸于
(大元皇帝)際天薄海莫非王土開辟以來提封之廣未有如今日之盛也
 

  歷代國都
帝王世紀(jì)曰(伏羲)都陳 【今陳州宛丘縣】
(神農(nóng))都曲阜 【在魯城中今兗州仙源縣】
(黃帝)都涿鹿 【山名也在涿州】
(少昊)自窮桑 【在東蒙山屬魯】
都曲阜(顓帝)都帝丘 【東都濮陽】
(帝嚳)都西亳 【今西京偃師縣】
(堯)都平陽 【在河?xùn)|郡今晉州】
(舜)都蒲坂 【今河?xùn)|郡河?xùn)|縣】
(禹都安邑 【今蒲州禹都縣】
(帝相)徙都啇丘 【在大華之陽今上洛縣是也】
(少康)中興復(fù)還舊都(湯)都南亳 【今南京大梁谷熟縣】
(仲丁)遷于 【今開封府陳留浚儀】
(河亶甲)都相 【在河北相州】
(祖乙)都耿 【河?xùn)|皮氏縣耿鄉(xiāng)】
(盤庚)復(fù)歸于亳(文王)都豐 【京兆府鄠縣東有靈臺(tái)】
(武王)都鎬 【在上林昆明北有鎬洮去豊二十五里皆在長安南數(shù)十里】
(平王)東遷 【今西京】
(秦)都咸陽 【今京兆府咸陽縣】
(漢)初欲都洛陽以婁敬之言遂遷長安 【京兆府長安縣】
(東漢)都洛陽 【今西京】
三國(魏)都長安(蜀)都成都 【今成都府】
(吳都)鄂再都建鄴 【今建康府】
(晉)都洛陽(東晉)都建康 【即建康府】
南朝(宋)(齊)(梁)(陳)并都建鄴北朝(后魏)都平城 【今云中郡云中縣】
(西魏)都長安(東魏)(北齊)并都于鄴 【相州臨章縣】
(后周)都長安(隋)(唐)并都長安五代(梁)(漢)(周)都汴 【梁太祖升汴為開封府建為東都晉高祖升為東京置開封府】
(晉)都洛 【今州上洛縣】
(唐)都鄴遷洛十國僣偽悉歸于(宋)宋都汴京至(高宗)遷都杭州
(大元皇帝)奄有天下混一南北建國定都以燕山府為大興府號(hào)稱中都山河之固都邑之盛宮室之美前古之所未有美哉萬世帝王子孫之基業(yè)也
  歷代國都圖
 

歷代輿圖
大元混一圖
  地理名數(shù)
四方
東 南 西 北
四維
東南 【巽】  西南 【坤】  西北 【干】  東北 【艮】
六合
天 地 四方 【又云六極】
四夷
東夷 西戎 南蠻 北狄
三江
荊江 【荊州】  松江 【蘇】  浙江 【杭州○韋昭云】
□□
婁江 東江 松江 【○吳地記】
三川
涇 洛 渭 【眾流注海曰川【一云】河洛伊】
三峽
歸峽 【又名巴峽○瞿塘峽】  巫峽 【在峽州又云夔州巫山】  西峽 【即明月峽在夔州之西】
三□
扶桑 蓬萊 昆侖 【并神仙所居】
三壺
方壺 【方丈也】  蓬壺 【蓬萊也】  瀛壺 【瀛洲也】
四瀆
江 【出岷山今松州】  河 【出昆侖今澶州】  淮 【出桐柏今唐州】  濟(jì) 【出王屋今孟州】
五岳
東岳泰山 【兗州】  西岳華山 【華州】  中岳嵩山 【西京】  南岳衡山 【潭州】  北岳恒山 【定州】
五湖
鄱陽湖 【饒州】  青草湖 【岳州】  丹陽湖 【□州】  太湖 【蘇州】  洞庭湖 【鄠州】
【一云】貢湖 游湖 胥湖 梅梁湖 金鼎湖 【皆在平江】
五嶺
大庾嶺 【贛州】  永明嶺 【道州】  白芒嶺 【道州】  臘領(lǐng) 【郴州】  越城嶺 【靜江】
九江
烏白江 蚌江 烏江 畎江 源江 嘉靡江 廩江 提江 箘江
【一云】三里江 五州江 嘉靡江 烏土江 白蚌江 白烏江 沙提江 困江 廩江
九澤
大陸澤 【冀州】  雷夏澤 【兗州】  大野澤 【徐州】  彭蠡澤 【楊州】  震澤 【楊州】  云夢澤 【荊州】 滎澤【豫州】 菏澤【豫州】  孟潴澤 【豫州】
九河
徒駭河 太史河 馬頰河 覆釜河 胡蘇河 鉤盤河 簡河 絮河 鬲津河
  地理沿革
堯五服
甸服 侯服 綏服 要服 荒服 【名五百里以侯國服事天子謂之服】
舜十二州
冀 幽 并 兗 青 營 徐 楊 荊 豫 梁 雍 【即禹九州島分冀為幽并分青為營】
禹九州島
冀 兗 青 徐 楊 荊 豫 梁 雍

   六鄉(xiāng) 【畿內(nèi)】
比 【五家為比】  閭 【五比為閭】  族 【四閭為族】  黨 【五族為黨】  州 【五黨為州】  鄉(xiāng) 【五州為鄉(xiāng)】
   六遂 【畿外】
鄰 【五家為鄰】  里 【五鄰為里】  酇 【四里為酇】  鄙 【五酇為鄙】  縣 【五鄙為縣】  遂 【五縣為遂】
 

秦四十郡 【元三十六郡后平百粵增置四郡】
三川 河?xùn)| 南陽 南郡 九江 鄣郡 會(huì)稽 颕川 碭郡 泗水 薛郡 東郡 瑯邪 斉郡 上谷 漁陽 右北平 遼西 遼東 代郡 巨鹿 邯鄲 上黨 太原 云中 九原 鴈門 上郡 隴西 □□ 漢中 巴郡 蜀郡 黔中 長沙 內(nèi)史 閩中 □?!”薄酢∠罂?br>  

漢十三部【郡國一百有三】
京兆 扶風(fēng) 馮翊 弘農(nóng) 河?xùn)| 河內(nèi) 河南
右七郡司隸校尉領(lǐng)之
颕川 汝南 沛郡 梁國 魯國
右五郡豫州剌史領(lǐng)之
魏郡 巨鹿 常山 清河 廣平 真定 中山 信都 河間 趙國
右十郡冀州剌史領(lǐng)之
東郡 陳留 山陽 済陰 泰山 城陽 淮陽 東平
右八郡兗州剌史領(lǐng)之
瑯琊 東海 臨淮 泗水 楚國
右五郡徐州剌史領(lǐng)之
平原 千乘 済南 斉郡 北?!|萊 膠東 高密 菑川
右九郡青州剌史領(lǐng)之
南陽 南郡 江夏 桂陽 武陵 零陵 廣陵 長沙
右八郡荊州剌史領(lǐng)之
廬江 九江 會(huì)稽 丹陽 豫章 六安
右六郡楊州剌史領(lǐng)之
漢中 廣漢 巴郡 蜀郡 犍為 越巂 牂牁 益州
右八郡益州剌史領(lǐng)之
安定 北地 隴西 武威 金城 天水 武都 張掖 酒泉 燉煌
右十郡涼州刺史領(lǐng)之
太原 上黨 上郡 西河 朔方 五原 云中 定襄 鴈門
右九郡并州剌史領(lǐng)之
涿郡 渤?!〈ぁ∩瞎取O陽 □平 □□ 遼東 廣陽 樂浪 玄菟
右十一郡幽州剌史領(lǐng)之
南?!淞帧∩n梧 交趾 合浦 九真 日南
右七郡交州剌史領(lǐng)之
 

晉十九道 【郡凡一百七十有二】
司州道 兗州道 豫州道 冀州道 并州道 青州道 徐州道 荊州道 楊州道 涼州道 雍州道 秦州道 益州道 梁州道 寧州道 幽州道 平州道 交州道 廣州道
  

唐十五道【州凡三百五十八】
 關(guān)內(nèi)道 河南道 河?xùn)|道 河北道 山南道 隴右道 淮南道 江南道 劍南道 嶺南道

太宗元年始置十道至明皇開元二十一年因十道分山南江南為東西道又增置黔中及京畿都畿為十五道各置采訪使
 

宋四京
東京 【開封府】  南京 【應(yīng)天府】  西京 【河南府】  北京 【大名府】
   東京 京東東路 【九州島】
青 密 斉 沂 登 萊 濰 淄 淮陽
   南京 京東西路 【九州島】
兗 徐 拱 鄆 済 單 濮 興仁 廣済
   南京 京西南路 【九州島】
襄 鄧 隨 金 房 均 郢 唐 光化
   南京 京西北路 【九州島】
鄭 滑 孟 蔡 陳 颕 汝 信陽 颕昌
   北京 河北東路 【十六州】
滄 冀 慱 棣 莫 雄 霸 德 濱 □ 清 開德 河間 永靜 信安 保定
   北京 河北西路 【十六州】
相 邢 懷 衛(wèi) 洺 深 磁 祁 趙 ?!≈猩健≌娑ā“裁C 永寧 廣信 順安
   河北化外州 【以上并系四京路】
安東上都護(hù) 幽 涿 易 檀 薊 媯 平 營
   陜西永興軍路 【二十路】
京兆 河中 延安 陜 耀 邠 鄜 解 慶 虢 同華 保安 綏德 商 寧 坊 丹 環(huán) 銀
   陜西秦鳳路 【二十四州】
鳳翔 西寧 西安 秦 涇 熙 隴 成 鳳 岷 鎮(zhèn)戎 德順 懷德 渭 原 河 蘭 鞏 會(huì) 湟 積石 廓 洮 階
   陜西化外州
安西大都護(hù) 北庭大都護(hù) 靈 夏 涼 沙  鹽 勝 西 伊 甘 肅 迭 宕 豊 宥
   河?xùn)|路 【二十四州】
太原 威勝 平定 潞 晉 府 麟 絳 代 隰 岢嵐 寧化 火山 慈 忻 汾 澤 憲 嵐 石 保德 晉寧 遼 豊
   河?xùn)|化外州
單于大都護(hù) 安北大都護(hù) 鎮(zhèn)北大都護(hù) 云 應(yīng) 新 蔚 翔 寰 儒 毅
   淮南東路 【十一州】
楊 亳 伯 楚 ?!√°簟〕≌妗⊥ā「哙]
   淮南西路 【九州島】
 壽 廬 蘄 和 舒 濠 光 黃 無為
   兩浙路 【十四州】
杭 越 蘇 潤 湖 婺 明 ?!亍∨_(tái)  衢 睦 秀
   江南東路 【十州】
江寧 太平 南康 廣德 宣 歙 江 池 饒 信
   江南西路 【十州】
洪 虔 吉 袁 撫 筠 興國 南安 臨江 建昌
   荊湖南路 【九州島】
潭 衡 道 永 郴 邵 全 武岡 桂陽
   荊湖北路 【十四州】
江陵 荊門 鄂 安 復(fù) 鼎 澧 峽 岳 歸 辰 沅 靖 漁陽
   湖北化外州
錦 獎(jiǎng) 溪
   成都府路 【十七州】
成都 眉 蜀 彭 綿 漢 嘉 邛 黎 永康 仙井 雅 茂 簡 威 祺 亨
   成都化外州
松 當(dāng) 悉 靜 恭 □ 翼 真 干 姚 巂
   梓州路 【十五州】
梓 遂 果 資 普 昌 敘 瀘 合 榮 渠 懷安 廣安 長寧 富順
   利州路 【十一州】
利 洋 閬 劍 巴 文 興 蓬 龍 興元 三泉
   利州化外州

   夔州路 【十六州】
夔 黔 達(dá) 施 忠 萬 開 涪 恭 珍 承 溱 梁山 南平 遵義 大寧
   夔州化外州
費(fèi) 西高
   福建路 【八州】
福 建 泉 漳 汀 興化 延平 邵武
   廣南東路 【十四州】
廣 韶 循 潮 連 封 端 新 康 梅 英 惠 南恩 南雄
   廣南西路 【二十六州】
桂 容 邕 融 象 賀 昭 梧 藤 龔 潯 貴 柳 宜 賓 橫 化 高 雷 欽 廉 欎林 昌化 萬安 朱崖 瓊
   廣南化外州
安南大都護(hù) 峯 讓 巖 田 愛 驩 福祿 陸 □ 湯 演 林 景 忠 環(huán) 籠 古



 

新編纂圖增類羣書類要事林廣記卷之四  【前集】

 

○郡邑類
  定奪上下路縣
至元二十年十一月初七日 中書禮部奉中書省札付該來呈補(bǔ)注各處缺員去不見上中下路州縣三等有礙銓注乞照詳?shù)么硕际M到下項(xiàng)等級(jí)體例合下仰依上承此
一路分州縣

十萬之上為上路 十萬之下為下路

五萬之上為上州 三萬之上為中州 二萬之下為下州

二萬之上為上縣 一萬之上為中縣 一萬之下為下縣
一議定到下項(xiàng)路分不問戶數(shù)及與不及為上路
江陵 揚(yáng)州 靜江 潭州 成都 杭州 重慶 紹興 建康 鄂州 淮安 童興
一江北淮南城子依中原例
  上縣改立州治
元貞元年五月二十七日
奏過事內(nèi)一件節(jié)該江南州治少有四萬戶之上到五萬戶計(jì)的交做下州五萬戶之上至十萬有余的交做中州在先一縣里各五家官人有來如今下州里縣里依那體例里交五官人中州里添一做六家官人呵怎生商量來合立州的四十四縣有
  

  天下城邑
腹里路分所治
【系官】   上都路開平府 【【上】南至大都八百里 開平】
興州 【【下】 宜興 興安】
云州 【【下】 望云】
栢州 【【下】】  松州 【【下】】
宣德府 【【散】 宣德 宣平 順圣】
奉圣州 【【下】永興 懷來 □山】
蔚州 【【中】 靈仙 靈丘 廣陵 定安 飛狐】
【系官】  大都路大興府【上】 【西北至上都八百 宛平 永清 寶坁 良鄉(xiāng) 昌平】
易州 【【中】 易縣 定興 淶永】
漷州 【【下】 武清 杳河】
通州 【【下】 潞縣 三河】
薊州 【【下】 漁陽 玉田 遵化 豊□ 平□】
涿州 【【下】 □□ 奉先 【今改房山】 】
霸州 【【下】 益津 保定 文安 大成】
雄州 【【下】 歸信 容城 新城】
檀州 【【散】 順州 東安州 西安州 即固安】
【蠻子合駙馬】 應(yīng)昌路 【【下】隸平梁路 應(yīng)昌】
真定路真定府 【【上】東北至大都六百五十里 真定 元氏 豪城 獲鹿 平山 阜平 靈壽 灤城 涉縣】
中山府 【【散】 安喜 極 新欒】
冀州 【【上】 南宮 信都 棗強(qiáng) 武邑 新河】
趙州 【【中】 平棘 寧晉 臨城 高邑 隆平 柏鄉(xiāng) 真皇】
【大大王位下】  晉州 【【中】 古城 饒陽 安平 武強(qiáng)】
【□魯忽大王下】  深州 【【下】 靜安 衡水】
【暹烈大王下】  蠡州 【【散】】
【北安王燕南】  保定路 【【上】東至大都二百二十里 清苑 □城 曲陽 慶都 唐縣】 【 行唐 新安 慱野】
祁州 【【中】 蓅陰 東鹿 深澤】
安州 【【下】 高陽 葛城】
遂州 【下】  安肅州 完州
河?xùn)|山西道宣慰司所管
西京路大同府 【【上】東南至都八百里 大同 懷仁 宣寧 白登 平地】
應(yīng)州 【【下】 金城 山陰】
朔州 【【下】 鄯陽 馬邑】
弘州 【【下】】  渾源州 東勝州 武州 云內(nèi)州 豊州
平陽路 【【上】東北至都一千八百里 臨汾 襄陵 供洞 份西 浮山 冀氏 陵川 武鄉(xiāng) 芮城 蒲縣】
河中府 【【散】 河?xùn)| 河津 滎河 臨晉 猗氏】
絳州 【【中】 太平 絳縣 正平 曲沃 翼□ 稷山 垣曲 萬泉】
霍州 【【下】 霍邑 趙城 靈石】
遼州 【【下】 遼山 和順 榆社】
澤州 【【下】 晉城 陽城 泌水 高平】
路州 【【下】 上黨 長子 襄垣 潞城 黎城】
解州 【【下】 觧縣 平陸 聞喜 安邑 夏縣】
隰州 【【中】 隰川 永和 石樓 大寧】
沁州 【【下】 銅提 沁源】
吉州 【【下】 寧鄉(xiāng)】
太原路 【【上】東北至都一千二百五十里 文水 陽曲 徐溝 壽陽 清源 平晉 榆次 太谷 初縣 交城】
汾州 【【中】 西河 孝義 平遙 介休】
石州 【【下】 離石 寧鄉(xiāng)】
忻州 【【下】 秀容 定襄】
平定州 【【下】 樂平】
臨州 孟州 崞州 代州 興州 管州 臺(tái)州 堅(jiān)州 嵐州 保德州
隆興路 【【下】角至都五百 高原 天城 威寧 懷安】
昌州 【【下】】  蕁麻林 蓋里泊
河間路 【【上】 河間 寧津 肅寧 臨邑 斉東】
景州 【【中】 莜縣 吳橋 故城 東光 阜城】
滄州 【【中】 清地 樂陵 鬲皮 棣 塩山】
清州 【【上】 會(huì)川 興済 靜?!?br>獻(xiàn)州 【【下】 樂壽 交河】
莫州 【【下】 莫亭 任丘】
陵州 【【下】】
順德路 【【下】東北至都九百五里 內(nèi)丘 巨鹿平 靈宗】 【 后山 沙河 仕縣 鬲和】
廣平路 【【下】 來年 曲周 肥鄉(xiāng) 雞澤 廣平】
磁州 【【中】 滏陽 武安 成安 邯鄲】
威州 【【下】 洛水 非陘】
彰德路 【【下】 安陽 湯陰 臨漳】
懷孟路 【【下】 河內(nèi) 武陟 修武】
孟州 【【下】 河陽 済源 濕縣】
衛(wèi)輝路 【【下】 新鄉(xiāng) 獲嘉 胙城 汲縣】
輝州 【【下】淇州】
平灤路 【【下】西至都五百五十里 蘆龍 □寧 延安 昌黎】
灤州 【【下】 義豊 樂亭】
大名路 【【上】東北至都二千七十里 大名 元城 栢樂 魏縣 清河】
開州 【【上】 濮陽 東明 長垣 清豊】
滑州 【【中】 白馬 內(nèi)黃】
浚州 【【下】】
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所管
益都路 【【上】 益都 高苑 樂安 壽光 臨淄 博興 臨陽】
嶧州 【【下】】  博興州
濰州 【【下】 北?!〔亍?br>沂州 【【下】 臨沂 費(fèi)縣】
寧海州 【【下】 牟平 文登】
密州 【【下】 諸城 安丘】
滕州 【【下】 滕縣 鄒縣】
莒州 【【下】 莒縣 日照 沂水】
膠州 【【下】 膠西 即墨 高密】
濟(jì)南路 【【上】西北至都一千里 都平 章丘 歷城 済陽 辛門】
棣州 【【上】 猒次 商河 陽信 棣】
濱州 【【中】 渤?!±颉≌椿?br>淄萊路 【【下】改盤陽路西北至都一千三百五十里 淄川 長山 新城 蒲臺(tái)】
萊州 【【中】 掖縣 招遠(yuǎn) 膠水 萊陽】
登州 【【下】 蓬萊 棲霞 福山 黃縣】
済寧路 【【下】北至都一千三百五十里 鄴城 巨野 肥城】
済州 【【下】 魚臺(tái) 金鄉(xiāng) 沛縣 虞城 碭山 豊縣】
兗州 【【下】 磁陽 泗水 曲阜 寧陽】
單州 【【下】 單父 嘉祥 任城】
東平路 【【下】西北至都一千三百里 須城 汶上 陽谷 平陰 東阿 壽張】
東昌路 【【下】西北至都一千里 聊城 莘縣 堂邑 博平 荏平】
曹州 【【上】 済陰 禹城 楚丘 定陶 成武】
濮州 【【上】 鄄城 館陶 臨清 朝城 觀城 范縣】
高唐州 【【中】 高唐 夏津 武成】
德州 【 安德 斉河 平原 清平 德平】
泰安州 【【下】 奉符 長清 萊羌】
恩州 【【下】 隸懷孟管】
冠州 【【下】 隸懷孟新管】
河南河北等行省所轄
汴梁路【【上】北至都一千五百八十里 封丘 杞縣 鄢陵 扶溝 太康 開封 祥符 陳留 蘭湯 原武 中牟 滎澤 尉氏 通許 穎川】
延州 【【下】 延津 陽武】
許州 【【下】 長社 鄆城 長葛 袞城 臨颕】
鄭州 【【下】 管城 汜水 河陰 滎陽】
鈞州 【【下】 新鄭 密縣 陽翟】
睢州 【【中】 考城 袞邑 僅封】
蔡州 【【下】改汝寧府 汝陽 上蔡 礭山 西平】
息州 【【下】】  穎州
陳州 【【下】汴梁管 宛丘 商水 西華】
信陽州 【【下】汴梁管 羅山 信陽】
河南路 【【下】東北至都一千七百三十里 洛陽 孟津 新安 永寧 宜陽~p 110 鞏縣 登封 偃所】
陜州 【【下】 夾縣 靈寶 闋鄉(xiāng) 沔池元韶州 荒畧?jiān)?hào)州】
南陽府 【【散】北至都二千二百七十里 南陽 鎮(zhèn)平】
蒿州 【【下】】
唐州 【【下】 沁陽】
嵩州 【【下】 盧氏】
裕州 【【下】 葉縣 方城】
汝州 【【下】 梁縣 魯山】
鄧州 【【中】 □縣 新野 內(nèi)鄉(xiāng)】
歸德府 【【散】北至都一千五百里 □陽 寧陵 夏邑】
亳州 【【下】 鹿邑 譙縣】
徐州 【【下】 蕭縣】
宿州 【【下】 永城 靈璧】
邳州 【晉寧 宿遷】
襄陽路 【【下】北至京一千六百里 襄陽 宜城 谷城 南漳 棗陽】
江州 【光化】
均州 【【下】 武當(dāng) 鄖縣】
房州 【【下】 房陵 竹山】
淮東道宣慰司所管 【至元二十九年屬河南省】
揚(yáng)州路 【【上】西北至都二千五百里 丘都 泰興】
高郵府 【【散】 高郵 寶應(yīng) 興化】
真州 【【上】 揚(yáng)子 六合】
泰州 【【中】 海陵 如皋】
通州 【【中】 靜?!『iT】
滁州 【【下】 清流 全椒 來安】
淮安路 【山陽 塩城 淮安 淮陰 清河 桃源】
臨淮府 【【散】 盰胎 天長 招信】
淮西道宣慰司所管 【蘄黃道即是】
廬州路 【【上】 合肥 梁縣 舒城】
崇明州 【【下】 在城 西沙 三沙】
泗州 【【下】 臨淮 江縣 五河 淮平】
海寧州 【【下】 煦山 贑榆 沐陽 懷仁】
安東州 【【下】 連水】
六安州 【【下】 六安 英山】
安豊路 【【下】 壽春 安豊 霍丘】
臨濠府 【【下】 鍾離 荊山 定遠(yuǎn)】
和州 【【中】 歷陽 含山 烏江】
無為州 【【中】 為 盧江 巢縣】
黃州路 【【下】 黃岡 黃陂 麻城】
蘄州路 【【下】 蘄春 蘄水 廣済 黃梅 羅田】
安慶路 【【下】 懷寧 宿松 桐城 太湖 望江 □人原寨】
光州 【【下】今屬汝寧路管 定城 固始 光山】
壽昌府 【【散】今屬鄂州行省 武昌】
荊湖北道宣慰司所管
江陵路 【【上】 江陵 公安 松滋 石首 監(jiān)利 枝江 潛江】
峽州路 【【下】 北夷陵 南夷陵 宜都 長陽 遠(yuǎn)安】
德安府 【【散】 安陵 云夢 應(yīng)城 孝感】
漢陽府 【【散】今屬湖廣省 漢陽 漢川】
沔陽府 【【散】 玉沙 景陵】
安陸府 【【散】即郢州 長壽 京山】
荊門州 【【下】長林 當(dāng)陽】
隨州 【【下】 隨縣 應(yīng)山】
棗陽軍 【【下】今隸襄陽路 棗陽】
湖廣等行省所轄
鄂州路 【【上】 江夏 崇陽 蒲圻 通城 咸寧 嘉魚】
興同路 【【下】 永興 大治 通山】
岳州路 【【上】 巴陵 臨湘 華容】 平江州 【【下】】
常德路 【【上】 武陵 沅江】
桃源州 【【中】】 龍陽州 【【下】】
澧州路 【【上】 澧陽 石門 安鄉(xiāng)】
慈利州 【【中】】 安定州 【【下】】 柿溪州 【【下】】
辰州路 【【下】 沅陵 敘浦 辰溪 盧溪】
上溪州 【【下】】 施容州 【【下】】
靖州路 【【下】 永平 會(huì)同 通道】
沅州路 【【下】 麻陽 虛陽 黔陽】
歸州 【【下】 □歸 巴東 興山 新化】
溪洞
播州軍民宣撫司  【樂源】
思州安撫司  【婺川】
金筑府 【改鎮(zhèn)遠(yuǎn) 古筑】
沿邊溪洞招討司  【鎮(zhèn)安 定安 永安】
敘州宣撫司 【北至都六千里】
馬湖路 【【下】】
富順州 【【下】 宜賓 慶符 南溪 宣化】
戎州 【【下】】  高州 新得州 小寧州 長寧軍
寧遠(yuǎn)寨
鎮(zhèn)安府 【【散】】  安遠(yuǎn)寨 懷遠(yuǎn)寨
黃平府 【【散】 【長官】 上計(jì) 下計(jì) 【堡寨】 梅洞 清平 石筍】
鎮(zhèn)安路
上林州 鹿林蠻夷 鹿長蠻夷 諸部蠻夷
八番順元府 【【下】】
八番羅甸宣慰司
葛蠻安撫司 程番咸盛軍安撫司
羅番遏蠻安撫司 臥龍番南寧州安撫司
金石番太平軍安撫司 小龍番靜蠻軍安撫司
大龍番應(yīng)天府安撫司 洪番永盛軍安撫司
方番河中府安撫司 簽龍番靜安軍安撫司
安慶州 【【下】】  葉州 東灤州 魯州
知山州 貢州 郡州 龍章州
龍里州 必化州 小羅州 洪邊州
【縣】 【會(huì)朝 朝宗 必際 茶陽 上橋 新安 麻峽 鴨水 □蓬 小羅 高橋 伯納 章龍 烏山 華山 龍里 都云】
各處長官
都云桑林狗力等
【盧山 木□施 水東 韋番 龍里 方番 羅番】
落葛谷鵝羅橋等 昔不梁駱杯密納等
甕城都桑等 農(nóng)聳古平

本站僅提供存儲(chǔ)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qǐng)點(diǎn)擊舉報(bào)。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宋·葉廷珪《海録碎事》(上)
安南郡縣附錄
書蔡氏傳旁通卷二
  【駱丞集】  駱丞集巻一
饒州(地名)
南浦縣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hào)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hào)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