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看到好朋友發(fā)的一條朋友圈,驚得我當即從“葛優(yōu)躺”的東倒西歪變成了劉詩詩般的標準天鵝坐姿。
朋友配文說自己的媽媽從北歐旅行歸來,第一件事就是對她耳提面命:
“瑞士芬蘭的父母親手幫孩子刷牙刷到12歲。因為很重要,不要相信孩子能刷干凈?!?
朋友告訴我她被母親大人教育得瑟瑟發(fā)抖,我隔著屏幕也感受到了絲絲寒意。
不怕大媽滿世界跑,就怕大媽有文化。
這引起了我的無限好奇,我怎么也想象不出父母給十多歲的孩子刷牙的畫面。
老太太到底是誤會了導游不靈光的中文?還是見證了現(xiàn)場?還是為了強調(diào)孩子牙齒保潔的重要性在做虛假宣傳?
我決定借助網(wǎng)絡力量,自己探求一番。
查閱結(jié)果確實驚到我了。
完美背后,
是難以想象的重視和堅持程度
當我輸入“家長幫孩子刷牙”這幾個關(guān)鍵詞后,在0.64秒的時間內(nèi),就蹦出了2億多條的搜索結(jié)果。
這熱度,足見此話題在社會上所引起的廣泛關(guān)注。
我挑選了前面幾頁展示的內(nèi)容逐條翻閱下去,從牙齒保健機構(gòu)的科普文到牙科專家的論斷,無一不給出一個建議:
在孩子8歲或10歲之前,父母應親手為孩子刷牙;
為了保證孩子們能夠刷得徹底而潔凈,即便孩子已經(jīng)10歲或12歲了時,父母還是應當在一旁查看孩子們的刷牙過程,不要放任不管。
看來,老太太誠不欺我啊。
我一直羨慕身邊美國朋友們那一口亮白又整齊的牙齒,但我卻從來沒想過:
原來這份完美,來自其家庭難以想象的重視和堅持程度。
這讓我想起一段在網(wǎng)絡上爆紅的,美國三歲小男孩為媽媽準備晚餐的視頻。
他自己擺放餐桌椅、看微波食物的外包裝說明,然后奮力撕開包裝袋,將食物送進微波爐加熱、用烤箱回軟法棍面包……
不小心把果汁撒了一地,小家伙一邊用抹布仔細清理,一邊自我解嘲:“這就是生活,大兄弟?!?/p>
憨態(tài)可掬的一波操作,足以讓人驚嘆孩子小小年紀所展現(xiàn)出來的自理和獨立。
這不禁令我反思:
為什么在一直提倡鼓勵和相信孩子的西方社會,對于敦促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家長卻遲遲不“放手”,“不相信”?
我又想起了去年在美國達拉斯出差時碰到的兩件小事。
讓周圍人舒服的禮貌與文明,
來自從小的熏陶和引導
長途飛機的經(jīng)濟艙座位逼仄狹小。
去程的時候,我買到的還是三人連排坐的中間那個位置。
走到座位跟前一看,兩旁坐的都是二十來歲的年輕小伙子,身強體壯的。我心里早暗暗叫了一聲苦。
途中幾次昏昏欲睡。
可不論我何時睜開眼,我發(fā)現(xiàn)坐在我左邊的那位年輕人,始終把他的右臂蜷在自己的懷里,以便將更多的空間留給我。
甚至連喝水,調(diào)試視頻裝置等動作,他都盡量用左手去完成,動作生疏而笨拙。
我心里又感動又過意不去,見他也是黑發(fā)黃皮膚,想當然用中文和他說:“沒關(guān)系的,你可以活動活動右手,我不睡了,謝謝你?!?/p>
他朝我歉意地笑笑,用英文回答說:“抱歉,我聽不太懂?!?/p>
通過后來的溝通才知道,他是從小生長在美國的華裔青年。
出差過程中,我趁閑暇去酒店附近的Costco采購一些日用物品。
當我在琳瑯滿目的貨架間進行挑選時,忽然感到腿部受到了一陣撞擊。
回頭一看,原來是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推著購物車撞到我了。
小家伙吐吐舌頭,飛快朝我說了一句:“對不起。”
我告訴他要小心一些,正準備走開。離他身后不遠處的媽媽卻急匆匆地趕過來。
她先是誠懇地向我道歉,然后俯下身子告訴兒子再跟我說一次對不起。
小家伙撇撇嘴:“我已經(jīng)說過啦!”
媽媽的臉變得嚴肅起來,她說:
“不,我看到你剛才向這位女士道歉時的態(tài)度了。孩子,我們在公共場合要以讓別人舒服的方式來行事。如果給他人造成了不便和困擾,你必須道歉,而且要發(fā)自內(nèi)心的道歉。(When you say sorry to someone, you have to mean it.)”
在媽媽的堅持下,小家伙端端正正地和我說了一句:“我真的很抱歉,女士?!?/p>
媽媽的處理方式讓我心里極為觸動。
不知怎的,這一幕令我立馬聯(lián)想到了那個在飛機上一直蜷縮著右臂的年輕人。
我仿佛看到了他成長的過程。
養(yǎng)育孩子,
離不開“身教”,更需要“言傳”
我深信他在長大的路上,也一定很多次接受到了來自父母或者身邊長輩這樣的引導:
在公共場合要以讓別人舒服的方式來行事;給別人造成困擾,就該道歉;道歉就該發(fā)自內(nèi)心……
董卿曾說過一句話,一度流傳甚廣。
她說出這句話的大致背景是:有一段時間,她也為如何教養(yǎng)自己的孩子而感到焦慮。她的一個朋友開導她:
“很簡單,你希望讓孩子成為什么人,你自己就去做什么人?!?/blockquote>我也一度對這句話深信不疑。
但是當我去探究西方人這樣“死磕”孩子刷牙一事的背后原因時,我意識到了她這句話里頭存在的局限性。
“希望孩子成為什么人,自己就去做什么人?!?/p>
這當然是養(yǎng)成良好家風,為孩子樹立人生榜樣的先行條件。
但如果家長只做到這一點,卻無法保證孩子的未來一定如人所期。
為什么呢?
我們在念書時也許都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老師會在一個“差學生”身邊安排一個“好學生”,甚至好幾個“好學生”。老師的心愿當然是好的。希望好孩子的好習慣能自動自發(fā)的傳給“壞”孩子,從而帶動后者一起努力向上。
但遺憾的是這種事根本就不可能發(fā)生,多數(shù)情況是,只有壞孩子的壞習慣非??斓貍鹘o好孩子。
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是因為要想有好的學習習慣,需要自身努力和自我控制,而壞習慣卻無須任何努力即會沾染上。
放到家庭生活中,這個道理同樣成立:
長有一口潔白牙齒的父母,就一定能把這樣的牙齒傳給孩子嗎?
學富五車事業(yè)有成的父母,就一定能把滿腹學識和成就傳給孩子嗎?
……
顯然不能。
我們自古有一句話說“言傳身教”。還有一句話說“鼓不敲不響,話不說不明”。
“身教”側(cè)重的是父母的自我成長和修為,以此為孩子樹立榜樣;
而“言傳”,我的理解是它不光是苦口婆心的說教,更多的是指抓住生活中的每一個契機,引導和教育,讓孩子最終懂得自我控制,并清楚意識到自身努力的重要性。
我在超市里只是被輕輕撞了一下,小男孩的媽媽本來完全可以任由孩子自己去處理。但她卻選擇了耐心而堅定地去傳授給孩子為人處世的基本禮儀。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身教”,更離不開“言傳”。
就像每天都重復出現(xiàn)的刷牙,如果我們真的能做到站到孩子身邊去,長久的督導和訓練,孩子收獲的,除了一口潔白干凈的牙齒,一定還有一種持之以恒的心態(tài)。
感謝老太太,您行了萬里路,給了我一個重新審視自己的育兒理念的珍貴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