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唐朝,每個中國人都揚眉吐氣的時代,也是古代中國人武力最為強大的時代。被冠與“盛唐”的稱呼。
特別是唐代中期以前,唐軍往往吊打各路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滅國無數(shù)。對于不臣服的往往用少量的兵力就能破其國,把他們的首領(lǐng),請到長安來“做客”。
唐朝的強盛源于其軍力的強大。唐軍不僅有大量的良馬補充來組建強大的騎兵隊伍,與周圍少數(shù)民族一較長短。唐代步兵還有一個重點兵種陌刀手,堪稱為古代人形坦克。
在唐朝初期,唐朝步兵為對付草原騎兵,陌刀漸漸的脫穎而出,逐漸取得了戰(zhàn)場的主導地位。唐高宗時期,開始大規(guī)模使用陌刀對抗草原騎兵。盛唐時完善的節(jié)度使制度使得軍隊的裝備,訓練走向向正規(guī)化,陌刀也因此成為唐代步兵的主戰(zhàn)兵器之一,成為常規(guī)裝備之一。
陌刀兩面開刃,特別鋒利,長約三米左右,重幾十斤。尤其是在砍殺方面的效果極佳。唐軍往往選擇力大魁梧之士身披重甲,手持陌刀組成陌刀隊。與敵人軍隊接戰(zhàn)后,陌刀隊作為步兵主力出動,他們“如墻而進,”敵騎往往“人馬俱碎?!背蔀楣糯湫偷娜诵翁箍?。
當時少數(shù)民族的騎兵聽聞陌刀手之名而聞風喪膽。有一句話可以形容陌刀在追擊或砍殺敵人的時候的場景,那就是“白刃霜飛,紅血星流”。從這幾個字里不難看出,陌刀的震懾力。
唐初軍神李靖的《衛(wèi)公李靖兵法》也總結(jié)了這種戰(zhàn)法:敵軍在230米左右,弩手放箭;90米處弓手射箭。然后弓弩手放下弓弩,敵騎兵距30-50米處,則持陌刀殺向敵軍。如果陌刀手不能勝,唐軍騎兵從兩翼迎前騰擊,陌刀手退回陣內(nèi)重整,然后支援前面的騎兵。敵軍退卻,騎兵必須確認敵人真正潰敗后,才能相繼掩殺。
由此可見陌刀兵是唐步兵的中堅力量,是擊殺敵人的主要突擊部隊,非武藝高強,力大身壯的勇士才能擔任。有陌刀隊參戰(zhàn),敵軍往往必敗。成就了盛唐百戰(zhàn)百勝的威名。
在陌刀手中最有名的大將李嗣業(yè),他作為唐朝著名的將領(lǐng)最擅長使用的就是陌刀。史書對于他所率領(lǐng)的部隊是這樣記載的:“當嗣業(yè)刀者,人馬俱碎”,“前軍之士盡執(zhí)長刃而出,如墻而進?!?/p>
《舊唐書》上也記載,高仙芝攻打小勃律國時,李嗣業(yè)和田珍為左右陌刀將,“二人舞巨刀,一揮殺數(shù)人,前無堅對,如遇敵騎,人馬俱碎,令敵氣索?!边@種記載非常形象的說明了當時由他率領(lǐng)的重裝陌刀兵的戰(zhàn)斗力。
但是遺憾的是,到了唐代后期,陌刀這種精良的克制騎兵武器,卻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至今只殘留在史書的記憶之中。
作為盛唐時期的步兵武器的代表性標志,陌刀為什么會從此退出歷史的舞臺,再也沒有重現(xiàn)昔日的榮光?筆者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陌刀在制作工藝方面要求非常嚴格,據(jù)說用的是包鋼法,在用料方面更是極為奢侈,制作工藝繁瑣復雜,而且成本很高,據(jù)史料記載制作陌刀的費用與一匹良馬的價格相當。可見其價格昂貴。而且陌刀手對于士兵的身體素質(zhì)方面的要求也很高,需要披重甲長時間的揮舞陌刀。唐后期到五代十國都是常年戰(zhàn)爭,各地軍閥不大可能制作如此昂貴的武器。而且很多軍閥都是強征民眾當兵,很多軍士的身體素質(zhì)都不過硬。根本不能在身披重甲后還能揮舞重達幾十斤的武器。因此陌刀不再是軍隊不可或缺的武器。
五代之前,北方游牧民族由于缺乏治練技術(shù),普遍缺乏鐵制品。當時游牧民族身披皮甲,貴族大將才有可能身披鐵甲。因此面對器械精良,力大身強的陌刀手,往往一刀下來,人馬會被砍為兩段。
五代之后,游牧民族漸漸入侵中原。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西夏又占據(jù)河套地區(qū),這些地方都是以漢民族為主的地區(qū)。治練業(yè)發(fā)達。契丹和西夏利用漢族先進的鍛造技術(shù)和鋼鐵產(chǎn)量迅速的武裝騎兵。
為了增強騎兵的防御力,他們?yōu)轵T兵披上了鐵甲,比如契丹的宮衛(wèi)軍,西夏的鐵鷂子,女真的鐵浮屠。也就是說:草原騎兵也升級成了重裝騎兵。而且一個比一個披甲多。像女真的鐵浮屠,人馬都披兩層重甲。防護裝備的提升使得陌刀很難再劈穿騎兵的鎧甲,從而逐漸失去了它的用武之地。
唐代前期,馬匹充足。極盛之時唐朝軍馬大概60萬匹,隴右和河西走廊,幽云十六州都是唐代重要的戰(zhàn)馬來源地。
史書也曾記載,“秦漢以來,唐馬最盛”,意思是說,自從秦漢以來,沒有任何一個朝代,在馬匹的數(shù)量上,能夠超過唐代。馬匹的充足不僅使得唐代騎兵數(shù)量眾多,而且許多步兵也會購置戰(zhàn)馬變成“騎馬步兵”,特別是陌刀手幾乎人手一匹戰(zhàn)馬,平時行軍騎馬而行,大大的節(jié)約了體力。
唐玄宗時期,西域都護高仙芝遠征小勃律就是其中一例。隨行一萬府兵除了兩千騎兵正式編制外,其余皆為步兵。但是人人皆配備戰(zhàn)馬,就是典型的騎馬步兵。
宋朝建立后,幽云十六州被石敬瑭割讓給遼國,隴右以及河西走廊地區(qū)被西夏占領(lǐng)。產(chǎn)馬地的全部丟失,導致北宋一朝一直缺乏戰(zhàn)馬。步兵不得不背負重甲兵器而行,因此如果再配置重達幾十斤重,三米長的陌刀更加不堪重負。所以宋代以大量新式輕裝的長矛、斧鉞裝備步兵,這些武器工藝簡單,重量遠較陌刀為輕。成為北宋步兵的制式武器,上砍人首,下斬馬足。與陌刀相比,無疑是宋代因地制宜創(chuàng)造出來對付重裝騎兵的步兵利器。
總之,陌刀手是盛唐時期步兵的標志性武器,和同時期時期的精銳輕騎兵一樣構(gòu)成強大的國防力量,陌刀手陣地決戰(zhàn),粉碎敵方主力。騎兵側(cè)翼突破,跟蹤追擊,消滅敵方殘余力量。兩者相輔相成,成就了盛唐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傳奇故事。然而,自古無一成不變的戰(zhàn)法,也無一成不變的兵種。隨著時代的變遷,陌刀手也逐漸的退出歷史的舞臺,讓位于其它兵種。只留給我們無盡的遐想和敬仰!那個“如墻而進,人馬俱碎”的傲嬌陌刀手,那個楊威于異域的盛唐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