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的小方子,竟可以治強直性脊柱炎>
這兩天強直性脊柱炎在各大新聞刷屏,原來是“李宇春自曝患強直性脊柱炎',而恰好我就親手治療過患有強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借這個機會來給大家聊聊,連明星也逃不掉的強直性脊柱炎究竟是什么,連西醫(yī)都無法根治,那咱們中醫(yī)又是怎么來治療的呢?
什么是強直性脊柱炎?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組慢性炎癥性疾病的總稱,以骶髂關節(jié)、脊柱受累為主要特點,也可累及外周關節(jié)或關節(jié)外組織器官。
20-40歲是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主要發(fā)病年齡層。盡管強直性脊柱炎的總體患病率比較低,約0.3%左右,但我國有超300萬的患者正受到這一疾病的困擾。據(jù)了解,強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尚不明確,但目前認為與遺傳、感染、環(huán)境、免疫等多個因素有關。在這里我先講一個我用葛根湯來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真實病案。這是一個真實的病案
我記得在十幾年前,大概是2010年,有一個病人,不知道他是從哪里聽說我會看強直性脊柱炎,于是乎就找到我。我記得很清楚,那時候剛入秋,武漢的天氣依舊那么晴朗。下午時分,一位中年人徑直進入診所,小聲問道:“這里是張勝兵大夫的診所嗎?“我抬頭看向他,還沒回話,先被嚇到了。第一眼看過去,不像活人,像個機器人。我首先注意到的是他的穿著,還是大晴天,他居然里三層外三層地把自己包裹著,我心想:有這么冷嗎?又一細看,穿了這么多,但腦門上卻沒有一滴汗水。最重要的是他從進門到現(xiàn)在,一直保持一個奇怪的姿勢——有點駝背不說,主要是脖子好像要跑出來似的,一直想要往前伸,而且很僵硬,完全沒有要收回去的感覺,這也是能讓我記住這么久的原因之一。根據(jù)這個男人的表現(xiàn),我大致推測到了他的來意,但行醫(yī)必須要嚴謹,不能只認半邊字。經(jīng)過中醫(yī)四診后續(xù)的聞、問、切。我確定了他患有明顯的強直性脊柱炎。除此之外,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每個人的表現(xiàn)都還有所差異,有的表現(xiàn)在腰,有的表現(xiàn)在髖關節(jié)疼,有的表現(xiàn)在脖子。很明顯,他的這個強直性脊柱炎就表現(xiàn)在脖子上。那表現(xiàn)在腰和表現(xiàn)在脖子的在臨床當中很多,那么這十幾年來我接診的強直性脊柱炎我自己都數(shù)不清了,西醫(yī)對這個病完全沒有什么辦法,但是我治療這個疾病還是頗有心得。小方子治大病
根據(jù)我多年的經(jīng)驗來看,如果強直性脊柱炎表現(xiàn)在頸部的,我就以葛根湯為主;如果強直性脊柱炎表現(xiàn)在腰腿部的,那么我就以獨活寄生湯為主,但不是用單方,而是用復方,我都合用了陽和湯。簡單點說,這個病人找到我的時候就是脖子像個機器人一樣,不能靈活地擺動,而且很明顯的是項背強幾幾,有這個表現(xiàn),而且沒有流汗,沒有汗的情況下,而且明顯的怕冷。你看無汗、畏寒、項背強幾幾,這不就是葛根湯證嗎?所以不假思索就用葛根湯做主方。但是單用葛根湯來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那是不夠的。為什么呢?因為畢竟它屬于督脈病變。對于督脈病變,我在臨床當中習慣用鹿茸或者鹿角膠來入督脈,特別是督脈的寒性病變。臨床當中我們見到的強直性脊柱炎絕大多數(shù)都是寒,都屬于腎陽虛有寒。而陽和湯主要治療陽虛寒凝而形成的陰疽、流注,鶴膝風,脫疽、石疽、貼骨疽等爛腫無頭,皮色不變。現(xiàn)在廣泛運用于骨結核、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結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坐骨神經(jīng)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哮喘、腹膜結核、婦女乳腺小葉增生、痛經(jīng)等等,當然也包括強直性脊柱炎等等,證屬陽虛寒凝的都可以用陽和湯。陽和湯里面用鹿角膠來入督脈,因此非常適合強直性脊柱炎,因為脊柱就屬于督脈有病變嘛。陽和湯里面用30克的熟地做君藥,用2-3克麻黃,正所謂熟地得麻黃而不膩,麻黃得熟地而不表,那麻黃在這里是通經(jīng)脈,不解表了,因為它的量比較少。鹿角膠補腎陽入督脈,白芥子去皮里膜外之痰,再加肉桂、炮姜炭、甘草,這都是小劑量的。熟地重用大補陰液,為君;鹿角膠乃生精補髓,血肉有情之品,溫陽,入督脈;炮姜炭能破陰和陽;肉桂溫經(jīng)通脈,引火歸元,歸到腎這個地方;白芥子消皮里膜外之痰,散結;麻黃來調(diào)經(jīng)脈通腠理;甘草既可以調(diào)和藥性,又可以解毒排膿。這些藥合在一起可以出現(xiàn)陽回陰消,血脈宣通,用于陰寒之癥,有如離照當空,陰霾四散,故名陽和湯。因此,陽和湯治療腎陽不足的強直性脊柱炎也好、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也好、風濕也好,非常合時宜,而且臨床當中我常常用它治療癌癥、腫瘤,屬于陰證的。在我的作品《攻癌救命錄》里面,就有好多陰證的方子,都是陽和湯的方子加減化裁的。而他這個強直性脊柱炎會明顯的怕冷,這個怕冷就是腎陽不足,而且頸部強直,因此我就選用了葛根湯和陽和湯。
當然,葛根湯里面有麻黃,陽和湯里面也有麻黃。葛根湯的麻黃是為了解表,這個陽和湯里的麻黃是為了通經(jīng)脈,調(diào)經(jīng)脈通腠理。
因此我在用葛根湯和陽和湯的時候,我就綜合了它們的用量,既沒有用葛根湯里面的麻黃那么多,也沒有用到陽和湯那么少,我把它控制在3克到6克之間,讓它兩者都不耽誤,兩者都兼顧,主要還是通腠理通經(jīng)脈的這個作用。
如果有肢體麻木的,我們以枝通肢,以枝通肢的比如說桂枝、桑枝;以藤通藤的,雞血藤、青風藤、海風藤、絡石藤。以藤通藤,以枝通肢這都是我臨床常用的。
如果說受天氣影響比較重的,那就羌活、獨活、防風;如果是久病入絡的,我會加蟲類的烏梢蛇、蘄蛇、蝎子、蜈蚣等等。
我這么一講,其實把絕招都已經(jīng)講了。那么這個病人我用這個方藥給3到6個月,他的脖子竟然能夠動了,而且也不僵硬了,也不痛了。那么每隔一段時間他都會來找我,這么多年過去了,沒有人將他看得這么好的效果,西醫(yī)甚至認為已經(jīng)強直的脊柱是不可逆的。
至于以腰部為主的強直性脊柱炎,用獨活寄生湯加陽和湯。
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根據(jù)《傷寒論》“項背強幾幾,葛根湯主之”的理論,臨床治療強直性脊柱炎6例,30日內(nèi)見效者4例,60日內(nèi)見效者1例,5個月見效者1例,在解除臨床癥狀方面,從有效率100%。驗放舉例:柴葛根30g,麻黃10g,桂枝15g,赤、白芍各30g,狗脊30g,骨碎補30g,接骨木20g,大血藤30g,紅藤30g,附子20g,生姜20g。
桂枝加葛根湯強直性脊柱炎
葛根30g,桂枝10g,白芍10g,灸甘草6g,生姜15g,大棗15g
疼痛明顯者加延胡索10g,蜈蚣2條;濕重者加茯苓10g,白術10g,薏苡仁10g;熱象重者加石膏30g;局部發(fā)涼者加制附子5~10g;頸項沉重者加羌活10g,獨活10g;病程纏綿者加天麻10g,全蝎5g,地龍10g;腎元虛衰,腰酸冷乏力者加鹿角霜10g,山茱萸10g,威靈仙10g。
經(jīng)方治療強直性脊柱炎
【概述】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關節(jié)、脊柱骨突、脊柱旁軟組織及外周關節(jié),并可伴發(fā)關節(jié)外表現(xiàn)。嚴重者可發(fā)生脊柱畸形和關節(jié)強直。我國患病率初步調(diào)查為0.26%[1]。AS的病因未明,基因和環(huán)境因素在本病的發(fā)病中發(fā)揮作用,其HLAB-27的陽性率在我國患者達91%。AS的病理性標志和早期表現(xiàn)之一為骶髂關節(jié)炎。
【臨床診斷】
參考1984年修訂的紐約標準[1]:
1.下腰背痛的病程至少持續(xù)3個月,疼痛隨活動改善,但休息不減輕;
2.腰椎在前后和側屈方向活動受限;
3.胸廓擴展范圍小于同年齡和性別的正常值;
4.雙側骶髂關節(jié)炎Ⅱ-Ⅳ級,或單側骶髂關節(jié)炎Ⅲ-Ⅳ級;
如果患者具備4并分別附加1-3條中的任何1條可確診為AS。
【西醫(yī)治療】
AS尚無根治方法,主要的藥物有:非甾體抗炎藥(簡稱抗炎藥);慢作用藥(如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等);糖皮質(zhì)激素;生物制劑(如腫瘤壞死因子TNF-α)。雖有療效,但有較大毒副作用。
【驗 案】
1.桂枝芍藥知母湯:焦樹德醫(yī)案[2]
葛某,男,26歲,2001/12/19日初診。主訴:腰骶部疼痛伴僵硬1年余,加重1月。病史:1年余前,患者自感腰骶部疼痛,畏寒喜暖,伴晨僵,在當?shù)蒯t(yī)院查ESR:60mm/h,CRP:911mg/dl,抗“O”正常,HLA)B27(+),骶髂關節(jié)CT示:符合強直性脊柱炎改變。予以柳氮磺胺吡啶、非甾體鎮(zhèn)痛劑等口服治療無效。1月前,因天氣轉寒,感癥狀加重,遂來就診,來診時:患者腰骶部疼痛,痛連頸項,腰直僵硬呈板狀,彎腰、后仰均受限,喜暖怕涼,畏寒肢冷,四肢乏力,面色無華,舌淡苔白,脈沉細弦。臨床診斷:大
(腎虛督寒證)。
治法:補腎強督、祛寒化濕、壯骨活血。處方:
桂枝12g,赤白芍各12g,知母15g,骨碎補18g,補骨脂12g,川牛膝10g,澤蘭15g,川斷18g,炒杜仲20g,金狗脊35g,地鱉蟲9g,鹿角鎊6g,防風12g,炙麻黃6g,干姜9g,制附片12g,羌獨活各12g,透骨草15g,自然銅(先煎)6g,焦神曲10g,白僵蠶12g,伸筋草30g。
二診:服藥12劑后,患者欣喜來報,訴病情好轉八成,能從事一般家務活動,舌淡苔白,脈沉細略弦,尺脈弱,仍守上方加減。
處方:桂枝15g,赤白芍各12g,知母15g,骨碎補20g,補骨脂12g,川牛膝10g,澤蘭15g,川斷20g,炒杜仲25g,潼蒺藜12g,金狗脊40g,地鱉蟲9g,鹿角鎊9g,防風12g,炙麻黃6g,干姜10g,制附片12g,羌獨活各12g,透骨草15g,自然銅(先煎)6g,焦神曲10g,白僵蠶12g,伸筋草30g。
三診:服藥30劑后,患者訴腰骶部疼痛基本消失,能前彎側彎,后仰自如,四肢有力,連續(xù)行走1公里而不感覺累,舌苔厚白,脈沉滑細略數(shù)。效不更方,加蒼術12g,炒黃柏10g二味。
四診:服藥30劑后,患者腰骶部未再疼痛,活動自如,時有腰部微酸略痛,已恢復農(nóng)業(yè)勞動,以上方3劑共為細末,每服3g,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以鞏固治療。
按語:《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魁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文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原方以祛邪為首務,兼顧養(yǎng)陰。用于此患者主要取其祛風除濕、溫經(jīng)散寒之用,結合此患者畏寒喜暖,伴晨僵等陽虛證象,以及強直性脊柱炎總為先天腎陽虛衰,督脈失溫的辨病認識,故方中伍有溫補腎陽、強筋通督之藥。
方中桂枝、赤白芍、知母、制附片、炙麻黃、干姜、白術溫通陽氣,散寒除濕,化瘀壯腰膝;
骨碎補、補骨脂、熟地補腎陽暖丹田,填精補血壯筋骨;
川斷、杜仲補腎壯腰強筋骨;川牛膝配澤蘭祛腰膝瘀血;
金狗脊、鹿角鎊補督脈養(yǎng)精血,羌獨活、防風祛督脈之風;
川牛膝又兼能引藥入腎。如此標本兼治,顧而顯效。
2.烏頭湯:陳香君醫(yī)案[3]
康某,男,27歲。1997年3月初診。主訴:右骶髂關節(jié)疼痛10年,左骶髂關節(jié)疼痛1年。病史:10年前因劇烈活動而出現(xiàn)右骶髂關節(jié)疼痛,活動不利,經(jīng)休息后可緩解。此后右骶髂關節(jié)疼痛反復,勞累及陰雨天加劇,并且反復出現(xiàn)雙目虹睫炎,予強的松治療好轉。1年前伴見左骶髂關節(jié)疼痛,來本院查HLA-B27(+),骶髂關節(jié)X攝片示“雙骶髂關節(jié)面毛糙,局部骨質(zhì)硬化,右骶髂關節(jié)間隙略增寬”。
就診時,患者明顯腰骶部疼痛,活動障礙,晨僵4~5h,腰酸畏寒,舌淡紅,苔薄膩,脈沉細。查:雙骶髂關節(jié)壓痛(+),雙4字試驗(6),指地距16cm,側彎10°,枕墻試驗(-)?;濫SR:54mm/h,CRP:17(正常<8)。診為脊痹(督脈失溫,寒邪凝滯)。
治療擬祛寒通絡,益腎溫督。
先予:制川烏9g,生麻黃6g,芍藥、黃芪各30g,桂枝、白術、防風、防己、鹿角片、狗脊各12g,杜仲15g,玄參30g,蜂房12g。14劑后,再予熟地15g,鹿角片12g,肉桂3g,桑寄生15g,獨活、狗脊各12g,杜仲、懷牛膝各15g,川芎30g,當歸12g,細辛9g,麻黃、白芥子各6g。連服1月。
同時,結合局部中藥餅劑外敷,藥用:白芥子500g,生川烏、生南星各300g,冰片100g。輔以微波照射,每日1次,每次30min,30天1療程。經(jīng)治療1個月出院時,患者骶髂關節(jié)疼痛明顯好轉,活動正常,晨僵消失,雙骶髂關節(jié)壓痛(-),雙4字試驗(±),指地距5cm,脊柱側彎25°,ESR27mmh,CRP:4。出院后繼以后方治療3個月,再予益腎通絡之中成藥鞏固治療,18個月后隨訪,病情穩(wěn)定未復發(fā)。
按語:《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病歷節(jié)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原方治寒濕歷節(jié)為主。
本案患者,就診時疼痛突出,故以祛寒鎮(zhèn)痛為主。尤在涇云“寒濕之邪,非麻黃、烏頭不能去,而病在筋節(jié),又非皮毛之邪可汗出而散者,故以黃芪之補、白芍之收、甘草之緩,牽制二物,俾得深入而去留邪”。
故本方以川烏大辛大熱之品,驅逐寒濕,開通腠理,溫經(jīng)止痙;
生麻黃、桂枝、防風、防己、黃芪、白術共奏發(fā)汗除表濕,健脾除里濕,益氣固衛(wèi)表之效;
芍藥、甘草緩急止痛;反佐知母,以其劑過辛熱,監(jiān)制之也。
14劑后,急性期已過,故化裁為陽和湯,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3.當歸四逆湯:趙明芬醫(yī)案[4]
劉某,男性,31歲。因久居濕地,致雙足底疼痛半年,得溫則舒。后增右膝關節(jié)腫脹,起蹲困難。腰部酸困,雙骶髂關節(jié)酸痛。前醫(yī)均以“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論治,中藥予獨活寄生湯、桃紅四物湯服用而無效,于2000年7月就診,查血沉85mm/h,類風濕因子陰性,抗“O”>500,膝關節(jié)腔積液穿刺為淡黃微混液體,細菌培養(yǎng)陰性,未找到結核桿菌。HLA-B27陰性,雙骶髂關節(jié)CT掃描:兩骶髂關節(jié)模糊;胸片、跟骨、膝關節(jié)X線片無特殊變化。
面色略黑而少華,觸之兩足濕冷,舌質(zhì)淡紅,苔薄紅,脈沉細而遲,中醫(yī)診斷:痛痹。西醫(yī)診斷:強直性脊柱炎。西藥予“柳氮磺胺吡啶”及“扶他林”等藥服用。效果不明顯,予中藥養(yǎng)血通脈,溫經(jīng)散寒。
當歸四逆湯加味:當歸15g,白芍藥15g,桂枝15g,細辛10g,炙甘草6g,通草6g,大棗12枚,制附片10g,薏苡仁30g,雞血藤30g,每日1劑,水煎服,并每日1劑水煎外洗足部,連用1月,癥狀基本消失,血沉20mm/h,抗“O”<250,囑其此后常服“大活絡丹”以善后鞏固療效,并服“柳氮磺胺吡啶”1年。
按語: 當歸四逆湯出自《傷寒論》,仲景用之于厥陰病“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
原方主要為血虛感寒,血被寒郁,陽氣不能外達于手足而設。此患者相對當歸四逆湯證而言,多一濕邪,故加制附片、薏苡仁以溫陽利濕。
方中桂枝、細辛、附子溫經(jīng)散寒止痛;當歸、白芍藥、大棗、甘草、雞血藤以養(yǎng)血和脈,大棗和中;妙得通草通陽利濕,使寒濕之邪有所出路,其得薏苡仁之助,健脾祛濕,相得益彰,且少量通草淡滲之品無傷陰液,羅東逸曰:“通草其性極通,善開關節(jié),內(nèi)通竅而外通榮”。
清代葉天士曾曰:“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就此案來說:通陽不僅溫,更重利小便。前醫(yī)所用之方無效者,恐乃寒濕之邪無出路,更無通草通利關節(jié)之品。
4.葛根湯:孫秀清醫(yī)案[5]患者,男,33歲,頸腰板痛5年。患者5年前始覺腰背板痛,口服消炎痛、強地松等藥,疼痛暫得緩解,但頸腰板痛逐年加重,常年靠服消炎鎮(zhèn)痛藥度日。2年前因頸腰板痛加重,僵硬,不可轉側,經(jīng)地區(qū)醫(yī)院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服雷公藤片、小活洛丹、壯骨關節(jié)丸、消炎痛、地塞米松等藥物治療,仍無明顯好轉,頸腰部僵硬疼痛逐日加重,不可轉側,腰背無汗,遂求治于中醫(yī)。
根據(jù)上述病理表現(xiàn),辨證為腎督虧虛,風寒濕邪侵襲關節(jié),閉阻脈絡,致關節(jié)粘連、增生、僵硬。治以驅風散寒、溫經(jīng)通陽、解肌除濕、補腎、強筋壯骨為主,佐以活血化瘀、通絡、緩急止痛,
給予葛根30g,麻黃10g,桂枝10g,白芍15g,黃芪30g,狗脊15g,牛膝15g,川芎15g,地龍15g,乳香、沒藥各3g(溶服),甘草6g,生姜10g,大棗7枚。水煎服。10劑后自覺疼痛減輕,頸腰活動較前靈活。
效不更方,守方繼服,囑其將藥渣晾干做藥枕,加強功能鍛煉。20劑后自覺頸腰痛大減,腰以上有汗,且汗后倍覺輕松,脊柱功能活動范圍大增。囑其配合藥枕和功能鍛煉,繼服上方,共服藥50劑,除頸部功能活動略受限外,其余自覺癥狀全部消失,已能從事一般體力勞動。遂將原方改制成丸劑,每服9g,早晚各1次,鞏固治療2個月,注意避風寒。隨訪1年無復發(fā)。
按語:葛根湯出自《傷寒論》太陽病篇,原文“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
又《金匱要略》痙病篇,原文“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都比較詳細地描述了本方用于治療因風寒之邪侵襲、脈絡痹阻所致之項背僵硬、無汗等的病理表現(xiàn)。此雖言太陽病,但脊柱僵硬疼痛、無汗等病情表現(xiàn)與本案相似。
方中以葛根湯驅風散寒、解肌通陽;黃芪益氣固表;狗脊、牛膝補腎、強筋壯骨;佐以川芎、地龍、乳香、沒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切合病機,故收效顯著。
【總 評】
強直性脊柱炎類似于中醫(yī)“腎痹”、“骨痹”、“歷節(jié)”、“腰痛”等病證。中醫(yī)認為強制性脊柱炎的發(fā)生,為腎督不足于內(nèi),風寒濕邪侵襲于外。臨床病人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yǎng),遺精滑精,房室過度,勞累過極,產(chǎn)后失血,月經(jīng)過多等而致腎、督正氣不足,正不勝邪,風寒濕三邪深侵腎、督。
督脈督一身之陽,受邪,則陽氣不得開闔失于布化。寒邪深侵,腎生髓主骨,主腰膝和二陰,腎受邪則髓不能滿,骨失淖澤,而致骨損。肝腎同源,母病及子,肝木失養(yǎng),則血海不足,沖任失調(diào),筋骨失養(yǎng),痹而不已致筋攣。腎督兩虛,脊背腰胯之陽氣失于布化,陰精失于營榮,寒則凝澀而致腰脊疼痛;督陽失布,氣血不化而最終導致脊柱僵曲廢用。
以上病案中,案一和案四外邪與督腎陽虛并重,故治以祛邪和溫補并施,但案一溫補力量大,案四祛瘀的力量大。案二發(fā)病以疼痛為著,寒邪為重,故治以散寒鎮(zhèn)痛為先;案三濕邪偏重,兼有血虛,故治以養(yǎng)血除濕通陽。案一、案三和案四均有扶正祛邪之意,但案二因其處急性期,“急者治其標”,故以祛邪為主;案一、案四與案三較不同處在案一、案四通過溫陽扶正,案二通過養(yǎng)血和脈以扶正。
以上經(jīng)方都能治療不同證型的強直性脊柱炎,桂枝芍藥知母湯證是:風濕抑郁日久,邪熱進而傷陰耗氣,故治以祛邪為首務,兼顧養(yǎng)陰,俾風濕去,則痹宣經(jīng)通,熱去陰復。烏頭湯證是:寒濕歷節(jié),在外邪中突出寒邪,故治以溫經(jīng)散寒,除濕止痛。當歸四逆湯證是:血虛被寒所克,陽氣不能外達,故治以養(yǎng)血通陽。葛根湯證:太陽表虛,邪氣入內(nèi),而犯于經(jīng)輸,致經(jīng)輸不利。四者相同之處都有邪氣痹阻不通之證,不同之處桂枝芍藥知母湯證兼邪熱傷陰,烏頭湯證寒邪為重,當歸四逆湯證內(nèi)有血虛,葛根湯證太陽表虛而感邪。參考1984年修訂的紐約標準[1]:
1.下腰背痛的病程至少持續(xù)3個月,疼痛隨活動改善,但休息不減輕;
2.腰椎在前后和側屈方向活動受限;
3.胸廓擴展范圍小于同年齡和性別的正常值;
4.雙側骶髂關節(jié)炎Ⅱ-Ⅳ級,或單側骶髂關節(jié)炎Ⅲ-Ⅳ級;
如果患者具備4并分別附加1-3條中的任何1條可確診為AS。
【西醫(yī)治療】
AS尚無根治方法,主要的藥物有:非甾體抗炎藥(簡稱抗炎藥);慢作用藥(如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等);糖皮質(zhì)激素;生物制劑(如腫瘤壞死因子TNF-α)。雖有療效,但有較大毒副作用。
【驗 案】
1.桂枝芍藥知母湯:焦樹德醫(yī)案[2]
葛某,男,26歲,2001/12/19日初診。主訴:腰骶部疼痛伴僵硬1年余,加重1月。病史:1年余前,患者自感腰骶部疼痛,畏寒喜暖,伴晨僵,在當?shù)蒯t(yī)院查ESR:60mm/h,CRP:911mg/dl,抗“O”正常,HLA)B27(+),骶髂關節(jié)CT示:符合強直性脊柱炎改變。予以柳氮磺胺吡啶、非甾體鎮(zhèn)痛劑等口服治療無效。1月前,因天氣轉寒,感癥狀加重,遂來就診,來診時:患者腰骶部疼痛,痛連頸項,腰直僵硬呈板狀,彎腰、后仰均受限,喜暖怕涼,畏寒肢冷,四肢乏力,面色無華,舌淡苔白,脈沉細弦。臨床診斷:大
(腎虛督寒證)。
治法:補腎強督、祛寒化濕、壯骨活血。處方:
桂枝12g,赤白芍各12g,知母15g,骨碎補18g,補骨脂12g,川牛膝10g,澤蘭15g,川斷18g,炒杜仲20g,金狗脊35g,地鱉蟲9g,鹿角鎊6g,防風12g,炙麻黃6g,干姜9g,制附片12g,羌獨活各12g,透骨草15g,自然銅(先煎)6g,焦神曲10g,白僵蠶12g,伸筋草30g。
二診:服藥12劑后,患者欣喜來報,訴病情好轉八成,能從事一般家務活動,舌淡苔白,脈沉細略弦,尺脈弱,仍守上方加減。
處方:桂枝15g,赤白芍各12g,知母15g,骨碎補20g,補骨脂12g,川牛膝10g,澤蘭15g,川斷20g,炒杜仲25g,潼蒺藜12g,金狗脊40g,地鱉蟲9g,鹿角鎊9g,防風12g,炙麻黃6g,干姜10g,制附片12g,羌獨活各12g,透骨草15g,自然銅(先煎)6g,焦神曲10g,白僵蠶12g,伸筋草30g。
三診:服藥30劑后,患者訴腰骶部疼痛基本消失,能前彎側彎,后仰自如,四肢有力,連續(xù)行走1公里而不感覺累,舌苔厚白,脈沉滑細略數(shù)。效不更方,加蒼術12g,炒黃柏10g二味。
四診:服藥30劑后,患者腰骶部未再疼痛,活動自如,時有腰部微酸略痛,已恢復農(nóng)業(yè)勞動,以上方3劑共為細末,每服3g,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以鞏固治療。
按語:《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魁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文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原方以祛邪為首務,兼顧養(yǎng)陰。用于此患者主要取其祛風除濕、溫經(jīng)散寒之用,結合此患者畏寒喜暖,伴晨僵等陽虛證象,以及強直性脊柱炎總為先天腎陽虛衰,督脈失溫的辨病認識,故方中伍有溫補腎陽、強筋通督之藥。
方中桂枝、赤白芍、知母、制附片、炙麻黃、干姜、白術溫通陽氣,散寒除濕,化瘀壯腰膝;
骨碎補、補骨脂、熟地補腎陽暖丹田,填精補血壯筋骨;
川斷、杜仲補腎壯腰強筋骨;川牛膝配澤蘭祛腰膝瘀血;
金狗脊、鹿角鎊補督脈養(yǎng)精血,羌獨活、防風祛督脈之風;
川牛膝又兼能引藥入腎。如此標本兼治,顧而顯效。
2.烏頭湯:陳香君醫(yī)案[3]
康某,男,27歲。1997年3月初診。主訴:右骶髂關節(jié)疼痛10年,左骶髂關節(jié)疼痛1年。病史:10年前因劇烈活動而出現(xiàn)右骶髂關節(jié)疼痛,活動不利,經(jīng)休息后可緩解。此后右骶髂關節(jié)疼痛反復,勞累及陰雨天加劇,并且反復出現(xiàn)雙目虹睫炎,予強的松治療好轉。1年前伴見左骶髂關節(jié)疼痛,來本院查HLA-B27(+),骶髂關節(jié)X攝片示“雙骶髂關節(jié)面毛糙,局部骨質(zhì)硬化,右骶髂關節(jié)間隙略增寬”。
就診時,患者明顯腰骶部疼痛,活動障礙,晨僵4~5h,腰酸畏寒,舌淡紅,苔薄膩,脈沉細。查:雙骶髂關節(jié)壓痛(+),雙4字試驗(6),指地距16cm,側彎10°,枕墻試驗(-)?;濫SR:54mm/h,CRP:17(正常<8)。診為脊痹(督脈失溫,寒邪凝滯)。
治療擬祛寒通絡,益腎溫督。
先予:制川烏9g,生麻黃6g,芍藥、黃芪各30g,桂枝、白術、防風、防己、鹿角片、狗脊各12g,杜仲15g,玄參30g,蜂房12g。14劑后,再予熟地15g,鹿角片12g,肉桂3g,桑寄生15g,獨活、狗脊各12g,杜仲、懷牛膝各15g,川芎30g,當歸12g,細辛9g,麻黃、白芥子各6g。連服1月。
同時,結合局部中藥餅劑外敷,藥用:白芥子500g,生川烏、生南星各300g,冰片100g。輔以微波照射,每日1次,每次30min,30天1療程。經(jīng)治療1個月出院時,患者骶髂關節(jié)疼痛明顯好轉,活動正常,晨僵消失,雙骶髂關節(jié)壓痛(-),雙4字試驗(±),指地距5cm,脊柱側彎25°,ESR27mmh,CRP:4。出院后繼以后方治療3個月,再予益腎通絡之中成藥鞏固治療,18個月后隨訪,病情穩(wěn)定未復發(fā)。
按語:《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病歷節(jié)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原方治寒濕歷節(jié)為主。
本案患者,就診時疼痛突出,故以祛寒鎮(zhèn)痛為主。尤在涇云“寒濕之邪,非麻黃、烏頭不能去,而病在筋節(jié),又非皮毛之邪可汗出而散者,故以黃芪之補、白芍之收、甘草之緩,牽制二物,俾得深入而去留邪”。
故本方以川烏大辛大熱之品,驅逐寒濕,開通腠理,溫經(jīng)止痙;
生麻黃、桂枝、防風、防己、黃芪、白術共奏發(fā)汗除表濕,健脾除里濕,益氣固衛(wèi)表之效;
芍藥、甘草緩急止痛;反佐知母,以其劑過辛熱,監(jiān)制之也。
14劑后,急性期已過,故化裁為陽和湯,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3.當歸四逆湯:趙明芬醫(yī)案[4]
劉某,男性,31歲。因久居濕地,致雙足底疼痛半年,得溫則舒。后增右膝關節(jié)腫脹,起蹲困難。腰部酸困,雙骶髂關節(jié)酸痛。前醫(yī)均以“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論治,中藥予獨活寄生湯、桃紅四物湯服用而無效,于2000年7月就診,查血沉85mm/h,類風濕因子陰性,抗“O”>500,膝關節(jié)腔積液穿刺為淡黃微混液體,細菌培養(yǎng)陰性,未找到結核桿菌。HLA-B27陰性,雙骶髂關節(jié)CT掃描:兩骶髂關節(jié)模糊;胸片、跟骨、膝關節(jié)X線片無特殊變化。
面色略黑而少華,觸之兩足濕冷,舌質(zhì)淡紅,苔薄紅,脈沉細而遲,中醫(yī)診斷:痛痹。西醫(yī)診斷:強直性脊柱炎。西藥予“柳氮磺胺吡啶”及“扶他林”等藥服用。效果不明顯,予中藥養(yǎng)血通脈,溫經(jīng)散寒。
當歸四逆湯加味:當歸15g,白芍藥15g,桂枝15g,細辛10g,炙甘草6g,通草6g,大棗12枚,制附片10g,薏苡仁30g,雞血藤30g,每日1劑,水煎服,并每日1劑水煎外洗足部,連用1月,癥狀基本消失,血沉20mm/h,抗“O”<250,囑其此后常服“大活絡丹”以善后鞏固療效,并服“柳氮磺胺吡啶”1年。
按語: 當歸四逆湯出自《傷寒論》,仲景用之于厥陰病“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
原方主要為血虛感寒,血被寒郁,陽氣不能外達于手足而設。此患者相對當歸四逆湯證而言,多一濕邪,故加制附片、薏苡仁以溫陽利濕。
方中桂枝、細辛、附子溫經(jīng)散寒止痛;當歸、白芍藥、大棗、甘草、雞血藤以養(yǎng)血和脈,大棗和中;妙得通草通陽利濕,使寒濕之邪有所出路,其得薏苡仁之助,健脾祛濕,相得益彰,且少量通草淡滲之品無傷陰液,羅東逸曰:“通草其性極通,善開關節(jié),內(nèi)通竅而外通榮”。
清代葉天士曾曰:“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就此案來說:通陽不僅溫,更重利小便。前醫(yī)所用之方無效者,恐乃寒濕之邪無出路,更無通草通利關節(jié)之品。
4.葛根湯:孫秀清醫(yī)案[5]患者,男,33歲,頸腰板痛5年?;颊撸的昵笆加X腰背板痛,口服消炎痛、強地松等藥,疼痛暫得緩解,但頸腰板痛逐年加重,常年靠服消炎鎮(zhèn)痛藥度日。2年前因頸腰板痛加重,僵硬,不可轉側,經(jīng)地區(qū)醫(yī)院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服雷公藤片、小活洛丹、壯骨關節(jié)丸、消炎痛、地塞米松等藥物治療,仍無明顯好轉,頸腰部僵硬疼痛逐日加重,不可轉側,腰背無汗,遂求治于中醫(yī)。
根據(jù)上述病理表現(xiàn),辨證為腎督虧虛,風寒濕邪侵襲關節(jié),閉阻脈絡,致關節(jié)粘連、增生、僵硬。治以驅風散寒、溫經(jīng)通陽、解肌除濕、補腎、強筋壯骨為主,佐以活血化瘀、通絡、緩急止痛,
給予葛根30g,麻黃10g,桂枝10g,白芍15g,黃芪30g,狗脊15g,牛膝15g,川芎15g,地龍15g,乳香、沒藥各3g(溶服),甘草6g,生姜10g,大棗7枚。水煎服。10劑后自覺疼痛減輕,頸腰活動較前靈活。
效不更方,守方繼服,囑其將藥渣晾干做藥枕,加強功能鍛煉。20劑后自覺頸腰痛大減,腰以上有汗,且汗后倍覺輕松,脊柱功能活動范圍大增。囑其配合藥枕和功能鍛煉,繼服上方,共服藥50劑,除頸部功能活動略受限外,其余自覺癥狀全部消失,已能從事一般體力勞動。遂將原方改制成丸劑,每服9g,早晚各1次,鞏固治療2個月,注意避風寒。隨訪1年無復發(fā)。
按語:葛根湯出自《傷寒論》太陽病篇,原文“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
又《金匱要略》痙病篇,原文“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都比較詳細地描述了本方用于治療因風寒之邪侵襲、脈絡痹阻所致之項背僵硬、無汗等的病理表現(xiàn)。此雖言太陽病,但脊柱僵硬疼痛、無汗等病情表現(xiàn)與本案相似。
方中以葛根湯驅風散寒、解肌通陽;黃芪益氣固表;狗脊、牛膝補腎、強筋壯骨;佐以川芎、地龍、乳香、沒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切合病機,故收效顯著。
【總 評】
強直性脊柱炎類似于中醫(yī)“腎痹”、“骨痹”、“歷節(jié)”、“腰痛”等病證。中醫(yī)認為強制性脊柱炎的發(fā)生,為腎督不足于內(nèi),風寒濕邪侵襲于外。臨床病人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yǎng),遺精滑精,房室過度,勞累過極,產(chǎn)后失血,月經(jīng)過多等而致腎、督正氣不足,正不勝邪,風寒濕三邪深侵腎、督。
督脈督一身之陽,受邪,則陽氣不得開闔失于布化。寒邪深侵,腎生髓主骨,主腰膝和二陰,腎受邪則髓不能滿,骨失淖澤,而致骨損。肝腎同源,母病及子,肝木失養(yǎng),則血海不足,沖任失調(diào),筋骨失養(yǎng),痹而不已致筋攣。腎督兩虛,脊背腰胯之陽氣失于布化,陰精失于營榮,寒則凝澀而致腰脊疼痛;督陽失布,氣血不化而最終導致脊柱僵曲廢用。
以上病案中,案一和案四外邪與督腎陽虛并重,故治以祛邪和溫補并施,但案一溫補力量大,案四祛瘀的力量大。案二發(fā)病以疼痛為著,寒邪為重,故治以散寒鎮(zhèn)痛為先;案三濕邪偏重,兼有血虛,故治以養(yǎng)血除濕通陽。案一、案三和案四均有扶正祛邪之意,但案二因其處急性期,“急者治其標”,故以祛邪為主;案一、案四與案三較不同處在案一、案四通過溫陽扶正,案二通過養(yǎng)血和脈以扶正。
以上經(jīng)方都能治療不同證型的強直性脊柱炎,桂枝芍藥知母湯證是:風濕抑郁日久,邪熱進而傷陰耗氣,故治以祛邪為首務,兼顧養(yǎng)陰,俾風濕去,則痹宣經(jīng)通,熱去陰復。烏頭湯證是:寒濕歷節(jié),在外邪中突出寒邪,故治以溫經(jīng)散寒,除濕止痛。當歸四逆湯證是:血虛被寒所克,陽氣不能外達,故治以養(yǎng)血通陽。葛根湯證:太陽表虛,邪氣入內(nèi),而犯于經(jīng)輸,致經(jīng)輸不利。四者相同之處都有邪氣痹阻不通之證,不同之處桂枝芍藥知母湯證兼邪熱傷陰,烏頭湯證寒邪為重,當歸四逆湯證內(nèi)有血虛,葛根湯證太陽表虛而感邪。
強直性脊柱炎和葛根劑
強直性脊柱炎的第一個大類型是葛根劑。葛根專門解決項背強幾幾,就是脖子,背部,包括腰部的僵硬感覺。葛根劑一共有
葛根湯,桂枝加葛根湯,葛根芩連湯,還有竹葉湯,奔豚湯。除了奔豚湯在強制性脊柱炎的治療中效果不明外,其它的都能看到相對應的情況。比如,無汗脈浮有力的葛根湯。有汗脈浮有力的桂枝加葛根湯。濕熱類型的葛根芩連湯。身體虛弱的竹葉湯加附子。
葛根湯是表證,桂枝加葛根湯也是表證,竹葉湯更是身體虛弱情況下的表證。只有葛根芩連湯是濕熱證,苔黃膩。
很多人對于葛根湯,桂枝加葛根湯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沒有疑問。
那么,葛根芩連湯為什么可以治療呢?
因為我曾經(jīng)治療過一些舌苔黃厚膩的強直性脊柱炎。這些病人除了背部強直僵硬外,同時大便粘不爽,非常明顯的葛根芩連湯證。
竹葉湯是婦科處方,但處方里專門提到了頸項強,同時處方里有葛根,考慮到婦科病血虛最多,因此,竹葉湯最適合血虛,陽虛的強直性脊柱炎了。
麻黃附子細辛湯加熟地治療強直性脊柱炎
我準備寫一個中醫(yī)治大病系列,為我們中醫(yī)人鼓鼓勁,我選了一些治過的經(jīng)典病例,每個病例都能讓西醫(yī)目瞪口呆,中醫(yī)同仁們,加油啊。
裴慶民,男,安陽人。膀大腰圓,面色暗。身高一米七多。得強直性脊柱炎三年多了,一直在北京大醫(yī)院治療,病情卻一直緩慢進展。他的叔叔肝癌在我處治療,已經(jīng)五年了,感覺不錯。就竭力讓他找我治療。
病人現(xiàn)整個背部發(fā)緊,腰部活動受限,血壓高。舌苔白,邊齒痕。病人對我說,北京的專家說我這是不死的癌癥,到底能不能治好,幾天能見效?我對他說,我天天看真癌癥,你一個假癌癥有啥治不好的?停服一切藥物,明天就見效了。病人聽了大笑,顯然不相信。我也哈哈大笑。又對他說,讓我治可以,不能管我用什么藥,不能讓任何醫(yī)生看我的藥,不能要藥方,不能搞價。同意咱就治,不同意不治。病人說同意。于是處方如下:先停降壓藥和一切藥物,光吃中藥。吃中藥后不能洗澡,不能受涼,不能吃水果,不能喝啤酒,不能吃涼東西。病人問,今天吃中藥前能不能洗洗澡?我說那可以。又問以后啥時間能洗澡?我說身上沒汗的時候都能洗澡。主要是吃中藥后出汗了不能洗,怕冷風再進到體內(nèi)。
熟地100克黑附子10克麻黃50克細辛50克,都一起煮,先泡一小時,水開后煮一小時,煮藥時不能蓋蓋。黑附子不先煎,麻黃也不去沫,因為現(xiàn)在的麻黃根本就沒有沫,或者只有一點點。附子用量較小。所以不先煎了。先拿了一副藥。
第二天下午打電話,說昨晚出了一夜汗,渾身大汗,把被子都浸透了。病已去七成。問啥時來拿藥?我說兩天后。停了兩天,又吃一副,方同上。吃藥后汗出的少了。又停兩天后,又吃了一副。癥狀全消。腰部活動自如。于是停藥。血壓也不高了。降壓藥也不吃了??煲荒炅?,一直沒復發(fā)。
這其實就是個太陽病,誤治以后到少陰了。如醫(yī)圣在世,當一劑而愈也。本來就是個普通的感冒治錯后導致的,有多難治的?
經(jīng)方好是好,缺點是好的太快,掙不了錢哪。
藥兩日,是候氣來復之意。
西醫(yī)一直說高血壓不能根治,要終生服藥。我是不相信的。水平不夠就說水平不夠,西醫(yī)做不到就認為中醫(yī)也不能做到嗎?笑話。我們中醫(yī)人要挺直腰桿,用療效讓西醫(yī)服氣。
我覺得這個病可以按摩委中穴一帶輔助治療。腰背委中求。我用這個方法輔助用藥,治好過幾個腰部問題的患者。
另外,請問,大量的熟地是啥意思啊?舌有齒痕,應是陽虛,按理應多加附子,如何反而是熟地更多呢?桂枝附子湯去桂加白術湯如何?
說點我自己的經(jīng)驗:附子最好先浸泡半小時至一小時,中間換幾次水。把它表面的膽巴泡掉?,F(xiàn)在的附子,膽巴都是嚴重超標的。我自己用時,都是先打碎了再浸泡的。
點評這個病離了麻黃是絕對不行的。所以桂枝附子湯去桂加白術湯不能用。病人腰不能活動,實際上背沉的嚴重化。有不少人背沉,就要用這個方子。背沉的特別狠,就是強直性脊柱炎了。
熟地黃甘溫入腎,重補肝腎,腎水足、肝木養(yǎng),則肌肉筋脈得用、氣暢血足。陳士鐸在《本草新編》中論述熟地黃大劑量應用有言:“或問熟地宜多用以奏功,抑宜少用以取效乎?熟地宜多不宜少也。然而用之得宜,雖重用數(shù)兩不見多;用之失宜,雖止用數(shù)錢未見少。用之于腎水大虧之日,多用猶覺少;用之于脾土大崩之時,少用亦覺多;用之于腎火沸騰之病,用多而殊欠其多;用之于胃土喘脹之癥,用少而殊憎其少。全在用之得宜,而多與不多,不必計也?!薄笆斓叵稻帲捎梢粌梢杂弥涟藘??!a陽之藥,可少用以奏功,而補陰之藥,必多用以取效。以陽主升而陰主降。陽升,少用陽藥而氣易上騰;陰降,少用陰藥而味難下達。熟地至陰之藥,尤與他陰藥有殊,非多用之,奚以取勝。”
熟地能防止病人出汗時虛脫。有了大量熟地用麻黃盡管放心大膽的用。另外發(fā)汗沒水可不行啊。所以用熟地。病人舌邊齒痕,說明有濕氣出不去,只要把窗戶打開,濕氣自然就出去了。附子用小量是因為病人身體不太虛。這個病的關鍵是皮膚毛孔不開 造成的。背部屬太陽。
熟地就像油一樣,少了粘性大,不流動,只有多了才能流動。用量小,它就不動了,膩膈,多了,就流動,反而不膩膈了。
葛根湯證更多“非表證”--強直性脊柱炎案
烏貝散
烏貝散 方劑來源 現(xiàn)代.《北京中醫(yī)}(1954年第9期).
組成與用法 烏賊骨85克 象貝母15克 上藥研極細末,噴入芳香劑,如丁香油、桂皮油等。每服3克,日服 3次。如病情較重者,可適當增加劑量,亦可制成片劑服用。 功效與主治 功能制酸止痛。主治胃脘部疼痛,時發(fā)時止,反復發(fā)作,并伴有泛酸、噯氣、惡心、嘔吐,或有黑便、嘔血等癥。
現(xiàn)代臨床 常用于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及慢性胃炎所致的胃脘疼痛、泛酸、上消化道出血等病癥。例如。 胃、十二指腸潰瘍病 治療62例。結果:有效(一般服藥后3--,5 日,食欲轉佳,泛酸減輕或消失,局部壓痛明顯減輕)59例,無效3例 (《中華內(nèi)科雜志》1959年1期)。治療162例。
從止痛效果及X線鋇餐復查看,總有效率分別為84。2%和65.7%。病例中有44例伴出血,其中35例開始即采用本方治療,出血能很快停止,大便多在工周內(nèi)轉為黃色(《第二軍醫(yī)大學學術資料匯編》1962年)。 應用要點 主要用于治療胃痛泛酸等癥。方用制酸止痛的烏賊骨,佐以清潤的象貝母,為其配伍特點。臨床應用以胃脘疼痛、泛酸,為其辨證要點。 臨床如伴上消化道出血、大便隱血試驗呈陽性者,同服白芨粉、三七粉;胃痛甚者,加延胡索、香附,口苦、中脘灼熱感者,加左金丸、黃連;畏寒、乏力者,加黃芪、桂枝。 甘楞散(《福建中醫(yī)藥》1958年第12期),由瓦楞子、甘草組成;
功效、主治同本方。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使用本方后,通過對體內(nèi)及體外的胃液分析. 發(fā)現(xiàn)烏貝散對胃液中的游離酸和總酸度均有強大的中和作用?!?br>除有對抗胃酸的局部作用外,還有抑制胃酸分泌類似抗膽堿能神經(jīng)藥物的全身作用。烏貝散與其他幾種常用抗酸劑比較,其體內(nèi)作用大于其他各藥,而且持久,體外試驗其抗酸作用低于氧化鎂、鎂乳、鈣鎂片,而大于氫氧化鋁凝膠。又有實驗證明烏貝散具有明顯的吸附胃蛋白酶的作用,抑制胃液消化蛋白質(zhì)的作用亦很明顯。上述機理為潰瘍的愈合提供了良好條件。小鼠實驗研究表明,烏貝散確有明顯加速胃潰瘍愈合的作 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