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著的文化價值
《紅樓夢》的生命體驗
《紅樓夢》有非常豐厚的文化價值,但今天我們只能講一個主題,就是生命體驗。這種生命體驗,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悲劇性的體驗。
這種“極苦極郁”的悲劇性的體驗,集中地表現(xiàn)在小說主人公賈寶玉的身上。在小說中,賈寶玉第一次正式登場,小說家就把賈寶玉放到被人質(zhì)疑甚至嘲笑的審判席上:“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v然生得好皮囊,腹內(nèi)原來草莽。”“富貴不知樂業(yè),貧窮難耐凄涼??蓱z辜負好韶光,于國于家無望。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绔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div style="height:15px;">
這里有兩個要點值得注意:第一,把賈寶玉跟“世人”相對立,甚至到了“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的地步,他是一個獨特的個體。第二個要點是,賈寶玉覺著自己不是這個世界的人,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因為他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超前的體驗:“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他始終沉浸在一種自我的悲哀中。
邁進成年門檻的深沉恐懼
《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形象,有一個特點可以得到共識,就是他在賈府這個大家庭中,屬于一個應該負責任而不負責任的人。
對家庭有意義的人生道路是傳統(tǒng)的讀書做官,光宗耀祖,而賈寶玉卻打心眼里厭惡這種道路,甚至多次對這種讀書做官的人生道路提出尖銳的批判。
再從賈寶玉的心理狀態(tài)來看,他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邁進成年門檻的深沉恐懼。
在小說里,賈寶玉的這種恐懼有著文化的、社會的根源。中國古代的宗法制度是“嫡長子制度”。在一個家庭里,只有嫡長子才是合法的繼承人。如果賈珠還在世,他是當然的嫡長子。但是賈珠早早去世了,騰出位置給賈寶玉。賈寶玉不得不擔負起繼承賈府家族事業(yè)的責任,這是他絕對不愿意承擔家族的責任。
感知社會人生的熱切溫情
同賈寶玉對家庭、對社會的極度冷漠的態(tài)度相比較,他對人生、對生命卻有著一種極其熱烈的情感。一冷一熱,截然相反。通過賈寶玉形象的塑造,小說深刻地表現(xiàn)了人的生存悲劇。
小說中警幻仙姑評價這種情感,稱作“意淫”。脂硯齋批語解釋“意淫”說:“按寶玉一生心性,只不過是‘體貼’二字”。
在小說里,“意淫”還有一種說法,叫“情不情”。凡世界上無知無識的東西叫“不情”。脂硯齋評語說:“寶玉情不情,黛玉情情?!彼^“情不情”、“情情”,第一個“情”是動詞,第二個“情”是名詞。
當聽到林黛玉吟詠《葬花辭》時,寶玉哭倒在地,他想:“黛玉的花顏月貌,將來亦到無可尋覓之時……推之于他人,如寶釵、香菱、襲人等,亦可到無可尋覓之時”。如果說寶釵、襲人還跟他有密切的關系,那么香菱是薛蟠的妾,跟他有什么關系,能讓他如此關心呢?所以賈寶玉的情感邏輯是非邏輯性的,他甚至想到:“斯處,斯園,斯花,斯柳,又不知當屬誰姓矣。”世間一切有靈無靈的事物,寶玉都覺著跟自己相關。在賈寶玉看來,人的重合價值不僅在于關心自己,而且在于關心自己所面對的所有事物,所以叫“情不情”。
賈寶玉的“情不情”,表現(xiàn)出一種超越經(jīng)驗的人生感受。他嘗受的是一種情感受到壓抑和摧殘的個人的痛苦,也是一種對生命轉(zhuǎn)瞬即逝、飄泊無依的感受,是一種生命的悲劇感受。
(郭英德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明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等。曾任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日本京都外國語大學、臺灣東吳大學、香港大學訪問教授或客座教授。)
[責任編輯:叢芳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