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相貌丑陋、不修邊幅,但卻非常能言善辯。他終生沒有任何著作,僅靠兩片嘴唇就能明垂青史。蘇格拉底整天徘徊于雅典城的大街小巷,與三教九流討論相關人生、藝術、宗教、道德等若干問題。在討論中,蘇格拉底裝作一無所知,然后抓住對方的錯誤一語中的,使對方啞口無言,最后修正其錯誤導向真理。后人將蘇氏的這種辯論方法稱為“辯證法”。
就是這樣一位能言善辯的大師級人物,卻征服不了自己的妻子。相傳蘇格拉底的妻子是當?shù)赜忻臐妺D,因不滿意丈夫在外閑逛、不理家事,經(jīng)常大發(fā)脾氣。一日她怒氣之下竟將一大盆洗腳水扣在蘇格拉底頭上,蘇格拉底如落湯雞一樣出門講學,逢人便解嘲說,真倒霉,遇到一場雷陣雨。
象他這樣一個滿腹經(jīng)綸、伶牙俐齒的人,狂妄一些也在情理之中,但蘇格拉底卻敢于直言: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無所知。僅憑這句話,我就認為他是有史以來最謙遜的哲學家。雖然蘇格拉底說自己“一無所知”,但他卻非常重視知識,他還有一個流芳百世的觀點:知識即美德。將求知上升到道德的高度,是相同年代中國知識分子無法企及的??鬃印⒗献?、莊子之流總是一味地強調(diào)道德,而忽視了知識對道德的影響。這絕對不是崇洋媚外。
因為蘇格拉底的才華、善辯和出言不遜,最終觸怒了當權者,他們將年邁的蘇格拉底打入死牢。以柏拉圖為首的弟子們試圖用金錢將老師贖出來,但被蘇格拉底拒絕了,他在法庭上用犀利的言辭駁斥當局,證明自己無罪,還是被法庭判為死刑。行刑地,蘇格拉底的弟子們痛哭流涕,被蘇格拉底怒斥道,哭哭啼啼,象個女人!然后輕松接過獄卒的毒酒,一飲而盡。
老師的不幸辭世,對柏拉圖震動很大,他悄悄離開了雅典,四處游歷,在年至不惑時才重回雅典,開辦學校,立業(yè)著書。
柏拉圖出身貴族,一表人材,身體健壯,曾兩次在古代奧運會上取得好名次,如果不是遇到蘇格拉底,他也許會成為一名出色的武士,哲學改變了他生命的軌跡。
柏拉圖的著作,大多以對話體寫就,頗似我們中國哲學家孔子的《論語》,但《論語》中充斥著老師生硬的說教,老師的答案就是真理和權威。而柏拉圖對話錄中師生的對話是辯論,雙方各站在自己的立場上闡述觀點,平等、隨意中流露著智慧。
“理念論”是柏拉圖哲學思想的基礎。“理念論”認為,世界上每一類具體事物都有一個相同的理念,理念是一成不變永恒存在的,他這種觀點類似馬克思所說的“從具體上升到一般”,但他又把這種“一般”歸結為獨立的客觀存在,從而陷入了客觀唯心主義的泥潭。柏拉圖認為靈魂能夠脫離肉體而獨立存在,是不所不知的,然而當靈魂進入肉體之后,就忘記了原來掌握的所有知識,學習只不過是靈魂對原有知識的回憶。柏拉圖是古希臘第一位唯心主義哲學家,在此之前,古希臘哲學都是樸素的唯物主義。
柏拉圖終生未娶,并不是因為他生理有問題,而是源于他又一個錯誤的觀點:神為便于管理人的靈魂,就將其一分為二,形成男女之別,戀愛正是靈魂的一半去追求另一半。柏拉圖堅信自己與常人不同,靈魂并沒有被一分為二,沒有理由去追求異性。之后人們對“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津津樂道,大為推崇。
柏拉圖最有名的著作是《理想國》。在里邊,他構建了一個等級森嚴的的奴隸制國家體系。在這篇著作中柏拉圖安排了一個叫“哲學王”的人統(tǒng)治國家,他是神用金子做成的;第二等級是武士和大臣,他們是神用白銀做的;第三等級是農(nóng)民和手工業(yè)者,是銅鐵做成的。至于奴隸,只是工具而已,并不在等級之列。三個等級各司其職,安分守己,就能使國家和諧統(tǒng)一,繁榮昌盛。柏拉圖站在貴族和知識分子一邊,從骨子里鄙視勞動者,根本上決定了他政治思想的局限性。
柏拉圖還用一個“洞穴故事”來暗喻自己哲學觀點的正確:在一團漆黑的洞穴里,關著一群囚犯,他們背向洞口,一動不能動。囚犯身后生著一堆火,他們與火之間有木偶戲在表演。木偶的影子映在墻壁上,囚犯們認為這就是真實的世界。有一個囚犯掙脫繩索,跑出洞外,看到陽光普照的大千世界,匆忙跑回洞中,告訴其它囚犯真實的情況。大伙不但不信他的話,還紛紛笑他是個瘋子。柏拉圖認為自己就是那個跑出洞外的囚犯,他愿意用自己的智慧,教導人們分清真理與假象。柏拉圖這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自大情結被以后的哲學家紛紛效仿,成為哲學家的通病。
柏拉圖對哲學最大的貢獻是收了亞里士多德這個弟子。當年逾花甲的柏拉圖第一次見到亞里士多德時,就被這個翩翩少年的才華和氣質(zhì)所吸引,立刻收他為徒。亞里士多德對知識涉獵極廣,天文、地理、物理、生物、美學、倫理無一不精。記得初中物理中有一道典型的判斷題:“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就運動;沒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就靜止?!碑敃r只知道打叉,后來讀了哲學才明白這段力學描述原來出自亞里士多德,一千多年后他才被牛頓推翻。對錯放在一邊,這能充分說明亞里士多德知識面之寬,恐怕也只有馬克思能與其媲美了。
亞里士多德喜歡衣著華服,招搖過市;并飽覽群書,建立了自己的小型圖書館,據(jù)說現(xiàn)在的圖書分類索引法就是亞里士多德發(fā)明的。亞里士多德這種作派,引起了老師柏拉圖的極大不滿,他認為真正的哲學家不應該是亞里士多德這樣的。有史以來所有哲學家的“自我”都是非常強大,師徒誰也不肯讓步,關系逐漸出現(xiàn)裂痕。但真正引起他倆不睦的,還是哲學觀點上的大相徑庭。在亞里士多德初步形成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之后,便對恩師柏拉圖的“理念論”進行了強烈批判,同時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實體說”。亞里士多德認為,每個事物都是實體,象柏拉圖那樣將同類實體歸納為一個理念是滑稽可笑的?!袄砟钫摗笔前乩瓐D全部思想體系的基石,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于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經(jīng)常發(fā)生激烈地爭吵。
柏拉圖此時老邁年高,身體狀況大不如前。不長時間,便被亞里士多德活活氣死了。血氣方剛的亞里士多德在悲痛之后,面對眾人的指責,道出一句千古名言:“我愛我?guī)?/strong>,但我更愛真理?!蔽乃噺团d時期拉斐爾創(chuàng)作了一幅叫《雅典學派》的畫,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是整個畫作的中心,柏拉圖右手直指蒼穹,表明他所追求的真實世界在天上;而亞里士多德平伸右手,意味他認定的真實世界就在我們周圍。這幅畫充分反映了兩人在哲學思想上的分歧。
上述的師徒三人,將古希臘哲學推向頂峰。之后羅馬人統(tǒng)治了歐洲,他們縱情酒色,不善思索;再以后西方哲學被神學統(tǒng)治了一千多年;近現(xiàn)代自然科學的迅猛發(fā)展,又剝奪了哲學家們恣意、浪漫想象的權利;當代人越來越重視物質(zhì),又有誰肯在純粹精神的世界里虛度終生?陰差陽錯,歷史沒有再給有激情和思想的“智者”們充分展示才華的空間。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便成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幸運兒。難怪英國哲學家羅素在他的《西方哲學史》中,不惜花費大量篇幅,來描述并褒獎三人的性情與思想,要知道,讓一個哲學家佩服另外的哲學家?guī)缀跏遣豢赡艿氖?/strong>。
我敬佩三位卓而不群的劍客,我喜歡在夜深人靜時與他們一一對話,我愿意用他們純凈的思想沖刷掉身上世俗的塵灰。然而在第二天早晨醒來后,依然得按部就班披掛整齊,在烏煙瘴氣的塵土中忘我廝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