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新聞 時間: 2011-12-06 來源: 信息時報
![]() |
專訪張正倫的時候,他正作為北京中醫(yī)藥學會“五正平衡療法”核心專家接受當地傳媒的專訪。
以前對中醫(yī)的印象,都是醫(yī)術高超,把脈精準,氣宇軒昂,而張正倫只有50來歲,面色紅潤,雙目有神,聲音洪亮,保養(yǎng)得特別好!
當筆者向張正倫請教養(yǎng)生的秘訣時,張正倫說:“當醫(yī)生的,要是連自己的氣色都保養(yǎng)不好,還怎么給別人看病呢?我給你開個方子,多了不敢說,過了80歲不顯老!”
張正倫從10歲起就接觸中醫(yī),先是和祖父學醫(yī),上大學后繼續(xù)深造中醫(yī),中醫(yī)“望聞問切”之術和下藥功力日漸高超。行醫(yī)多年來,他精通中醫(yī)“精氣血陰陽”辨證,對心腦血管病、風濕骨病、皮膚病、咳喘肺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防治有著獨特的見解,并在中醫(yī)治病養(yǎng)生領域頗有造詣,深得患者好評!
說起他治病的秘訣,張正倫說道,做到這一點其實并不難。《黃帝內經》告訴我們:“人之所有者,精氣血陰陽而已。一個人疾病的多少和健康狀態(tài)的高低,完全取決于他體內'精氣血陰陽’的水平。我給患者調理身體,看起來很神奇,其實就是扶精元、補氣血、調陰陽而已!這些方法,不僅能夠祛除一身之病,而且能夠實現80歲以前不衰老!”
一
張正倫的祖父是一位很有名望的老中醫(yī),很懂養(yǎng)生。他說,小時候,家里的規(guī)矩特別多。比如說,早晨起來,要用淡鹽水漱口;再比如夏天,無論天氣多熱,祖父總是讓家人喝溫開水,絕不允許喝涼水,而且每天要喝一碗綠豆湯,更不允許家人隨著性子吃西瓜,因為西瓜對脾胃損傷大;男孩子排尿時,不準說話,要咬緊牙關;晚上十點以前,必須上床睡覺……
張正倫開始對祖父的這些規(guī)矩很有看法,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意識到,祖父這些看似瑣碎不起眼的養(yǎng)生方法,益處非常多,全家十一口人,極少有人生病。
二
張正倫從10歲起跟著祖父學中醫(yī),先是從《瀕湖脈學》《湯頭歌訣》等中醫(yī)藥基礎背起,且每天要熟識一味中藥,并背下它的藥性。雖說他的天賦異稟,很快就能夠背誦如流,但大多還是一知半解。直至15歲,已經學醫(yī)五年的張正倫,甚至連把脈的機會都沒有,祖父只給他講解一些如治感冒、發(fā)熱、腹瀉、便秘等“小病”。對此,張正倫難以理解。有一次,祖父讓他學習治便秘,他大聲頂撞祖父說,做大夫的,當如扁鵲、華佗一樣治大病,學這些“皮毛”有什么用?
他的這個舉動,立刻招來祖父一頓嚴厲的訓斥。祖父問道:“學習中醫(yī)五年,你說一說這些醫(yī)學書籍里,最多的五個字是什么?”
張正倫想了半天,怯生生地說:“精氣血陰陽”。
祖父滿意地點了點頭,語重心長地告訴張正倫說,可別小看這五個字,才是中醫(yī)的基礎,也是中醫(yī)大夫把脈下方的依據。如果一個人從一開始學中醫(yī),沒有“精氣血陰陽”的觀念和基礎,那么必將學無所成!
在醫(yī)生的眼里,沒有“大病”與“小病”之分,小病可能會引起大病,也可能是大病的前兆。等你把吃喝拉撒睡的毛病治好了,“精氣血陰陽”的知識也就學到位了!
祖父的一番話,讓張正倫如夢方醒。自此,張正倫每天在祖父的指導下,潛心體會各種病癥與“精氣血陰陽”的關系,并開始系統(tǒng)地學習“望聞問切”之術。也正是由于這種“特殊”的學習方法,讓張正倫很快領悟到中醫(yī)的精髓,醫(yī)術突飛猛進!
三
17歲那年,有一次,一位高熱不退的患者求醫(yī)?;颊邷喩頃r熱時冷,熱時大汗淋漓,冷時厚被裹身,打吊瓶,吃阿司匹林都不奏效,找張正倫的祖父求醫(yī)。祖父卻讓張正倫給患者把脈開方。
張正倫把脈問診,給患者開出了“犀角、生地、銀花、連翹、黃連”等九味中藥,祖父看過藥方后,連連點頭。
說起這件往事,張正倫教授微笑著說:“這是我年輕時第一次獨立開方,所以印象深刻。通過把脈,這個患者高熱不退,是由于'陰陽失衡’所致。陰虛生內熱,陽虛生外寒,所以冷熱交替?;颊吒邿煌?,就像我們平常燒開水,火太大了,怎么辦?中醫(yī)有個非常奏效的辦法--'釜底抽薪’,用苦寒清火的藥,把'火’從大便排泄出去。當時只一付藥,高燒五天的患者高熱立退?!?/p>
僅從張正倫治療這些“小病”上,就足以看出他深厚的中醫(yī)學功底。行醫(yī)三十年,他的中醫(yī)“望聞問切”之術更加精湛,深得患者好評!
四
有一次,一名71歲的糖尿病患者慕名找到張正倫教授求治。張正倫教授定關切脈后,告訴患者“精氣血陰陽”七大失衡同在,尤其“氣血失衡”嚴重。氣血失衡嚴重,氣血不暢,氣滯而血瘀,胰腺通道不通,血糖自然要出問題。
張正倫給患者開出了“靈芝益壽方”和一些輔藥。三個月后患者前來復診,自述服藥不到半個月,便秘即為改善;兩個月左右,血糖開始平穩(wěn)下降,而且渾身乏力、頭暈耳鳴、飯量差等癥狀明顯改善。半年后,這位患者的血糖完全恢復正常,就連視力模糊、皮膚瘙癢、高血壓等并發(fā)癥也一并改善。
后張正倫又給患者開出了“紅棗、山楂、黃芪、當歸、枸杞”等常年調補的方子,三年后,這位曾經病怏怏的患者,走路有勁,面色紅潤,說話聲音洪亮,沒有一點老態(tài)!
五
一個難治之疾,在張正倫這里,只開了一些中藥方劑,僅僅用了大半年,糖尿病和并發(fā)癥完全好轉,筆者直嘆張正倫醫(yī)術高超。
而張正倫卻說,并非全是我的功勞,中醫(yī)治病,重在求本。我通過多變的中藥方劑,給他培補了精元、補足了氣血,扶正了五臟,氣血通暢了,胰腺通道暢通了,胰腺功能恢復了,血糖自然就降下來了!再通過中藥調治結合的作用,改善并發(fā)癥,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六
為了便于筆者理解中醫(yī)深奧的“精氣血陰陽”知識,張正倫特意舉了幾個簡單的例子。
二十來歲的小伙子,頭發(fā)烏黑,骨骼強健,耳聰目明,因為他們正處于“精氣”最為旺盛的階段。
十七、八歲的大姑娘,皮膚光滑,面色紅潤,咱們老百姓經常說“氣色好!”這就是“氣血”充足、通暢的體現,而大多40歲以上的女性,膚色、臉色與年輕姑娘相比,那是天壤之別!
“陰陽”在人體內就像一個蹺蹺板,陰陽在動態(tài)中求得平衡。陰陽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就會生出“寒熱”。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陽虛生外寒,陰虛生內熱。所以,中醫(yī)大夫問診時,必問寒熱。
精氣來自于父母,年增而衰;氣血來自于臟腑,臟腑功能下降,氣血必失衡;陰陽如同白晝交替,陰陽失衡,久必生病。所以,人體的健康與“精氣血陰陽”息息相關。故而中醫(yī)診病下藥,須圍繞“精氣血陰陽”做足文章,才能藥到病除!
七
有一次,一名冠心病患者前來求診。患者是2000年檢查出冠心病,先后在多家醫(yī)院求治,但病情不時發(fā)作,時常出現胸悶胸痛,上腹脹痛,頭暈乏力等癥狀,而且有嚴重的失眠癥。由于長期服藥和失眠的緣故,才60歲的年齡,體態(tài)卻已似70多歲。
張正倫把脈問診后,認為患者“氣血失衡”嚴重,肝腎不足,隨開出了一些中藥方劑,叮囑患者三個月后務必前來復診。
三個月后,這位患者高高興興地前來復診,自述服藥一周后,胸悶胸痛、上腹脹痛,頭暈乏力等癥狀明顯減輕。一個月后,睡眠時間已從4個小時延長近6個小時,比吃啥助眠藥都管用。復診時,心跳有力,渾身有勁。
張正倫又給患者多次調整藥方,半個月后,這位飽受冠心病困擾的患者,冠心病完全好轉。而在服用張正倫所開的調理方子后,身體一天天好轉,現在上樓提一袋米都是腳下生風!
八
張正倫常對找他把脈診病和求養(yǎng)生方子的人說,人要八十不顯老,40歲前好好吃飯,40歲后好好養(yǎng)生,通過中醫(yī)治好一身之病,就這么簡單!
民間有一句話:一日三棗,長生不老。雖說有些夸張,但紅棗補血,有些身體虛弱的中老年人,或大病初愈的患者,或是產后血虛的女人,吃紅棗絕對益處多,其實也就是中醫(yī)的補血。再如便秘,中醫(yī)在治療時,要用補氣藥……
其實延伸到其它疾病當中,補精元,補氣血,調理陰陽,是中醫(yī)大夫下方的基本原則。象心腦血管病、中風偏癱、風濕骨病、頸椎病、腰椎病、高血壓、咳喘肺病、前列腺病、陽痿早泄、不孕不育、婦科、皮膚病、失眠等困擾中老年人的慢性病、疑難病,通過補氣血、調陰陽、補精元等方法,扶正五臟,調理失衡,平衡機體,再疑難的病,也會很快好轉!
九
如今,張正倫已是知名的中醫(yī)大家了,但每次遇到病情復雜的病人,都會想起祖父當年的教導,“望聞問切”務求精益求精,“精氣血陰陽”力求分析透徹。
多年來,一件讓張正倫感到很遺憾的現象,就是很多病人延誤了治療時機。這些病人的共同特點,都是認為哪個部位有病,病癥就在這個部位上,就需要醫(yī)治哪個部位,很多人就干脆自己當醫(yī)生給自己買藥治病,倒是也去買中成藥:頭痛就買正天丸、腹瀉就喝藿香水……至于效果嘛,就是蒙著眼撞大運啦。尤其是一些中老年常見的慢性病,反反復復總是難以根治。最主要的是大家不了解病因,不知道這是某一經絡或臟腑在報警,在求救,最后貽誤了治療的最佳時間,病癥被積累到一定的時候,就會影響多個經絡與臟器,不再是單一的病源了。
十
2006年夏天,張正倫有一次參加一個中醫(yī)學術會議,賓館總經理已經50多歲,夏天還穿著高幫皮鞋,腳也發(fā)涼。一投緣,兩個男人聊得話題就廣泛一些,老總對張正倫講,自己對“生活”要求高,一周保持服藥兩次的頻率。張正倫聽到這里,很嚴肅地說:“我跟你直接講,半年之后,你的腳不僅僅是涼,還會出現發(fā)木發(fā)麻的情況;你若是再不節(jié)制的話,再過半年,你就有可能發(fā)作中風。"這個老總不以為然的一笑了之。
結果3個月之后,這位老總給張正倫打電話說,您說得太對了!最近我總感覺走路像踩棉花,醫(yī)院檢查是動脈硬化,并有輕微中風癥狀。
后張正倫先后三次給這位老總把脈,開出了一些中藥方劑,不到三個月,這位給張正倫打來電話說,自己現在所有不適癥狀完全消除,而且腰眼子怕冷,腰酸腿軟、生活質量低下的問題全解決了,直贊張正倫看病看得好!
十一
張正倫為什么僅通過談話,就能知道患者的狀況,并預知病情的發(fā)展呢?
張正倫解釋說,通過“望診和問診,說明他的陽氣已經回撤了,這就是說血液已經粘稠不好了。從中醫(yī)的角度看,就是氣滯血瘀,腎陽虛虧的,身體消耗得太過了。有功能障礙,實際上是身體給他提出的警告,像這個時候,一定得悠著自己的元氣,不要消耗太過;結果他反而吃一些藥物,結果使陽氣愈發(fā)地消耗;消耗沒了之后,按照古人的話講,這叫精元枯,想不中風都難?!?/p>
十二
專訪臨近結束,筆者特意問張正倫:“中醫(yī)太深奧了,一般人都搞不明白,到底失衡不失衡?存在哪些失衡?大概都搞不清;有時候進藥店,想選中藥也被那些中藥術語搞糊涂了?!皼]想到張正倫哈哈一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教大家一個簡單的方法,你自己看吧。”
這個簡單的辦法,就是通過簡單的癥狀對照,大致上看出自己是哪幾種失衡--
精失衡:面色無華,耳鳴失聰,精神萎靡, 疲勞不堪,毛發(fā)枯萎,牙齒松動脫落,失眠健忘,腰膝酸軟,小便不暢,遺尿便溏。
陰失衡:口干舌燥,雙目干澀,五心煩燥,潮熱盜汗。
陽失衡:畏寒怕冷,心胸憋悶,氣短乏力,面色蒼白,男性功能障礙,咳嗽哮喘,消化不良。
氣失衡:語言低微,呼吸短促,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失眠健忘,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
血失衡:手腳麻木,面色萎黃,失眠多夢,形體消瘦,大便干結,神疲乏力,頭暈耳鳴。
氣血雙失衡:面色憔悴,少氣懶言,腰膝酸軟,咽喉干痛,便秘腹瀉,女子經水不調、帶下。
陰陽兩失衡:身重乏力,四肢麻木,小腹疼痛,眩暈耳鳴,關節(jié)抽搐,急躁易怒,腰冷酸痛,虛煩失眠,骨蒸潮熱。
張正倫特別提醒說,按照上面這些癥狀對照,有3-4種以上的失衡表現出來,其實體內已經“七大失衡同在”“五臟病邪”了,就必須要用中醫(yī)中藥調理治療了!
專訪后記
雖然僅是一個多小時的專訪,張正倫把深奧的中醫(yī)“精氣血陰陽"知識,用淺顯易懂的例子深入淺出的進行了闡述,讓我這個“外行人”都受益匪淺。我真正理解了“一位好中醫(yī),就是一所醫(yī)院"的真正含義。張正倫用他神奇的“診脈三指”,用他變化無窮的中藥方劑,讓每一位慕名而來的患者都能夠得到救治。家中保存的200多面錦旗,對于張正倫這樣的醫(yī)學大家來說,并不能代表什么,而對于找他把脈的患者,卻意味著后半生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