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古代年齡別稱匯集

中國古代年齡別稱匯集

       【大白兔奶奶說:總是記不住古人對年齡的那些別稱,不如匯集一帖保存,不斷收集豐富,以備用時之需。】        
       
       0歲 
       嬰兒:人初生時;       
       孩提:指初知發(fā)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顏師古注:“嬰兒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兒笑也。”《老子》:“如嬰兒之未孩。”也作“孩抱”和“提孩”。本詞中“提”的本義是“抓住小孩兩腋將其向上抱起”這個動作。“提攜”等為其衍生詞。 孩,不是后來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 《說文解字》:“孩,古文咳從子。”小兒笑貌,即小兒笑的咳咳之聲。
      
       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亦作“ 襁緥 ”。亦作“ 襁葆 ”。
       (1)葆,通“ 褓 ”。背負嬰兒用的寬帶和包裹嬰兒的被子。后亦泛指嬰兒包。《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漢書·宣帝紀》:“曾孫雖在襁緥,猶坐收繫郡邸獄。” 顏師古 注引 孟康 曰:“緥,小兒被也。”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一章:“嬰孩無知,雖使隕於母胎,夭於襁褓,啜氣欲絶,豈識患苦!” 艾青 《年輕的母親》詩:“打開襁褓又包好,抱起嬰兒又放下,嘴里在自言自語,好像和嬰兒對話。”
        (2).葆,通“ 褓 ”。借指嬰幼兒。 漢 賈誼 《新書·數(shù)寧》:“ 發(fā)子 曰:‘至治之極,父無死子,兄無死弟,途無襁褓之葬,各以其順終。’” 宋 黃庭堅 《寄耿令幾父過新堂邑作》詩:“白頭晏起飯,襁褓語嘔啞。” 蘇曼殊 《斷鴻零雁記》第二六章:“余自襁褓,獨媼一人憐而撫我,不圖今已長眠。”
        (3).葆,通“ 褓 ”。謂把嬰兒包裹在小兒被中。 宋 洪邁 《夷堅乙志·龔濤前身》:“醫(yī)居于郡治之南,過司法廳,見門外擾擾往來,云:‘官病亟。’及至 龔氏 而 濤 生。襁葆畢,復(fù)還,則司法已死。”
(本內(nèi)容查字典原文地址:http://www.chazidian.com/r_ci_a293987e244ba23ae8e1505d8661a2d6
      
       2歲
       孩提:2——3歲的兒童。
       1.幼??;幼年。
     《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 趙岐 注:“孩提,二三歲之間,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漢書·王莽傳上》:“百歲之母,孩提之子,同時斷斬,懸頭竿杪。” 元稹 《鶯鶯傳》:“余始自孩提,性不茍合。”《紅樓夢》第五回:“那 寶玉 也在孩提之間,況他天性所稟,一片愚拙偏僻,視姊妹兄弟皆如一體,并無親疏遠近之別。” 何其芳 《<燕泥集>后話》:“這個名字我很喜愛,因為它使我記起了孩提時的一種歡欣。”
       2.  幼兒;兒童。
       唐 元稹 《夜坐》詩:“孩提萬里何時見?狼藉家書臥滿床。” 元 孟漢卿 《魔合羅》第四折:“你曾把愚癡的小孩提,教誨,教誨的心聰慧。” 清 駱秉章 《自訂年譜·十九年己亥》:“﹝靖逆將軍﹞唯知供應(yīng)豐盛,養(yǎng)尊處優(yōu)而已,如孩提之情性,作稚子之行為。”
      
       7、8歲以前
       垂髫:七、八歲以下的幼童,古時兒童不束發(fā);頭發(fā)下垂。髫(tiao):兒童垂下的頭發(fā),因此通稱兒童或童年為垂髫;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發(fā)扎成兩結(jié)于頭頂把頭發(fā)扎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借指幼年。在這里,“總”就是聚攏束結(jié)的意思??偨侵唬ㄓ啄昃拖嘧R的好朋友)??偨鞘前司艢q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fā)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jié),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梢钥闯?,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恒牙,稱“齔”。“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說成“髫齔”的,如《后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髫[tiao],小孩前額下垂的頭發(fā),引伸以指童年。 

       9歲 
       九齡:指9歲。
       黃口:本意是雛鳥的嘴;十歲以下通稱。  
 
       10歲 

幼學:滿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12歲
       金釵之年:女孩到了十二歲帶釵。
 
       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的樣子。
       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詩文中也常用以比喻少女。如唐 杜牧 《贈別》詩:“娉娉嬝嬝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十三:為13歲。 

舞勺之年:十三歲至十五歲通稱;

 
       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發(fā)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后,就把頭發(fā)盤起來,并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jīng)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  
       結(jié)發(fā):束發(fā),扎結(jié)頭發(fā),古人男20歲束發(fā)而冠,女子15歲束發(fā)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志學:為15歲??鬃釉唬?#8220;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墩撜Z•;為政》,所以后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束發(fā):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發(fā)束起來盤在頭頂。束發(fā)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  
       舞象之年:十五歲至二十歲通稱。
 
       16歲
       二八:為16歲。
       破瓜之年: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于女子;也稱“碧玉年華”。 
      
       20歲
       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

       結(jié)發(fā):束發(fā),扎結(jié)頭發(fā),古人男20歲束發(fā)而冠,女子15歲束發(fā)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
        桃李年華:女子20歲。
 
       24歲
       花信年華:花信指開花時期,花期。指女子的年齡到了二十四歲。也泛指女子正處年輕貌美之時。
 
       30歲
       而立(而立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歲?!抖Y記·內(nèi)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歲
       不惑(不惑之年):因為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抖Y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古時對老年人的敬稱,五十歲以上的老人稱為艾老。 

       半百:指五十歲。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縮略語。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50歲為“知天命”、“知命之年”。  

       54歲
       六九年:即五十四歲。
      
       60歲
       耳順、耳順之年:均指60歲。因為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墩撜Z·為政》,所以后代稱60歲為“耳順之年”。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

       花甲:我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所謂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簡稱。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六十年周而復(fù)始,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    

       還歷之年、  杖鄉(xiāng)之年:指60歲。
 
            下壽:《莊子》:“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 故下壽指60歲以上。  
       耆[qi]: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亦泛指壽考。耆,老也。——《說文》  六十曰耆?!抖Y記·曲禮》。耆艾(老人的通稱);耆叟(老叟);耆壽耇老(長壽老人);耆耇(老年人。耆為六十歲、耇為九十歲)耆碩(年高有德的人);耆民(年高有德之民);耆英(年高碩德者);耆彥(年高望重的人);耆宿(有名望有學問的老年人)
  
       61歲
       還歷壽:61歲的壽辰。由于按干支紀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正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候,故稱“還歷”。 
 
       70歲 
       從心之年:因為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70歲為“從心之年”。  

        古?。汗糯嘶畹?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后人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壽:指70歲壽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國之年、致事之年:均指70歲。
       
        中壽:七十為中壽。
    
        77歲
       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80歲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耄耋:耄[mào],《鹽鐵論·孝養(yǎng)》中寫道:“七十曰耄。”《禮記·曲禮》說:“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爾雅·釋言》注:“八十為耋。”把上面幾種說法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壽,大約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歲的年紀。耄,七八十歲的年紀。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毛傳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稱八九十歲的老人為“耄耋”。   

       中壽:《莊子》:“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 。故中壽指80歲以上。

       傘壽: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88歲
       米壽:指88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此外,還含有年事雖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歲
       上壽:九十為上壽。也有百歲為上壽的。
      
       耇[ɡǒu ]:九十歲,原指老人面部的壽斑。 
 
        99歲 
       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100歲
       期頤、 期頤之年:指百歲高壽。期頤:期,朱熹講是“周匝之義”,即轉(zhuǎn)過一圈了,“謂百年已周”。頤,朱熹講是“謂當養(yǎng)而已”。即生活起居需人養(yǎng)護。期頤就是指百歲之人。期頤指一百歲。“期頤”是人壽至“百歲”的特稱?!抖Y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注:“期,猶要也;頤,養(yǎng)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yǎng)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行動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yǎng),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上壽:《莊子》曰:“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
 
       108歲
       茶壽:指108歲。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

  兒童:

         童孺:兒童。

         垂髫[tiao]:指兒童。兒童垂發(fā)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兒童猶未束發(fā)時自然下垂的短發(fā)。因而就用“垂髫”稱幼兒或指人的幼童階段。也有說“垂發(fā)”的,意思相同,如《后漢書·呂強傳》就有“垂發(fā)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頭發(fā)扎起來下垂著,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fā))。

          齠年:童年。兒童換牙謂之  齠[tiao]。

          髫[tiáo]年、髫齡:童年。  

          稚:稱年齡小的為稚。

   成人:

          冠者:指成年人。

   老人:

          斑白:老人。老年人頭發(fā)斑白,因代指老人。

          黃發(fā):指老人,老人的頭發(fā)由白變黃。“黃發(fā)”是枯黃的頭發(fā)。人老了,頭發(fā)上由黑變白,白發(fā)則黃。

          皓首:白頭,指年老。

          久壽:長壽。

          眉壽:耄[mao]壽,長壽。人老了眉毛長,所以稱眉壽。

          姥[mu]:年老的婦人。

          暮齒:晚年,暮年。

          暖壽:舊俗在過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關(guān)系較近的親友來祝壽。

          萬壽:大壽,高壽之意。

          遐齡:指人長壽高齡
 
          鮐背: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jīng)》,如《詩·大雅·行葦》“黃臺背”,“臺”與“鮐”通用?!稜栄?#183;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杖鄉(xiāng)之年6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歲; 杖朝之年80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人生的各種年齡劃分及稱謂
中國古代年齡別稱
【長知識】年齡放到古代應(yīng)該怎么叫?看到第4條懵了
【長知識 】你的年齡放到古代應(yīng)該怎么叫?
中國古代年齡稱謂
中國古代年齡代稱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