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大家好,我是娜寫年華~
兒子4歲時,將美國小學(xué)二年級程度的300字英文故事書,一字不漏地說出來。
女兒7歲時,用英文講了30分鐘自己即興編出的故事,讓弟弟聽得興味盎然。
聽完31卷共49小時的《哈利波特》錄音帶之后,念小四的女兒開始閱讀700多頁的英文版第五集……
這不是學(xué)習(xí)奇跡,而是親子教育實踐家汪培珽的親身體驗!
生活在一個非英文的環(huán)境中,只要持續(xù)地念英文故事書給孩子聽,就能讓孩子自然而然地聽懂英文,并從中累積語匯和閱讀基礎(chǔ),循序漸進養(yǎng)成說、讀、寫的穩(wěn)定實力。
【限量團】世界著名繪本大師《安東尼·布朗12冊進口英語繪本禮盒》,整套書,可以讓孩子從2歲讀到12歲,不同的年齡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收獲,英語啟蒙就是這么簡單!原價750元,教育分享團購價268元,額外贈送6張游戲紙,1盒【美國費雪】24色無毒可水洗蠟筆,絕對超值,先到先得哦,錯過就不知要等什么時候咯!
汪培挺:怎么為孩子念英文故事書
作者 | 汪培挺
本文轉(zhuǎn)自少年常春藤(微信號patengzu)
“念英文故事書”這幾個字,簡直就像一顆手榴彈。每次我一提出來,總覺得聽到的父母們,就會直覺地馬上往后跳了三步遠,好像它會爆炸似的。但很奇怪的是,父母卻不會馬上逃走,而是存著戒心地遠遠望著我,問道:
“我的英文很差,要怎么幫孩子念?”
“我的發(fā)音不是很標準,可以念嗎?”
如果你以為那些英文還不錯、明明可以勝任的父母就不會有這樣的想法,那可就大錯特錯了。我認識一對夫婦好友,兩人都有美國碩士學(xué)歷,要不是我不厭其煩、苦口婆心勸說,外加故事書都提到了他們家門口,另一個愛聽英文故事的孩子,可能也不會出現(xiàn)。
“孩子聽得懂英文嗎?”通常是媽媽們先被說服,一旦回家開始實行,爸爸就會發(fā)出這樣的疑問。
說到這兒,我就不得不勸勸爸爸們:“不能幫忙也就算了,但總該在旁邊打打氣吧,怎么光說些惹人厭的話呢?”如果你是英文能力比媽媽好的爸爸,請嘗試一下,媽媽念中文故事書,英文的就由你來念。
英文故事書,我是怎么念給孩子聽的呢?
就像自己是一名英文同聲傳譯員,有人說了一句英文,馬上將之翻譯成中文說出來,只是這兩個角色都是由自己擔(dān)任而已。例如:
英文:Danny is in a hurry.
中文:Danny 走得好匆忙。
英文:“I am six years old today.”Danny said.
中文:Danny 說:“我今年六歲了?!?/p>
英文部分照書念,維持原汁原味。當(dāng)然英文能力很好、不怕教錯孩子的父母,不在此限。
中文翻譯的部分,就是當(dāng)你念完了英文之后,腦子里出現(xiàn)什么樣的中文意思,就將這個意思說出來。其實這就像我們幫很小的孩子念中文故事書時,通常不會照本宣科,而是看完文字后再用自己的口語說出來,是一樣的道理。
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不要拘泥于英文單詞的逐詞翻譯,先了解整句的意思,再用中文說出來就好。多翻譯了一個詞或少翻譯了一個詞都不要緊,只要全句的意思沒錯就好,倒是說得自然、口語化還比較重要。別讓孩子疑惑,爸媽怎么普通話說得怪怪的,像是用外國人的語言邏輯在說話。
例如前面那句 “‘I am six yearsold today.’Danny said. ”就有媽媽問到“Danny said”,翻譯時是應(yīng)該像我們說中文的方式,放在句子的前面,還是照英文原文放在后面呢?我會說當(dāng)然是放在前面,因為這才是我們?nèi)粘I钪姓f話的樣子啊。
如果連翻譯的中文部分都說得別扭、不好聽,對孩子來說,尤其是在念英文故事書的起步階段,父母可能要花更多的力氣,才能吸引孩子專心聆聽。
除非孩子問問題,否則不要自行加上中文解釋
除非孩子主動問問題,不然,一句英文一句中文,接著就換下一句。盡量不要在中文翻譯之后,又自行加上一大堆的國語解釋。
我直覺來猜想,一句英文一句中文的方式,經(jīng)過大量閱讀和比對之后,孩子自然就會習(xí)得第二種語言。然而,如果我們在翻譯之后,又自行加了與原文無關(guān)的字眼,孩子可能就無法正確比對中英文的關(guān)系,或是聲音與繪圖的關(guān)系,也可能減低了這個方法的效果。
例外的情況是,如果你的孩子比較大了,太簡單的故事已經(jīng)無法產(chǎn)生吸引力,中文的翻譯工作就必須更用心、花更多力氣。例如,你可以提高音調(diào),配合動作,甚至就著書上的繪圖,天馬行空地發(fā)揮:“咦!你看這只臭鼠,放的屁好臭好臭,敵人就不敢靠近它了?!薄澳憧催@只小狗好大的膽子,竟敢對著大熊‘汪汪’叫?!?/p>
一開始,以能“延長孩子聽故事的時間”為原則,不管父母是希望孩子愛上中文故事書,還是英文故事書,都一樣適用。
一句英文一句中文,這項中文的翻譯工作,只需要做3次就好。換句話說,當(dāng)你開始為孩子念一本新的英文故事書時,念一句英文,就翻譯一句中文;可能第二天早上再讀同一本書時,還是英文加翻譯;或許隔一天又要讀這本書時,還是有英文加翻譯。但有翻譯的情況經(jīng)過3次以后,當(dāng)你再一次拿起這本書要念給孩子聽時,就不需要翻譯了——完全只念英文就好。
至于所謂的“3次”,也別死守著這個數(shù)字,可能是2次,也可能是4次。請父母以自己孩子的反應(yīng)做調(diào)整。有可能孩子接觸同一本書的前3次,每次間隔時間都較長,超過3天或4天,使得孩子一時之間無法熟悉這個故事,這樣前5次都做翻譯也沒什么關(guān)系。
當(dāng)你發(fā)現(xiàn)孩子聽得津津有味,試試不動聲色地將翻譯抽掉,只念英文。如果孩子也未表示有何不妥,就是可以完全只念英文的時候了。我猜想,同一個故事用不同的語言重復(fù)地念2次,即使對孩子來說,也是很婆婆媽媽的事。所以,孩子對故事翻譯的需求,其實是沒有父母想象中的大。
根據(jù)我的經(jīng)驗,大約只有入門故事書需要做3次翻譯;之后,隨著孩子英文聽力慢慢提升,就漸漸減為2次、1次;最后則是新的英文故事書一來,連1次翻譯也不用,直接就念英文了。我大略記得,本書102頁所列“我的私房英文書單”中,前3個階段的書,在我第一次念給孩子聽時,至少都有1次的中文翻譯。
其實,起步階段的書都很簡單,1頁只有兩三句,經(jīng)過前3次的翻譯,孩子光看圖,也知道故事的內(nèi)容了,父母發(fā)聲念出來的英文,會不會被孩子當(dāng)成看故事書時的配樂呢?而歌聽久了就會唱,不是嗎?
“一句英文一句中文,只適用前3次”,沒有任何學(xué)理根據(jù),是我自己發(fā)明的簡易方法。
當(dāng)我開始幫第一個孩子念英文故事書時,其實她已經(jīng)是略能聽懂中文的8個月大娃兒?,F(xiàn)在回想起來,我這個中文翻譯的動作,會不會是翻譯給自己聽的?——是因為“媽媽怕”,媽媽怕孩子聽不懂,好像翻譯過后,孩子就知道故事了,媽媽就能比較理直氣壯地繼續(xù)念英文。
所以我會建議父母:對嬰兒念英文故事書,根本不需要翻譯——中文或是英文對他們有差別嗎?倒是年紀較小的孩子,也可以先試試不要翻譯,直接念英文就好。說不定光是這種不常在生活里聽到的外國聲音,就能吸引孩子呢。
還記得曾經(jīng)收到一位媽媽的留言:
汪老師你好:
神奇的事情真的發(fā)生了。
其實之前就有你的私房英文書單,但是一直不敢力行。上星期聽過你的課“培養(yǎng)孩子的英文耳朵”后,還是有點怕。后來終于鼓起勇氣到圖書館借了一本英文故事書(不是你書單內(nèi)的),自己先大概讀了一遍后,就在睡前把女兒拉來說:“媽媽今天念一本特別的故事書給你聽?!?/p>
我一邊念(并沒有做中文翻譯),她就看著圖,后來我忍不住問她:
“聽不聽得懂媽媽念的故事?”
她竟然說:“這是鬼故事哦!”沒錯,這是一本不太恐怖的鬼故事。
我沒翻譯中文,她只看圖和聽我念的音調(diào),就知道那是一個鬼故事,真是太神奇了。我實在迫不及待,想趕快多買些英文故事書念給女兒聽呢。
老師你說的沒錯,念故事書的重點不在于“方法”,而在于父母的“信心”。
這位媽媽的女兒已經(jīng)5歲了。
在我全心陪伴第一個孩子兩年半之后,弟弟也來報到了。第二個孩子有更多機會,跟著姐姐一起聽媽媽念故事書,所以他的一切學(xué)習(xí)總好像超出該有的年齡。102頁“私房英文書單”上第一階段的20多本書,他在1歲左右就已經(jīng)聽得滾瓜爛熟,而且從一開始就只念英文,沒有中文翻譯——因為配合姐姐的程度,每本書都早已過了前3次的中文翻譯階段。
說實在的,第一階段的書因為文字少,父母翻頁的速度也快,孩子光看圖就目不暇接,因此書本很容易被接受。
可是,當(dāng)故事書進入文字較多、內(nèi)容較復(fù)雜的階段時(書單第二階段),每當(dāng)我準備開始念一本新的英文故事書時,都還是抱著謹慎的態(tài)度來觀察孩子的反應(yīng)。因為故事加深、加難之后,如果翻譯工作沒做好,可能會讓孩子因為聽不懂而失去興趣。一開始就讓孩子對書本有先入為主的排斥感,之后必定要花父母更大的力氣,來鼓勵孩子接受它。
所以在這個階段,我都會盡力將中文翻譯的部分說得清楚而有趣,就好像不讓孩子有一點機會,跟媽媽說:“我不想聽這本故事書。”而我有一種直覺:“每本英文故事書只要能順利地念完第一次,以后再念它就不是問題了?!笔聦嵣弦补嫒绱?。
孩子的英文啟蒙書之一《Happy Birthday, Danny and the Dinosaur》,反復(fù)被我念著的時間,就長達1年。當(dāng)然,不是1整年只讀這本書的意思。大約3個月后,我就發(fā)現(xiàn)同一位作者 Syd Hoff 的其他作品,于是便再加了一本到孩子的書架上;等第二本也念熟了之后,再加第三本、第四本……
當(dāng)時,我還是一個早出晚歸、認真投入工作的職業(yè)婦女,從未想過會有離開職場、回家專心帶孩子的一天,可想而知當(dāng)時的我,幫孩子買新故事書的進度也是非常緩慢的,可能一整年,就是中、英文故事書加起來不到30本反復(fù)地念著?;蛟S,就是這樣“緩慢”的進度,打下了日后孩子習(xí)慣聽英文故事書的基礎(chǔ)。
這是我在演講中曾經(jīng)被問到的問題,乍聽之下,一時間還真不知如何回答。如果發(fā)問的是老師,或許我還能義正辭嚴地說說“早上10點念30分鐘,下午2點念30分鐘”之類的理論。然而,如果是父母呢?
“孩子上小學(xué)前,我大約每天念40分鐘,而這40分鐘并不包括中文故事書的部分?!蔽抑荒軗?jù)實以告自己的情況。每個家庭的環(huán)境都不相同,旁人是很難有具體建議的。
至于什么時候念呢?我是有空就念,高興就念,沒事做就念,每次念多久也是順其自然。印象中,沒有一次幫孩子念故事書,不是我先喊停,就好像我如果是一部能被孩子操控的隨身聽,一定會被孩子聽到?jīng)]電才肯罷休似的。
“我是職業(yè)婦女,沒辦法照三餐講故事給孩子聽,但睡前故事一直沒斷過。不過每天只有念一次,效果會不會打折扣?”我很想撒個善意的謊言來撫平這位家長的憂慮,但我必須說實話——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效果當(dāng)然不會一樣。
但是,教育孩子先不要只想著如何和別人一樣,而是要先幫孩子立定“對的方向”。至于目標何時達到,可能只是早一點或晚一點的問題。山不轉(zhuǎn)路轉(zhuǎn),路不轉(zhuǎn)人轉(zhuǎn),無論如何,父母為孩子念的“睡前床邊故事”,或許是千古不變的有效法則吧。
書單上的每一本書,在第一次念給孩子聽之前,我都會像在準備高考一樣,逐詞念過,不懂的詞再查詞典確認。甚至有些很簡單的詞,一直以來都是被含混地念著,現(xiàn)在可不能再“誤人子弟”了,一定要先查詞典確認發(fā)音。
真人發(fā)音的電子詞典應(yīng)該是不錯的工具,雖然我沒用過,但是對英文發(fā)音較沒信心的父母來說,絕對是一個有用的好幫手。
不論是第一階段的娃娃書,還是最后階段的章節(jié)故事,每一本我都會先逐詞看過,確認每一個詞的發(fā)音。入門書多半沒幾個生詞,兩三下就能解決,但是到了后面的階段,有些繪本如果生字太多,光是我自己讀過加上查詞典,少說也要花掉40分鐘。唉!教育孩子的點點滴滴,真的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雖然我的英文聽說能力水平不高,但只是照本宣科地念英文,我還頗具信心。所以查完詞典之后,我就直接念給孩子聽了。
如果你對自己“念英文”的信心不夠,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先大聲念幾次吧。入門的故事書文字都不多,三兩下就好,并不會花太多力氣。
幫孩子念英文故事書時,如果遇到了無法一口氣念出來的詞,我會先停下來,然后在心里默念到對的發(fā)音之后,再一口氣將它念出來。千萬別在孩子面前練習(xí)英文發(fā)音,咿咿呀呀、吞吞吐吐地一個詞試了好幾種不同的念法,這樣叫孩子要怎么知道哪個才是對的呢?
這是我自己的“痛”,相信也是我這一代人所接受的英文教育上的盲點——說英文時沒有尾音和氣音。英語教育不重視孩子“聽”的機會,只是在黑板上講解語音的結(jié)構(gòu),要孩子如何在日后有自信地開口說話呢?
到現(xiàn)在,遇到說英文的場合,我能夠“辭要達意”就不容易了,根本無暇顧及說話時t、d、k、m的尾音有沒有發(fā)出來。常常英文詞只說了一半,另外一半的音都藏在嘴巴里,好像怕被人聽到似的。
孩子的耳朵靈敏得可怕,如果我們念英文詞時就沒有發(fā)出尾音,以后孩子開口說話,也不會有尾音的。為了不讓我這個壞習(xí)慣“遺傳”下去,幫孩子念英文故事書時,我會特別提醒自己,尾音要記得發(fā)出來。
如果想知道孩子的英文學(xué)得如何,聽聽孩子說英文的尾音還在不在,就可以略知一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