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卷目錄
陰陽部總論二
宋邵子皇極經(jīng)世〈觀物內(nèi)篇 觀物外篇〉
張子正蒙〈太和篇 參兩篇〉
朱子全書〈陰陽〉
語類〈論陰陽〉
性理會通〈論陰陽 洪范皇極內(nèi)篇〉
續(xù)性理會通〈何塘陰陽管見 王廷相陰陽管見辯〉
章潢圖書編〈陰陽五行八卦〉
徐三重信古馀論〈論陰陽〉
經(jīng)濟(jì)文輯〈戴庭槐氣候總論〉
陰陽部藝文一
策秀才文 晉陸機(jī)
陰陽不測之謂神論 唐顧況
漁樵對問 宋邵雍
陰陽部藝文二
新陽改故陰 唐紇干諷
唯天有二氣 宋邵雍
陰陽吟 前人
陰陽部選句
乾象典第十六卷
陰陽部總論二
《宋·邵子·皇極經(jīng)世》《觀物內(nèi)篇》
物之大者,無若天地,然而亦有所盡也。
乾,陽物也。坤,陰物也。乾坤謂之物,則天地亦物也。天地有物之大者耳。
天之大,陰陽盡之矣。地之大,剛?cè)岜M之矣。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天地之道,不過陰陽柔剛而已。
陰陽盡而四時(shí)成焉,剛?cè)岜M而四維成焉。
陰陽消長,而為寒暑。一寒一暑,而四時(shí)成焉。
又
天生于動者也,地生于靜者也。一動一靜交,而天地之道盡之矣。動之始則陽生焉,動之極則陰生焉。一陰一陽交,而天之用盡之矣。靜之始則柔生焉,靜之極則剛生焉。一剛一柔交,而地之用盡之矣。動之大者謂之太陽,動之小者謂之少陽,靜之大者謂之太陰,靜之小者謂之少陰。太陽為日。
日者,至陽之精也,故太陽為日,在地則為火。
太陰為月。
月者,至陰之精,得日氣而有光。故太陰為月,在地則為水。
少陽為星。
星者,日之馀,有光而現(xiàn),故少陽為星,在地則為石。
少陰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體盡之矣。
辰者,天之土,不見而屬陰,故少陰為辰,在地則為土。
太柔為水,太剛為火,少柔為土,少剛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體盡之矣。
《觀物外篇》
太極既分,兩儀立矣。陽下交于陰,陰上交于陽,四象生矣。
一氣分而為陰陽,判得陽之多者為天,判得陰之多者為地。是故陰陽半而形質(zhì)具焉,陰陽偏而性情分焉。形質(zhì)又分,則多陽者為剛也,多陰者為柔也。性情又分,則多陽者陽之極也,多陰者陰之極也。
無極之前陰合陽也,有象之后陽分陰也。陰為陽之母,陽為陰之父,故母孕長男而為復(fù),父生長女而為姤,是以陽始于復(fù),陰始于姤也。
性非體不成體,非性不生。陽以陰為體,陰以陽為體。動者性也,靜者體也。在天則陽動而陰靜,在地則陽靜而陰動。性得體而靜,體隨性而動。是以陽舒而陰疾也。
陽不能獨(dú)立,必得陰而后立,故陽以陰為基,陰不能自見,必待陽而后見,故陰以陽為唱。陽知其始而享其成,陰效其法而終其勞。
陽能知,而陰不能知,陽能見,而陰不能見也。能知能見者為有,故陽性有,而陰性無也。陽有所不遍,而陰無所不遍也。陽有去而陰常居也,無不遍而常居者為實(shí),故陽體虛而陰體實(shí)也。
自下而上謂之升,自上而下謂之降,升者生也,降者消也。故陽生于下,而陰生于上。是以萬物皆反生,陰生陽,陽生陰,陰復(fù)生陽,陽復(fù)生陰,是以循環(huán)而無窮也。
陽交于陰,而生蹄角之類也。剛交于柔,而生根荄之類也。陰交于陽,而生羽翼之類也。柔交于剛,而生枝干之類也。
葉陰也,華實(shí)陽也,枝葉軟而根干堅(jiān)也。
體必交而后生,故陽與剛交而生心肺,陽與柔交而生肝膽,柔與陰交而生腎與膀胱,剛與陰交而生脾胃。心目生膽,生耳脾,生鼻腎,生口肺,生骨肝,生肉胃,生髓膀胱,生血。
陽消則生陰,故日下而月西出也。陰盛則敵陽,故日望而月東出也。
月晝可見也,故為陽中之陰。星夜可見也,故為陰中之陽。
天以剛為德,故柔者不見。地以柔為體,故剛者不生。是以震巽,天之陽也,地陰也,有陽而陰效之。故至陰者辰也,至陽者日也,皆在乎天,而地則水火而已。是以地上皆有質(zhì)之物,陰伏陽而形質(zhì)生,陽伏陰而性情生。是以陽生陰,陰生陽,陽剋陰,陰剋陽,陽之不可伏者不見于地,陰之不可剋者不見于天。伏陽之少者其體必柔,是以畏陽而為陽所用。伏陰之多者其體必剛,是以禦陽而為陰所用。故水火動而隨陽,土石靜而隨陰也。
陽生陰,故水先成,陰生陽,故火后成。陰陽相生也,體性相須也,是以陽去則陰竭,陰盡則陽滅。
陽得陰,而為雨。陰得陽,而為風(fēng)。剛得柔而為云,柔得剛而為雷。無陰則不能為雨,無陽則不能為雷。雨,柔也,而屬陰,陰不能獨(dú)立,故待陽而后興。雷,剛也,屬體,體不能自用,必待陽而后發(fā)也。
天之陽在南,而陰在北。地之陰在南,而陽在北。人之陽在上,而陰在下。既交,則陽下,而陰上。
陽數(shù)一,衍之為十,十,干之類是也。陰數(shù)二,衍之為十二,十二,支十二月之類是也。
陽之類圓,成形則方。陰之類方,成形則圓。
冬至之子,中陰之極。春分之卯,中陽之中。夏至之午,中陽之極。秋分之酉,中陰之中。凡三百六十中,分之則一百八十,此二至二分相去之?dāng)?shù)也。
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天之道也。陽中之陽,日也,暑之道也。陽中之陰,月也,以其陽之類,故能見于晝。陰中之陽,星也,所以見于夜。陰中之陰,辰也,天壤也。干者干之義,陽也。支者枝之義,陰也。干十而支十二,是陽數(shù)中有陰,陰數(shù)中有陽也。
水之物,無異乎陸之物,各有寒熱之性。大較則陸為陽中之陰,而水為陰中之陽。
馬牛皆陰類,細(xì)分之,則馬為陽,而牛為陰。
夫四象,若錯(cuò)綜而用之。日月,天之陰陽。水火,地之陰陽。星辰,天之剛?cè)?。土石,地之剛?cè)帷?br>陽主舒長,陰主慘急,日入盈度。陰從于陽,月入縮度,陽從于陰。
陽主辟而出陰,主翕而入。
陰對陽為二,然陽來則生陽,去則死。天地萬物生死主于陽,則歸之于一也。
水之族,以陰為主,陽次之。陸之類,以陽為主,陰次之。故水類出水則死,風(fēng)類入水則死,然有出入之類者,龜蟹鵝鳧之類是也。
在人則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在物則乾道成陽,坤道成陰。
乾,奇也,陽也,健也,故天下之健莫如天。坤,耦也,陰也,順也,故天下之順莫如地。所以順天也。震,起也。一陽起也,起動也,故天下之動莫如雷???,陷也。一陽陷于二陰,陷,下也,故天下之下莫如水。艮,止也。一陽于是而止也,故天下之止莫如山。巽,入也。一陰入二陽之下,故天下之入莫如風(fēng)。離,麗也。一陰離于二陽,其卦錯(cuò)然成文而華麗也,天下之麗莫如火,故又為附麗之麗。兌,說也。一陰出于外,而說于物,故天下之說莫如澤。
火內(nèi)暗而外明,故離陽在外,火之用,用外也。水外暗而內(nèi)明,故坎陽在內(nèi),水之用,用內(nèi)也。
春陽得權(quán),故多旱。秋陰得權(quán),故多雨。
有溫泉而無寒火,陰能從陽,而陽不能從陰也。人為萬物之靈,寄類于走。走,陰也。故百有二十。雨生于水,露生于土,雷生于石,電生于火。電與風(fēng)同,為陽之極,故有電必有風(fēng)。
《張子·正蒙》《太和篇》
造化所成,無一物相肖者。以是知萬物雖多,其實(shí)一物無無陰陽者。以是知天地變化二端而已。
《參兩篇》
陰陽之精,互藏其宅,則各得其所安。故日月之形,萬古不變。若陰陽之氣,則循環(huán)迭至,聚散相蕩,升降相求,絪缊相揉,蓋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伸無方,運(yùn)行不息,莫或使之不曰性命之理,謂之何哉。
陽之德主于遂,陰之德主于閉。
陰性凝聚,陽性發(fā)散,陰聚之,陽必散之。其勢均散。陽為陰累,則相持為雨而降。陰為陽得,則飄揚(yáng)為云而升。故云物班布太虛者,陰為風(fēng)驅(qū)斂聚而未散者也。凡陰氣凝聚陽在內(nèi)者,不得出,則奮擊而為雷霆。陽在外者,不得入,則周旋不舍而為風(fēng)。其聚有遠(yuǎn)近虛實(shí),故雷風(fēng)有小大暴緩。和而散則為霜雪雨露,不和而散則為戾氣噎霾。陰常散緩受交于陽,則風(fēng)雨調(diào),寒暑正。
天象者,陽中之陰。風(fēng)霆者,陰中之陽。
冰者,陰凝而陽未勝也。火者,陽麗而陰未盡也?;鹬?,人之蒸,有影無形。能散而不能受光者,其氣陽也。陽陷于陰為水,附于陰為火。
《朱子全書》《陰陽》
天地統(tǒng)是一個(gè)大陰陽。一年又有一年之陰陽,一月又有一月之陰陽,一日一時(shí)皆然。
陰陽五行之理,須常??吹迷谀壳埃瑒t自然牢固矣。五行相為陰陽,又各自為陰陽。
得五行之秀者為人。只說五行而不言陰陽者,蓋做這人,須是五行,方做得成。然陰陽便在五行中。所以周子云:五行一陰陽也,舍五行無別討陰陽處。如甲乙屬木,甲便是陽,乙便是陰。丙丁屬火,丙便是陽,丁便是陰。不須更說陰陽,而陰陽在其中矣?;蛟唬喝缪运臅r(shí),而不言寒暑耳。曰:然。
陽無驟生之理,如冬至前半月,中氣是小雪,陽已生三十分之一分。到得冬至,前幾日須已生到二十七八分,到是日方始成一畫,不是昨日全無,今日一旦便都復(fù)了,大抵剝盡處便生。莊子云:造化密移疇覺之哉,這語自說得好。又如列子亦謂:運(yùn)轉(zhuǎn)無已,天地密移疇覺之哉。凡一氣不頓進(jìn),一形不頓虧,亦不覺其成,不覺其虧。蓋陰陽浸消浸盛,人之一身,自少至老亦莫不然。
天地間只有一個(gè)陰陽。故程先生云:只有一個(gè)感與應(yīng),所謂陰與陽,無處不是,且如前后。前便是陽,后便是陰。又如左右,左便是陽,右便是陰。又如上下,上面一截便是陽,下面一截便是陰。問先生易說:中謂伏羲作易,驗(yàn)陰陽消息,兩端而已。此語最盡曰陰陽雖是兩個(gè)字,然卻只是一氣之消息。一進(jìn),一退,一消,一長,進(jìn)處便是陽,退處便是陰,長處便是陽,消處便是陰,只是這一氣之消長,做出古今天地間無限事來。所以陰陽做一個(gè)說亦得,做兩個(gè)說亦得。
又問:氣之發(fā)散者為陽,收斂者為陰否。曰:也是如此,如鼻氣之出入,出者為陽,收回者為陰,入息如螺螄出殼了,縮入相似是收。入那出不盡底,若只管出去不收,便死矣。問出入息畢竟出去時(shí),漸漸消到得出盡時(shí)便死否。曰:固是如此,然那氣又只管生
天地間。一陰一陽,如環(huán)無端,便是相勝底道理。陰符經(jīng)說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浸字,最下得妙,天地間不陡頓,恁地陰陽勝。
大抵言語兩端處,皆有陰陽。如開物成務(wù),開物是陽,成務(wù)是陰。如致知力行,致知是陽,力行是陰。周子之書,屢發(fā)此意,推之可見。
《橫渠》言:游氣紛擾,合而成質(zhì)者,生人物之萬殊。其陰陽兩端,循環(huán)不已者,立天地之大義。說:得似稍支離只合,云陰陽五行,循環(huán)錯(cuò)綜,升降往來,所以生人物之萬殊,立天地之大義。
問一故神,曰:橫渠說得極好,須當(dāng)子細(xì)看,但近思錄所載與本書不同,當(dāng)時(shí)緣伯恭不肯全載。故后來不曾與他添得一故神。橫渠親注云:兩在故不測,只是這一物卻周行乎事物之間,如所謂陰陽屈伸,往來上下,以至于行乎什百千萬之中,無非這一個(gè)物事。所以謂兩在,故不測兩。故化注云推行乎一,凡天下之事,一不能化,惟兩而后能化。且如一陰一陽,始能化生萬物,雖是兩個(gè),要之亦是推行乎此一爾。此說得極精,須當(dāng)與他子細(xì)看。
神化兩字,雖程子說得亦不甚分明,惟是橫渠推出來,推行有漸,為化合一,不測為神。又曰:一故神,兩故化,言兩在者,或在陰或在陽。在陰時(shí)全體都是陰,在陽時(shí)全體都是陽?;侵鹨话⑷サ祝蝗諒?fù)一日,一月復(fù)一月,節(jié)節(jié)挨將去,便成一年,這是化直。卿云一故神,猶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兩故化,猶動極而靜靜極復(fù)動。
橫渠言陰聚之,陽必散之一段,卻見得陰陽之情。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此當(dāng)思無有陰陽,而無太極。底時(shí)節(jié),若以為止是陰陽,陰陽卻是形而下者。若只專以理言,則太極又不曾與陰陽相離。正當(dāng)沈潛玩索,將圖象意思抽開細(xì)看,又復(fù)合而觀之。某解此,云非有離乎陰陽也,即陰陽而指其本體,不雜乎陰陽而為言也。此句自有三節(jié)意思,更宜深考?!锻〞吩疲红o而無動,動而無靜,物也。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當(dāng)即此兼看之。
問: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注太極者本然之妙。動靜者,所乘之機(jī),太極只是理,理不可以動靜,言惟動而生陽,靜而生陰。理寓于氣,不能無動靜。所乘之機(jī),乘如乘載之乘,其動靜者乃乘載在氣上,不覺動了靜,靜了又動。曰:然。又問:動靜無端,陰陽無始,那個(gè)動又從上面靜生下,上面靜又是上面動生來,今姑把這個(gè)說起。曰:然。
問:太極動而生陽,是陽先動也。今解云必體立,而用得以行,如何。曰:體自先有下,言靜而生陰,只是說相生無窮耳。
統(tǒng)言:陰陽只是兩端,而陰中自分陰陽,陽中亦有陰陽,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雖屬陽,而不可謂其無陰。女雖屬陰,亦不可謂其無陽。人身氣屬陽,而氣有陰陽,血屬陰,而血有陰陽。
問:陰陽動靜,以大體言,則春夏是動,屬陽。秋冬是靜,屬陰。就一日言之,晝陽而動,夜陰而靜。就一時(shí)一刻言之,無時(shí)而不動靜,無時(shí)而無陰陽。曰:陰陽無處無之,橫看豎看皆可見,橫看則左陽而右陰,豎看則上陽而下陰,仰手則為陽,覆手則為陰,向明處為陽,背明處為陰。正蒙云:陰陽之氣循環(huán)迭至,聚散相蕩升降,相求絪缊,相揉相兼相制。欲一之不能,蓋謂是也。厚之問:陽變陰合如何是。合曰:陽行,而陰隨之,陰陽有相,對而言者,如東陽西陰,南陽北陰是也。有錯(cuò)綜而言者,如晝夜寒暑,一個(gè)橫一個(gè)直是也。伊川言:易,變易也。只說得相對底,陰陽流轉(zhuǎn)而已,不說錯(cuò)綜底,陰陽交互之理,言易須兼此二意。〈以上《語類》〉陰陽只是一氣,陰氣流行即為陽,陽氣凝聚即為陰,非直有二物相對也。此理甚明,周先生于太極圖中已言之矣?!创饤钤丁?br>謂:一陰一陽之謂道,已涉形器,五性為形,而下者恐皆未然。陰陽固是形而下者,然所以一陰一陽者,乃理也,形而上者也。五事固是形而下者,然五常之性,則理也,形而上者也。〈答楊子順〉
問:蔡丈云:天根是好人之情狀,月窟是小人之情狀,三十六宮是八卦陰陽之爻,某疑人物二字恐未可,便以善惡斷之。又言:三十六宮都是春,即月窟亦為春也。曰:陽善陰惡,圣賢如此說處極多,蓋自正理而言,二者固不可相無,以對待而言,則又各自有所主??倒?jié)所詠,恐是指生物之源而言,則正氣為人,偏氣為物,為陰陽之辨。季通所論卻是推說,然意亦通也?!创鸶始Α?br>問:蔡丈言天根為好人之情狀,月窟為小人之情狀。又云:陰陽都將做好說也,得以陰為惡,陽為善。亦得伏蒙賜教,以為陽善陰惡。圣賢如此說處極多,蓋自正理而言,二者固不可相無。以對待而言,則又各有所主。某疑康節(jié)先言天根月窟,是合偏正而言,后言以為都是春者,是專以正者言之,不知是否。曰看遺書中善惡皆天理,及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不可以濁者不謂之水等語,及易傳。陽無可盡之理一節(jié),即此義可推矣。更以事實(shí)考之,只如鴟梟蝮蝎惡草毒藥,還可道不是天地陰陽之氣所生否。〈答甘吉甫〉盈天地之間,所以為造化者,陰陽二氣之終始盛衰而已。陽生于北,長于東,而盛于南。陰始于南,中于西,而終于北。故陽常居左,而以生育長養(yǎng)為功,其類則為剛,為明,為公,為義,而凡君子之道屬焉。陰常居右,而以夷傷慘殺為事,其類則為柔,為暗,為私,為利,而凡小人之道屬焉。圣人作易畫卦系辭,于其進(jìn)退消長之際,所以示人者深矣?!锤挡白中颉?br>陰陽之氣相勝,而不能相無,其為善惡之象,則異乎此。蓋以氣言,則動靜無端,陰陽無始,其本固并立而無先后之序,善惡之分也。若以善惡之象而言,則人之性本獨(dú)有善,而無惡,其為學(xué),亦欲去惡而全善,不復(fù)得以不能相無者而為言矣。今以陰陽為善惡之象,而又曰不能相無,故必曰:小人日為不善,而善心未嘗不間見。以為陰不能無陽之證,然則曷不曰君子日為善,而惡心亦未嘗不間見。以為陽不能無陰之證耶。蓋亦知其無是理矣。且又曰:克盡己私純是義理,亦不離乎陰陽之正,則善固可以無惡矣。所謂不能相無者,又安在耶。大凡義理精微之際,合散交錯(cuò),其變無窮,而不相違悖。且以陰陽善惡論之,則陰陽之正皆善也,其沴皆惡也。以象類言,則陽善而陰惡。以動靜言,則陽客而陰主。此類甚多,要當(dāng)大其心以觀之,不可以一說拘也。〈答王子合〉
陰陽盈天地之間,其消息闔辟,終始萬物,觸目之間,有形無形,無非是也。而蘇氏以為,象立而陰陽隱,凡可見者,皆物也,非陰陽也,失其理矣。達(dá)陰陽之本者,固不指生物,而謂之陰陽。亦不別求陰陽于物象見聞之外也?!刺K氏易解辨〉
一陰一陽往來不息,舉道之全體,而言莫著于此者矣。而以為借陰陽,以喻道之似,則是道與陰陽各為一物,借此而況彼也。陰陽之端,動靜之機(jī)而已。動極而靜,靜極而動。故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未有獨(dú)立而孤居者。此一陰一陽所以為道也。今曰一陰一陽者,陰陽未交而物未生,廓然無一物。不可謂之無有者,道之似也。然則道果何物乎,此皆不知道之所以為道,而欲以虛無寂滅之學(xué),揣摸而言之,故其說如此?!刺K氏易解辨〉
夫謂溫厚之氣盛于東南,嚴(yán)凝之氣盛于西北者,禮家之說也。謂陽生于子,于卦為復(fù),陰生于午,于卦為姤者,歷家之說也。謂巽位東南,乾位西北者,說卦之說也。此三家者各為一說,而禮家歷家之言猶可相通。至于說卦,則其卦位自為一說,而與彼二者不相謀矣。今來教乃欲合而一之,而其間又有一說之中,自相乖戾者,此某所以不能無疑也。夫謂東南以一陰已生,而為陰柔之位,西北以一陽已生,而為陽剛之位,則是陽之盛于春夏者,不得為陽。陰之盛于秋冬者,不得為陰。而反以其始生之微者為主也。謂一陰生于東南,一陽生于西北,則是陰不生于正南午位之遇,而淫于東。陽不生于正北子位之復(fù),而旅于西也。謂巽以一陰之生而位乎東南,則乾者,豈一陽之生而位于西北乎,況說卦之本文,于巽則但取其潔齊,于乾則但取其戰(zhàn)而已。而未嘗有一陰一陽始生之說也。凡此崎嶇反復(fù),終不可通,不若直以陽剛為仁,陰柔為義之明白而簡易也。蓋如此,則發(fā)生為仁,肅殺為義,三家之說皆無所牾。肅殺雖似乎剛,然實(shí)天地收斂退藏之氣,自不妨其為陰柔也。〈答袁機(jī)仲〉論十二卦,則陽始于子,而終于巳。陰始于午,而終于亥。論四時(shí)之氣,則陽始于寅,而終于未。陰始于申,而終于丑。此一說者,雖若小差,而所爭不過二位。蓋子位,一陽雖生而未出乎地,至寅位泰卦則三陽之生方出地上,而溫厚之,氣從此始焉。巳位乾卦,六陽雖極而溫厚之,氣未終。故午位一陰雖生,而未害于陽。必至未位遁卦,而后溫厚之,氣始盡也。其午位陰已生,而嚴(yán)凝之氣及申方始。亥位六陰雖極,而嚴(yán)凝之氣至丑方盡,義亦仿此。蓋地中之氣難見,而地上之氣易識。故周人以建子為正,雖得天統(tǒng),而孔子之論為邦,乃以夏時(shí)為正,蓋取其陰陽始終之著明也。按圖以推其說可見?!创鹪瑱C(jī)仲〉
來諭以東南之溫厚為仁,西北之嚴(yán)凝為義。此鄉(xiāng)飲酒義之言也。然本其言,雖分仁義,而無陰陽柔剛之別。但于其后,復(fù)有陽氣發(fā)于東方之說,則固以仁為屬乎陽,而義之當(dāng)屬乎陰,從可推矣。來諭乃不察此,而必欲以仁為柔,以義為剛,此既失之,而又病夫柔之不可屬乎陽,剛之不可屬乎陰也,于是強(qiáng)以溫厚為柔嚴(yán),凝為剛。又移北之陰以就南,而使主乎仁之柔,移南之陽以就北,而使主乎義之剛。其于方位氣候悉反易之,而其所以為說者,率皆參差乖迕而不可合。又使東北之為陽,西南之為陰,亦皆得其半而失其半。愚于圖子巳具見其失矣。蓋嘗論之,陽主進(jìn),而陰主退。陽主息,而陰主消。進(jìn)而息者,其氣強(qiáng),退而消者,其氣弱,此陰陽之所以為柔剛也。陽剛溫厚,居?xùn)|南,主春夏,而以作長為事。陰柔嚴(yán)凝,居西北,主秋冬,而以斂藏為事。作長為生,斂藏為殺,此剛?cè)嶂詾槿柿x也。以此觀之,則陰陽剛?cè)崛柿x之位,豈不曉然,而彼揚(yáng)子云之所謂于仁也柔,于義也剛者,乃自其用處之末流言之,蓋亦所謂陽中之陰,陰中之陽。固不妨自為一義,但不可以雜乎此而論之爾?!创鹪瑱C(jī)仲 以上文集十一條〉
《語類》《論陰陽》
游氣陰陽,陰陽即氣也。豈陰陽之外又復(fù)有游氣。所謂游氣者,指其所以賦與萬物。一物各得一個(gè)性命,便有一個(gè)形質(zhì),皆此氣合而成之也。雖是如此,而所謂陰陽兩端,成片段滾將出來者,固自若也。亦猶論太極,物物皆有之,而太極之體未嘗不存也。
陰陽循環(huán)如磨,游氣紛擾如磨中出者。《易》曰:陰陽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fēng)雨。日月運(yùn)行,一寒一暑,此陰陽之循環(huán)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此游氣之紛擾也。
問:游氣陰陽。曰:游是散殊,比如一個(gè)水車,一上一下,兩邊只管滾轉(zhuǎn),這便是循環(huán)不已。立天地之大義底。一上一下,只管滾轉(zhuǎn)中間,帶得水灌溉得所在,便是生。人物之萬殊,天地之間一氣只管運(yùn)轉(zhuǎn),不知不覺生出一個(gè)人,不知不覺又生出一個(gè)物,即他這個(gè)斡轉(zhuǎn)便是生物時(shí)節(jié)。
問:游氣莫便是陰陽,橫渠如此說似開了。曰:此固是一物,但渠所說游氣紛擾,合而成質(zhì),恰是指陰陽交會,言之陰陽兩端循環(huán)不已,卻是指那分開底說。蓋陰陽只管混了辟,辟了混。故周子云:混兮,辟兮,其無窮兮。橫渠言游氣紛擾,季通云卻不是,說混沌未分乃是。言陰陽錯(cuò)綜,相混交感而生物,如言天地氤氳其下。言陰陽兩端,卻是言分別底,上句是體,下句是用也。游氣紛擾,是陰陽二氣之緒馀。循環(huán)不已是生生不窮之意。
問:陰陽游氣之辨。曰:游氣是生物底陰陽,譬如扇子,扇出風(fēng),便是游氣。問:游氣陰陽。曰:游氣是出,而成質(zhì)。曰:只是陰陽氣。曰:然,便當(dāng)初不道合而成質(zhì)。卻似有兩般。
《性理會通》《論陰陽》
程子曰:陰陽之氣,有常存而不散者,日月是也。有消長而無窮者,寒暑是也。
老氏言:虛能生氣,非也。陰陽之開闔相因,無有先也,無有后也。可謂今日有陽,而后明日有陰,則亦可謂今日有形,而后明日有影也。
陰陽于天地間,無截然為陰為陽之理,須去參錯(cuò),然一個(gè)升降生殺之分不可無也。
冬至一陽生,卻須陡寒,正如欲曉而反暗也。陰陽之際,亦不可截然不相接,廝侵過便是道理。天地之間如是者極多。艮之為義,終萬物,始萬物,此理最妙,須玩索這個(gè)理。
早梅冬至已前發(fā),方一陽未生,然則發(fā)生者,何也。其榮其枯,此萬物一個(gè)陰陽升降大節(jié)也。然逐枝自有一個(gè)榮枯,分限不齊,此各有一乾坤也。各自有個(gè)消長只是個(gè)消息,惟其消息,此所以不窮。至如松柏亦不是不凋,只是后凋,凋得不覺怎少,得消息萬,夏生長時(shí)卻有夏枯者,則冬寒之際,有發(fā)生之物,何足怪也。
問:張子云:陰陽之精互藏其宅,然乎。曰:此言甚有味,由人如何看,水離物不得,故水有離之象,火能入物,故火有坎之象。
五峰胡氏曰:觀日月之盈虛,知陰陽之消息。觀陰陽之消息,知圣人之進(jìn)退。
延平李氏曰:陰陽之精散,而萬物得之,凡麗于天附于地,列于天地之兩間,聚有類,分有群,生者、形者、色者,莫不分系于陰陽。
陽以燥為性,以奇為數(shù),以剛為體。其為氣炎,其為形圓,浮而明,動而吐,皆物于陽者也。陰以濕為性,以耦為數(shù),以柔為體,其為氣涼,其為形方,沈而晦,靜而翕,皆物于陰者也。
朱子曰:陰陽是氣,五行是質(zhì),有這質(zhì)所以做得物事出來。五行雖是質(zhì),他又有五行之氣,做這物事方得然,卻是陰陽二氣,截做這五個(gè),不是陰陽外別有五行。如十干甲乙,甲便是陽,乙便是陰。
陰陽只是一氣,陽之退便是陰之生,不是陽退了,又別有個(gè)陰生。
陰陽做一個(gè)看,亦得做兩個(gè)看。亦得做兩個(gè)看,是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做一個(gè)看,只是一個(gè)消長。
陰陽各有,清濁偏正。
陰陽之理有會處,有分處。
陰陽只是一氣,陰氣流行即為陽,陽氣凝聚即為陰。非直有二物相對也。
陰陽生殺,固無間斷,而亦不容并行。
天地間,無兩立之理,非陰勝陽,即陽勝陰,無物不然無時(shí)不然。
陰陽不可分先后說。
陽氣只是六層,只管上去,上盡后下面空闕處便是陰。
方其有陽,那里知道有陰。天地間只是一個(gè)氣,自今年冬至到明年冬,至是他一氣周匝,把來切做兩截。時(shí)前面底便是陽,后面底便是陰。又切做四截也,如此便是四時(shí),天地間只有六層,陽氣到地面上時(shí),地下便冷了,只是這六位陽長到那第六位時(shí),極了。無去處上面,只是漸次消了。上面消了些個(gè)時(shí),下面便生了些個(gè)。那便是陰,這只是個(gè)噓吸。噓是陽,吸是陰。喚做一氣。固是如此,然看他日月男女,牝牡處方見得無一物,無陰陽如至微之物也。有個(gè)背面若說流行處,卻只是一氣。
陰陽有相對言者,如夫婦男女,東西南北是也。有錯(cuò)綜言者,如晝夜春夏秋冬弦望晦朔,一個(gè)間一個(gè)輥去是也。
問:自十一月至正月,方三陽,是陽氣自地上而升否。曰:然。只是陽氣既升之后,看看欲絕,便有陰生。陰氣將盡,便有陽生。其已升之氣便散矣。所謂消息之理其來無窮。又問:雷出地奮豫之后,六陽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是天與地平分否。曰:若謂平分,則天卻包著地,在此不必論。
魯齋許氏曰:萬物皆本于陰陽,要去一件去不得。天依地,地附天,如君臣父子夫婦皆然。
臨川吳氏曰:陽本實(shí),陰本虛也。陽為氣,陰為精。陽成象,陰成形。陽主用,陰主體。則陽反似虛,陰反似實(shí)。是不然,天之積氣雖似虛,然其氣急勁如鼓皮,物之大,莫能禦,故曰:健,曰剛,曰靜專,曰動直。則實(shí)莫實(shí)于天。地之成形,雖似實(shí),然其形疏通,如肺氣升降出入其中,故曰順,曰柔,曰靜翕,曰動辟。則虛莫虛于地。然則陽實(shí)陰虛者,正說也。陽虛陰實(shí)者,偏說也。
《洪范皇極內(nèi)篇》
陽者吐氣,陰者含氣。吐氣者施,含氣者化。陽施陰化,而人道立矣,萬物繁矣。陽薄陰則繞而為風(fēng),陰囚陽則奮而為雷。陽和陰,則為雨為露。陰和陽,則為霜為雪。陰陽不和,則為戾氣。
陰陽相為首尾者耶。是故陽順,而陰逆。陽長,而陰消。陽進(jìn),而陰退。順者吉而逆者兇耶。長者盛,而消者衰耶。進(jìn)者利,而退者鈍耶。周流不窮,道之體也。失得相形,事之紀(jì)也。
陰陽非可一言盡也,以清濁言,則清陽而濁陰。以動靜言,則動陽而靜陰。以升降言,則升陽而降陰。以奇偶言,則奇陽而偶陰。小大,高卑,左右,先后,向背,進(jìn)退,順逆,丑妍,靡物不爾,無時(shí)不然。愈析愈微,愈窮愈細(xì),陰陽之積互藏其營,陰陽之氣循環(huán)迭至,陰陽之質(zhì)縱橫曲直,莫或使之,莫或禦之。
《續(xù)性理會通》《何塘陰陽管見》
造化之道,一陰一陽而已矣。陽動陰靜,陽明陰晦,陽有知陰無知,陰有形陽無形。陽無體以陰為體,陰無用待陽而用。二者相合,則物生。相離,則物死。微哉、微哉。通于其說,則鬼神之幽,人物之著。與夫天文、地理、醫(yī)卜、方技、仙佛之蘊(yùn),一以貫之,而無遺矣。
天為陽,地為陰?;馂殛?,水為陰。天陽之陽也,故神而無形。地陰之陰也,故形而不神。火陽之陰也,故可見,然后無形也。水陰之陽也,故能化,然終無知也。天變而為風(fēng),地變而為山,火變而為雷,水變而為澤。雨雪霜露皆澤之類也,觀八卦之象,則可知矣。
火陽也,其盛在天。水陰也,其盛在地。蓋各從其類也。何以明之,日為火之精,月為水之精。日近則為溫為暑,火偏盛也。日遠(yuǎn)則為涼為寒,水偏盛也。四時(shí)之變,于是乎主矣。地雖有火而不能為溫暑,天雖有水而不能為寒涼。故曰:其盛各有在也。
或曰:天地水火恐未足以盡,造化之蘊(yùn)不如以陰陽統(tǒng)之。予竊以為,陰陽者,虛名也。天地水火者,實(shí)體也。二而一者也。
或曰:《易大傳》謂: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今謂天為陽,地為陰,不亦異乎。曰:乾,陽物也,其象為天。坤,陰物也,其象為地。玆非易道之彰彰者乎。曰:言若是之不同,何也。曰:各有指也。火,陽也。雖于附天,而未嘗不行于地。水,陰也。雖附于地,而未嘗不行于天。水火者,天地之二用也。故天有陰陽,地有柔剛。默識而旁通之,則并行而不悖矣。
或曰:周子之太極,何如。曰:非吾之所知也,其說謂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fù)動。自今觀之,則天,陽之動者也,果何時(shí)動極而靜乎。地,陰之靜者也,果何時(shí)靜極而動乎。天不能生地,水不能生火。無愚智皆知之,乃謂陰陽相生,不亦誤乎。蓋天地水火,雖渾然而不可離,實(shí)燦然而不可亂。先儒但見其不相離,而未察其不可亂也。故立論混而無別。愚竊以為陰之與陽,謂之相依則可,謂之相生則不可。或曰:何謂太極。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太極也。周子之論何如。曰:似矣,而實(shí)非也。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則固謂太極不外乎陰陽,而陰陽不外乎五行矣。自今論之,水,水也?;穑鹨?。金木水火土之交變也,土地也。天安在乎。有地而無天,謂之造化之全,可乎?;蛟唬禾?,太極也。故朱子以上天之載釋太極,以天道流行釋陰陽,豈可謂之有地而無天乎。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之中,有乾有坤,則天地皆太極之分,體明矣。以天為太極之全體,而地為天之分體。豈不誤甚矣哉。太極圖為性理之首,而其失有如此者,故不可不辨。
或曰:子自謂所論,皆出于伏羲之易,其詳如何。曰: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伏羲易象之本也。乾離皆生于陽,故謂天火為陽。坤坎皆生于陰,故謂地水為陰。乾變其初九為初六,則為巽,故為風(fēng),為天之變。蓋天下交于陰也。坤變其六三為九三,則為艮,故謂山,為地之變。蓋地上交于陽也。離變其九三為六三,則為震,火為陰伏,則奮擊而為雷。故謂雷為火之變??沧兤涑趿鶠槌蹙?,則為兌,水與陽交,則相和而為澤,故謂澤為水之變。坤艮離震相比,從其類也。乾兌坎巽相遠(yuǎn),無乃以。乾為陽,可下行于地之分。坎為陰之陽,亦能上入于天之分。故兩易其位耶。若以兌為巽,以巽為兌。則陰陽之分尤為明順,然非后學(xué)所敢斷也。姑發(fā)此意以俟再來之伏羲正焉。造化之道合言之,則為太極。分言之,則為陰陽,謂之兩儀。陰陽又分之,則為太陰,太陽,少陰,少陽,謂之四象。四象又分之,則為天、地、水、火、風(fēng)、雷、山、澤之象,謂之八卦。天地水火常在,故為體。雷風(fēng)山澤或有或無,故謂之變。此皆在造化之中,而未生物也,其既合則物生矣。
陰形陽神,合則人生,所謂精氣為物也。離則人死,所謂游魂為變也。方其生也,形神為一,未易察也。及其死也,神則去矣,而去者初無形可見,形雖尚在,然已無所知矣。陽有知,而無形,陰有形,而無知,豈不昭然而易察哉。
天動而無形,風(fēng)亦動而無形。天不息,風(fēng)有時(shí),而息下交于陰,為陰所滯也。高山之巔風(fēng)猛,蓋去陰稍遠(yuǎn),不大為所滯也。云霄之上,風(fēng)愈猛,蓋將純乎天也。然則天變而為風(fēng)也,明矣。春夏日近火,氣盛,則雷乃發(fā)。秋冬日遠(yuǎn)火,氣微,則雷乃收。雷有電,火光也。雷所擊有燒痕,火所燎也。然則火變而為雷也,明矣。若地水之變,則有形易見,不待論也。周易謂停水為澤。管見則以水之化而散者為澤。蓋停水與流水無異,而水之化為雨雪霜露者于八卦,遂無所歸。且澤有散義,先圣亦有雨澤之說。故不從周易所取之象,蓋于造化之道不合,雖文王之象亦不敢從也。
世儒論天道之陰陽,多指四時(shí)之變而言。而四時(shí)之變,陰陽消長,實(shí)指水火而言。而天之本體,則運(yùn)行水火在四時(shí)之外,無消長也。地道之柔剛,則以形論,地水相結(jié)為火,所鍛者則剛,而火氣形于地者,人不敢犯,亦謂之剛。至于地水本體,至靜而無為,則謂之柔。此所謂地有柔剛,亦自水火而來也。
周子所謂太極,指神而言,神無所不統(tǒng),故為太極。神無形,故謂無極而太極。朱子所注亦得其意。但不言神而言理,故讀者未即悟。朱注上天之載,蓋指神而言也。殊不知,太極乃陰陽合而未分者也。陰形陽神皆在其中,及分為陰陽,則陽為天火,依舊為神。陰為地水,依舊為形。若太極本體止有神而無形,則分后,地水之形何從而來哉。由此化生人物,其心性之神,則皆天火之神所為也。其血肉之形,則皆地水之形所為也。此理先圣屢有言者,但學(xué)者忽而不察耳。蓋有形易見,而無形難見,固無怪其然也。
《王廷相陰陽管見辯》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者,陰陽也。太極者,陰陽合一而未分者也。陰有陽無,陰形陽神,固皆在其中矣,故分為兩儀,則亦不過分,其本有者。若謂太虛清通之氣為太極,則不知地水之陰,自何而來也。
柏齋謂:神為陽,形為陰,又謂陽無形,陰有形矣。今卻云分為兩儀,亦不過分其本有者。既稱無形,將何以分,止分陰形,是無陽矣。謂分兩儀,豈不自相矛盾,使愚終年思之,而不得其說。望將陰陽有無分離之實(shí),再為教之。柏齋又謂:以太虛清通之氣為太極,不知地水之陰,自何而來。嗟乎。此柏齋以氣為獨(dú)陽之誤也。不思元?dú)庵?,萬有俱備。以其氣本言之,有蒸有濕,蒸者能運(yùn)動為陽為火,濕者常潤靜為陰為水。無濕則蒸靡附,無蒸則濕不化。始雖清微郁,則妙合而凝神乃生焉。故曰:陰陽不測之謂神,是氣者,形之種。而形者,氣之化,一虛一實(shí)皆氣也。神者形氣之妙用,性之不得已者也。三者一貫之道也。今執(zhí)事以神為陽,以形為陰,此出自釋氏仙佛之論,誤矣。夫神必藉形氣而有者,無形氣則神滅矣??v有之,亦乘夫未散之氣而顯者,如火光之必附于物而后見。無物則火尚何在乎。仲尼之門,論陰陽必以氣,論神必不離陰陽。執(zhí)事以神為陽,以形為陰,愚以為異端之見矣。
日,陽精,蓋火之精也。星雖火馀,然亦有其體矣。陰止受火光以為光者,如水與水精之類也。猶月之小者也,風(fēng)雷雖皆屬陽。然風(fēng)屬天之陽,雷屬火之陽,亦不可混。至于云,則屬陰,水,今獨(dú)不可謂之陽也。
陰陽即元?dú)?,其體之始,本自相渾不可離析,故所生化之物,有陰有陽,亦不能相離。但氣有偏盛,遂為物主耳。星隕皆火,能焚物,故謂星為陽馀。柏齋謂云為獨(dú)陰矣。愚則謂陰乘陽耳。其有象可見者,陰也,自地如縷而出。能運(yùn)動飛揚(yáng)者,乃陽也。謂水為純陰矣。愚則謂陰挾陽耳。其有質(zhì)而就下者,陰也。其得日光而散為氣者,則陽也。但陰盛于陽,故屬陰類矣。
天陽為氣,地陰為形。男女牝牡,皆陰陽之合也。特以氣類分屬陰陽耳。少男有陽而無陰。少女有陰而無陽也。寒暑晝夜,管見有論,至于呼吸,則陽氣之行不能直,遂蓋為陰所滯而相戰(zhàn)耳,此屈伸之道也。凡屬氣者皆陽,凡屬形者皆陰,此數(shù)語甚真。然謂之氣則猶有象,不如以神字易之,蓋神即氣之靈,尤妙也。
愚嘗驗(yàn)經(jīng)星河漢位次,景象終古不移。謂天有定體,氣則虛浮,虛浮則動蕩,動蕩則有錯(cuò)亂,安能終古如是。自來儒者謂:天為輕清之氣,恐未然。且天包地外。果爾輕清之氣,何以乘載地水,氣必上浮,安能左右旋轉(zhuǎn)。漢郤萌曰:天體確然在上,此真至論,智者可以思矣。柏齋惑于釋氏地水火風(fēng)之說,遂謂:風(fēng)為天類,以附成天地水火之論。其實(shí)不然。先儒謂風(fēng)為天體旋轉(zhuǎn)蕩激而然,亦或可通。今云風(fēng)即天類,誤矣。男女牝牡,專以體質(zhì),言氣為陽,而形為陰。男女牝牡皆然也。即愚所謂陰陽有偏盛,即盛者恒主之也。柏齋謂男女牝牡皆陰陽相合,是也。又謂少男有陽而無陰,少女有陰而無陽。豈不自相背馳。寒暑晝夜,以氣言,蓋謂屈伸往來之異,非專陰專陽之說。愚于董子陽月陰月辨之詳矣。呼吸者氣機(jī)之不容已者,呼則氣出,出則中虛,虛則受氣。故氣入吸則氣入,入則中滿,滿則溢氣,故氣出。此乃天然之妙,非人力可強(qiáng)而為之者。柏齋謂:陽為陰滯而相戰(zhàn),恐無是景象。當(dāng)再體驗(yàn)之何如。柏齋又謂:愚之所言凡屬氣者皆陽,凡屬形者皆陰。以下數(shù)語甚真。此愚推究陰陽之極言之,雖蔥蒼之象亦陰,飛動之象亦陽,蓋謂二氣相待而有,離其一不得者。況神者,生之靈,皆氣所固有者也。無氣則神何從而生。柏齋欲以神字代氣,恐非精當(dāng)之見。
張子謂: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形生于無形。此與老子有生于無之說,何異。其實(shí)造化之妙,有者始終有,無者始終無,不可混也。嗚呼,世儒惑于耳目之習(xí)熟久矣,又何可以獨(dú)得之意強(qiáng)之哉。后世有揚(yáng)子者自相信矣。
愚嘗謂:天地水火萬物,皆從元?dú)舛?。蓋由元?dú)獗倔w具有此種,故能化出天地水火萬物。如氣中有蒸而能動者,即陽即火。有濕而能靜者,即陰即水。道體安得不謂之有。且非濕則蒸無附,非蒸則濕不化。二者相須而有,欲離之不可得者。但變化所得有偏盛,而盛者常主之,其實(shí)陰陽未嘗相離也。其在萬物之生,亦未嘗有陰而無陽,有陽而無陰也。觀水火,陰陽未嘗相離,可知矣。故愚謂天地水火萬物,皆生于有無。無也,無空也。其無而空者,即橫渠之所謂客形耳,非元?dú)獗倔w之妙也。今柏齋謂神為無,形為有,且云有者始終有,無者始終無,所見從頭差異如此。安得強(qiáng)而同之。柏齋又云后世有揚(yáng)子云,自能相信。愚亦以為俟諸后圣,必能辨之。
《章潢·圖書編》《陰陽五行八卦》
陰陽五行,氣而已矣。雖各一其名義,各一其象數(shù),各一其方位,而一氣周流變動,本無端倪。然陰陽五行,自不可亂,猶定盤之針。雖盤隨方位轉(zhuǎn)移,而針之指南者不易也。于此了然洞徹,胸中有活子焉,則支干卦爻隨其布列,造化由之以斡旋矣。諸術(shù)家各作一說,確信不疑,未免膠柱刻舟捫盂以為見日也。又有會通諸術(shù),凡古人畫一圖創(chuàng)一說者,皆兼收以統(tǒng)其全。殆如萃盤示兒,色色具備,欲嬰兒盡取之,以為終身福慶之驗(yàn)也。有是理哉。彼天陽而地陰也,日陽而月陰也,春夏陽而秋冬陰,東南陽而西北陰也。然晝則天地皆屬陽,夜則天地皆屬陰,春夏則天地日月皆陽,秋冬則天地日月皆陰,東南則四時(shí)皆陽,西北四時(shí)皆陰。譬之手焉,左陽右陰,不可易也。而左右仰皆陽,覆皆陰。仰覆熱皆陽,寒皆陰。陰陽惡可執(zhí)一論耶。然卒不可以女為陽,男為陰也,明矣。是故天干陽也,地支陰也。甲丙戊庚壬,非干之陽,乙丁己辛癸,非干之陰乎。子寅辰午申戌,非支之陽,丑卯巳未酉亥,非支之陰乎。所以論支干之分,不過甲陽乙陰子陽丑陰。如律呂陽宣陰,助之義耳。然有謂甲乙壬癸子寅午申俱陽,丙丁庚辛丑卯巳未酉亥俱陰,執(zhí)此為凈陰,凈陽,何歟。八卦乾兌離震為陽,巽坎艮震為陰,言先天也。乾坎艮震為陽,巽離坤兌為陰,言后天也。論凈陰陽者,又以乾坤坎離為陽,艮巽震兌為陰,何歟。
《徐三重·信古馀論》《論陰陽》
一陰一陽之為道,陰陽者氣機(jī)之流行,因闔辟相生而神化之,用顯于是,故名為道。蓋盈虛、消息、屈伸、往來、萬物以之生成,萬事以之變化,象數(shù)之所設(shè),吉兇之所生,非道而何。
造化消息即為陰陽,靜極動極是造化屈伸之候,不可太過,而必返者,此天理所以貴于得中,而人事亦最忌太過,蓋理與氣與數(shù)之所必窮也。
圖中陰陽,即是那上一圈太極的動靜。動靜有常理,這便是太極本然之妙。惟太極之理原如此,故動靜不能違之。所謂太極離不得陰陽者,蓋總陰陽動靜一定,而不可易之理,便是太極之所由名。若以太極為一事,而謂不離于陰陽,如相附然,恐誤尋索而反失之也。
陽即陰之動者,陰即陽之靜者,動則為陽,靜則為陰。陰由動極而靜,是陰根陽也。陽由靜極而動,是陽根陰也。動之始終,與靜之始終,常相環(huán)合,而無間斷分離,是陰陽無一息獨(dú)行之時(shí)。所謂交感互藏者,皆此理也。
靜而生陰,動而生陽。由微而盛,皆以漸至。無絕然為陰為陽時(shí)也。動極而靜,靜極復(fù)動,才消即息,間不容發(fā),無絕然無陰無陽時(shí)也。其間絪缊參和,交感變化,潛易于一氣之內(nèi),而不失其往來之常,此陰陽不測之神,莫知其所以然而然者。
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據(jù)陰陽,則析為兩儀。本動靜,則總為一體。
動靜是太極陰陽,則動靜之名,太極之動便是陽,太極之靜便是陰。
太極圖陽動陰靜,正中一點(diǎn),陰陽皆從此生,略生出便分屬陰陽,其中未分之體有何偏倚。
濂溪陽動陰靜圖:以易,離坎卦察之,便自可明陽極于外而中之,初凝者已為群陰之本。陰極于外而內(nèi)之,微動者已為諸陽之根。然二氣之動靜,即一氣之所流行,而陽所變化,陰便凝合,循環(huán)之中,又各以生長分?jǐn)?shù),而別為五行之性。要之稟于氣不越乎陰陽,定于質(zhì)不越乎剛?cè)?,此天地之所以成化,人物之所以有生,仁義道德之所由立,修身治世之所由準(zhǔn)也。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對待也。動極而靜,靜極復(fù)動,流行也。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流行也。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對待也。即流行而有對待,即對待而為流行。陰陽之神機(jī),太極之妙用也。
靜以斂藏而言體,動以發(fā)散而言用,由靜而動,動終復(fù)于靜,則靜者若為主矣。然而太極圖說,乃先言陽動,蓋非動無以見靜之端倪,因動而識其在靜時(shí)者,即是動之未發(fā)者也。
陰陽之所以為陰陽,若何。人莫得而知,只運(yùn)時(shí)賦物,便昭然示人,所謂微之顯也。易曰: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萬物是顯,妙萬物者便是微。
生物只是陽氣,然非陰合不能成形。陰合者,合陽氣而物成也。故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非陽不能變化,陽只是發(fā)生之氣。非陰不能收合,陰乃神氣聚而為精。精氣既聚,形生神發(fā),此人物有生之始,所謂天地之塞,吾其體者。
薛文清公言:陰陽無頓絕之理,至陰之中陽已生,純坤初爻有陽是也。至陽之中陰已生,純乾初爻有陰是也。予觀星命家,序五形生旺,丙火生寅,而托胎于子。壬水生申,而托胎于午。其說正同。蓋天地間本是一氣。而動靜相生,寧待既絕而后復(fù)續(xù)?;尬檀鹪瑱C(jī)仲書云:剝卦上九之陽方盡,而變?yōu)榧兝ぶ畷r(shí),坤卦下爻已有陽氣,生于其中矣,但一日之內(nèi),一畫之中方長得三十分之一,必積至一月,然后始滿一畫,而為復(fù)方是一陽之生耳。夬之一陰為乾為姤義亦同此。蓋論其始生之微,固已可名于陰陽,然便以此為陰陽之限,則其方盛者未替,而所占不啻卦內(nèi)六分之五。方生者甚微,而所占未及卦內(nèi)六分之一。所以未可截自此處,而分陰陽也。此論更甚精密矣。陰靜陽動論者,每難后先。惟程子曰:不專一,則不能直遂。不翕聚,則不能發(fā)散。非妙達(dá)造化,莫能言此。夫以吸為呼,以核為荄,平旦之氣精于夜寐,火炮之發(fā)烈于包藏。凡此皆陰先陽后之義,物理昭然也。但太極動靜鴻鈞,轉(zhuǎn)化綿綿不窮,要之陰靜者,前動之已極,不得不止,而后動之始基,為將來發(fā)舒者。乃由此試論臥起,臥雖息前日之所耗,實(shí)養(yǎng)后日之將用。所耗者已屈而虛,將用者方伸而實(shí)。第就實(shí)而論則陰靜為先,陽動為后,理益明矣。但欲執(zhí)為二氣之終始,則不可耳。夫一動一靜,氣之闔辟不絕不紊,是造化之神機(jī),即所謂道。道固不離乎氣,氣亦初非有二體也。
陽方進(jìn)未能即盛,才退又已漸衰。然則全盛之時(shí)幾何,圣人所以力扶而時(shí)保也。
陰陽理而后和天道人事,俱昭然可驗(yàn)。陰陽理則天地之心正。陰陽和則天地之氣順。位育之事,初無兩端。
陰陽之消息,其相接處,試以月魂魄言之便可見。才滿便虧,才盡便生,間不容發(fā)。既盈后月光方盛,人不見其虧,而少差絲發(fā),便是初虧,虧盡后月魄正晦,人不見其生,而少差絲發(fā),便是初生。陰陽流行,循環(huán)相禪,不容少有間斷,其理正如是。
器物成為陰,用為陽,成主靜,靜者一陰道凝也。用主動,動者,廣陽道通也。成而后有用,殆亦陰先陽后之義與。
《經(jīng)濟(jì)文輯》《戴庭槐氣候總論》
一歲之間,本一氣之周流耳。一氣分而為二,則有陰陽。二倍而為四,則有四時(shí)。三四一十二,則又有十二月。十二倍而為二十四,則有二十四氣。復(fù)三其二十四,而為七十二,則有七十二候。氣至而物感,物感而候變。是故天地之氣,撓萬物者,莫疾乎風(fēng)也。正月而東風(fēng)解凍者,則天地收斂之氣散矣。七月而涼風(fēng)至者,則天地發(fā)舒之氣散矣。動萬物者,莫疾乎雷也。二月而雷始發(fā)聲者,陽之中也。八月而雷始收聲者,陰之中也。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也。六月而土潤溽暑大雨時(shí)行者,陰之濕,陽之終也。十一月而水泉動,十二月而水澤腹堅(jiān)者,陽之動,陰之終也。陰陽之氣交而為虹,季春虹始見者,陽勝陰也。孟冬虹藏不見者,陰勝陽也。陰陽之氣,鳥獸草木得之為先,鷹主殺而秋擊,鼠主貪而夜出。而卯辰之月能化鳩鴽者,以卯辰者,陽之壯,陰為陽所化也。爵乳子而春集,雉求雌而朝呴。而戌亥之月能為蛤蜃者,以戌亥者,陰之極,陽為陰所化也。蟄蟲啟戶者,雷發(fā)聲之時(shí),與陽俱出也。蟄蟲坯戶者,雷收聲之時(shí),與陰俱入也。孟春而獺祭魚者,此時(shí)魚逐陽氣而上游也。季秋而豺祭獸者,此時(shí)獸感陰氣而見殺也。春而鴻雁北,元鳥至者,雁自南而來北,燕自北而來南,各乘其陽氣之所宜也。秋而鴻雁來,元鳥歸者,雁自北而來南,燕自南而來北,各乘其陰氣之所宜也。二月而倉庚鳴,四月而螻蟈鳴者,鳴以陽也。及五月一陰始生,鵙一鳴,而反舌則無聲矣。七月而寒蟬鳴者,鳴以陰也。及十一月一陽始生,鹖鴠能鳴,而感陽則不鳴矣。四月而蚯蚓出者,陰之屈者,得陽而伸也。十一月而蚯蚓結(jié)者,陽雖生矣,而陰尚屈也。夏至得一陰而鹿角解者,鹿陽獸也。冬至得一陽而麋角解者,麋陰獸也。草木正月而萌動者,陰陽氣交而為泰也。九月而黃落者,陰長陽消而為剝也。桃桐華于春者,應(yīng)陽之盛也。黃菊華于秋者,應(yīng)陰之盛也。四月而靡草死者,陰不勝于陽也。十一月而荔挺出者,陽初復(fù)于陰也。麥得陰之稚也,故金王而生,火王而死,而麥秋在于四月也。禾得陽之稚也,故木王而生,金王而熟,而禾登在于七月也。至于腐草之為螢,則植物之變?yōu)閯游?。無情之變?yōu)橛星?,豈非陽明之極,而陰幽之物亦隨之以化哉。大抵陰陽二氣無形,而默運(yùn)于內(nèi)。風(fēng)雨露雷、昆蟲草木有形,而改換于外。君子觸其景,而測其應(yīng),則可以寓對時(shí)育物之心。因其候而思其義,則可以悟陰陽貞勝之理。由是而知一歲之間,七十二候即二十四氣也,二十四氣即一十二月也,一十二月即四時(shí)也,四時(shí)即二氣也,二氣即一氣之周流也。
陰陽部藝文一
《策秀才文》晉·陸機(jī)
問曰:夫五行迭代陰陽,相須二儀。所以陶育四時(shí),所以化生。易稱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形象之作,相須之道也。若陰陽不調(diào),則大數(shù)不得不否。一氣偏廢,則萬物不得獨(dú)成。此應(yīng)同之至驗(yàn),不偏之明證也。今有溫泉而無寒火,其故何也。思聞辨之,以釋不同之理。
《陰陽不測之謂神論》唐·顧況
黃帝建立甲子,考定星歷,于是有天地神人之官。少昊既衰,神人雜擾。顓頊命羲和以司天地,三苗九黎不復(fù)亂逆。周室既壞,君不告朔,漢道隆興,方定馀閏。世時(shí)昭昧,君平季主。張衡、索紞、陳訓(xùn)、韓友,卜珝、京房、管輅、郭璞、干寶、樂房。班固云:陰陽抱多忌,以為無益。嗟乎,古論陰陽,以和神人,以順風(fēng)雨,以播稼穡,以除災(zāi)害。后之學(xué)者,但張恢譎不自戒慎,以固親疏之道,不精逆順之理,不達(dá)性命之分。而裁衣,拜官,沐浴,剪爪,徵于歷日。豈不悖哉。左道亂政,先王無赦,往見術(shù)者,序卜筮之書,及諸家秘訣。七曜,九宮,六壬,三五復(fù),返,十精飛鳥,天目地耳。計(jì)神漢歷以天赦母。倉為吉祥,歷以云漢密莫為吉,各生異氣,天竺聿法復(fù)與大衍有差,吾誰歸矣。又以姓配音,以音配墓,以墓配殺,此莊惠以荒唐舛駁之論。且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三人,或以地為姓,或以官為姓,或以謚為姓,或以王父字為姓。士會在虞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在晉為范宣子,在隨為隨武子,在秦為劉氏女,嫁欒騰為析氏焉。此一人之身改姓三,改氏五。范蠡在陶為朱公,在齊為鴟夷子。范睢稱張祿先生,第五倫王伯。〈二字疑〉齊鮑水本姓包,京房本姓李,張良之后為留氏,田橫之后為王氏。姓有兩字、三字、四字、五字,孰先孰后,孰是孰非。長平同坑,南陽同封。時(shí)日或同,吉兇或異。行年本命其事,安在周時(shí)玉尺,漢代黃鐘,河汾鼎氣沉埋自久,不可仰,則其道多門,行則無盡不如〈疑〉也。是故文字非上學(xué)。上學(xué)神聽,原其姓也。集解非宗師,宗師受授,扶于理也。端心靜一,神明將至。黃帝遺元珠罔象得之,漢主心動獲貫高,襄子心動得豫,讓披發(fā)祭野,野人之遺魂非有陰陽。算術(shù)之功涉津無涯,安濟(jì)所屆釋氏五蔭輪為四生,或居人中以為鬼神。唯代有佛法,獨(dú)能究竟,白云依山,出入自得,飛鳥以滅,虛空不礙,清明在躬,志氣如神。陰陽不測,唯佛而已。
《漁樵對問》〈節(jié)〉宋·邵雍
漁者謂樵者曰:春為陽始,夏為陽極,秋為陰始,冬為陰極。陽始則溫,陽極則熱,陰始則涼,陰極則寒。溫則生物,熱則長物,涼則收物,寒則殺物。皆一氣,其別而為四焉,其生萬物也亦然。
樵者謂漁者曰:人謂死而有知,有諸。曰:有之。曰:何以知其然。曰:以人知之。人之生也,謂其氣行。人之死也,謂其形返。氣行則神魂交,形返則精魄存。神魂行于天,精魄返于地。行于天,則謂之曰陽行。返于地,則謂之曰陰返。陽行,則晝見而夜伏者也。陰返,則夜見而晝伏者也。是故日者月之形也,月者日之影也,陽者陰之形也,陰者陽之影也。人者鬼之形也,鬼者人之影也。人謂鬼無形而無知者,吾不信也。
陰陽部藝文二〈詩〉
《新陽改故陰》唐·紇干諷
律管才推候,寒郊忽變陰。微和方應(yīng)節(jié),積慘已辭林。暗覺馀澌斷,潛驚麗景侵。禁城佳氣換,北陸翠煙深。有截知遐布,無私荷照臨。韶光如可及,鶯谷免幽沈。
《唯天有二氣》宋·邵雍
唯天有二氣,一陰而一陽。陰毒產(chǎn)蛇蝎,陽和生鸞凰。安得蛇蝎死,不為人之殃,安得鸞凰生,長為國之祥。
《陰陽吟》前人
陽行一,陰行二。一主天,二主地。天行六,地行四。四主形,六主氣。
陰陽部選句
漢賈誼《鵬賦》:天地為爐,造化為工,陰陽為炭,萬物為銅。
揚(yáng)雄《甘泉賦》:帥爾陰閉,霅然陽開。
張衡《西京賦》:夫人在陽時(shí),則舒在陰時(shí),則慘此牽乎天者也。
晉張華《歸田賦》:隨陰陽之開闔,從時(shí)宜以卷舒。陸云《愁霖賦》:在朱明之季月,反極陽之重陰。
張協(xié)《七命》:剪蕤賓之陽柯,剖大呂之陰莖。〈又〉陰虬負(fù)檐,陽馬承阿?!从帧店柸~春青,陰條秋綠。
宋謝靈運(yùn)《山居賦》:向陽則在寒而納煦,面陰則當(dāng)暑而含雪。
唐劉禹錫《何卜賦》:子首圓而足方,予腹陰而背陽。裴度《律中黃鐘賦》:泊純陰之始凝,導(dǎo)太陽之將盛。張友正《律移寒谷賦》:維北有谷,純陰之位。無溫煦以生成,失膏腴之美利。
韋琮《明月照積雪賦》:月麗天而配陽,雪抱陰而體剛。漢蔡琰詩:惟彼方兮遠(yuǎn)陽精,陰氣凝兮雪夏零。魏應(yīng)璩詩:室廣致凝陰,臺高來積陽。
唐白居易詩:夏至一陰生,稍稍夕漏遲。
宋歐陽修《雪》詩:新陽力微初破萼,客陰用壯猶相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