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學綱要》
(1)脈象分類:
1脈位:浮脈、沉脈、伏脈、反關(guān)脈、斜飛脈。(中位脈是正常脈,所以不列)。
2脈體:粗脈、細脈、長脈、短脈、直脈、曲脈。
3脈率:疾脈、數(shù)脈、緩脈、遲脈。
4脈律:代脈、促脈、結(jié)脈、三五不調(diào)脈、乍密乍疏脈。
5脈力:彈指脈、實脈;虛脈、弱脈、微脈;無根脈、無脈。
6脈的流暢度:包括血液流動的流暢度及脈搏波的傳遞速度?;}、澀脈。
7脈的緊張度:血管壁處于痙攣狀態(tài)或松弛狀態(tài)。弦脈、緊脈、硬脈;軟脈。
脈率:
一呼一吸七至以上,大約每分120次→疾脈
一呼一吸六至,大約每分80-90次→數(shù)脈
一呼一吸五至,大約每分60-80次→正常脈率
一呼一吸四至,大約每分50-60次→緩脈。
一呼一吸四至以下,大約每分50次以下→遲脈
脈律:
代脈→在正常脈率中(60-80次)有間歇
促脈→在數(shù)脈中(90次)有間歇
結(jié)脈→在遲脈中(50次以下)有間歇
三五不調(diào)脈→一會兒快一會兒慢,同時兼有間歇(在心臟氣血大虧的基礎(chǔ)上兼有風、痰、瘀)
乍密乍疏脈→只有時快時慢的快慢不均表現(xiàn),沒有間歇現(xiàn)象
脈位:
浮脈→浮取、中取、沉取時,于浮取位脈動最明顯
沉脈→浮取、中取、沉取時,于沉取位脈動最明顯
伏脈→推筋著骨,才能觸到明顯脈動
脈體:
粗脈→橫徑寬,像筷子
細脈→橫徑窄,像絲線
長脈→脈的縱向過長
短脈→脈的縱向過短
脈力:
彈指脈→抬舉性搏動
實脈→脈搏飽滿有力
虛脈→脈跳無力
弱脈→脈跳無力
微脈→脈跳更無力,似有似無
無根脈→沉取無脈,或尺部無脈
無脈→大動脈炎導(dǎo)致脈搏波消失;休克;輸液反應(yīng)時,由于病人劇烈寒戰(zhàn),骨骼肌痙攣、血管壁痙攣導(dǎo)致脈搏波消失,出現(xiàn)短暫性無脈。
脈的流暢度(血液流動的流暢度及脈搏波的傳遞速度):滑脈、澀脈
脈的緊張度:
A血管壁緊張→弦脈,脈管縱向緊張;緊脈,脈管橫向緊張;硬脈,脈管毫無彈性可言。
B血管壁松弛→濡脈,軟脈
(2)常見復(fù)合脈:
1革脈:脈體粗+脈位浮+脈勢緊+脈力強
2牢脈:脈位沉+脈體粗+脈勢強+脈力實
3洪脈:脈體粗+脈勢洶涌澎湃+脈氣流暢+脈力實
4動脈:脈體短+脈率快+脈力彈指
5芤脈:脈力虛,按之中間空豁,兩邊彈指
6浮大中空脈:脈位浮高+脈體粗+輕按脈軟,重按全無
7濡脈:脈勢弱+脈力差+脈體柔軟如棉
8散脈:脈體虛散+脈位浮沉,飄忽不定+脈力虛弱
9不靜脈:脈管略彈指+脈率偏快
10上盛下虛脈:寸脈浮大+尺脈沉小
11上虛下盛脈:寸脈沉小+尺脈浮大
(3)單脈解:
1數(shù)脈→每分80-95次,為略數(shù)脈;每分95-120次,為數(shù)脈。
機理:陽與寒爭;火熱內(nèi)盛;陽與濕爭;氣血陰陽虧虛。
2疾脈→每分120次以上。
機理:火熱盛極;氣血陰陽亡竭枯脫(不足-虛弱-虧損-枯竭-亡脫)。
3遲脈→每分60次以下。
機理:
A實證。有形邪氣阻塞道路,導(dǎo)致氣血走不快,必遲而有力。或寒邪、或痰濕、或瘀血、或燥屎、或水熱、或宿食、或血熱互結(jié)。
B虛證。陽氣虛衰,無力鼓舞脈動,必遲而無力。
(竇房傳導(dǎo)阻滯或房室傳導(dǎo)阻滯引起的心動過緩,有實也有虛,注意!)
4緩脈→脈率慢+脈力軟。
機理:
A寒、痰、濕、飲、瘀血、食積,阻滯氣血運行。
B脾氣虛。
C正常人。
(桂枝湯人脈浮緩。1脈浮:桂枝湯人體格瘦弱,故脈位浮高;2脈緩:包括了脈率的緩慢、脈勢的不足、脈力的柔軟)
5代脈→正常脈率+心律不齊。
機理:
A虛證:心之氣血陰陽虧虛,無力接續(xù)心搏脈動。
B實證:寒凝、痰阻、瘀血等有形邪氣阻滯脈道,導(dǎo)致脈搏波傳遞受阻。
6結(jié)脈→慢脈+心律不齊。
機理:邪氣閉阻。
7促脈→快脈+心律不齊。
8細脈→橫徑小,脈管細窄如絲線。
機理:
A血虛或失血。
B陰虛。
C陽氣大衰。
D大邪已去,正氣未復(fù)(大則病進小則平)。
9粗脈→橫徑大,脈管粗寬如筷子。
機理:
A邪氣盛大。
B正氣大虧,陽氣不能秘藏(陰虧、虛陽外越、精血大虧、正氣暴脫)。
C正常人,六陽脈。
10短脈→脈體縱向過短。
機理:
A陰精虧枯。
B心氣不足,運血無力,不能滿指。
C肝氣郁結(jié),氣血無法展放,脈聚左關(guān)。
D痰食積滯,脈聚右關(guān)。
11長脈→脈體縱向過長。
機理:
A氣血陰陽充盈,長壽脈。
B陽熱亢盛,激蕩氣血。
C陽氣來復(fù)象。
12曲脈→脈體彎曲如蛇。
機理:痰瘀沉積血管壁,見于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
13浮脈→浮中沉皆可取脈,但于皮膚層,取脈最明顯(皮膚位—浮脈、肌肉位—沉脈、筋骨位—伏脈)。
機理:
A外邪犯表。浮取最明顯,中取次之,沉取更次之。
B內(nèi)風鼓蕩氣血。浮中沉皆有力。
C氣血大虛、陽氣大虛,虛陽(能量)浮于表位,脈浮大而中空。
14沉脈→肌肉層取脈最清晰。
機理:
A正邪相爭于里。
B氣血郁結(jié)于里,深層次的肝郁。
C氣血陰陽虧虛,無力鼓舞脈動。
15伏脈(閉脈)。
機理:邪氣突盛,迅速將正氣壓制于里,常見暑閉、熱閉、寒閉、氣閉、風痰閉、中風閉。
16實脈。
機理:
A表實。
B里實?;騼?nèi)熱亢盛、或瘀血、或食積、或痰濁、或燥屎、或蓄水等。
17彈指脈。
機理:兇險脈,注意!陽氣有亢無制,極易發(fā)生厥陽風動,致人猝死。
A陽盛躁動-化熱-化火-大出血。大劑引火湯+白虎湯。
B風痰擾動,易導(dǎo)致腦出血。鎮(zhèn)肝熄風湯+大承氣湯。
C彈指-火亢-出血。三黃瀉心湯。
D脈雖彈指,但不任重按。元氣大虧,當大補元氣。
18虛脈、19弱脈、20微脈→正虛三脈
21無脈。
機理:大動脈炎、休克、輸液反應(yīng)。
22無根脈。
A沉取無脈
B尺部無脈
23滑脈→脈感流暢。
機理:
A氣分熱盛,心率增快。
B痰濁。
C食積化熱。
D孕脈。
E正常人。
24澀脈→脈感流暢度下降。
機理:濕滯、飲郁、瘀血、陰血枯竭、氣結(jié)。
25弦脈→脈管緊張度增高。
機理:
A肝郁。左手脈弦或左關(guān)脈結(jié)滯如豆。
B腎水枯竭,風勢勁急。弦細、弦急如風脈。
C飲阻氣機。
D寒濕凝滯氣機。
E肝陽化風。六脈浮弦有力,脈體繃緊,頭暈、頭脹、頭痛,面赤如醉,頭重腳輕。
26緊脈→脈管緊張度更高。
機理:主痛證,劇痛時,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導(dǎo)致血管緊張度增高。
A寒閉氣機。浮緊,寒在表;沉緊,寒在里。
B邪氣阻滯氣機,不通則“痛”。包括水熱互結(jié)的大陷胸湯證、食積、痰濁、水飲、燥屎阻滯及結(jié)石引起的絞痛。
27硬脈→脈管堅硬,毫無柔和之象,硬如木棍。
機理:
A中土衰敗,氣血無法化生,脈管失去濡養(yǎng)。
B陰精大虧,脈管失去潤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