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歲書生趕考,因從獵人手中買了兩只死雁有所感悟,便提筆寫了一詞流傳千古。
金朝年間 , 有一位名叫元好問的16歲少年,他準(zhǔn)備前往并州進(jìn)行科舉考試,走到半路的時(shí)候,他碰到了一個(gè)專門捕雁的獵人,雙方相談甚歡,約定一起下山。
走著走著,見到獵人一臉感慨的樣子,元好問十分好奇,于是便詢問原由。獵人抓了抓自己的腦袋,對元好問說道,“今天運(yùn)氣好,一上山就打了一只大雁,另一只逃掉了。”
元好問感到十分好奇,因?yàn)楂C人口頭上說只打了一只大雁,但手上卻有兩只死雁,于是便開口問道,“你手上不是有兩只大雁嗎?”
獵人連忙說道,“我真的只打中一只,另一只是自殺的,我將那只雁打下來之后,另一只在天空盤旋,哀鳴不止,緊接著便投地而死了?!?/p>
元好問聽完獵人的話后,十分震撼,便掏出錢來買下了兩只大雁,把它們合葬在了汾河邊上,還提筆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詞。
《摸魚兒·雁丘詞》: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yīng)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dāng)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fēng)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里面有一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更是在民間流傳甚廣,后來經(jīng)過改編,人們在“直教”后加上了一個(gè)人字,于是這首詩便成了“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p>
不過各位要知道,這只是改編!
16歲便寫下如此傳世名篇,元好問的才華可見一斑。不過,雖然元好問的才華很高,但仕途卻走得一般般,他16歲參加科舉,一直到32歲才中進(jìn)士,入朝為官后,卻遭人陷害。
被朋友救出來之后,元好問隱居在家,醉心學(xué)問,當(dāng)時(shí)被人被尊為“北方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