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19日,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董其武及兵團司令孫蘭峰率領(lǐng)10萬部隊發(fā)起了綏遠起義。
1950年12月1日,起義部隊被組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兵團,董其武任司令員,高克林任政委,下轄第36軍、37軍、騎兵第四師。
1951年1月20日,根據(jù)朝鮮戰(zhàn)爭前線需求,第23兵團改稱志愿軍第23兵團,下轄第36軍、37軍1951年9月,作為第六批志愿軍進入朝鮮戰(zhàn)場,負責(zé)在后方承擔(dān)筑路和機場建設(shè)任務(wù)。主要擔(dān)任南市、泰州、院里三個機場修護任務(wù)。1951年11月回國。
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3兵團,司令員董其武,政治委員高克林,副司令員姚喆,政治部主任裴周玉,副參謀長袁慶榮。
董其武,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高克林回國后退出軍隊,參加檢察院、法院工作,為參加1955年授銜,曾擔(dān)任國家最高人民檢察署副檢察長、國家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姚喆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裴周玉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袁慶榮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
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3兵團下轄第36、37軍。
第36軍軍長先后由張邁春和王建業(yè)擔(dān)任,政治委員康建民,參謀長樊折桂,政治部主任李遠。
張邁春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王建業(yè)、康建民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樊折桂、李遠回國后參加地方工作,未參與授銜。
第36軍下轄第106、107、108師。第106師師長趙曉峰,政治委員廖鼎林,副師長魏山荃、景行,政治部主任楊毅。第107師政治委員李登嵩,副師長耿光英,副政治委員慕湘,政治部主任賈漢英,政治部副主任苗樹森。第108師師長張副元,政治委員王志武,參謀長朱建全,政治部主任白征戈。
趙曉峰、魏山荃、景行、楊毅、耿光英、賈漢英、朱建全1955年未參加授銜。廖鼎林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李登嵩、王志武、白征戈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慕湘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苗樹森1955年被授上校軍銜。張副元1952年3月被誣貪污憤而自殺,1979年8月平反。
第37軍軍長張世珍,政治委員帥榮,副軍長衛(wèi)景林、馮梓,政治部主任張遜之。
張世珍、帥榮、張遜之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衛(wèi)景林回國后參加地方工作,未參與授銜。馮梓1955年被授大校軍銜。
第37軍下轄第109、110、111師。第109師師長溫漢民,副師長唐文佐、安思達,政治部主任趙紹昌。第110師師長兼政治委員白正剛,副政治委員強自珍,參謀長李任光,政治部主任張宗文,副參謀長李興久。第111師師長張璞 ,副參謀長焦達然。
溫漢民、唐文佐、安思達、李任光、李興久、張璞、焦達然未參加1955年授銜。趙紹昌、白正剛、強自珍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張宗文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1960年晉升為大校軍銜。#抗美援朝# #志愿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