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三峽的概念內(nèi)涵屢有變動。
漢代《水經(jīng)》載有廣溪峽、巫峽和西陵峽,但漢代“三峽”作為地名還沒見于書面。西漢揚雄《蜀王本紀》:“時巫山峽雍而蜀水不流,帝令鱉靈鑿以通江水也?!睂袢龒{習(xí)慣稱巫山峽。到東漢末魏晉時期才習(xí)慣稱三峽。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三十四引漁家民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薄豆沤駱蜂洝芬灿小鞍蜄|三峽猿鳴悲,猿鳴三聲淚沾衣”之句。
巴東之稱源于三巴之稱,東漢末三巴之稱已較流行。建安六年(公元201年)便分置了巴東郡,三國譙周著有《三巴記》。可見東漢末三峽作為地名估計已廣泛在民間使用了。三國以后三峽作為地名已廣泛使用于書面,《太平御覽》卷一三六《徵應(yīng)》引《蜀記》:“鱉靈乃鑿巫山,開三峽口?!?br>
漢晉南北朝以來,關(guān)于巴東郡之三峽的名稱是十分混亂的?!肚G州記》載巴東三峽是巫峽、秭歸峽、歸鄉(xiāng)峽,但《水經(jīng)》載巴東三峽是“江水又東徑廣溪峽……江水又徑巫峽……江水又東徑西陵峽”。由此可知漢晉南北朝時今瞿塘峽稱廣溪峽和巫峽,今巫峽稱歸峽、巫峽,今西陵峽稱歸鄉(xiāng)峽、西陵峽。
唐初今三峽從西向東仍稱廣溪峽、巫峽、西陵峽。楊炯詩有《廣溪峽》、《巫峽》、《西陵峽》三首可為證。不過,盛唐時李白、杜甫、劉禹錫等文人的詩皆直言瞿塘峽,即可看出今瞿塘峽得名在盛唐時。五代時的《玉堂閑話》中具體談到三峽中的瞿塘峽是直呼為瞿塘峽。
北宋時期今瞿塘峽又叫西陵峽,今西陵峽又叫歸峽,《太平寰宇記》卷一四八《夔州》:“三峽山謂西峽、巫峽、歸峽。”同條又稱:“瞿塘峽,在東一里,古西陵峽也?!睆囊陨峡梢钥闯鼋裎髁陯{又叫歸峽,但仍有西陵峽之稱,故《太平寰宇記》卷一四七《峽州》:“西陵峽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蹦纤巍斗捷泟儆[》卷五七《夔州》仍稱:“三峽,謂西峽、巫峽、歸峽……瞿塘峽,在州東一里,舊名西陵峽……巫峽,在巫山縣之西……”不過大概在南宋時今瞿塘峽已不常稱為西陵峽了,所以陸游《入蜀記》、范成大《吳船錄》及陸游的許多詩文中都稱今瞿塘峽為瞿塘峽,明代《警世通言》中談到王安石智辨峽中水的故事,將三峽分為上峽、中峽、下峽,好像宋明時期民間還有上、中、下峽的習(xí)慣稱呼。明清時人們對于三峽的名稱趨統(tǒng)一,開始習(xí)慣稱今瞿塘峽為夔峽和瞿塘峽,今巫峽為巫峽,今西陵峽亦為西陵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