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中原王朝歷代史家對冒頓的評價,多以抨擊蔑視為主,對其弒父殺弟、以群母而妻之、枉顧骨肉之情、獨行悖逆之事格外憎惡。但以力取勝、以威服眾,是草原游牧民族長久以來所秉承的生存法則。如果冒頓不處心積慮、心狠手辣的謀取單于之位,誰能保證他同父異母的弟弟成為單于之后會放過冒頓。很多時候,對競爭者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冒頓如愿以償,當上了單于,可匈奴仍被困在東胡、月氏、大秦的夾縫中,步履維艱。而此時的東胡經(jīng)過休養(yǎng)生息日漸興盛,聽說冒頓殺父自立,不得人心,東胡王決定趁機起兵,攻打匈奴。
可發(fā)動戰(zhàn)爭,必須要有一個說得過去的借口,于是東胡王就派使者對冒頓說:“聽說你父親頭曼單于有一匹千里馬,我們東胡王非常喜歡,既然好馬配英雄,請把這千里馬送給我們東胡王!”
一匹千里馬,對冒頓單于和東胡王來說,都不是什么稀罕東西。東胡王之所以提出這樣一個要求,正是為了羞辱并激怒冒頓。如果給,證明你冒頓是個“慫貨”,群臣會離心離德,如果不給,東胡王自然就找到了開戰(zhàn)的借口。
要說冒頓不生氣那肯定是假的,可他卻把這個皮球踢給了群臣,群臣群情激憤:“千里馬不但是匈奴的寶馬,而且是單于的寶馬,怎能給東胡王呢?”。冒頓卻說:“不就是一匹馬嗎?怎能因為一匹馬傷害兩國之間的感情呢?”于是,不顧群臣反對,楞是把千里馬送給了東胡王。
得到千里馬的東胡王非常高興,且無比得意,心說:這冒頓不過如此,別看他殺自己的親爹心狠手辣,可面對我強大的東胡,不還得老老實實的要啥給啥?過了些日子,東胡王再派使者,對冒頓說:“聽說你有個老婆挺好的,既然美女配英雄,請把你這老婆送給東胡王!”
冒頓再次招來群臣商議,面對東胡王的無理要求,群臣個個摩拳擦掌:“東胡王欺人太甚,得寸進尺,請單于發(fā)兵,好好收拾他!”可冒頓卻平靜的說:“一個女人而已,東胡王喜歡就送給他,這又有何妨?總不能為了一個女人就和鄰國開戰(zhàn)吧!”,于是,再次力排眾議,將自己的閼氏送給了東胡王!
這下,東胡王更高興了,在他看來,冒頓單于是可以予取予求的,不管怎樣,都不敢反抗,這只能說明:匈奴畏我東胡如虎。既然如此,那就時不時地再要點兒東西。驕橫的東胡王這次看中了東胡與匈奴之間一塊空地,方圓足有千里,是雙方的邊界和緩沖地帶,空地中雙方都不能駐軍,但在空地兩邊都設有各自的哨所。東胡王派使者對冒頓說:“從現(xiàn)在開始,這塊空地就是我們東胡的了?!?/strong>
冒頓再招群臣議事,可經(jīng)過了千里馬和閼氏兩件事兒,群臣對冒頓早已失去信心,有的大臣甚至說:“人家要千里馬給千里馬,要你老婆你就送過去,何況一塊兒空地呢?給他東胡王又有何妨?”可冒頓勃然大怒:“別的東西都可以給,只有這土地不行,土地是我們的根本,說什么也不能給!”于是,冒頓一刀砍殺了東胡使者,并殺掉了那些要把土地送給東胡王的大臣。然后立即上馬,宣布即刻起兵,攻打東胡。
此時的匈奴是“忍無可忍,無需再忍”,攜由屈辱而迸發(fā)出的滔天怒火出擊東胡,而東胡呢?還得意洋洋靜等著匈奴乖乖的將土地奉上。“以有心算無備”,倉促應戰(zhàn)的東胡大敗,東胡王被殺,東胡余部樹倒猢猻散。
仗打成這樣,只能說,東胡王對冒頓謀取單于之位的過程缺乏足夠的了解,對冒頓其人缺乏足夠的認識,一個能夠通過殺愛馬、殺愛妾、殺親爹、殺繼母、殺弟弟、殺大臣一路登上單于之位的人,會是那么好說話的人嗎?
作為勝利者的匈奴,不但俘獲掠奪了大量東胡百姓和牲畜財產(chǎn),還乘勝發(fā)兵,向西驅(qū)逐月氏,將月氏王的顱骨做成了酒器,還向南吞并樓煩等部,并收復了被秦將蒙恬奪取的匈奴領(lǐng)地,甚至占領(lǐng)了秦朝北部的部分地區(qū)。經(jīng)過一系列的征伐,北方各族無不臣服于匈奴,至此,冒頓雄踞大漠南北,首次統(tǒng)一了北方草原,建立了無比強大的匈奴帝國,疆域最東可達遼河流域,最西可達蔥嶺(現(xiàn)帕米爾高原),南達秦長城,北抵貝加爾湖一帶。
重新來看匈奴與東胡之間的這場戰(zhàn)爭,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那就是冒頓單于以土地作為發(fā)動對東胡戰(zhàn)爭的理由,這是不是有些牽強呢?因為游牧民族對土地的依賴并沒有農(nóng)耕民族那么強烈,作為書寫這段歷史的司馬遷,是不是有意將農(nóng)耕思想強加于游牧民族呢?
我們知道:在匈奴之后的眾多登上中國歷史舞臺的游牧民族,不管是突厥、契丹、女真、還是蒙古,所發(fā)動戰(zhàn)爭的號召基本上都是“搶掠”,絕不會是“保衛(wèi)國土”。所以,我們有理由認為:匈奴對東胡的戰(zhàn)爭和土地的得失無關(guān)。就如同秦始皇要統(tǒng)一中原,必須先取三晉故地一樣,冒頓單于如果要統(tǒng)一北方草原,就必須打破東胡對匈奴的地緣封鎖,這才是匈奴與東胡發(fā)生戰(zhàn)爭的最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