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帝王有難,將領(lǐng)勤王之事十分常見,但是勤王之師得不到帝王贊賞卻十分罕見,而被皇帝下令用炮打回的恐怕更是絕無僅有了,而在南明就有這么一次,兩位將軍南下勤王,卻遭到了皇帝的拒絕,并且下令“用炮打回”。
做出這一決定的是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而“勤王被拒絕”的兩位南明將軍分別是劉澤清和劉良佐。
朱由崧
崇禎皇帝北京自盡后,國不可一日無君,福王朱由崧因血緣最近被馬士英等擁立為新的皇帝,于1644年五月在南京登基稱帝,史稱弘光帝。弘光皇帝登基后,原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入閣,并出任督師負責鞏固江北防守,史可法建議設(shè)立江北四鎮(zhèn),分別是駐守徐、泗的高杰部,駐守鳳陽、壽州的劉良佐,駐守淮、揚的劉澤清,駐守滁州、和州的黃得功。
弘光時期江北四鎮(zhèn)
其實上述四鎮(zhèn)都是李自成的手下敗將,只是因為參與擁立弘光帝而重新得勢,所以當清軍與大順軍在陜西等地激戰(zhàn)時,這四鎮(zhèn)兵力也只敢龜縮在自己的駐地,并不敢北向一步收復失地,生怕惹惱了清軍,惹火燒身,他們最大的心愿就是清軍在消滅大順軍后能夠與南明劃淮而治,這樣他們能夠守住自己的轄區(qū),安心的當這一方的霸主。
1644年11月形勢圖
其實高杰還算有點進取心,1645年初,史可法派高杰部向黃河流域挺進,不過這次進軍的目的不是抗清,而是配合清軍對大順軍進行清剿。這也難怪史可法有此舉,因為當時滿清依然披著為大明復仇的外衣,并沒有露出其想要爭天下的真實面目。然而,這次進軍卻讓南明雪上加霜,高杰被已暗中投降清軍的睢州總兵許定國暗殺,南明失去了江南四鎮(zhèn)中唯一能戰(zhàn)的將領(lǐng)。
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江北出了事,江南也不消停,原本駐守在武昌的左良玉反了。左良玉深受崇禎皇帝的器重,在與農(nóng)民軍的作戰(zhàn)中不斷被提升,到明末時已經(jīng)被封為寧南伯,而且擁有數(shù)十萬軍隊,駐守在武昌。弘光帝登基之后,左良玉原本不想奉召,最后在部下的勸解之下勉強接受了弘光朝廷的領(lǐng)導。1645年三月,李自成在清軍的追趕之下,放棄了陜西,大順軍分兩路南下,其中東路軍的方向就是武昌所在的湖北地區(qū),為了逃避南下的大順軍,左良玉決定率軍沿江東下,而出師的理由則是奉崇禎太子密詔“清君側(cè)”,將矛頭直指弘光帝身邊的奸臣馬士英和阮大鋮,其實這只不過是左良玉逃避李自成的理由而已。
李自成敗退路線
南京的馬士英得知消息之后,立即從江北抽調(diào)黃得功和劉良佐赴上游抵抗左良玉部,黃得功部調(diào)往江南,劉良佐部則繼續(xù)在江北,而東下“清君側(cè)”的左良玉卻在半道染病身亡,不久左部被黃得功擊敗,上游威脅解除了。
而西邊的威脅剛剛解除,北邊又出了事。在解決了李自成之后,清軍馬不停蹄的南下,想一舉消滅南明殘余政權(quán)。西路由英親王阿濟格尾隨李自成殘部南下,東路軍由豫親王多鐸從淮安南下,而此時,南明在淮北地區(qū)的只剩下劉澤清和劉良佐部以及高杰余部,高杰部已經(jīng)群龍無首,失去了戰(zhàn)斗力,而劉澤清和劉良佐部雖然保持著完整的建制,但是面對即將到來的清軍,則被嚇破了膽,都想南下避免與清軍正面接觸。
清軍南下
但是,二劉所部都奉有守土職責,不能隨意過江,要過江就得找個借口。思來想去,二劉終于想到了一個很好的理由——勤王,南京面對著上游左良玉的威脅,他們必須到南京去勤王,這個理由真是冠冕堂皇,讓人無法反駁。
但是,這一切都逃不過人精馬士英的法眼,馬士英和弘光皇帝都不領(lǐng)二劉的情,而是希望他們能夠各司其職,守住淮北,否則沒有大兵防守淮北,長江天險也不過是個擺設(shè)而已,于是朝廷發(fā)布了強硬的圣旨:“凡逃軍南渡,用炮打回,不許過江一步?!?/p>
可笑的劉澤清和劉良佐,為了逃避南下的清軍,居然想出了“勤王”這樣不要臉的借口,更加可笑的是連大奸臣馬士英和只知道吃喝玩樂的弘光帝都看出了他們的伎倆,甚至命令用炮打回,大概也是歷史上所有勤王之師遇到的最可笑的待遇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