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是李自成起家的地方,經過幾十年的四處流竄,到了1642年左右,李自成在陜西已經站穩(wěn)了腳跟,“流賊”李自成終于有了自己的大后方,陜西已經在李自成的穩(wěn)固控制之中。
1644年李自成在陜西西安立國建號,并以陜西為根據(jù)地,向山西和河北進發(fā),最終進入北京城,逼得崇禎皇帝上了吊。
但是由于在招攬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的策略上出了問題,導致吳三桂聯(lián)合多年的老對手——清兵一起入關,在山海關戰(zhàn)役中一戰(zhàn)擊敗李自成帶到京城的主力部隊。
山海關戰(zhàn)役
也許是考慮到身邊沒有足夠的兵力,又或許是“流賊”的本性未改,李自成選擇了撤退,一路跑過山西,到了陜西才收住了腳。如前文所述,他并沒有在山西留下得力干將,所以結果可想而知,大順二流戰(zhàn)將其實如狼似虎的關寧鐵騎和勢頭正猛的清軍的對手,山西失陷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只是時間比想象的還要快。
山西失守以后,清軍很快逼近了陜西的門戶——潼關,潼關一旦失守,西安就朝不保夕了,清軍派多鐸部進攻潼關,為了確保潼關的防守,李自成率領劉宗敏等原來駐守西安的部隊增援潼關,以確保萬無一失。
然而,正當李自成把寶壓在潼關上面的時候,另一路由清英親王阿濟格率領的清軍由陜北進入了陜西,繞過了延安,直取西安。
李自成陷入了必敗的境地,如果大軍繼續(xù)駐守潼關,則西安空虛,必將被阿濟格部攻破,若大軍退回西安防守,則多鐸部攻破潼關,與阿濟格會師西安城下,西安在兩部清軍的攻擊之下也是必敗無疑。
事情已經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了,西安守不住了,陜西根據(jù)地也會隨之陷落,意識到事情嚴重性的李自成恢復了理性,決定主動放棄陜西,向湖北、河南轉移。
為什么會選擇河南呢?因為河南還有大順的地方政權,還有部分駐守的軍隊,群眾基礎還不錯,西南面是四川,已經被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控制,而且李自成還盤算著由河南南下取南京,搶奪南明殘部的生存空間,“柿子要挑軟的捏”,其實按照當時的形勢來看,李自成的這個算盤沒有打錯,也是他唯一的出路了。
就這樣,李自成從一個“流賊”混成了有幾塊根據(jù)地的“土豪”,還沒過上幾年安穩(wěn)日子,又被逼放棄自己的根據(jù)地,變回“流賊”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