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我們有沒有注意到?整個春秋時代,河北省的存在感都非常低。
在春秋時代。
陜西省,有天下四強之一的秦國。
山東省,有天下四強之一的齊國。
山西省,在天下四強之一的晉國。
湖北省,有天下四強之一的楚國。
江蘇、浙江有稱雄一時的吳國、越國。
河南省有鄭、宋、陳、魯這種戲份眾多,實力僅次四強的中原諸侯。
而河北省呢?真心說,好像只有衛(wèi)國、燕國能拿出手。
但是,衛(wèi)國的都城還在河南省,從這層意義上,衛(wèi)國實在算不上一個河北省的國家。關鍵是,衛(wèi)國也就是一個三流國家,而且存在感也非常低。
燕國呢,在整個春秋時代,就是一個毫無存在感的國家。在整個春秋時代,燕國偶爾出場,也就是可憐巴巴的,向齊國、晉國尋求幫助。
從這層意義上,春秋時代的燕國,江湖地位與鄭、魯之類的國家相比,恐怕都要差著一大截。
進入戰(zhàn)國時代,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河北省的廣闊地區(qū),漸漸得到開發(fā)。在這種背景下,河北省的戲份越來越重要。
第一、趙國的都城遷到河北邯鄲。
關鍵是,從此以后,趙國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稱雄河北省的國家。
第二、河北中部由眾多蠻族占據(jù)的地區(qū),漸漸整合出一個中山國。中山國可是一個非同小可的國家,因為人們通常都把它稱之為第八強國。
第三、河北省北部的燕國,戲份越來越多,漸漸成為天下七強之一。
總的來說,進入戰(zhàn)國時代,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河北省普遍被開發(fā)出來。
在這種背景下,圍繞華北平原的競爭,遂越來越激烈。于是,三晉(趙魏韓)的都城都開始東遷。
在這種背景下,天下的均勢漸漸被打破;于是秦國開始一步步?jīng)_破地緣的封印。
說到三晉(趙、魏、韓)東遷時,我們常常有一種錯覺,那就是秦國越來越強大,于是趙、魏、韓三國,被擠壓的只能紛紛向東遷都。
其實呢,三晉東遷與秦國崛起,沒有半毛錢關系。
三晉東遷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因為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河北省普遍地區(qū)得到開發(fā)。
隨著河北省普遍被開發(fā)出來,趙國的政治軍事重心,必須得向河北省遷移。否則,河北省這塊越來越大的蛋糕,就會讓魏國、燕國、齊國盡情瓜分;而沒趙國什么事了。
最初,因為趙國的政治軍事重心在山西太原,所以魏國都敢越過趙國的地盤,把剛剛崛起的中山國給滅了。
更有甚者,趙國把都城遷到了河北邯鄲,有一段時間,魏國還要把已成為趙國都城的邯鄲奪走。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不是齊國、秦國、楚國一塊打魏國,趙國恐怕就沒得混了。
只要我們知道這個事實,大約可以知道,趙國的都城東遷,主要原因就是魏、趙兩國,圍繞河北省的爭奪,漸漸白熱化了。
趙國從山西太原,遷都到河北邯鄲,是公元前386年的事。
當時的商鞅,放到現(xiàn)在,小學都沒有畢業(yè)。因為那一年,商鞅才10歲。
從這層意義上,趙國都城東遷,與秦國崛起,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因為河北省漸漸得到普遍開發(fā),整個天下均勢漸漸被打破。
所以韓國就把鄭國滅掉了。
春秋開局時代,鄭國也算一個牛X之極的國家。
最初,鄭國是天下三強之一。
春秋后期,受制于特殊的地緣,隨著東齊、北晉、南楚、西秦的崛起,鄭國不斷邊緣化,但也是一個重要的諸侯國。
春秋時代,鄭國被晉國蹂躪過,被秦國蹂躪過,被楚國蹂躪過。但是利用天下均勢縱橫開合,終于還是頑強的生存了下來。
現(xiàn)在,突然就被韓國兼并了。
我們現(xiàn)在的問題是,韓國很強大嗎?實在不強大啊。
至少與趙、魏相比,韓國很弱啊。事實上,韓國兼并了鄭國后,與趙、魏相比,也差著一大截啊。
從這層意義上,韓國可以兼并鄭國,就是趙、魏、韓三國玩均勢的結果。
韓國最弱,為了防止三足鼎立的格局破裂,看到韓國兼并鄭國,趙國、魏就都沒有出來阻止。甚至而言,秦、齊、楚也希望趙魏韓三國維持鼎立的格局,所以對于韓國擴張的行為,都給了開了綠燈。否則,小小的一個韓國,就敢兼并歷史悠久的鄭國,那就是它不想混了。
韓國兼并鄭國后,就從山西臨汾,遷都到鄭國的都城,也就是現(xiàn)在的河南新鄭。
那一年,是公元前375年。
當時,商鞅21歲。商鞅成年了,但是距離傳說聽商鞅變法,還需要很多年。從這層意義上,韓國東遷,與秦國崛起,沒有半毛錢關系。
既然趙國、韓國的都城,都遷到了華北平原,魏國自然也不能落后啊。
否則,魏國在華北平原開發(fā)出來的地盤,估計就難以守住了。
在這種背景下,
公元前364年,魏國也把都城遷到了河南開封。
那一年,商鞅32歲。
此時的商鞅,還在魏國打工。
從這層意義上,魏國都城東遷,與秦國的崛起,也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到此為止,意味著趙、魏、韓三國的都城,都從山西高原遷到了華北平原。
這樣一來,意味著天下均勢被徹底打破了。
趙魏韓都城東遷前,山西省絕對是天下最重要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
而趙魏韓三國都城東遷后,山西省雖然還是一個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但是它的實際地位,顯然開始下降了。
以前的山西省,是天下第一強國,晉國的都城所在地;再后來,是趙、魏、韓三國的都城所在地。現(xiàn)在,山西省只是趙、魏、韓三個國家的邊城。
這個變遷,意味著兩個重要的變化。
第一、華北平原的競爭加劇。因為趙、魏、韓、齊、燕五國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重心都扎堆在了華北平原。
第二、意味著秦國看到了走出封印的機會。秦國走出封印,意味著秦國主導天下的格局,漸漸開始形成。整個戰(zhàn)國局勢,就進入我們大家比較熟悉的格局。
秦國一直無法走出封印,就因為龐大的晉國一直堵住了秦國東出的道路;現(xiàn)在趙魏韓國家的政治軍事重心,都東移到了華北平原,秦國東出的道路,阻力顯然變小了。
事實上,這才是秦國沉寂200年之后,突然崛起的關鍵原因。失去這種背景,商鞅變法并不足以支撐秦國的崛起。
歡迎大家關注下一節(jié) 諸國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