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是智慧的基礎。學的東西記不住,考試時就如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般人的記憶效果與記憶方法是否科學直接相關,沒有好記性、壞記性之說,只有好方法、壞方法之分。
文中會詳細介紹3種簡單易行,快速大幅提高記憶效果的方法,其中第2種方法也是我一直推薦的,沒想到居然可以達到10倍效果,令我驚訝(第1種方法可以讓孩子立即嘗試驗證)。
試想一下,別的孩子一天只學3個小時,你一天不睡覺也學不過,這還是挺嚇人的!
先簡單說下大腦記憶原理
與我們的直覺不同的是,大腦的記憶中心是海馬體而非大腦皮質。海馬體圍繞側腦室的脈絡叢,形成一個弧形的結構,因形狀類似于海馬而得名(我左看右看都不太像)。
大腦中的海馬體
真的海馬
科學家已經知道,我們的記憶分為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長期記憶保存在大腦皮質層中,但這個記憶是經由海馬體轉發(fā)到大腦皮質層的。
如果把大腦皮質當做硬盤的話,海馬體就有點兒類似于內存,可以把接收到的記憶信息臨時存儲下來,形成一個短時記憶。
令人難以相信的是,是否把某個臨時記憶轉發(fā)到大腦皮質層中長久存儲,完全由海馬體自主決定的!也就是說,不是由我們(理性中心)想記就能記住的。
一樣的原因,有些事情我們(理性中心)不想記住,卻忘不掉(記憶中心轉發(fā)過來了)。
臨時記憶是否轉發(fā)到大腦皮質層海馬體有自己的原則——對生存而言該信息是否不可或缺。好可惜,與我在學校學習的東西幾乎完全無關。
學校老師教的知識怎么都記不住,因為有它沒它當下一樣可以活得很好。但一朝被蛇咬,我們就難以忘掉,十年怕草繩。
海馬體之所以采用這個原則不難理解,大腦深處的人,本質還是個動物,所以,海馬體、杏仁體他們的決策憑據都是生存為第一要務。
那如何才能記住所學的知識?
除了欺騙海馬體,別無它法。因為我們的理性中心(大腦皮質層)無法控制記憶中心(海馬體)。
最簡單的方法也是大家最常用的——不斷重復。
當一個刺激信號反復出現(xiàn),在大腦內被海馬體反復運行時,海馬體就會認為這個消息很重要,從而把這個刺激信號轉發(fā)到大腦皮層,形成永久記憶。
當然,這也是最低效的方法,因為與人的天性相違背。
相對高級一點的記憶方法,就是騙也要騙得認真一點——模擬動物。
一、模擬動物記憶法
我們幾乎都有過這種經歷,肚子有點餓的時候,精神反而特別好。實際上這是激活了人的動物本能——趕緊打起精神來找吃的,不然得餓死。
同樣,稍微覺得冷的時候,我們一哆嗦,精神也反而特別好——趕緊找地方躲起來,不然得凍死。
那么第一種方法就很簡單:學習的時候不能吃得太飽,穿得太暖。否則激活的就是動物性的另一面:傳宗接代。
還有一種情況,無論是饑餓還是寒冷,都需要動物采取相應的行動。也許你不相信,邊走邊看書記憶效果也會更好。
我家孩子居然表示很認同,說他自己親身經歷,在學校走廊上走來走去的背書記得特別快。
更讓你不相信的是:就算自己不親自走動,比如坐在車上移動時,也會有助于記憶。這主要是海馬體能感知位置信息,當你在移動時,它認為你在行動了。
我在想,可不可設計一套學習桌椅,座在上面就可以整體前后動起來,會不會提高學習效率?如果有廠家驗證設計,我放棄我的想象專利,呵呵。
這些方法,特別是行走記憶,在書房里就可以試試。如果好用,在家里記東西的時候大可以動起來。
“把要記的東西跟生命安全關聯(lián)起來是不是更高效?”孩子問我。還真是,但大可不必冒這么大的風險,有更簡單的。
二、興趣記憶法
有興趣就容易記住,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但你可能沒意識到,當我們對一件事情感興趣,產生好奇心之時,就會處于一種緊張,或興奮,或期待的狀態(tài)。
是不是很像狩獵時的心境?事關生存,這個時候杏仁體(情感中心)會激活海馬體(記憶中心),只需要很少次數的刺激就可以讓海馬體轉發(fā)記憶信息到大腦皮質(理性中心)。
多少?實驗表明,重復刺激海馬體的次數甚至可以減少80%~90,也就是說只要給予原來1/10次數的刺激,就能得到同樣的記憶效果。
近10倍的效率差距!看到這個數字我是相當吃驚的,但也確實解釋了我心中的疑惑。
如果對自己所學的內容感興趣,那么即使重復的次數很少,也能記住。確實,與瘸腿的學科知識相比,孩子們很容易記住自己感興趣的對象。
我家孩子(有炫娃嫌疑),上初中后,我開始真的擔心他太過于不刻苦而成績掉隊,但事實是在最好的學校里依然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對比其他孩子的付出,我真的不敢相信。
我總在想,一定是他做對了什么?其中確實有一條就是,他喜歡,喜歡上學,喜歡每一門課,遲到了覺得是損失那種(當然,只限于學校,回家是不多做的)。還有一條特質在下面要講的第3點記憶法會提到。
看到上面這個實驗數據,我才覺得可以解釋得通了。當然,我“炫娃”的這段主要還是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視,家庭教育的重點是要想方設法的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
苦學和樂學,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效率之差如此之大,多花時間引導培養(yǎng)孩子方法的學習興趣是值得的。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貫穿在我所有的文章中,大家隨便一翻就是,比如前兩天剛寫的一篇:你暑假花錢給孩子補課,他卻陪孩子玩出更好的成績,早該學習這招
有興趣說到底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了情感(杏仁體)的參與,稍微變通一下,效果就會好很多。這個我也寫過很多記憶相關的文章,主要偏重理解記憶,在合集里面。
我家孩子從小讀英文課文都是一個人搞角色扮演式的,課堂上被老師點起來讀課文,更是讓不少同學為之一振。自然學科也一樣,一個
我以前也寫文章說過,我一直在為孩子做的一件事,就是讓他感到學習是一件有趣的事,一件輕松快樂的事。
讓學習變得有趣有一個重要的前提,也是今天要講的最后一個重要記憶方法,雖然看起來有些荒誕:
三、充足的睡眠
充足的睡眠能幫助記憶?
仔細想想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練了一天的某個動作仍然不熟,睡一覺或者過兩天再練,感覺比以前更熟練了。昨天還沒有思緒的問題,一覺醒來突然知道怎么做了。
實際上這不是什么魔法,而是我們大腦天生的一種功能。睡眠的時候,雖然我的邏輯中樞休息了,但腦的深處依然很忙碌——海馬體在做信息的歸類整理。
睡眠實際上是給海馬體一個時間窗口期,處理白天接收到的信息。如果持續(xù)熬夜或者不好好休息的話,海馬體就不能很好的完成這一工作。
這已經被腦科學家研究證明。我們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也很容易得出這個結論,如果一晚上沒睡,很難集中精力去思考問題。
再比如,碎片化的時間我們都用來刷手機,晚上躺在床上也刷,早上一睜眼也開刷,這時候最明顯的感覺就是:明明我們什么也沒做,但依然會感覺很累,腦子被塞得滿滿的。
背后的原因就是不間斷的信息輸入,海馬體疲憊不堪。靜坐、瞑想為什么會讓人感覺放松?原因實際上也是切斷了外部信息輸入。
總之,就是說大腦需要“靜默期”,無論是睡眠或者發(fā)呆。
所以,說到這里,那些把孩子的學習計劃排得滿滿的家長,需要重新審視和思考了。這也違背了天性,結果會適得其反。
有關充中眨眼的觀點我反復寫過很多,前天剛發(fā)的一篇文章: 家長懂點腦科學知識,孩子學習不用卷,成績也能很好。有關腦科學的合集中都是相關文章,感覺趣的朋友可以翻翻看。
定在最后
現(xiàn)在我時常回頭看自己對孩子的教育,真的感覺既慶幸又僥幸。
慶幸的是一路過來沒有出什么大錯,我的原則一直就是尊重孩子的個性,在輕松快樂中把要學的東西學好。這樣必然就把保證孩子充足的睡眠和培養(yǎng)孩子學習興趣放在了首位。
僥幸的是隨著孩子的成長,我也一直不斷的在學習。十多年來,教育學、心理學、腦科學等等方面的書也讀了不少,發(fā)現(xiàn)大的節(jié)奏都踩在了點上,沒有跑偏。
十年樹木,百人樹人。孩子的教育永遠在路上,我自己也一樣。記錄這些,一是自己的一個反思總結,二是希望可以幫到有需要的孩子和家長。
如果您覺得有用,您的點贊、關注和轉發(fā)是我的動力。我是偉大時代,一起用心培養(yǎng)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