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上李邕》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的作品。此詩通過對大鵬形象的刻劃與頌揚,表達(dá)了李白的凌云壯志和強(qiáng)烈的用世之心,對李邕瞧不起年輕人的態(tài)度非常不滿,表現(xiàn)了李白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負(fù)、不畏流俗的精神。年輕的李白敢于向大人物挑戰(zhàn),充滿了初出犢兒不怕虎的銳氣。
【原文】
上李邕⑴
大鵬一日同風(fēng)起,扶搖直上九萬里⑵。
假令風(fēng)歇時下來⑶,猶能簸卻滄溟水⑷。
時人見我恒殊調(diào)⑸,聞余大言皆冷笑⑹。
宣父猶能畏后生⑺,丈夫未可輕年少⑻。
【注釋】
⑴上:呈上。李邕(678-747):字泰和,廣陵江都(今江蘇江都縣)人,唐代書法家、文學(xué)家。
⑵搖:由下而上的大旋風(fēng)。
⑶假令:假使,即使。
⑷簸卻:激起。
⑸滄溟:大海。恒:常常。殊調(diào):不同流俗的言行。
⑹余:我。大言:言談自命不凡。
⑺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貞觀十一年(637年)詔尊孔子為宣父。見《新唐書·禮樂志》。宋本“宣父”作“宣公”。
⑻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稱,此指李邕。
【白話譯文】
大鵬一日從風(fēng)而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之高。如果在風(fēng)歇時停下來,其力量之大猶能將滄海之水簸干。時人見我好發(fā)奇談怪論,聽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资ト诉€說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輕視年輕人啊!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代的作品。李邕在開元七年(719年)至九年(721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慶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謁見李邕時,因為不拘俗禮,且談?wù)撻g放言高論,縱談王霸,使李邕不悅。史稱李邕“頗自矜”(《舊唐書·李邕傳 》),為人自負(fù)好名,對年輕后進(jìn)態(tài)度頗為矜持。李白對此不滿,在臨別時寫了這首態(tài)度頗不客氣的《上李邕》一詩,以示回敬。
【賞析】
大鵬是李白詩賦中常常借以自況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驚世駭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開元十三年(725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見名道士司馬承禎,司馬稱李白“有仙風(fēng)道骨焉,可與神游八極之表”,李白當(dāng)即作《大鵬遇希有鳥賦并序》(后改為《大鵬賦》),自比為莊子《逍遙游》中的大鵬鳥。李白詩中還有一首《臨路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jì)。余風(fēng)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據(jù)唐李華《故翰林學(xué)士李君墓志銘序》云,李白“賦《臨終歌》而卒”。后人認(rèn)為可能就是這首《臨路歌》,“路”或為“終”之誤寫??梢娎畎捉K生引大鵬自喻之意。按此詩語氣直率不謙,故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亦有信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參詹锳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此詩題解。
前四句中李白以大鵬自比。大鵬是《莊子·逍遙游》中的神鳥,傳說這只神鳥其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搖直上,可高達(dá)九萬里。大鵬鳥是莊子哲學(xué)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圖騰。李白年輕時胸懷大志,非常自負(fù),又深受道家哲學(xué)的影響,心中充滿了浪漫的幻想和宏偉的抱負(fù)。這只大鵬即使不借助風(fēng)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將滄溟之水一簸而干,這里極力夸張大鵬的神力。在這前四句詩中,詩人寥寥數(shù)筆,就勾劃出一個力簸滄海的大鵬形象--也是年輕詩人自己的形象。
詩的后四句,是對李邕怠慢態(tài)度的回答:“世人”指當(dāng)時的凡夫俗子,顯然也包括李邕在內(nèi),因為此詩是直接給李邕的,所以措詞較為婉轉(zhuǎn),表面上只是指斥“世人”。“殊調(diào)”指不同凡響的言論。李白的宏大抱負(fù),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當(dāng)做“大言”來恥笑。李白顯然沒有料到,李邕這樣的名人竟與凡夫俗子一般見識,于是,就抬出圣人識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譏。《論語·子罕》中說:“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這兩句意為孔老夫子尚且覺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難道比圣人還要高明?男子漢大丈夫千萬不可輕視年輕人呀!后兩句對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諷刺,也是對李邕輕慢態(tài)度的回敬,態(tài)度相當(dāng)桀驁[jié ào],顯示出少年銳氣。
李邕在開元初年是一位名聞海內(nèi)的大名士,史載李邕“素負(fù)美名,……人間素有聲稱,后進(jìn)不識,京洛阡陌聚觀,以為古人?;騻髅寄坑挟?,衣冠望風(fēng),尋訪門巷?!睂τ谶@樣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與之抗禮,足見青年李白的氣識和膽量?!安磺骸⒉桓扇恕毙Π翙?quán)貴,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色。
李白詩集大全賞析(十五)
【作品介紹】
《巴陵贈賈舍人》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作品。此詩表達(dá)了作者對友人賈至被貶的憐惜之情,以漢人賈誼之事來寬慰對方。全詩語言質(zhì)樸無華,敘述平易,卻一氣流走,天然成韻,既有著關(guān)切同情,又有著安慰寬解和委婉的措意,充溢著詩人對友人的一片真摯之情。
【原文】
巴陵贈賈舍人⑴
賈生西望憶京華⑵,湘浦南遷莫怨嗟⑶。
圣主恩深漢文帝⑷,憐君不遣到長沙⑸。
【注釋】
⑴巴陵:即岳州,在今岳陽市。賈舍人:詩人賈至,天寶末為中書舍人,乾元元年(758)出為汝州刺史,二年貶岳州司馬,在巴陵與李白相遇。
⑵賈生:即西漢人賈誼。漢桓寬《鹽鐵論·箴石》:“賈生有言曰:‘懇言則辭淺而不入,深言則逆耳而失指?!边@里以賈誼比賈至。京華:京城之美稱。因京城是文物、人才匯集之地,故稱。
⑶湘浦:湘江邊。南遷:被貶謫、流放到南方。李白《江上贈竇長史》詩:“萬里南遷夜郎國,三年歸及長風(fēng)沙。”怨嗟:怨恨嘆息。
⑷圣主:泛稱英明的天子。此處有諷刺意味。漢文帝:賈誼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為博士,遷至太中大夫后受排擠,為長沙王太傅。
⑸長沙:在巴陵南,離京師更遠(yuǎn)。漢文帝時賈誼被謫往長沙。
【白話譯文】
賈生您舉首西眺憶念京華,如今遷滴湘水之浦可別怨嗟。
當(dāng)今圣上恩典甚于漢文帝,憐愛您而未把您遷謫到長沙。
【創(chuàng)作背景】
賈至字幼鄰,洛陽人,是與李白同時代的詩人和散文家。唐玄宗幸蜀時,他曾任中書舍人,知制誥,在唐肅宗乾元年間,被貶為岳州司馬(岳州即今湖南省岳陽市)。此時李白正在巴陵游歷,遇見了他,見他心情十分苦悶,便作了這首詩贈送給他。詩中依然以他未貶前的官銜尊稱他“賈舍人”。
【賞析】
唐人作詩,常常喜歡把歷史上與現(xiàn)實中有同種遭遇的人聯(lián)系在一起。因西漢的賈誼是洛陽人,能文,曾被貶長沙太傅,而賈至不僅與他同姓,而且同為洛陽人,也擅長作文,被貶岳州的地方與長沙也很相近,因此詩人開首就以賈誼來比賈至。由于西漢和唐代的京城都在長安,位在岳陽、長沙的西北面,故詩中稱“西望”。而賈誼、賈至本來都是朝中京官,都是由京城被貶而出,但又時時關(guān)心朝政的狀況,因此詩中又用上了“憶京華”三字,這一“望”一“憶”二字,實際上已將賈至當(dāng)時被貶后的失意而又關(guān)心朝政的復(fù)雜心理揭示了出來。
正因為賈至當(dāng)時失意怨望,卻又時時地向往著京城,故而詩人在第二句中就開始勸慰起友人,既然已被南貶遷徙到湘浦這地方來了,就不要再去哀怨嗟嘆了,次句中的“莫怨嗟”三字,完全是從首句“西望憶京華”中來的;因為“望”、“憶”之中有怨嗟意,所以才勸其“莫怨嗟”。
李白既然是勸慰朋友,總不能空口相勸,最好能找出一些勸慰的話或事來,這樣對朋友才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于是詩人想到:賈至雖然被唐肅宗貶至岳陽,但岳陽畢竟在長沙的北面,距離京城要比長沙近些,從這一點上來說,唐肅宗還不算太薄情,他至少沒像漢文帝那樣把賈至貶到長沙。于是,末二句中有所謂的“圣主恩深”、“憐君”等,都是從這個意思上來說的,都是一些寬慰之詞,并不意味李白認(rèn)為唐肅宗就是明君。相反,詩中話中有話,那唐肅宗與漢文帝的做法實只五十步與一百步之差,屈才則同。這諷刺意味是十分委婉而深長的。
此詩一無華詞,二無想象,卻一氣流走,天然成韻,既有著關(guān)切同情,又有著安慰寬解和委婉的措意,充溢著詩人對被貶友人的一片真摯之情。
李白詩集大全賞析(十六)
【作品介紹】
《送賀賓客歸越》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寫給賀知章的贈別詩。此詩先想象友人回鄉(xiāng)終日泛舟遨游鏡湖的情景,再運用王羲之寫字換鵝的典故來贊美友人的書法藝術(shù)。全詩雖僅二十八個字,卻形象地表現(xiàn)了賀知章的性格特點和才華所在,顯示了作者爐火純青的詩藝。
【原文】
送賀賓客歸越⑴
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⑵。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yīng)寫黃庭換白鵝⑶。
【注釋】
⑴賀賓客:即賀知章,他曾任太子賓客之職。
⑵狂客:指賀知章,其號為“四明狂客”。
⑶“山陰”二句:用王羲之故事贊美賀知章的書法。山陰道士養(yǎng)了一群鵝,王羲之非常喜歡。道士要王羲之為其書寫《黃庭經(jīng)》,換其群鵝。賀知章善草隸,深得時人珍愛。
【白話譯文】
鏡湖水面如明鏡,您四明狂客歸來蕩舟盡豪情。古代曾有王羲之寫黃庭經(jīng)向山陰道士換鵝的韻事,您到那里一定也有這樣的逸興。
【創(chuàng)作背景】
這是李白贈送給賀知章的一首七絕,創(chuàng)作時間與《送賀監(jiān)歸四明應(yīng)制》大約同時。賀知章比李白年長得多,但對李白的詩才卻十分佩服,曾譽(yù)其為“謫仙人”,兩人可以說是忘年交。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正月,賀知章以道士的身份辭京回鄉(xiāng),玄宗詔令在長樂坡餞別賀知章。李白當(dāng)時正在長安待詔翰林,就贈給了他這首詩。
【賞析】
由于賀知章是以道士的身份告老還鄉(xiāng)的,而李白此時也正尊崇道學(xué),因此詩中都圍繞著“逸興多”三字,以送出家人的口氣來寫的。鏡湖是紹興地方的風(fēng)景名勝,以湖水清澄而聞名于世。李白想象友人這次回鄉(xiāng),一定會對鏡湖發(fā)生濃厚的興趣,在那兒終日泛舟遨游的。為了突出賀知章的性格,詩中不再以賓客或賀監(jiān)的官銜稱呼他,而干脆稱他為“狂客”,因賀知章晚年曾自號“四明狂客”?!百e客”到底沾上些官氣,與道士的氣息不相投合,而“狂客”二字一用,不僅除了官氣,表現(xiàn)了友人的性格,而且與全詩的基調(diào)非常吻合。
晉代的大書法家王羲之記載的蘭亭盛會就發(fā)生在賀知章的故鄉(xiāng)山陰。而賀知章本人也是著名的書法家,這就使詩人想起了一個故事:據(jù)《太平御覽》卷二三八記載,王羲之很喜歡白鵝,山陰地方有個道士知道后,就請他書寫道教經(jīng)典之一的《黃庭經(jīng)》,并愿意以自己所養(yǎng)的一群白鵝來作為報酬。由此詩人說,此次賀知章回鄉(xiāng),恐怕也會有道士上門求書。當(dāng)年王羲之書寫《黃庭經(jīng)》換白鵝的事情,那又要在山陰發(fā)生了。所以,末二句表面上是敘述王羲之的故事,實際上是借此故事來寫賀知章,盛贊賀知章書法的高超絕妙。
這首詩基本是李白信手拈來之作,但他一下就抓住了兩樣?xùn)|西:一個是紹興的鏡湖,另一個便是王羲之當(dāng)年寫字換鵝的故事。全詩實際上所寫的也就是這兩件事。但它們卻都恰能表現(xiàn)出友人故鄉(xiāng)即山陰的地方特色,同時也都能顯示出賀知章這個人的性格特點和才華所在。李白當(dāng)時并未去過山陰,因此詩中所謂的“鏡湖”、“山陰道士”之類,實際上還都是贈別友人時的一種想象之詞。由此可見詩人爐火純青的詩藝。
李白詩集大全賞析(十七)
【作品介紹】
《登廬山五老峰》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絕。這首詩描寫了廬山五老峰的峭拔秀麗,既反映了詩人對五老峰風(fēng)光的熱愛,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的出世思想。全詩寫法多變,不乏想象和夸張的趣味,把連峰際天的五老峰,形容為“青天削出金芙蓉”,形象生動,別具一格。
【原文】
登廬山五老峰⑴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⑵。
九江秀色可攬結(jié)⑶,吾將此地巢云松⑷。
【注釋】
⑴登:一作“望”。廬山:位于江西省北部,北臨長江,東瀕鄱陽湖,綿亙二十五公里,景色秀麗,氣候宜人,在古代就是著名的游覽勝地,也是理想的隱居之處。五老峰:廬山東南部由五座雄奇的峰嶺相連組成的山峰,形狀如五位老人并肩而立,山勢險峻,是廬山勝景之一。李白曾在此地筑舍讀書。
⑵金芙蓉:蓮花的美稱?!稑犯娂で迳糖o一·子夜歌四十》:“玉藕金芙蓉,無稱我蓮子?!?div style="height:15px;">
⑶九江:長江自江西九江而分九派,故稱。九江在廬山北面。秀色:優(yōu)美的景色。南朝宋王僧達(dá)《答顏延年》詩:“麥壟多秀色,楊園流好音?!睌埥Y(jié):采集、收取。明文徵明《賦得廬山送盧師陳》:“秀色從來堪攬結(jié),壯游還待發(fā)文章?!?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