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nèi)ツ睦锪?/p>
柳河縣長青小學 楊麗娟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對比的方法,觀察物質(zhì)放入水中的變化情況。
2.能用放大鏡觀察較小的物體。
3.能用攪拌的方法讓水中的物體充分混合。
4.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xiàn)象,知道可以利用這種變化為生活服務。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些物體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體很難溶解。
難點:通過對比的方法,觀察物體放入水中的變化情況。
【器材準備】
為學生準備:3個裝水的透明杯子、3個小玻璃盒、放大鏡、攪拌棒、小勺、食鹽、紅糖(塊狀)、小石子、學生活動手冊等
教師準備:學生實驗材料一套、班級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聚焦問題
1.問題導入。
(1)上節(jié)課我們大家一起認識了水,誰還記得水都有哪些特征?
(2)生活中我們離不開水,誰能說一說水有什么用處?(學生自由發(fā)言)
(3)水還有一個本領,可以加很多東西進去。(學生看大屏幕)(課件展示一些生動的溶解現(xiàn)象)
2.如果我們把食鹽、紅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會發(fā)生變化嗎?會發(fā)生什么變化?食鹽、紅糖或小石子會發(fā)生變化嗎
3.回顧學過的觀察方法。學生匯報教師演示課件
二、學習新課,探究發(fā)現(xiàn)
1.描述并記錄現(xiàn)象。
(1)師:老師為每一組都準備了這三樣物品,請你們認真仔細地觀察它們分別是什么樣子的?教師指導放大鏡的使用方法。
(2)小組成員分頭觀察,交流匯報。(課件演示)
(3)師:要想看到它們放入水中是什么樣子的?
(4)教師演示怎樣放入鹽。
(5)學生分組研討,拿出實驗方案,教師加以指導。
指導要點:①使學生明確要用小勺來取物質(zhì),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靜靜地觀察這些物質(zhì)進入水中的情況,并與物質(zhì)之前的狀況進行對比;②提醒學生不能晃動水杯;③在物質(zhì)進入水中一段時間后,用攪拌棒充分攪拌,讓物質(zhì)與水充分混合;④攪拌停止后,再次觀察、對比物質(zhì)的變化情況、混合液的情況以及杯底的情況。
同時,教師還要提示學生將觀察結(jié)果及時記錄在活動手冊中。可以用文字表達,也可以通過圖畫來表示。要特別強調(diào)沒有變化與有變化同樣重要,所有觀察結(jié)果都要記錄下來。
(6)學生小組實驗觀察并做好記錄。
(7)教師巡視和指導。
(8)研討交流,達成共識。
(9)教師講解溶解的概念。
2.學生做紅糖和小石子的實驗
(1)把紅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觀察到了什么現(xiàn)象?
(2)學生匯報紅糖溶解的現(xiàn)象
(3)鹽、紅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嗎?
引導學生在說出自己判斷結(jié)果的同時,說出支持自己觀點的理由(結(jié)合生活中的經(jīng)驗和實驗現(xiàn)象來說明)。鹽放入水中后,鹽水是咸的,說明鹽還在水中,只是看不見,紅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顏色的、甜的,說明糖還在水中,只是看不見(課堂上不允許學生品嘗,學生歸納的“咸”和“甜”是基于生活經(jīng)驗)。
3.匯報小石子溶解的現(xiàn)象
三、課堂小結(jié)、擴展延伸
1.通過我們的研究你有哪些收獲?誰愿意來談一談?
2.課堂伊始,大家說倆人很多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質(zhì),現(xiàn)在再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會溶解在水里?哪些不會溶解?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用學到的方法試一試,下一堂課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