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含宿雨柳帶煙,花落鶯歌山客眠
——王維《田園樂七首》品讀
中條山客
《田園樂》是由七首比較少見的六言絕句構(gòu)成的組詩,是先生退居輞川別墅與大自然親近樂趣的自然流露,也題作“輞川六言”。
從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王維先生開始經(jīng)營藍(lán)田輞川別業(yè),到乾元元年(758年)向朝廷申請施莊為寺,王維先生在輞川別業(yè)度過了他人生中最為愉悅的十四年。
藍(lán)田輞川雖然地偏遠(yuǎn)而幽靜,往來少而交深,心寂靜而奉佛,荷鋤薅草,澆水灌田,怡然自樂。“晚知清凈理,日與人群疏”,“籍草飯松屑,焚香看道書。燃燈晝欲盡,鳴磬夜方初。一悟寂為樂,此生閑有余”(王維《飯覆盆山僧》)。在這里,王維僅僅與少數(shù)幾位朋友泛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王維先生非常享受這佛家的寂靜之樂,“山中習(xí)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可以講,《輞川六言》是先生空靈靜謐、田園佛樂的代表作。
輞川六言有兩個顯著特點,其一是繪形繪色,詩中有畫,構(gòu)圖完美。讀之先見其畫,后會其意。渾然天成,了無雕琢印跡。二是對仗工致,音韻鏗鏘。六言絕句比較少見,但是它的節(jié)奏感很強(qiáng)烈,其平仄轉(zhuǎn)換皆以音節(jié)為準(zhǔn)。
六言絕句正格多為二、四分,每句各兩節(jié)拍,押平聲韻,仄起(首句不入韻)。也有用三、三分法,這種三、三分法在六言古語(尤其是在四六駢文)中較多見,若用三、三分法,則兩句須用一樣的分法。
人們多以仄起交替格為正格。其格律為:起句“中仄平平仄仄(或:中仄仄平平仄)”;第二句“中平中仄平平。(韻)”;第三句“中仄平平仄仄(或:中仄仄平平仄)”;尾句“中平中仄平平(韻)”。王維先生的《輞川六言》基本上都是仄起交替格。
桃含宿雨柳帶煙,花落鶯啼山客眠。品酒泉邊歌依松,晨摘露葵晚舂粱。悠哉!閑哉!樂哉!
下面,讓我們在音韻鏗鏘的美樂中品讀這一千多年前美妙的樂章。
【其一】
厭見千門萬戶,經(jīng)過北里南鄰。官府鳴珂有底,崆峒散發(fā)何人。
【今譯】
厭惡看見高堂深院里的官府人家,膩煩經(jīng)常出入北里南鄰上流社會。追名逐利者常常出入官府,而在名山大川中散發(fā)隱居者是些什么人呢?
【其二】
再見封侯萬戶,立談賜璧一雙。詎勝耦耕南畝,何如高臥東窗。
【今譯】
投機(jī)者有人很快就能夠封侯萬戶,鉆營者在交談之際時就能得到高貴的賞賜。這怎么能比得上歸隱躬耕南畝,他們怎能知道高臥東窗的閑適愜意?
【其三】
采菱渡頭風(fēng)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樹壇邊漁父,桃花源里人家。
【今譯】
采菱泛舟體驗渡頭疾風(fēng)正吹,拄著拐杖到樹林西面看夕陽西斜。我就是那杏樹壇邊得魚忘筌的漁父呀,也就是住在桃源仙境的人家。
【其四】
萋萋春草秋綠,落落長松夏寒。牛羊自歸村巷,童稚不識衣冠。
【今譯】
茂盛的春草在秋天還呈現(xiàn)出生機(jī)勃勃的綠色,高大挺直的松樹在夏季的樹蔭特別涼爽。牛羊無需人們?nèi)ヲ?qū)趕,自己會回到村里的小巷子;孩子們天真爛漫自顧自地玩耍,管你是達(dá)官還是顯貴!
【其五】
山下孤煙遠(yuǎn)村,天邊獨樹高原。一瓢顏回陋巷,五柳先生對門。
【今譯】
遠(yuǎn)處的山邊橫臥著一個寂靜的小村莊,綠樹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翹起,不時升起一縷裊裊的炊煙。像顏回那樣簞食瓢飲生活在簡陋、艱苦的環(huán)境中,與陶潛陶淵明那樣與世無爭的高士為鄰。
【其六】
桃紅復(fù)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今譯】
粉紅色的桃花還含著昨夜的雨滴,碧綠的柳絲更帶著淡淡的晨煙。院中花瓣飄落童仆還沒有打掃,黃鶯婉轉(zhuǎn)歌唱,休閑的山客猶自酣然睡眠。
【其七】
酌酒會臨泉水,抱琴好倚長松。南園露葵朝折,東谷黃粱夜舂。
【今譯】
喝酒品釀要選擇風(fēng)光秀麗的山泉湖邊,抱琴長歌喜歡倚靠在高大的松樹旁。早上到南邊菜園采摘露葵,晚上到東邊谷倉舂搗黃粱。
2021年9月19日星期天,上陽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