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椒藶黃丸
漢·張仲景《金匱要略方論》
防己 椒目 葶藶熬 大黃各一兩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主治】病痰飲,水走腸間,腹?jié)M腸鳴,口舌干燥,小便不利,大便秘結(jié),或見身體浮腫,脈弦滑而有力。
【方論選萃】
明·趙以德:肺與大腸合為表里。肺本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今不輸膀胱,僅從其合,積于腸間。水積則金氣不宣,膹郁成熱為腹?jié)M
,津液遂不上行,以成口燥舌干。用防己、椒目、葶藶,皆能利水行積聚結(jié)氣,而葶藶尤能利小腸。然腸胃受水谷之氣,若邪實(shí)腹?jié)M者,
非輕劑所能治,必加大黃以瀉之(《金匱玉函經(jīng)二注》)。
明·徐彬:中脘以下曰腹,腹?jié)M自不得責(zé)上焦??谏嘣谏希辖篃o病,何以干燥·則知腹?jié)M為大腸病,口舌干燥乃水氣傷陰,大腸主
津液,陰傷而津液不得上達(dá),口舌乃干燥矣,故曰此腸間有水氣。藥用防己,不言木,漢防己也。腸間為下焦,下焦血主之,漢防己瀉血
中濕熱,而利大腸之氣。椒目椒之核也,椒性善下,而核尤能利水。葶藶泄氣閉而逐水,大黃泄血閉而下熱,故主之。若口中有津液,是
大腸之陰不為飲傷,故陰津不亡,而胃家之津反為壅熱所耗,故渴乃熱在胃,為實(shí)邪,故加芒硝急下之以救胃耳。先服一小丸起,尤巧,
所謂峻藥緩用也(《金匱要略論注》)。
清·程林:此水氣在小腸也,防已、椒目導(dǎo)飲于前,清者得從小便而出;大黃、葶藶推飲于后,濁者得從大便而下也。此前后分消,
則脹滿減而水飲行,脾氣轉(zhuǎn)而津液生矣。若渴,則甚于口舌干燥,加芒硝佐諸藥以下腹?jié)M,而救脾土(《金匱要略直解》)。
清·尤在涇:水既聚于下,則無復(fù)潤于上,是以腸間有水氣而口舌反干燥也。后雖有水飲之入,祗足以益下趨之勢,口燥不除,而腹
滿益甚矣。防己療水濕,利大小便;椒目治腹?jié)M,去十二種水氣;葶藶、大黃泄以去其閉也??收?,知胃熱甚,故加芒硝。經(jīng)云:熱淫于
內(nèi),治以咸寒也(《金匱要略心典》)。
清·吳謙等:心下有痰飲,喉間有漉漉聲,腸間有水氣,腸中有瀝瀝聲者,用苓桂術(shù)甘湯,即溫藥和之之法也。若更腹?jié)M,則水結(jié)實(shí)
矣;口干舌燥,則水不化矣。故以防己、椒目、葶藶、大黃前后分攻水結(jié),水結(jié)開豁,則腹?jié)M可除;水化津生,則口燥可滋。小服而頻,
示緩治之意。稍增者,稍稍增服之??谥杏薪蛞嚎收?,乃飲渴也。加芒硝者,以峻藥力耳(《醫(yī)宗金鑒·訂正金匱要略注》)。
【近代驗(yàn)證】
例一 張文禮治急性腎炎、尿毒證案(選自《新中醫(yī)》1985年第1期)
李某某,女,25歲,農(nóng)民,已婚。
因浮腫、尿少,頭痛頭暈,嘔惡,嗜睡五日,請余診治。
患者三周前感冒,發(fā)熱惡寒,咽喉疼痛,三日后眼瞼浮腫鮮澤,隨之全身浮腫,按之如泥,腰痠困疼痛,胸悶腹脹,納差,經(jīng)中西藥
治療罔效?,F(xiàn)癥:頭痛頭暈,低熱,嗜睡,嘔惡欲吐,納呆腹脹,腰痠困,溲少色赤,每日尿量500~700毫升左右,大便三日未解,下肢
高度浮腫,面色晦腫,舌質(zhì)淡紅胖、苔白黃膩,脈沉弦滑。查體溫37.2℃,血壓160/96毫米汞柱,尿常規(guī):蛋白(+++),紅細(xì)胞15~
20,顆粒管型(++)。血液生化,尿素氮68毫克%,肌酐5.6毫克%,二氧化碳結(jié)合力38.1容積%。西醫(yī)診斷:急性腎炎、尿毒癥。治療
經(jīng)過:靜滴葡萄糖、維生素、碳酸氫鈉,肌注青、鏈霉素、速尿等,不效。請張老診治,辨為水濕蘊(yùn)久生毒,毒邪彌漫三焦,治當(dāng)逐水通
利。仍用西藥支持治療。中藥處方:
防己、葶藶子各12克 大黃(后下)15克 白茅根、車前子各30克 川椒目、生甘草各6克
濃煎,分次頻服。另加針刺人中、神門,醒神清腦;艾灸神闕、涌泉,溫陽通便。
二診:服用上方三劑后,大便通暢,日2~3次,尿量增加,每日800~1000毫升左右,嘔惡亦平,頭痛眩暈始減,神志略清,稍能進(jìn)飲
食,身倦乏力,效不更方,續(xù)進(jìn)三劑,水煎服,針灸同上去人中穴。
三診:大便日3~4次,呈稀軟便,尿量增加,納食稍增,頭暈頭痛悉除,神志清醒,浮腫始減,上方減大黃為9克,續(xù)進(jìn)三劑。停用針
灸。
四診:浮腫減退,納食增加,腰痠疼痛均減,查血壓120/80毫米汞柱,尿常規(guī):蛋白(++),紅細(xì)胞偶見,顆粒管型(0~1),尿
素氮降至20毫克%,肌酐1.7毫克%。改用下方:
生黃芪30克 防已18克 云茯苓12克 澤瀉、丹皮各9克 生地黃、白茅根各20克 杜仲15克 甘草6克
十劑,水煎服。
五診:浮腫全消,腰痠困痛除,飲食、大便正常,仍感乏力,乃告愈出院。出院后仍用上方服用十五劑,復(fù)查血尿常規(guī)正常,隨訪二
年健康,參加體力勞動。
例二 張文禮治肝硬化腹水、肝昏迷案(選自《新中醫(yī)》1985年第1期)
王某某,男,56歲,1981年5月3日入院。
患者于三年前因患急性黃疸型肝炎,住某醫(yī)院治療半年,好轉(zhuǎn)出院。出院后繼續(xù)中西醫(yī)治療,病終不愈,漸致腹脹痞滿,兩脅脹痛,
下肢浮腫,住某醫(yī)院,診為肝硬化腹水。三月前上癥加劇,面色晦黃,腹大如鼓,移動性濁音明顯,氣喘不能平臥,下肢凹陷性浮腫,陰
囊腫大,厭食納呆,三日未大便,尿少色赤,形體消瘦,神?;杷?,夜晚躁擾,譫語。舌胖大有齒痕,脈沉弦滑。檢查:胸背見蜘蛛痣,
腹圍98厘米。食道造影:食道靜脈曲張。超聲波診斷:肝肋下5厘米,脾肋下4厘米。肝功:麝濁28單位,黃疸指數(shù)12單位,轉(zhuǎn)氨酶500單位
。血液生化:尿素氮62毫克%,二氧化碳結(jié)合力37容積%,白蛋白2.8%,球蛋白3.9%。西醫(yī)診斷:肝硬化腹水、肝昏迷。治療經(jīng)過:西
藥靜滴葡萄糖、谷氨酸鈉、碳酸氫鈉、維生素C等,未見好轉(zhuǎn),請張老診治。診為腹脹,辨為痰瘀水互結(jié),邪毒蘊(yùn)阻,急當(dāng)通便瀉濁,利尿
解毒。處方:
防已、葶藶子各12克 川椒目6克 大黃15克(后下) 芒硝10克(沖)
三劑,水煎服。同時(shí)服用安宮牛黃丸,一日兩丸。針灸人中、神門、涌泉。
二診:服用上方,喘息始減,大便日3~4次,呈軟稀便。尿量增多,神情略振,續(xù)上方三劑,停用針灸。
三診:腹脹減輕,浮腫消退,胃納略增,大便每日2~3次,上方減芒硝加丹參30克,生黃芪40克,莪術(shù)、三棱各12克,6劑。
四診:病情好轉(zhuǎn),再服用上方六劑。
五診:飲食增加,精神已振,大便每日1~2次,浮腫退凈,腹圍60厘米,改用下方:黃芪、茵陳各30克,防已15克,茯苓12克,葶藶
子、大黃、莪術(shù)、三棱、炙甘草各9克,麥冬12克,丹參25克,服20劑后復(fù)查血常規(guī)正常,肝功:黃疸指數(shù)6單位,麝濁5單位,轉(zhuǎn)氨酶70單
位,尿素氮16毫克%。
例三 張文禮治心包炎、心包積液案(選自《新中醫(yī)》1985年第1期)
王某某,男,16歲。
十天前,感受風(fēng)溫之邪,始發(fā)熱惡風(fēng)寒,汗出,周身不適,身倦乏力,納呆,咳嗽胸悶,服用感冒藥三天未見好轉(zhuǎn)。近日來,胸悶胸
痛,氣短心悸,咳喘,大便二日未解,小便少而赤。心電圖診斷:心包炎。而住院治療,經(jīng)用抗菌素治療,未見好轉(zhuǎn)?,F(xiàn)癥:胸悶胸痛,
心慌氣短,咳喘,腹脹滿,有移動性濁音,下肢浮腫,頸靜脈怒張。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正常,血沉60毫米/小時(shí),超聲波報(bào)告:心包積液。舌質(zhì)
紅苔厚,脈弦滑。證屬痰濕阻滯于內(nèi),胸陽不宣,治當(dāng)豁痰通陽。用已椒藶黃湯和栝蔞薤白半夏湯加減:
防已、栝蔞、葶藶子各15克 川椒3克 厚樸、炙甘草、大黃各9克 薤白12克 大棗3枚引
三劑,水煎服。
二診:胸悶胸痛減,氣短心悸好轉(zhuǎn),腹?jié)M腹脹減輕,大便每日2~3次,尿量增多,舌脈同前。上方加減服12劑,諸癥消失,復(fù)查血尿
常規(guī)正常,血沉降至11毫米/小時(shí),心電圖、超聲波未見異常。再用炙甘草湯和栝蔞薤白半夏湯調(diào)理,服20劑,乃告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