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患者初病的時候,證見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苔白,口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中氣悶,不思飲食,午后身熱,好象陰虛潮熱,病勢纏綿,病程較長,難以短期治愈。這種病稱為濕溫。濕溫初起治療時如誤用辛溫發(fā)汗就會出現(xiàn)神志昏蒙,聽覺失靈,甚至雙目緊閉,不愿講話。如誤用苦寒攻下,就會導致大便泄下不止。如誤用滋潤藥,就會導致病邪深入,更不易外解。無論是病在長夏、深秋或冬季,治法相同,都可用三仁湯。濕溫初起,頭痛惡寒,身體沉重疼痛,與傷寒太陽表證相似,但濕溫脈弦濡,則不是傷寒太陽之脈。舌苔白,口不渴,面色淡黃,這與傷暑后以熱為主的癥狀不同。胸中氣悶,不覺饑餓,這是濕阻清陽,氣失宣降的緣故。濕為陰邪,旺于陰分,午后屬陰,故濕重的病人,象陰虛潮熱的病人一樣,發(fā)熱在午后加重。濕熱是逐漸形成的,邪多產生于氣候炎熱,雨濕較多的長夏季節(jié),濕性粘滯凝滯,不象寒邪致病,一用汗法病邪就可清除,也不象溫熱為病,一用寒涼的藥物病邪即可消退,所以很難迅速治愈。一般醫(yī)生不知道這些特性是濕溫病引起的,遇見頭痛惡寒,身體沉重疼痛,就認為是傷寒太陽證,而用辛溫發(fā)汗的方法治療,發(fā)汗不僅會耗傷心陽,濕邪還會隨同辛溫發(fā)表藥蒸騰上升,蒙蔽心竅,出現(xiàn)神志昏蒙,上蒙頭面部清竅導致耳聾、目閉、不愿講話。遇見胸腹脹滿,不知饑餓,就認為是胃腸積滯,而用苦寒攻下,誤用下法,不僅會損傷津液,還會抑制脾陽,致脾虛下陷,大便泄瀉不止。遇見午后發(fā)熱,就認為是陰虛潮熱,而用柔潤滋陰的藥物治療。濕是陰邪,其性粘膩,再用柔潤的陰藥,二陰相合,同氣相求,使病邪更加錮結不解。濕溫病初起只有用三仁湯,宣開上焦的肺氣,氣行則水行,氣化則濕才能化。濕是一種具有彌漫性質的病邪,本來無形,如果用重濁滋膩的藥物治療,則愈治愈壞。伏暑和濕溫,我家鄉(xiāng)的醫(yī)生稱其為“秋呆子病”,他們都用陶節(jié)庵《傷寒六書》中的方法治療。也不知道這些醫(yī)生是從什么地方學來的,醫(yī)生呆笨反稱病為“秋呆子”,這不是很冤枉嗎
另外,濕溫病與其它溫病比較,病勢雖然緩和一些,但病情實際更重。本病上焦證少見,病勢也不很明顯,中焦證最多,詳細內容見中焦篇。這是因為濕為陰邪,應該在中焦篇中尋求辨治。
三仁湯方
杏仁五錢飛滑石六錢白通草二錢白蔻仁二錢竹葉二錢厚樸二錢生薏仁六錢半夏五錢上藥加入甘瀾水八碗,煎煮后取藥汁三碗,每次服一碗,每日三次。四十四、濕溫病濕熱之邪蒙蔽心包,證見神志昏蒙,四肢逆冷,用清宮湯去蓮子心、麥冬,加銀花、赤小豆皮,煎汁,送服至寶丹,或者紫雪丹。濕熱病邪滯阻經絡,往往引起身痛發(fā)熱,一般醫(yī)生誤認為是傷寒太陽表證,而用辛溫發(fā)汗的方法治療,于是形成這種證型。張仲景說,體內有濕邪的病人,忌用發(fā)汗,否則就會引起痙病。濕與熱相合,循著經脈,深入到心包絡;所以仍然用清宮湯清泄心包絡中的熱邪,增加銀花、赤小豆皮,清濕中之熱,這兩味藥又能直入手厥陰心包。神志昏蒙,一定要用至寶丹去穢濁之邪,才能恢復神志。假如沒有至寶丹,也可用紫雪丹代替。
清宮湯去蓮心麥冬加銀花赤小豆皮方
犀角一錢連翹心三錢玄參心二錢竹葉心二錢銀花二錢赤小豆三錢
至寶丹、紫雪丹方(并見前)
四十五、濕溫病,出現(xiàn)喉間不利,吞咽困難,咽部疼痛等證。用銀翹馬勃散治療。肺主氣,濕溫病因肺氣不化,濕熱郁遏,手少陰心經與足少陽膽經邪熱俱盛。肺金受邪不能平抑肝木,肝木反挾心火上灼肺金。喉為肺的門戶,肺氣閉則喉阻,如肺氣閉結影響血分,就會感到喉痛。這種病用清輕宣開的藥物治療,即可奏效。
銀翹馬勃散方(辛涼微苦法)
連翹一兩牛蒡子六錢銀花五錢射干三錢馬勃二錢上藥搗為細末,按銀翹散的服法用藥。喉不痛,但梗阻明顯,加滑石六錢,桔梗五錢,蘆根五錢。四十六、太陰濕溫,濕熱困于上焦氣分,導致噦,民間稱為呃逆,用宣痹湯治療。上焦清陽郁閉積滿,也能出現(xiàn)呃逆,治法宜用輕宣肺痹為主。
宣痹湯(苦辛通法)
枇杷葉(去毛)二錢郁金一錢五分射干一錢白通草一錢香豆豉一錢五分上藥加水五杯,煎煮后取藥汁二杯,分二次服。四十七、太陰濕溫,出現(xiàn)呼吸急促,用千金葦莖湯加杏仁、滑石治療。《金匱要略》中說,喘證的病位在上焦,它的表現(xiàn)是呼吸急促。太陰濕溫,由于脾濕不化,釀生為痰,上壅于肺,則喘息不止,不得安寧,當用千金葦莖湯輕宣肺氣,加杏仁、滑石利竅,并祛除熱飲。假如是寒飲引起的喘咳,應該按痰飲的方法治療,不屬本條討論的范圍。
千金葦莖湯加滑石杏仁湯(辛淡法)
葦莖五錢薏苡仁五錢桃仁二錢冬瓜仁二錢滑石三錢杏仁三錢上藥加水八杯,煎煮后取藥汁三杯,分三次服。四十八、《金匱要略》中說,太陽中暍,癥見身體發(fā)熱疼痛嚴重,脈象微弱,這是因為夏季過多接觸了冷水,水濕停滯在皮肉之間所致,用一物瓜蒂湯治療。這是熱輕濕重,陽氣被郁所引起的病癥。用瓜蒂涌吐病邪,暑濕都可清解,陽氣也能恢復運行。
一物瓜蒂湯方
瓜蒂二十個上藥搗碎,加逆流水八杯,煎煮后取藥汁三杯。先服一杯,不吐再服,吐后停服。體質虛的病人加參蘆三錢。四十九、寒濕損傷陽氣,病人形體怕冷,脈緩,舌質淡,舌苔白滑,口不渴,周身經脈拘攣不能伸展,可用桂枝姜附湯治療。這里講寒濕是為了與濕溫比較。寒濕是傷及表陽,滯阻經絡的病證,《金匱要略》中論述得十分詳盡,這里就不再全面介紹了。只選錄葉天士醫(yī)案中一條,來強調寒濕與濕溫這兩種病是不可混淆的。寒濕病出現(xiàn)形體怕冷,舌苔白,口不渴,而且經脈拘急不能伸展,全部都是寒證,所以用干姜、附子溫中散寒,白術燥濕,桂枝溫經通表陽。
桂枝姜附湯(苦辛熱法)
桂枝六錢干姜三錢白術(生)三錢熟附子三錢上藥加水五杯,煎煮后取藥汁二杯,藥渣再煎汁一杯服用。
名醫(yī)竇默治瘴瘧不用藥治療,只需用飲食調理。溫瘧
五十、病人周身骨節(jié)疼痛,心煩不寧,時時作嘔,脈象平和,只發(fā)熱不怕冷,這種病稱為溫瘧,用白虎加桂枝湯治療。陰氣先傷,內熱熾盛,因此單純發(fā)熱而不感惡寒,邪熱常消灼人體的肌肉,溫瘧也屬于溫病的范圍,這種病與伏暑相似。二者容易混淆,將溫瘧列在此處,以便進行對比。此病為何用白虎加桂枝湯進行治療呢
這是因白虎湯能清肺保津,清泄陽明邪熱的作用很強,使人體的肌肉不被邪熱消灼。用桂枝能引邪外出,作引經藥,同時熱邪用熱藥也是一種反佐的治法?!秲冉洝氛f,用奇方治不好,就用偶方治療,用偶方治不好,就根據病氣所屬用反佐的方法,順其病情治療。這里就是用的這種治法,這又稱為復方。
白虎加桂枝湯方(辛涼苦甘復辛溫法)
知母六錢生石膏一兩六錢粳米一合桂枝木三錢炙甘草二錢上藥加水八碗,煎煮后取藥汁三碗。先服一碗,得汗就表明有效,無效再服,起了效果仍要服一劑,中病即止。五十一、只發(fā)熱不惡寒,或者發(fā)熱重,惡寒輕,舌干,口渴,這也是陰液先傷,內熱熾盛,這種疾病稱為瘴瘧,用五汁飲治療。張仲景在瘴瘧條中說,治瘴瘧只需用飲食調理,未列出治病的方劑,這么重的病,卻不用藥治療,只提出飲食調理,可見他十分重視胃氣。陽明在臟象中稱為陽土,在運氣中屬燥金。本病的病機為陰虛陽亢,用滋陰法是不容質疑的。重視胃氣,用養(yǎng)胃陰的方法,也是沒有疑問的。制約陽土燥金的偏勝,平抑亢盛的陽氣,不用甘寒柔潤的藥物能用什么藥呢
這是喻嘉言活用甘寒的觀點。他高超的見識,沒有人能與之相比。葉天士贊同他的看法,后世醫(yī)家也都應該遵循。
五汁飲(方見前)
〔加減法〕五汁飲是甘寒養(yǎng)胃陰的方劑。若要清表熱,就要加竹葉、連翹;若要清陽明邪熱,又要保肺金,則加知母;若想救陰血,則加生地、玄參;欲宣通肺氣,就加杏仁;欲宣暢三焦氣機,就加滑石。五十二、瘧疾發(fā)作時,舌苔白,口渴喜飲,咳嗽不止,惡寒先從背部開始,這種病是由伏暑引起的,稱為肺瘧,用杏仁湯治療。肺瘧是瘧疾中最輕的一種。肺瘧雖說容易治療,但稍有延誤,病情就會加重,最忌用治瘧的常用方劑小柴胡湯治療。大概是肺距離半表半里的界限還遠,不可提前采用,引邪深入。所以用杏仁湯輕宣肺氣,不使病邪聚結,則諸癥可愈。
杏仁湯方(苦辛寒法)
杏仁三錢黃芩一錢五分連翹一錢五分滑石三錢桑葉一錢五分茯苓塊三錢白蔻皮八分梨皮二錢上藥加水三杯,煎煮后取藥汁二杯,一日服兩次。五十三、病人高熱神昏,甚至發(fā)狂,譫語煩渴,舌質紅,舌苔中間黃,脈弱而數(shù),這種病稱為心瘧,用加減銀翹散治療。兼有穢濁,舌苔濁膩,口中氣味大的,用安宮牛黃丸治療。雖然稱為心瘧,其實心末受邪,心一旦受邪就會死亡。此證是瘧邪開始在肺,逆?zhèn)餍陌j。病情輕淺時,用加減銀翹散,以清肺與膈中的邪熱,引導瘧邪外出。病情較重的,瘧邪內閉心包絡,就會出現(xiàn)閉證或脫證的危險,用安宮牛黃丸清泄心包邪熱,以安心神。
加減銀翹散方(辛涼兼芳香法)
連翹十分銀花八分玄參五分麥冬五分(不去心)犀角五分竹葉三分上藥共研為粗末,每次取五錢,加水煎煮去藥渣,加上荷葉汁二、三茶匙,每日服三次。
安宮牛黃丸方(見前)
名醫(yī)傅青主凡是苦寒降火的藥物,一概禁用。秋燥
五十四、秋天感受燥熱病邪,病人右手脈數(shù)大,這是燥傷手太陰氣分,用桑杏湯治療。前人有一種觀點,認為六氣之中,唯有燥邪不會致病,實際不是這樣。大概是《內經》中缺有秋感于燥這條,才有這樣說法。在陽明司天的年份,難道沒有燥金的病變
一般來說,春秋二季的氣候較夏之炎熱,冬之嚴寒要平和一些。春秋的疾病,多由冬季感寒,夏季感暑濕而發(fā)伏氣溫病多見,由當令之氣引起的疾病少見。由伏氣引起的疾病較重,由當令之氣引起的疾病較輕。由秋季的燥熱引起的燥證,初起病位在肺衛(wèi),所以用桑杏湯清氣分的燥熱之邪。
桑杏湯方(辛涼法)
桑葉一錢杏仁一錢五分沙參二錢象貝一錢香豉一錢梔子皮一錢梨皮一錢上藥加水二杯,煎煮后取藥汁一杯,一次服完。病情重的,再煎煮一劑。(以上都是一些質地輕揚的藥物,不宜重復煎煮,重復煎煮后,芳香之氣散發(fā),藥汁變得濃重而入中焦。另外,一次煮成三杯,其中二、三杯藥汁,也比一杯藥汁的氣味要輕)。五十五、感受了燥熱病邪,引起咳嗽,可用桑菊飲治療。桑菊飲也是治療燥邪在肺衛(wèi)的輕劑。
桑菊飲方(見前)
五十六、燥熱耗傷了肺胃的陰液,或發(fā)熱,或咳嗽,都可用沙參麥冬湯治療。
沙參麥冬湯(甘寒法)
沙參三錢玉竹二錢生甘草一錢冬桑葉一錢五分麥冬三錢生扁豆一錢五分花粉一錢五分上藥加水五杯,煎煮后取藥汁二杯,每日分二次服。長期發(fā)熱,咳嗽不止的病人,加地骨皮三錢。五十七、燥熱化火,上干頭面清竅,導致清竅不利,用翹荷湯治療。清竅是指頭、面部,眼、耳、口、鼻等孔竅,是清氣出入的地方。清竅不利,可出現(xiàn)雙耳鳴響,兩目紅赤,牙齦腫脹,咽喉腫痛等癥狀。翹荷湯也是清泄上焦氣分燥熱的方劑。
翹荷湯方(辛涼法)
薄荷一錢五分連翹一錢五分生甘草一錢黑梔皮一錢五分桔梗二錢綠豆皮二錢上藥加水二杯,煎煮后取藥汁一杯,一次服完。一日服二劑,病重的一日服三劑?!布訙p法〕如有耳鳴,宜加羚羊角、苦丁茶;如雙目紅赤,宜加鮮菊花、苦丁茶、夏枯草;如咽喉疼痛,宜加牛蒡子、黃芩。五十八、凡是因燥熱引起的氣滯積郁,肢體痿軟,喘息嘔吐,可用喻嘉言的清燥救肺湯治療。喻嘉言說:《內經》中講,凡是氣病而發(fā)生胸腹?jié)M悶,郁積等都屬于肺的病變,實際是指肺的燥熱證。從古至今治氣郁的方劑,都是用辛溫芳香行氣的藥物,沒有一首方劑是治肺燥的。《內經》中又說,凡是足痿喘逆嘔吐都屬于上焦的病變,具體來說也是肺燥的原因。古往今來治療痿證和嘔吐,都主張治陽明,喘證才治肺。這樣就把嘔吐和痿證歸于中、下焦,只有喘才歸上焦。在治足痿、嘔吐、喘逆成千上萬的方劑中,也沒有一首方劑是治療肺的燥熱的。即使說喘證要治上焦肺,具體的方法不是宣表,就是通下,或行氣清熱,偶然有一二首方劑是潤燥的,也不能切中要害??偠灾秲冉洝分嘘P于六氣的論述,對秋傷于燥氣,有遺漏和失誤的地方,把長夏的濕記作是秋天的燥。后人又不敢糾正這些錯誤的觀點,因此把秋燥一氣置之不理,即使有人明知要用潤燥的方法,仍用藥夾雜,象用帶著繩子的箭射鳥,偶然有所收獲,但毫無法度,不能清楚地教會別人?,F(xiàn)在我擬定這首方劑,命名為清燥救肺湯,以調理胃氣為主,因土能生金,其中的天門冬雖能保養(yǎng)肺陰,但味苦而且粘膩,以免傷胃生痰,所以不用。其中的知母能滋腎水,清肺金,也是因為苦而不用。凡是苦寒降火的藥物,一概禁用。肺金已到干燥的程度,所存的陰液已是很少,假如再用苦寒的藥物清肺熱,傷了胃氣,病人還有生還的希望嗎
我按這些道理進行加減化裁,用滋陰潤肺的方法治療肺燥或由肺燥引起的其它病證,就象用水救火一樣,頻繁使用,就會取得好的效果。
清燥救肺湯方(辛涼甘潤法)
石膏二錢五分甘草一錢霜桑葉三錢人參七分杏仁(泥)七分胡麻仁(炒研)一錢阿膠八分麥冬(不去心)二錢枇杷葉(去凈毛,炙)六分上藥加水一碗,煎煮后取藥汁六分,分二三次乘熱服。如咳痰較多加貝母、瓜蒂;如陰血不足加生地黃;如高熱加犀角、羚羊角,或加牛黃。燥氣長期伏于下焦不散,非用溫通絡脈之法治療不可。補秋燥勝氣論
前面論述的秋燥方論,都是介紹燥的復氣和標氣。燥邪按五行歸類屬金,能克木。木能生火,少陽相火是木之子,火氣來報復金,臨床上出現(xiàn)燥熱和干燥的證候。另外,《靈樞》中說,丙丁是手太陽與手少陽合明,辰已是足太陽與足少陽合明,陽明主燥是標陽。前人說燥氣能化火,《內經》說,燥金之下,火氣承之,都說的是溫燥。古代的醫(yī)書中,沒有秋燥的病名。到近代喻嘉言才補充了燥氣論,制定了甘潤微寒之劑治療秋燥的方法。葉天士也有燥氣化火的論述,并制定了辛涼甘潤的治法。這一治法就是《素問》論述的“燥化于天,熱反勝之,治以辛涼,佐以苦甘”的治法。我沿襲前人的觀點,前面只討論燥證復氣致病的情況。書已寫成,才發(fā)現(xiàn)與《內經》“燥淫所勝”的論述不符,所以又在雜說篇中,特地增加了“燥氣論”一文,詳細地討論了正化、對化、勝氣、復氣等。其中對干燥病勝氣表現(xiàn)在三焦的病證,沒有立方,這是不完整的,內心感到不安。后來我讀到沈目南《醫(yī)征》中的“秋燥篇”,其內容廣泛而且正確,于是收集記錄在后面。其中不夠完整正確的地方,又詳盡地進行辨析,并特地在后面補充燥病勝氣為病的治法。關于勝氣和復氣,正化和對化,從本從標的理論,近代的醫(yī)生多不認真地探求,作注釋的醫(yī)家,也不深入地考究。如張仲景《傷寒論》中的麻黃、桂枝、干姜、附子等,是治寒的勝氣,寒的正化,寒的本病的藥物。白虎湯,承氣湯是治寒的復氣,寒的對化,寒的標病的方劑。其余的邪氣都可按這一規(guī)律類推。(太陽病的本病為寒,標病為熱,對化是火,寒水太過必克火?!秲冉洝氛f,太陽司天的年份,心病多??傊?,病在心,心火受病一定會克伐肺金。白虎湯就是用來拯救肺金的。肺金受病,則肺氣不通,痰飲停滯,其復氣將反侮脾土,土性壅塞,反過來克伐腎水。承氣湯是用來清泄肺金與脾土而補救腎火的,《內經》又說,寒邪太盛,用咸味藥物泄熱。古往今來注釋《內經》的人,只知隨文釋義,《內經》用這種治法的道理,仍然沒有說清楚。本文不能全面注釋傷寒,只是舉一個例子,聰明的人掌握了這種方法,再熟讀《內經》,其余的問題也就能迎刃而解了。能解釋傷寒,對本篇的內容,自然不會感到困難。由此類推,六氣為病都應這樣理解。)沈目南《燥病論》:《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天以六為節(jié),地以五為制。風寒暑濕燥火六氣調節(jié)一年的氣候,金木水火土五運相互制約。天的六氣主外,一氣主六十日有余;地的五運主內,一運主七十二日有余。五運六氣運行到頭就是一年,這是自然界不容更改的規(guī)律?!秲冉洝分袥]有長夏傷于濕,秋傷于燥的記載,所以沒有燥證,對燥邪致病的道理,至今不明。先賢雖然也有關于燥的論述,都是指內傷津血干枯的病證,不是指外感清涼時氣引起的燥證。燥氣在秋分以后,小雪以前才有,這時正是陽明燥金涼氣當令的時候?!秲冉洝氛f,陽明燥金的涼氣太過,清冷之氣從中產生,左腋及脅痛、腹瀉、內有咽喉阻塞、外發(fā)疝。深秋之時,氣候寒冷,草木皆枯,毛蟲遭殃。燥氣入肺,肺氣不宣,咽喉阻塞而咳。據這段《內經》原文判斷,燥氣當令,一定有涼氣侵襲人體,肝木受邪才是燥病。只有近代醫(yī)家喻嘉言,大膽地表白自己的觀點,這是后世百姓的大幸。但把諸氣月賁郁、諸痿喘嘔、咳痰不止而出白血致死的也稱為燥病,其實這仍然是內傷引起的病變,與外感燥證完全無關。他自制的清燥救肺湯,都是一派滋陰清涼的藥物,治療火熱刑金,肺氣受熱的病人有效,但如用來治燥病,用涼藥治寒病,反而會使病情加重。他不懂得燥病屬涼,為次一等的寒病,病證與感受寒邪所致的病是一樣的?!秲冉洝氛f,寒邪太過引起的疾病,宜用甘熱的藥物治療。這里只是燥邪太過引起的疾病,只需用苦溫的藥物治療,雖然用苦溫、辛溫藥解表,與冬天寒氣當令而用麻黃、桂枝、干姜、附子的治法不同,但其和中攻里的治則是一致的,故不另立方劑?!秲冉洝分辛鶜?,只分陰陽確定治法。把風、熱、火三氣歸屬陽,同用寒涼藥治療,但藥物有辛寒、苦寒、咸寒的差異。把濕、燥、寒歸屬陰,同用溫熱藥治療,但藥物有苦熱、苦溫、甘熱的不同。這就是張仲景設立傷寒、溫病二綱的緣故?!独硇源髸贩Q燥屬次寒,可是后世醫(yī)家都稱燥氣屬熱,二者完全不同。比如盛夏之時,暑熱薰蒸,人身汗出不止,肌肉潮潤而不干燥;冬天寒氣重,人身的津液不足,皮膚干枯皸裂。深秋燥氣當令,人體肺金與其相應,肌膚干燥,毫無邪熱作崇,故燥屬涼,前人稱燥氣屬熱是不正確的。沈目南先生這種觀點,可稱得上具有獨特的見解,沒有受流俗的影響。他批評喻嘉言補燥論中用甘寒滋陰的藥物治燥,而不懂燥氣勝應用苦溫的方法治療的原則,也很有道理。但是說氣機郁結,痿證、喘證、嘔吐、嗽不止而出白血都屬內傷,則欠全面。因為內傷而導致這些病證的雖然多見,但由外感余邪留于肺絡,久而化熱而成此證也不在少數(shù)。我在前面風溫咳嗽條后,論述了用杏蘇散的弊病,補充桑菊飲方,并在方論中討論了久咳不愈,留邪致?lián)p的緣故,與本證的病機是一致的。清燥救肺湯是治療燥證復氣的方劑,決不可治燥證的勝氣,關于這喻嘉言無法自辨;但認為清燥救肺湯與燥證完全無關,這也是片面的說法。喻嘉言的清燥救肺湯,是從《傷寒論》的復脈湯變化來的。傷寒一定兼有肺金的燥,所以初起用辛溫甘熱之劑,接著用辛涼苦寒之劑,最后用甘潤之劑,這是病程變化的結果。有人說張仲景把外感病分為傷寒、溫病兩大類,象《素問》說的:用寒暑分類六氣,暑統(tǒng)風火,寒統(tǒng)燥濕,那么一切外感病,都包括在其中了,這種說法也不全對,這是過分迷信張仲景的緣故。如果真象這樣,張仲景的書,應當稱為“六氣論”,或稱“外感論”,為何只稱為《傷寒論》呢
張仲景當時著書,本來就是為傷寒寫的,并沒有全面地論述外感,其中有關溫、熱、暑、濕的內容,只是偶而涉及到一些。就是沈目南先生自己在《醫(yī)征》中亦補述了溫熱病論。如果《傷寒論》很全面,為何還要補充呢
我不是喜歡爭辯,只恐后來學醫(yī)的人眉目不清,尊信前人過分,而將一切外感病,都混入《傷寒論》中,這是近代辨治外感病最大的弊端,遺留下來的禍患長期不能消除。一、秋天感受了燥氣,癥狀較輕的,這是燥氣的本病。如癥狀較重,這是燥氣影響寒水,故偏寒。燥邪的化氣為濕,復氣是火。這一條提出了燥氣致病的大綱,介紹了子母之氣、勝復之氣的變化,這樣燥氣致病的機理就清楚了。重則為寒是因為腎屬水,肺屬金,金能生水,寒水就是燥金之子。肺病影響腎,稱為母病及子,如燥化為寒,則病情重。土能生金,濕土為燥金之母,從母氣而化則生濕。《至真要大論》說:陽明厥陰不從標本而從其中。又說從本的,是因為病邪生于本氣;從標從本,是因為病的發(fā)展有從標的,有從本的;從中氣,是因為病的發(fā)展基于中氣。陽明司天在上,燥氣當令,其中見之氣為太陰濕土。本書有關秋燥的論述,開始沒有介紹燥金本氣致病的情況,而把瘧、疝等病,附屬在寒濕條下。葉天士醫(yī)案中認為瘧疾是伏暑內發(fā),新涼外加,多屬伏暑病類型。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則列在腹痛、瘧、疝篇中。二、燥邪傷及本臟,癥見頭微痛,惡寒,無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塞,脈弦,宜用杏蘇散治療。本臟指肺、胃?!秲冉洝酚醒嗜麑е驴人缘挠涊d,所以說上焦的病變從咽部開始。肺合皮毛,燥傷皮毛,出現(xiàn)頭微痛,惡寒,無汗。微痛指頭痛不如傷寒證那么重。陽明胃的經脈,上行頭額,所以燥邪傷及胃灼傷本臟也可引起頭痛??人蕴迪∈怯捎诜螢樵镄八鶄?,燥是次寒,肺為燥氣所傷水道不通,寒飲停滯則咳嗽痰稀。鼻為肺竅,咽喉為肺系,肺部受邪,所以引起鼻塞、咽塞。寒邪兼飲,故脈象弦。無汗是因寒涼之邪閉郁肌表的緣故。杏蘇散的效用比小青龍湯稍輕一些。本條應與下焦篇有關痰飲病的數(shù)條結合一起看。杏蘇散是當今一般醫(yī)生治療四季傷風咳嗽常用的方劑,本書在上焦風溫病中已批駁過。如果治涼燥引起的咳嗽,用苦溫藥物配合辛甘的藥物,正為合拍。如果是感受嚴寒又夾有痰飲的咳嗽,那就要用小青龍湯了。如果是春季感受了風熱病邪,或燥氣化火無痰的證型,就應該用桑菊飲、桑杏湯治療。
杏蘇散方(苦溫甘辛法)
蘇葉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殼甘草生姜大棗(去核)橘皮杏仁〔加減法〕如無汗,脈弦明顯或者脈緊,宜加羌活,稍稍透汗;如汗后咳不止,去蘇葉、羌活;如頭痛兼眉棱骨痛加白芷;如熱勢明顯加黃芩;如腹瀉腹?jié)M不可加黃芩。〔方論〕本方是治療外感涼燥的方劑,所以用蘇葉、前胡等辛溫輕揚的藥物宣達表邪;無汗脈緊,故加性溫而燥,氣雄而烈的羌活,發(fā)汗散寒;甘草、桔梗上開肺氣,枳殼、杏仁、前胡、黃芩下降肺氣,肺氣宣通,肅降正常,則咽塞、鼻塞、咳嗽等癥狀即可消除。橘皮、半夏、茯苓,逐痰飲而補脾胃之陽氣。用白芷更換原方中的白術,是因為白術屬中焦脾經的藥,而白芷為肺、胃本經的藥,而且白芷能溫肌肉,通達皮毛。姜、棗能調和營衛(wèi)。如果外寒已解而里邪末除,咳嗽不止,就減去走表的蘇葉,加行氣的蘇梗。大便溏泄,脘腹脹滿,這是金氣太實,影響太陰脾濕不運、氣失宣暢的里證,所以減去苦寒的黃芩,加味辛、性溫的蒼術、厚樸理氣化濕。三、外感涼燥,證如傷寒太陽表證,有汗、不咳嗽,無嘔吐,全身不痛,用少許桂枝湯調和營衛(wèi)。如傷寒太陽證,是指具有頭痛,身痛,惡風寒等癥狀。因為有汗,就不需要象傷于寒邪那樣仍用發(fā)汗。燥邪較寒邪病情輕,所以只要用少許桂枝湯,以調和營衛(wèi)。
桂枝湯方(見前)
四、燥氣當令時,病人頭痛,身熱惡寒,胸脅痛,嚴重時少腹如有包塊,聚散不定而痛??捎霉鹬Σ窈靼霚訁禽?、川楝子、茴香、木香湯治療。這是燥金太盛,克伐肝木的證候,屬肝病與肺病并見,表里同病,所以用柴胡透達少陽,疏達肝木之氣,配合桂枝湯領邪外出,增加芳香止痛,苦溫通降的藥物。濕、燥、寒同為陰邪,易傷足經,故仍要用足經的藥。
桂枝柴胡各半湯加吳萸楝子茴香木香湯方(治以苦溫,佐以甘辛法)
桂枝吳茱萸黃芩柴胡人參廣木香生姜白芍大棗(去核)川楝子小茴香半夏炙甘草五、涼燥之邪,傳入中焦,脈短而澀,既無惡寒發(fā)熱的表證,又無適于攻下的里證,胸腹及兩脅脹痛,或嘔吐,或泄瀉,可用苦溫甘辛之劑調理治療。燥邪雖從表入里,傳入中焦,但既無表證,就不能用汗法,又無里證,也不可能用下法,只用苦溫甘辛之劑進行調理就行了。長脈主肝木,短脈屬肺金,滑脈為濕重,澀脈屬陰傷。今脈象短澀表明肺燥陰傷。肝經布于兩脅,金克木則脅痛。木克土,所以腹痛、嘔吐、腹瀉。有腹痛又兼嘔吐與瀉泄的,亦有不嘔只泄,或無泄只吐等不同的情況。病機雖然相同,但表現(xiàn)的癥候不一,所以只定治法,而沒有設立方劑,臨床醫(yī)生可隨證化裁。用苦溫甘辛的方法治療,是根據《內經》所說的“燥氣太過,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的原則設立的治法??鄿貜幕鸹煽朔シ谓?,辛甘化陽可勝陰寒之氣。用味苦的藥物以通下結塊。下條將介紹應用下法的適應證。六、燥氣入里,進入陽明,證見大便秘結,堅硬。如燥氣未化熱,就用苦溫的方法攻下,如燥氣已化熱,就用苦寒的方法攻下。燥邪入里,進入陽明,形成里實證,癥見大便秘結,脘腹脹滿,《內經》統(tǒng)統(tǒng)用苦下或苦泄的方法治療?,F(xiàn)在的醫(yī)生用下法,多用苦寒攻下,不懂此里實證,應當分清已化熱,還是未化熱,選用溫下或寒下的方法,隨證施治,才是正確的。未化熱的病人,脈象短澀,澀就是兼緊,面必青黃。治宜苦溫通下,如《金匱要略》中的大黃附子細辛湯,新方有天臺鳥藥散加巴豆霜之類。如已化熱脈象數(shù)而且堅實有力,面色紅,舌苔黃再結合其它癥候,采用苦寒攻下,如三承氣湯之類。其中小承氣湯無芒硝,減輕大黃的用量,或者大黃用酒炒,加重枳實、厚樸的用量,這樣苦寒之劑就變成微溫了?!哺街悟灐潮侥?,我治愈一位家住山陰處的姓車的老朋友,他當年五十五歲,須發(fā)已白大半。在肚臍左側有一包塊,質地堅實大小如盤,且隱隱作痛,大便已數(shù)十天末解。首先他請外科醫(yī)生診治,外科醫(yī)生用大承氣湯下了三、四次,大便依然不通。又請我診治,我觸摸他的包塊,堅冷如石,面色青黃,脈象短澀而遲。病人起初還能進食,經多次攻下后,稀飯都不能進了,大便不通已四十九天。我對病人說,這是癥證,是由燥金之氣聚結而成。由于肝氣抑郁,又感受了秋天的燥氣,小邪入里,久結成塊,愈結愈硬,非用攻下治療不可,然而不宜用苦寒攻下。故用天臺烏藥散二錢,加巴豆霜一分,姜汁調和服。準備好三次的藥量,如服完第一次藥后,大便不通,第二次巴豆霜加至一分半;大便仍不通,第三次巴豆霜加至二分。服完三次后,才攻下黑色呈球型有光澤的結屎四十九枚,堅硬得不能擊破。接著用苦溫甘辛之劑調理,逐漸能進少量的飲食。此后大便不通又有十五天,我仍按前面的治法給以攻下,到服完第二次藥后,大便就通了,又下黑色呈球型有光澤的燥屎十五枚,雖說仍然堅硬,但擊之能碎,只是十分干燥。另外,我還用麻油熬川椒,熱敷腹部堅硬的地方,同時內服苦溫、芳香、透絡的方藥,一個月后結塊才化盡。遇到這樣的病。才知道燥邪傷人竟是如此利害,而溫下和寒下的治法,是絕對不能混淆的。乙丑年,曾治過通延尉久疝不愈的病。當時他已六十八歲。以前通延尉在外做官時,每次疝病發(fā)作,醫(yī)生都用人參,導致邪留在絡,長期不得治愈。到乙丑年夏天,他感受了寒邪,再次復發(fā),結便阻塞了肛門,坐臥不得,脹痛不可忍受,汗多如雨下,七天未解大便。我診視后說,疝病本來屬寒邪引起,凡是大便堅結不通,都是陽明燥金的病變,何況現(xiàn)在病情十分危急,不用溫下不行。于是也用天臺烏藥散一錢,巴豆霜約一分,服三次以后大便才通,大便通后疼痛才逐漸緩解。以后用倭硫黃丸調理,兼用《金匱要略》的蜘蛛散,結塊才慢慢化盡。以上列舉的二例驗案,都屬下焦病證,因為用的是治陽明堅結的瀉下法,所以附于此處。七、燥氣深入下焦,進入血分,成為癥病,無論是男女病人,都用化癥回生丹治療。涼燥侵襲肌表,感邪后即時發(fā)病的,的確如沈目南先生所說的那樣,治法與傷寒相同。醫(yī)生可按病情的輕重,依法處理。前面補充的幾條,除去按傷寒治法加減的二條及胸脅腹痛一條,與傷寒稍有不同外,其余都兼有疝瘕。《內經》中有燥氣過盛,男子患疝,女子患少腹痛的記載。疝瘕往往在寒濕病中多見,瘧疾、泄瀉、嘔吐多見于寒濕或濕熱病中。這里再補充燥邪中里,深入下焦血分,形成堅結不散的痼疾。如不懂得絡病宜用緩通的道理,而盲目地使用急攻,必然會犯瘕散為蠱的禁戒。這里所說的“蠱”是指“血蠱”,在女子更為常見,這是極重而且難治的病證,學醫(yī)的人不可不預防它的形成?;Y回生丹是按“燥淫于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的原則制定的方劑,此方是由《金匱要略》的鱉甲煎丸和回生丹加減變化而成的。方中用人參、肉桂、川椒、姜黃補益陽氣,白芍、熟地滋補陰血,益母草膏滋陰利水,鱉甲膠滋陰潛陽,散結消癥,其余的藥都有芳香入絡化濁的作用。而且用食血的蟲類藥,善飛的走絡中氣分,善走的行絡中血分。稱得上是無微不入,無堅不破。又用醋熬大黃三次作為引經藥,這樣不會傷及其他的臟腑。久病堅結不消的,非用此丹不可。有的人嫌其藥味太多,其實是自己不懂得用藥的道理。藥味少或只獨用一味的方劑,作用強而且快;藥味多組方復雜的方劑,功效全面,作用緩和。古人制緩緩消散的方劑,都是這樣,正如人們所說的有紀律的軍隊不怕多,無紀律的部隊,少也會亂。此方把醋和蜜加在一起計算,總共有三十六味藥,得四九之數(shù),是金氣生成的數(shù)目。
化癥回生丹方
人參六兩安南桂二兩兩頭尖二兩麝香二兩片子姜黃二兩公丁香三兩川椒炭二兩虻蟲二兩京三棱二兩蒲黃炭一兩藏紅花二兩蘇木三兩桃仁三兩蘇子霜二兩五靈脂二兩降真香二兩干漆二兩當歸尾四兩沒藥二兩白芍四兩杏仁三兩香附米二兩吳茱萸二兩元胡索二兩水蛭二兩阿魏二兩小茴香炭三兩川芎二兩乳香二兩良姜二兩艾炭二兩益母膏八兩熟地黃四兩鱉甲膠一斤大黃八兩(共研為細末,以高米醋一斤半,熬濃,曬干研末,再加醋熬,象這樣熬三次,曬干研末)上藥共研為細末,用鱉甲膠、益母膏、大黃末和勻,再加煉蜜制成藥丸,每丸重一錢五分,用蠟作衣封裹保護。用溫開水調和,空腹服;瘀滯重的用黃酒送服。此丹可治:①癥結不散不痛。②癥發(fā)疼痛較重。③血痹。④婦女屬實證的干血癆。⑤瘧母左側脅痛且有惡寒發(fā)熱者。⑥婦女痛經。⑦婦女經前惡寒發(fā)熱者。⑧婦女經前誤食生冷所致的腹痛。⑨婦女經閉。((B10))婦女經血紫黑,甚至成塊者。((B11))外傷所致的血瘀腰痛。((B12))產后瘀血,少腹痛,拒按的。((B13))跌撲暈厥欲絕者。((B14))金瘡、棒瘡后致瘀滯者。八、燥氣久伏下焦,不與血相搏,老年患者八脈空虛,不能用化癥回生丹,可用復亨丹治療。燥氣長期伏于下焦不散,非用溫通絡脈之法治療不可。既然不與血相搏而成堅硬的癥塊,發(fā)作時疼痛,作脹而有包塊,疼痛停止后包塊亦消失,當然不能用化癥回生丹誤傷營血。復亨丹的方義是:剝極而復,復則能亨。此是溫養(yǎng)溫燥兼用之方,但溫燥的方劑只能暫用,不能長服,何況是久病,陰陽俱虛。至于老年患者,八脈氣虛,更應該保護陰液。方中的石硫黃能溫補下焦的元陽又不傷陰,為君藥,配合鹿茸、枸杞、人參、茯苓、肉蓯蓉扶助正氣,為佐藥。當歸、小茴香、川椒、肉桂、萆薢除沖任與肝腎的邪氣。本書卷五,解產難中已有通補奇經丸方,(方藥見后),這個方子是專門用來通補八脈的,復亨丹則是溫養(yǎng)溫燥合用。且可以與化癥回生丹對比,所以都選載在此。《難經》說,任脈的病變,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疾。朱丹溪稱七疝為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疝?!缎湔洹贩Q:一厥、二盤、三寒、四癥、五附、六脈、七氣為七疝。瘕屬血病,即女子的疝病。后世醫(yī)家稱為蛇瘕、脂瘕、青瘕、黃瘕、燥瘕、狐瘕、血瘕、鱉瘕,共八瘕。任脈是天癸生發(fā)之地,所以任脈有病多為有形之積。大概有形的實證宜用化癥回生丹,無形的虛證宜用復亨丹。
復亨丹方(苦溫甘辛法)
倭硫黃十分(即石硫黃,水土硫磺決不可用)鹿茸(酒炙)八分枸杞子六分人參四分云茯苓八分淡蓯蓉八分安南桂四分全當歸(酒浸)六分小茴香六分(酒浸,與當歸同炒黑)川椒炭三分萆薢六分炙龜板四分將上藥研為細末,用益母膏和為丸,制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二錢,冬天加到三錢,每日服二次,開水送下。〔按〕前人有燥邪不會致病的說法,不是將燥與寒混在一起,就是把燥和濕合為一類。究其原因,大概是燥為寒之始,與寒相似,所以與寒混在一起。又因為陽明司天在上時,燥氣當合,其中見之氣為太陰脾土,所以又容易混入濕門中。學醫(yī)的人,必須熟讀《內經》的原文,弄清基本概念,這樣自己才會有主見,不致違背自然的規(guī)律。
霹靂散方
主治燥邪引起的吐泄、腹痛,甚至四肢厥冷,轉筋,腿痛,肢體麻木,起臥不安,煩燥不寧,甚至六脈摸不到,陰毒發(fā)斑,疝瘕等證,及一切寒凝積聚。寒邪輕的,不可多服;寒邪重的,也不可少服,直到治愈為止。不是感受濕、燥、寒三種陰邪的,不可服。桂枝六兩公丁香四兩草果二兩川椒(炒)五兩小茴香(炒)四兩韭白四兩良姜三兩吳茱萸四兩五靈脂二兩降香五兩烏藥三兩干姜三兩石菖蒲二兩防己三兩檳榔二兩蓽澄茄五兩附子三兩細辛二兩青木香四兩薏仁五兩雄黃五錢上藥共研為細末,用開水和服。大人每次服三錢,病重者五錢;小孩減半。另外,病重的人可連服數(shù)次,以痛止厥回,或瀉止筋不轉為止。〔方論〕《內經》中有五疫的記載:五行偏勝到極點,都可以導致疫病。雖然癘氣致病,多表現(xiàn)為熱證,但是燥金寒濕引起的疫病,也時有發(fā)生。風火暑三者屬陽邪,與穢濁癘氣相合,就是溫疫;濕燥寒三者屬陰邪,與穢濁癘氣相合,就是寒疫?,F(xiàn)在證見:肢麻筋轉,手足厥冷,吐瀉腹痛,脅肋疼痛,甚至惡熱口渴喜涼?!秲冉洝氛f,霧氣傷人上部,濕邪傷人下部。本證是燥金寒濕之氣,直傷筋經,由大絡至別絡,直至內傷三陰經所連屬的臟腑。導致轉筋入腹,難以救治。又吐又瀉,這是陰陽逆亂的表現(xiàn)。疼痛是燥金和濕土相搏擊的緣故。口渴喜冷飲,《傷寒證·少陰篇》稱為自利而渴,屬少陰虛,故引水自救。顏面紅赤為陰邪上逼,陽氣不能潛降,稱為戴陽證。病人全身惡熱喜涼,這是陰邪在內,陽氣無依附而外散。陰病反現(xiàn)陽證,表明水極似火,說明陰邪很重。各種陽證已呈現(xiàn),只有臍痛劇烈而且拒按,才是真寒假熱證,這一點決不可有失誤。所以設立的方中薈萃了溫散三陰經的剛燥苦熱的藥物,迅速溫補臟腑的陽氣。又重用芳香的藥物,以祛除穢濁之氣。一方面由臟腑至別絡、大絡,從筋經、經絡外達皮毛;另一方面由臟絡、腑絡以通六腑,外達九竅。使陰寒之邪和穢濁之氣,一齊解除。這是扶陽抑陰的方法。這就是“離照當空,群陰退避”的意思。另外,此證從唐宋以后,醫(yī)生都不知是燥氣所為,凡遇到前面的病證,統(tǒng)稱為痧。近來竟然有論述痧證的專書,這些書捕風捉影、雜亂無章,害人不淺。就是痧證,也沒有不與天地間之瘴氣有關的,究竟是感受了什么邪氣呢
不能明確指定,所以立方毫無針對性。錯誤的根源在前人稱燥邪會致病,又有燥氣化火的理論。我也受到這些觀點的影響,在初寫這本書的時候,再三考慮,在正文中只有化氣的火證,而無勝氣的寒證,在雜說中才寫下燥氣論,進行補充。燥邪不會致病的錯誤,最早見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中,沒有秋傷于燥這條;把長夏傷于濕,又錯寫成秋傷于濕,以至后人認為無燥證。,卻不知道在《天元紀》《氣交變》《五運行》《五常政》《六微旨》等篇中都列出了六氣,燥氣致病與其它各氣是一樣的,這怎么能說燥氣不能致病呢
《內經》說:風為百病之長,是引起各種疾病的重要因素。風屬木,主仁。《易經》說:元者善之長也,得生生之機,開生化之源,尚且能導致多種疾病,何況金氣還是殺厲之氣呢
歐陽氏說,商(五音之一,為金)是傷之意,主收斂,刑殺。燥氣傷人最快,病情最重,還有不到一天就死亡的。我親眼見到過這種病例,深感痛心,所以反復強調這個問題,以引起大家注意。
名醫(yī)龔廷賢〔方劑趣記圖解〕
桂枝湯
漢·張仲景《傷寒論》
趣
記跪之草燒姜棗汁
桂枝(湯)草甘炙芍白姜生棗大枝桂
【組 成】5味:炙甘草6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棗4枚桂枝10克
【用 法】水煎服,服后飲少量熱粥或開水,蓋被取微汗。
【功 效】解肌發(fā)表,調和營衛(wèi)。
【主 治】①外感風寒表虛證。②病后、產后因營衛(wèi)不和所致的時寒時熱,汗出怕風等癥。
【注意】①外感風寒表實證不宜用。②溫病初起,發(fā)熱不惡寒,汗多煩渴或內有濕熱者禁用。③服后飲熱粥,蓋被取微汗,不可令大汗出。④禁生冷、油膩、五辛、臭惡等物。
〔本節(jié)表解〕
內容病名癥狀治法暑溫的各
種癥狀及
治法太陽中暍發(fā)熱,惡寒,身重而疼痛,脈弦細芤遲東垣清暑益氣湯法手太陰暑溫頭痛,身痛,發(fā)熱惡寒,面赤,口渴,汗不自出新加香薷飲法兩太陰暑溫咳而且嗽,咳聲重濁,痰多不甚渴,渴不多飲小半夏加伏苓湯再加厚樸、杏仁主之手厥陰暑溫脈虛,夜寐不安,煩渴,舌赤,時譫語清營湯小兒暑溫身熱,卒痙厥清營湯大人暑溫痙厥,肝風內動清營湯加鉤藤、丹皮、羚羊角
內容病名癥狀治法伏暑的各
種癥狀及
治法太陰伏暑(邪在氣分,表實之證)舌白口渴,無汗銀翹散去牛蒡;元參加杏仁,滑石主之太陰伏暑(邪在血分,表實之證)舌赤口渴,無汗銀翹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麥冬主之太陰伏暑(邪在氣分,表虛之證)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銀翹散去牛蒡子、元參、芥穗,加杏仁、石膏、黃苓主之太陰伏暑(邪在血分,表虛之證)舌赤口渴,汗多加減生脈散主之
內容名稱發(fā)起時間主要癥狀治法暑溫與伏
暑的區(qū)別暑溫盛夏多汗,重邪盛于里,夾表者少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清暑益氣湯,生脈散伏暑秋冬夾表者,表里同病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內容癥狀治法濕溫的各
種癥狀及
治法肺氣不化,濕熱郁遏銀翹馬勃散法氣分痹郁而噦宣痹湯主之喘促千金葦莖湯加杏仁、滑石主之
內容癥狀治法秋燥的各
種癥狀及
治法右脈數(shù)火,傷手太陰氣分桑杏湯燥傷肺胃陰分,或熱或咳沙參麥冬湯主之燥氣化火,清竅不利翹荷湯主之氣逆上沖,胸中滿,足痿,氣喘,嘔逆喻嘉言清燥救肺湯燥傷本臟,頭微痛,惡寒,咳嗽稀痰,鼻塞杏蘇散頭痛,身痛,惡風寒,有汗,不咳,不嘔,不痛桂枝湯頭痛,身寒熱,胸脅痛,疝瘕痛桂枝柴胡各半湯加吳萸楝子茴香木香湯方胸痛,腹脅脹痛,或嘔或泄苦溫甘辛和之
〔名醫(yī)醫(yī)案〕
某,風溫發(fā)疹,初起肢厥,脈不甚數(shù),勢非淺鮮。連翹五錢薄荷三錢甘草二錢牛蒡子五錢桑葉三錢荊芥穗三錢藿香梗四錢郁金三錢桔梗五錢元參五錢共為細末,六錢一包,一時許服一包,明日再作服蘆根湯煎。又其三焦?jié)釟獠恍杂X格拒,用通利三焦法,仍以上焦為主。藿香梗三錢廣皮炭二錢郁金二錢桔梗三錢黃芩炭錢半杏仁三錢連翹連心錢半服三帖病愈。
某,四十歲溫熱最忌通陽發(fā)汗,誤寒則邪入心包,現(xiàn)在病已九日,譫語癲狂,六脈沉弦,仍大渴思涼,起臥不安,謂之陽證陰脈,難治。生石膏四兩知母四錢連心麥冬五錢細生地五錢犀角三錢炙甘草三錢煮成三杯,分三次服,另服紫雪丹四錢。十五日:照前方再服一帖,仍服紫雪丹二錢。服湯藥二帖,汗出疹出,熱退,服紫雪丹六錢,神清。
某,三十三歲。溫毒發(fā)斑,時在初秋,盛暑未消。前妄用大汗大下之傷寒六經法,已誤。右脈洪大芤甚,汗太甚,急急重用化斑湯。生石膏四兩細生地一兩知母二兩粳米一兩炙甘草一兩犀角五錢水八茶碗,煮成三茶碗,分三次服,渣再以水五碗,煮成兩碗,夜間明早服至已前完
〔歌訣〕
暑溫
形似傷寒名暑溫, 脈洪大數(shù)左邊沉,
面紅口渴尤多汗, 膏粳知甘芤用參。
弦細芤遲便灑然, 口開肢冷齒前干,
忌中忌表兼虞下, 中暍皆緣體痛難,
芪柏青冬升術草, 歸參((NE17E))澤味陳甘,
蒼姜葛棗煎成劑, 虛汗兼燒暑癥安。
左脈偏沉右大洪, 口干無汗面全紅,
皆緣表實香薷進, 扁豆銀翹川樸同。
人參白虎治芤宜, 兼濕須知術可醫(yī),
脈散汗多頻喘渴, 人參五味麥冬知。
暑溫解后頭微脹, 目眩須知清絡宜,
荷竹西絲銀扁豆, 咳加甘桔杏冬知。
兩陰溫咳濁痰凝, 半夏湯宜加茯苓,
川樸杏仁姜重入, 清金泄?jié)穹纹帯?br> 不眠煩渴舌紅征, 譫語應知暑入陰,
犀地銀翹丹竹麥, 連元煎服號清營。
暑溫苔白不思茶, 血溢名為瘵不差,
清絡飲加飛滑石, 杏仁薏苡濕全拿。
暑溫發(fā)痙名為癇, 邪熱生風初入營,
可與清營兼紫雪, 丹皮羚角并鉤藤。
伏暑
伏暑微寒脈數(shù)濡, 面紅煩渴斷非虛,
銀翹散內刪牛蒡, 杏滑加煎氣分居,
舌赤銀翹加赤芍, 地丹冬為保陰需。
伏暑干煩渴汗頻, 銀翹刪去牛蒡荊,
石膏杏子黃芩入, 渴甚浮洪白虎斟,
血熱表虛當舌赤, 汗多丹地味冬參。
濕溫寒濕
濕溫身重悶邪寒, 弦細浮濡汗下難,
苔白午燒干不渴, 苡通滑杏樸須川,
叩仁竹葉煎同半, 開肺輕宣辛潤甘。
濕溫肢逆與神昏, 犀角翹銀竹葉參參:元參。
赤小豆皮同入藥, 牛黃紫雪兩般珍。
濕溫咽痛喉還閉, 馬勃銀翹有妙方,
蒡子射干成劑服, 阻加滑桔葦根良。
濕溫郁呃重宣痹, 射郁通宣香豉枇;
喘促葦莖桃滑杏, 冬瓜薏苡濕祛脾。
中暍身疼熱脈微, 甜瓜用蒂水行皮,
濕寒緩脈拘經絡, 術附干姜桂補脾。
秋燥
燥氣傷陰數(shù)大兼, 桑沙具豉杏梔煎,
梨皮加入如多咳, 桑菊方堪保肺痊。
燥傷肺胃咳兼燒, 玉竹沙桑麥豆熬,
花粉同煎甘草佐, 咳燒延久骨皮療。
燥干清道耳常鳴, 咽痛齦疼目赤生,
梔桔翹荷甘綠豆, 耳羚丁目??荻?,
咽加蒡子黃芩治, 方號翹荷仔細尋。
氣((NE221))痿喘燥難禁, 甘石桑麻杏麥參,
杷葉阿膠煎作服, 痰多貝蔞熱犀羚。
活解溫病條辨·第二卷中焦篇HUOJIEWENBINGTIAOBIAN溫熱病以傷陰為主,使用通下法后邪氣解除,汗液自然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