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故而不知新,就成了書呆子,書蟲。知新而不溫故,容易淺薄,沒有根。溫故,就是找到文化的根,扎根大地,汲取營養(yǎng),才可能葉茂枝繁,花團錦簇。溫故,是對傳統(tǒng)的學習,梳理,掌握,繼承。知新,就是對當下的感受,理解,應(yīng)對,繼往開來。
溫故而知新,這個“而”字,甚為關(guān)鍵,就如同學而時習之一樣,這個“而”,就是當下的感發(fā),行動,“溥博淵泉,而時出之”,就像泉水不斷地涌出來那樣,活學活用,古為今用,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對于孔子而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是溫故。而其“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則是知新。這樣的孔子,可以為師。
溫故而知新,在司馬遷看來,就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我們覺得成一家之言很厲害,能創(chuàng)新,其實根子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天,亙古長存,天不變,道亦不變。這個“故”,不是故紙堆,不是老掉牙的東西,也不是老古董,不是躺在博物館待人觀瞻的文物,而是運轉(zhuǎn)不息的常經(jīng)大道。
溫故是親近,是切入,是全身心投入,是生命的感發(fā),是生命的覺知覺醒。這個“知”,也就是自然之覺知,是直心之“知”,是知行合一之“知”。
好,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