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兕詞宗老稼軒[1]
-----簡評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
在煙波浩渺的中國文學史上,宋詞如一朵嬌艷的睡蓮,散發(fā)著她那獨特的芬芳。而在眾多的詞作者,辛棄疾以他那輝煌的業(yè)績、無比的忠貞與卓絕的文采獨領著有宋以來三百二十年的歷史。即使縱覽上下五千年,能夠集千古名將、百代詞宗于一身的又有幾人呢?下面,我謹就“杰出的愛國主義戰(zhàn)士”與“一代詞宗”兩方面對辛棄疾的一生簡論如下:
一、作為杰出的愛國主義戰(zhàn)士的抗金名將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歷城(今屬濟南)人。史稱他“膚碩體胖,目光有棱,紅頰青眼,壯健如牛”[2],“天資聰穎,少即能詩文;膂力過人,武藝高強,素有‘青兕’之稱” [3]。
1161年(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領兵大舉南侵,北方和中原人民趁金朝后方空虛,紛紛起義。濟南農民耿京、李鐵槍等人聚集了幾十個人舉行起義,先后攻占了萊蕪、泰安,隊伍很快就發(fā)展到二十余萬人,成為各地起義軍中最大的一支隊伍。時年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率二千勇士在山東起義,不久率部投奔耿京的義軍,任掌書記。為了給金政權以更猛烈的打擊,辛棄疾勸耿京和南宋聯(lián)系,在軍事上配合行動,以取得更大的戰(zhàn)果。紹興三十二年,耿京派辛棄疾和賈端為代表到建康去見宋高宗。在辛棄疾奉表南下之際,耿京的部將張安國乘機將耿京殺害,并劫持義軍余部降金。辛棄疾回山東復命,聞此消息,即率五十騎闖入金營,親手生擒叛將張安國。然后,辛棄疾率領重新收攏的萬余義軍一路劈殺、沖突千里,終于抵達臨安,將張安國交給朝廷處決。辛棄疾因此名重一時,朝野為之振奮,南宋最高統(tǒng)治者也大為驚異,“懦士為之興起,圣天子一見三嘆息”[4]。
但是,就在辛棄疾南歸之后不久,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就解除了他的武裝,他所帶來的萬余起義軍也被當作流民疏散到淮南各州縣安置。從此,他輾轉于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的地方官任上,絲毫得不到重用。而且,當權派怕他時間一長有所建樹,在任何一個地方都不讓他多作停留,將他在地方官與京官閑職之間走馬燈般調來調去,使他疲于奔命,以此來消磨他的斗志。1165年(宋乾道元年),辛棄疾十次上表(又稱《美芹十論》),陳述抗金救國、收復失地、統(tǒng)一中國的大計,但朝廷并不認同,所以將他調到安徽,任廣德軍通判。宋乾道六年(1170年) 辛棄疾召對延和殿,上兩疏,又被遷為司農寺主簿。1170 年, 正任江陰簽判的辛棄疾面對朝廷彌漫的求和陰霾和投降派的囂張氣焰,挺身而出,先后上書《美芹十論》和《九議》等奏疏, 正確地分析了宋金雙方的形勢, 全面闡述了自己抗金的主張和具體措施, 提出激勵士氣、加強戰(zhàn)備、拒守兩淮、出兵山東、統(tǒng)一中國的一系列戰(zhàn)略部署的建議,并以劉邦、項羽率吳楚子弟北上滅秦的史實, 駁斥了存在于士大夫間“吳楚之脆弱不足以爭衡于中原”的謬論和妥協(xié)投降派及激進速戰(zhàn)派的錯誤??上@些英明的建議和得力的措施, 不但未被南宋當局所采用, 反使他累遭投降派的誹謗、彈劾以至罷官。1180年 (宋淳熙七年) ,辛棄疾任湖南安撫使,他頂住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創(chuàng)立了地方武裝“飛虎軍”,為穩(wěn)定地方局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也為國家儲備了一支有生力量。而就在當年的冬天,辛棄疾卻又被授了一個“右文殿修撰,差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一下子又被調到了江西。在1181年與1194年,他又先后兩次因直道招嫌而被扣上了“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5]”的帽子遭到彈劾,最后被削去官職,在家閑居累計達22年之久!最具諷刺意味的是,在他南歸后的幾十年中,只有兩次官職與北伐多少有點兒關系:一是在開禧二年底,朝廷先是要辛棄疾擔任江陵知府,繼而又把他留在京城當兵部侍郎(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國防部的副部長),其真正目的卻不是為了北伐,而是為北伐失敗的韓侂(tuō)胄分擔罪責;二是在開禧三年,辛棄疾又被任命為樞密院都承旨(大約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國務院副總理),可這時的辛棄疾已經(jīng)病倒在床,再也不能為國出力了。
1207年(開禧三年)九月,處在昏迷之中的辛棄疾忽然睜開了眼睛,大喊幾聲“殺賊”之后,這位末路英雄終于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享年六十八歲。據(jù)說在辛棄疾死后“有疾聲大呼于祠堂者,如人鳴其不平,自昏暮至三更不絕聲[6]”,在謝枋得作了《祭辛稼軒先生墓記》并致以祭奠后疾聲才絕。雖然這只是一種傳說,但卻也體現(xiàn)了辛棄疾至死不忘恢復中原的愛國精神。
辛棄疾雖命途多艱,但他念念不忘的始終是光復大業(yè)。少年的辛棄疾彈劍起兵、馳騁沙場,南歸后依然矢志不渝,力主北伐。無論他的《九議》、《美芹十論》等論政的文章,還是他的詩詞作品,均可見到他那種激揚不平之氣。在輾轉于仕途時,雖然他遠離抗金前線,但他仍時刻關注著戰(zhàn)局的變化,熱切盼望著“聞道清都帝所,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浣胡沙[7]”的日子。縱使在他被迫閑居期間,表面上看他似乎超然物外、清靜無為,但他又何嘗有一時一刻忘掉過北伐大業(yè)?所以,他才一面吟著“著意尋春懶便回,何如信步兩三杯[8]”,一面又掩不住真情的自然流露:李大正入蜀,他賦《滿江紅》以贈勉:“東北看驚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賦”,寄語殷殷,盛情可鑒;陳亮(字同甫)相訪,他先后以《賀新郎》、《破陣子》等詞唱和,幻想著“沙場秋點兵[9]”那一天能夠和戰(zhàn)友們一起 “看試手,補天裂![10]”其殺敵報國的決心真可謂如狂如癡。而且,在韓侂胄因個人目的力主北伐之時,他盡管深知韓的為人,更深知此次北伐的是非成敗,但他仍不顧六十四歲的高齡、不顧一己之恩怨,再度出山,義無反顧地站到了抗戰(zhàn)前線------“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11]”其忠憤之情、悲壯之氣足可謂亙絕古今、永垂青史。
辛棄疾的一生首先是作為杰出的愛國主義戰(zhàn)士而存在的,他的軍事才能與政治遠見足使他躋身于名將之林,而他百折不回的愛國熱情更可謂千古一人。在好友義端竊印叛逃時,他當機立斷,拍馬追趕,將正逃往金營的義端斬首而歸,體現(xiàn)了他那胸懷大義、疾惡如仇的英雄氣概。在得知耿京被殺后,他夜率五十騎奔襲五萬金軍的大營,這是何等的膽識與氣魄!生擒叛將、沖殺千里,這是怎樣的英武神勇!僅此一戰(zhàn),試問古今中外能做到的又有幾人?他所創(chuàng)建的飛虎軍,軍紀嚴明、驍勇善戰(zhàn),是當時沿江各地方軍隊中最精銳的一支隊伍,維持了三四十年,成為南宋中后期維護湖南政治局勢的軍事支柱,金人稱之為“虎兒軍”,聞風喪膽,十分畏懼?!端问贰ば翖壖矀鳌分幸策@樣評述:“軍成,雄鎮(zhèn)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庇纱丝闯?,辛棄疾的軍事指揮才能也十分出色。辛棄疾的《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對宋金雙方的形勢分析十分正確,明確提出了“無欲速,審先后,能任敗[12]”抗敵救國三原則,具有非常重要的戰(zhàn)略價值。特別是在1206年5月宋寧宗下詔對金宣戰(zhàn)時,辛棄疾分別從招兵、駐軍、士氣、情報四個方面提出了對金作戰(zhàn)的建議。雖然這些建議當時并沒有被采納,但就在兩年之后,歷史用宋王朝的再次戰(zhàn)敗求和證明:辛棄疾“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13]”的預言完全正確,說他是千古名將是當之無愧的。至于他的不能被重用,那只能說是宋王朝的悲劇,歷史的悲劇,不是我們所能論述的話題了。
二、一代詞宗老稼軒
作為杰出的愛國主義戰(zhàn)士、一代名將,辛棄疾當之無愧;作為詞人,他依然是獨領風騷。他的一生存詞620多首,是唐、五代、至兩宋間存詞最多的一家。在卷帙浩繁的詞論、詞集中,稼軒詞始終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的詞著力抒寫抗金復國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滿腔悲憤,同時對南宋上層統(tǒng)治集團的屈辱投降政策進行揭露和批判;而且,他的詞中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描寫田園生活的作品。稼軒詞筆力雄健、慷慨悲壯、風格多姿、自然真切,與蘇軾并稱為“蘇辛”,是豪放派詞人的代表人物?!端膸烊珪偰刻嵋氛f:“其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聲家為變調,而異軍突起,能于剪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眳呛庹铡渡徸泳釉~話》說:“辛稼軒別開天地,橫絕古今,論、孟、詩小序、左氏春秋、南華、離騷、史、漢、世說、選學、李、杜詩,拉雜運用,彌見其筆力之峭?!鼻迦岁愅㈧淘凇栋子挲S詞話》中說:“辛稼軒,詞中之龍也,氣魄極雄大,意境卻極沉郁。不善學之,流入叫囂一派,論者遂集矢于稼軒,稼軒不受也?!?/span> 與辛棄疾同為宋代詞人的劉克莊更是這樣盛贊他:“公所作大聲鏜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所未見。其秾纖綿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14]”從文學這一角度來說,歷史對他的評價與倚重還是恰如其分的。
中國有句古話:“國家不幸詩家幸,吟到滄桑句便工?!毙翖壖惨簧部溃瑝阎倦y酬,抑郁之氣轉而為詞,使他在不經(jīng)意間成為橫空出世的“詞國第一人[15]”,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他的詞,有回憶自己當年的戰(zhàn)斗生活的“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16]”,有描寫隱居風光的“小樓春色里,幽夢雨聲中[17]”,有感時傷世的“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錚錚、陣馬檐間鐵。南共北,正分裂![18]”有表達報國情懷的“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19]” ,有抒發(fā)英雄末路的“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20]??v覽辛詞,大體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題材廣泛。
辛詞繼承了蘇軾豪放詞風和南宋初期愛國詞人的戰(zhàn)斗傳統(tǒng),進一步開拓了詞的境界,擴大了詞的題材,幾乎達到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又創(chuàng)造性地融匯了詩歌、散文、辭賦等各種文學形式的優(yōu)點,豐富了詞的表現(xiàn)手法,形成了辛詞的獨特風格。辛詞跨越詩、詞與散文間的人為障礙,將三者揉而為一,人間萬象皆歸于詞,縱橫閉闔自成文章。在眾多的稼軒詞中,有“季子正年少,匹馬黑貂裘[21]”的沙場英杰、“元龍老矣,不妨高臥,冰壺涼簟[22]”宦海羈旅、“將軍百戰(zhàn)聲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23]”的末路英雄、“午醉醒時,松窗竹戶,萬千瀟灑[24]”的林間隱士、“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25]”的閨閣怨婦、“提壺沽酒已多時,婆餅焦時須早去[26]”的村頭秀女、……可謂人物眾多、形態(tài)各異;吊古傷今、談禪論理、放眼軍政、寄情山水……更可謂是包羅萬象、時出妙語。
二、容量巨大。
曾經(jīng)有人批評稼軒“以文為詞,使事用典”,更有人認為他“掉書袋”,即濫用書本材料來炫耀自己的淵博。殊不知詞中用典,不但可以加大詞的容量,同時也可以使詞的內容更為豐富,還能加大詞的深度。而辛棄疾無疑是一位用典高手,幾乎篇篇用典,而且大多用得很貼切,深得“換骨奪胎,點鐵成金[27]”之妙。如在他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所涉及的歷史人物就有孫權(仲謀)、劉裕(寄奴)、劉義?。ㄔ?,宋文帝年號)、拓跋燾(佛貍)、廉頗,所涉及的歷史事件則有劉裕北伐、元嘉北伐、北魏南遷、率部南歸等。正因為這些典故的恰當運用,才使短短的一首詞中既包含了對京口當?shù)氐臍v史人物的追思,又有對北伐者的諄諄告誡,同時也隱約地表達了自己抗敵救國的心情。假如沒有這些典故的恰當運用,詞作的容量與質量都是要大打折扣的。
三、主題鮮明。
辛詞雖也時有俚詞艷語,但卻絕無輕薄卑俗之言。明末藏書家毛晉在他的《稼軒詞跋》里說:“詞家爭斗秾纖,而稼軒率多撫時感事之作,磊砟英多,絕不作妮子態(tài)。”正因為辛棄疾的詞作感情是真率、沉厚而高潔的,所以便更加的真實感人。而且,辛詞中的閑適之作畢竟只是少數(shù),代表辛詞的依然是那些在全部稼軒詞中無論質量還是數(shù)量都占絕對優(yōu)勢的愛國詞。一生遭遇的坎坷給他的詩詞創(chuàng)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肥沃的土壤,昂揚的愛國熱情與豐厚的文學修養(yǎng)更為他的詞輸入了無窮的活力。他的詞既不是弄權邀寵的御用文章,也不是供人消遣的宴享之樂,更不是無聊文人借以自炫的文字游戲,而是作為悲劇英雄一生的真實寫照。他滿腔熱情地投身于反抗異族侵略、維護祖國和平統(tǒng)一的大業(yè),卻至死不能為奉行投降賣國路線的南宋小朝廷所重用。抑郁悲烈之氣轉而為詞,使他的詞不時呈現(xiàn)出“變徵之聲”:“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28]”正因為此,他無暇顧及諸多限制,或傲嘯青天,或長歌當哭、或躊躇滿志、或隱忍愁絕……千古以后,讀他的詞依然可以感受到那種激揚澎湃的英雄之氣。
四、風格多姿。
辛棄疾雖然是豪放派的代表,卻也有許多婉約之作。他的詞作中既有形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29]”的激昂戰(zhàn)歌,又有諸如“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30]”的超然野趣,也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31]”的纖濃情話,更有“卻怪白鷗,覷著人欲下未下[32]”的無端癡語。他往來于豪放派與婉約派之間,既有描寫大場面的“落日塞塵起,胡騎獵清秋[33]”,也有抒寫兒女情懷的“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34]”,他的詞或寓情托物,或直抒胸臆,看似信手拈來,而每一字、每一詞卻都顯現(xiàn)著他的非凡功力。
五、感情真摯。
辛棄疾的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詞作,雖然題材不同,風格各異,但他的作品卻無一不飽含著他那率真而鮮明的感情色彩。辛棄疾詞中所描寫的景物,來源于作者真實的生活,發(fā)自于作者心靈的深處,絕沒有無病呻吟。無論描寫的是自然萬物、還是社會風景,作品中所流露的都是作者真摯的感情、真切的感受。他的詞作不矯情虛飾,不隔靴搔癢,飽含著作者真實生活的愛憎與體驗,從而顯示其獨到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同時,他將復雜尖銳的社會斗爭內容與具體的景、事、人、理結合起來,抒發(fā)個人在特定情景中的真情實感,使自我的情感體現(xiàn)了特定時代人們的心聲,個性與共性達到了高度的融合,讀者才覺得那樣自然、親切、真實、可信,因而他的詞作才獲得了長久的藝術生命力。
六、推陳出新,不落俗套
有人曾經(jīng)批評辛棄疾詞多應酬唱和之作,特別是他那首《水龍吟 為韓南澗尚書壽甲辰歲》很受后人非議,更有人認為辛棄疾是在拍韓侂胄(南澗)的馬屁。但縱觀辛棄疾的所有應酬唱和之作,雖名為應酬,但其中依然有著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抗金報國。這首詞亦然,雖然開篇說了幾句祝壽的話,但那無非是一個引子,“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才是本詞寫作的真正背景,“平戎萬里”才是作者創(chuàng)作此詞的真正目的,“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才是作者的最高理想。抓住一切機會,為殺敵報國、光復中原而奔走呼號,這才是辛棄疾最偉大之處啊!
總之,辛棄疾首先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戰(zhàn)士,正如謝枋得在《祭
【附注】
[1]青兕:獨角犀牛,青黑色,重千斤,兇猛絕倫,力能殺人。
[2]見劉大杰著《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上海古籍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中卷265頁。
[3]見許宗元著《中國詞史(安徽黃山出版社1990年版)》164頁。
[4]見洪邁《稼軒記》。
[5]諫官王藺彈劾辛棄疾的罪名之一。
[6]見謝枋得作《祭辛稼軒先生墓記》。
[7]出自辛棄疾《水調歌頭·壽趙漕介庵》。
[8]出自辛棄疾《鷓鴣天(著意尋春懶便回)》
[9]出自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10]出自辛棄疾《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
[11]出自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12]出自辛棄疾《九議》。
[13]出自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14]宋代詞人劉克莊《后村大全集》卷九十八《辛稼軒集序》。
[15]見許宗元著《中國詞史(安徽黃山出版社1990年版)》164頁
[16]出自辛棄疾《鷓鴣天》
[17]出自辛棄疾《臨江仙》
[18]出自辛棄疾《賀新郎 用前韻送杜叔高》
[19]出自辛棄疾《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20]出自辛棄疾《《鷓鴣天》》
[21]出自辛棄疾《水調歌頭 舟次揚洲和人韻》
[22]出自辛棄疾《水龍吟 過南劍雙溪樓》
[23]出自辛棄疾《賀新郎 別茂嘉十二弟》
[24]出自辛棄疾《丑奴兒近 博山道中效李易安體》
[25]出自辛棄疾《鷓鴣天 代人賦》
[26]出自辛棄疾《玉樓春》
[27]清人王若虛在《滹南詩話》里指出:“魯直論詩,有‘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喻,世以為名言。以予觀之,特剽竊之黠者耳?!?/span>
[28]出自辛棄疾《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29]出自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30]出自辛棄疾《鷓鴣天》
[31]出自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32]出自辛棄疾《丑奴兒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體》。
[33]出自辛棄疾《水調歌頭·舟次揚洲和人韻》。
[34]出自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35]張忠獻,即張浚,南宋愛國將領;岳武穆,即岳飛,與張浚等同為抗金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