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流水無殤,花落無影,逝不去心中煙雨三生;百年明月依舊,山水輪回,留不住千里風清云淡。
時代在變,曾經被漢武帝棄如敝履的老莊思想,在如今的社會又有了極強的影響力,追求自由、追求天性的年輕人略讀莊子,便欣喜若狂,拿出一條條斷章取義的“名句”打著自然無為的旗號消極的應對世界。
這些人,又有幾個真正讀懂過莊子?
讀莊子,讀的是“不務生之所為,不務命之所奈何”;讀的是“大道天德,厚德載物”;讀的是“心如止水,悠然自處”,讀的是一份處世的透徹明了。
先秦諸子當中,莊子作為老莊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給世人以神秘感,連著他的傳世名作《逍遙游》一度,莊子幾乎就像傳說中的人物。
從史料上來講,莊子一生不可考,有資料顯示莊子先祖為宋戴公,卻并無史料佐證。
但這并不代表后世不能大致了解這位偉大先哲,即使時代背景不一樣,還是可以通過已有的史料,時代背景以及莊子的學說等推敲出一些東西,通過分析得出合理的推論。
莊子中年時期在宋國蒙工作,當漆園吏。但并不表示說莊子就是宋國人。
據莊子自己回憶,宋國被滅,一次莊子回到宋國國都,“舊國舊都,望之暢然”,周朝的大夫看見故都“知我者謂我心憂”。
莊子
宋國被滅,莊子居然很高興,看來莊子對宋國的感情并不好。
莊子的思想受楚文化影響,而諸子百家其他的文學作品,如論語,孟子,談論的都是人生理想,治國之道。
莊子的文學作品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都與楚辭等文學形式有很大關聯。另外,莊子的造詣明顯可以看出莊子必然受過良好的教育。
莊子自己說楚威王派使者請莊子去楚國,委以重任。而楚國上層幾乎都由貴族出身的人把持,比如與楚懷王談了三天三夜的屈原出于楚國貴族,屈原日后從政幾乎沒有任何阻攔。
而從魏國到楚國的吳起命運就不一樣,變法被楚國貴族亂箭射死,當時的楚國平民很少有進入上層的機會,由此可見,莊子極有可能與楚國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楚國貴族:屈原
莊子最好的朋友是惠施,名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據說藏書有五大車,莊子的學問勝于惠施,想必受到的教育是及其良好的。
惠施是魏國相,與莊子不同,惠施俗人,追求名利。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鴟得腐鼠的典故:據說莊子游歷魏國,魏王聽說過莊子的名聲,惠施害怕莊子奪取自己魏國相的地位,在魏王面前說了莊子的壞話,莊子的之后,以鳳雛和貓頭鷹作比,狠狠的諷刺了好友。
眾所周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官場極為看中身世血脈,非貴族無法被重用。由此看來,與宋國惠子私交甚密甚至讓惠子忌憚的莊子,應該也有著不俗的身世。
惠子
莊子學說如陽春白雪,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在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時代,凡夫俗子無法與之產生共鳴,莊子門徒或許有,或許沒有。
據說,漢初的張良遇到的黃石公,有可能就是莊子的徒孫。漢初百廢待興,蕭何實行黃老之術,后來蕭規(guī)曹隨,國家休養(yǎng)生息,這可能是老莊在政治舞臺最后的瘋狂。
由于時代的原因,莊子的思想并不能為當時主流所接受。
莊子一生生活貧困,簡單,日常生活與常人無異,為了生活而奔波,有時候甚至連生存都無法保障,要到監(jiān)河侯那里去借糧食,以維持生計,他身上并沒有什么影響歷史的事件甚至比較重要的事情發(fā)生。
唯有其思想,散發(fā)出燦爛光芒。莊子不是一個政治家,但他卻實實在在地影響了中國人的精神,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核。
莊周夢蝶
很多人莊子的認知還停留在簡單的莊周夢蝶、《逍遙游》中,沉醉于某些節(jié)選文章中莊子行云流水的文字和他天馬行空的想象世界,贊嘆著他的文筆,敬佩著他的文章對浪漫主義的發(fā)軔。
但莊子身上真正熠熠生輝的恰恰是很多人會避而不談的思想。
莊子的哲學是人生哲學。
如何超越人的有限存在以獲得無限的大道,實現逍遙自由、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是莊子哲學的主題。
道,是莊子哲學中最基本的范疇,莊子的人生哲學理論體系奠基在“道”這個哲學范疇之上。
老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把道作為哲學最高范疇,由此開創(chuàng)了道家學說。莊子對老子學說有繼承有改造,對道進行重新闡發(fā),賦予了新義。
“道’,主要有兩方面的涵義:一方面,道即宇宙自然本身;另一方面,道表征的是一種自然無為境界。
莊子向往自由,'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該是他最向往的生活。他追求'無侍'的絕對自由,
還記得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小故事
《莊子.列御寇》 :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赍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莊子曰:'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
天地為棺
莊子將死,不似其他追名逐利之人一般要求厚葬,甚至不想下葬,以天地為棺,日月星辰,天下萬物皆為陪葬,弟子擔心鳥獸啄食他的尸體,他卻清醒的知道,即使厚葬,也逃不開被螻蟻啃食的命運。這種胸襟,這種超然,獨步千古
在中國古代,人人都講求一個入土為安,只有真正看破生死如莊子般才會幽默而充滿哲思的說'何其偏也'
有些人覺得莊子的思想太過消極,這實際上是非常偏頗的看法。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對莊子的評價是'其學無所不窺'。
試想一下,一個思想消極的人又怎會學識淵博,又怎會著書十萬余言,又怎會在中國歷史中留下濃重的一筆呢?
莊子的思想或許用豁達一詞更為準確。
他將名利放下,所以他對惠子說:'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他將生死放下,所以妻子死后他方箕踞鼓盆而歌。
鼓盆而歌
從古至今,多少風流人物,將名利放下之人不少,真的能像莊子般欣然面對生死之人確實不多。
莊子所謂之無為,更多是有為的無為,怎么解釋呢?
在我看來,莊子所謂'為'是刻意之為,帶有目的性的,與自身意愿不符的行徑。
所以他是無為的,他一身所做事業(yè)如著書、講道等都合乎他內心的'道',一切都自然而然,但他的無為無疑是“有為”的。
也正因為這份無為下的有為,讓那些明珠般的思想、文章流傳于世,數千年后依舊啟迪著無數的靈魂。
我們可以讀不懂莊周的“道”,可以驅不散名利的煙云,也可以放不下生死的輾轉,但重要的是,要學著像他一般,在流光中的順應,把握分秒的沉思用自我去踏足世俗,樂于塵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