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jīng)歷:
你約了幾個好朋友去聽一場講座,在講座快要結(jié)束時,前排的觀眾們起立鼓掌,很快后排的觀眾們也開始起立鼓掌,鼓掌的浪潮也影響了你的幾個好朋友,他們也從舒適的座椅上站立起來鼓掌。這個時候,你也會站起來給予演講者禮節(jié)性的喝彩,而不是獨自坐著。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你會跟隨人群起立?
也許你真的覺得演講者的內(nèi)容很精彩,又或者你看到其他人都站起來了,如果坐著會顯得自己很尷尬。
無論是哪種原因,你最終都會站起來鼓掌。這就告訴我們,人類的行為其實深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亞里士多德說過:“從本質(zhì)上講,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蔽覀兞⒆阌谶@個社會上,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行為和想法都會受到他人的影響。
那么其他人對我們有哪些影響,他們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
社會心理學(xué)家艾略特·阿倫森在《社會性動物》一書中,列舉大量社會心理學(xué)實驗和真實案例,討論了社會影響的力量,并深入剖析我們會受到哪些影響,以及這些影響如何對我們起作用。
社會性動物
如果一個人因為受到其他人的影響,改變了自己的行為或者意見,這種現(xiàn)象就是從眾。比如我們開頭講的例子,你本來坐在座位上,但你站起來鼓掌了,你的行為因為其他人的影響發(fā)生了改變,這就是在從眾。
再比如,在演講結(jié)束后,你和幾個朋友討論演講者的內(nèi)容。一個朋友認為演講者內(nèi)容很精彩。其他朋友也紛紛稱贊這個演講者。這個時候,即使你心里并不是很認同這個演講者所講的內(nèi)容,但為了不掃大家的興,你可能表面上也會附和朋友。
在這個情境中,你的意見因為朋友的影響而發(fā)生了改變,這也是在從眾。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你會從眾呢?
在這里我們主要探討兩個原因。
第一個就是,當(dāng)人們不想因為與眾不同被嘲笑或懲罰時,人們就會從眾。
剛才我們已經(jīng)說了,你附和朋友的意見,原因是朋友這個群體對你來說很重要,你不希望因為你的意見而被朋友排斥。
不過,如果面對的是陌生人,你還會選擇跟從他人的行為或者意見嗎?
社會心理學(xué)家通過實驗告訴我們,即使是面對陌生人,我們也有可能會選擇從眾。阿倫森在書中提及的線段長度測試實驗,就很好地支撐了這一點。這個實驗是心理學(xué)家所羅門·阿希設(shè)計的。
在這個實驗中,實驗者拿出兩張卡片,左邊的卡片上有一條線段X,右邊的卡片上有三條線段A、B和C。被試的任務(wù)是判斷右邊卡片上哪條線段和線段X等長。
假如你參加這項實驗,你很容易就看出B是正確的答案。但是,如果和你一同參加實驗的被試都認為A是正確答案,你還能堅持你最初的意見嗎?
在阿希所進行的12輪判斷中,大概有75%的被試,至少會從眾一次。不過,當(dāng)被試們被允許單獨回答時,出現(xiàn)從眾的可能性很小。
這個結(jié)果就說明,即使是處在一個全是陌生人組成的團體中,而且在團體的答案還是錯誤的情況下,人們也會從眾。因為這樣做,他們就不會讓自己引人注目或者看起來像個傻瓜,被其他人嘲笑。
有時候,導(dǎo)致我們從眾還有另一個原因:當(dāng)我們面對一個模糊情境,不知道應(yīng)該如何做時,我們可以依賴其他人的行為來指導(dǎo)我們的行動。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你為了找一個停車位,開著車饒了好幾圈。突然,你看到一條街道的一側(cè)沒有停放任何車輛。這時候,你雖然很開心,但你感到很困惑:為什么沒人在這里停車?我到底可不可以把車停在這里?
不過,如果你看到已經(jīng)有幾輛車停在這里了,你就獲得了一個明確的信息:既然其他人在這里停車了,說明我也可以在這里停車。
我們生活在一個大眾傳播的時代。各類大眾媒體,都在極盡所能向大眾傳遞著各種各樣的信息。這些信息的特征就是,要努力說服大眾。或是說服我們?nèi)ビ嗁從撤N產(chǎn)品,或者說服我們相信某個觀點。
在眾多信息中,商品廣告的企圖最明顯。產(chǎn)品的制造商們,花費大量金錢,來勸我們購買他們的產(chǎn)品。此外,就算是新聞信息,也能成功影響我們觀察世界的方式。
我們先來看廣告對我們的影響。
有大眾媒體的地方就有廣告,借助大眾媒體,廣告商投入大量的資金來宣傳他們的產(chǎn)品。
也許你認為自己并不受廣告影響。但這種想法并不正確,因為認為自己可以免受廣告的影響,并不意味著自己實際就不受影響。
因為我們購買某種品牌的產(chǎn)品,通常是因為該品牌做了大量的廣告。
比如,你去超市去購買牙膏,最有可能的是,直奔自己最熟悉的品牌而去。你之所以對這個品牌熟悉,很有可能是因為你看過這個品牌的廣告。
阿倫森指出,人們對某個產(chǎn)品越熟悉,它便越有吸引力。這其實是因為我們?nèi)祟愂钦J知吝嗇者。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密集,需要做出大量決定的環(huán)境之中,但我們不可能對每項決定都進行深入的思考。
假如在買牙膏前,我們要分析每一款牙膏的優(yōu)缺點,從中選出最適合自己的牙膏產(chǎn)品?這樣做我們會非常累,所以我們會忽略掉一些信息,以減輕我們的認知負擔(dān)。
這樣一來,我們也就明白為什么廣告商要花費那么多錢在廣告上了。雖然說知名度并不等于銷量,但是,往往兩者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有了知名度,公眾才會知道這個品牌,然后才去購買這個品牌的東西,因而銷售量也能夠提高。
除了廣告外,新聞對我們有哪些影響?
這個世界上每天發(fā)生的事情有很多,新聞媒體不可能報導(dǎo)所有的事件,這也很不現(xiàn)實,因此媒體就要從大量的新聞事件中選擇性的進行報道。
盡管掌握新聞媒體的人,并不直接試圖向我們推銷什么,但他們能夠決定播放哪些新聞事件,以及這些新聞事件播出的頻率,從而對我們的意見產(chǎn)生強有力的影響。
比如每當(dāng)有飛機失事的新聞出來的時候,人們總會說,現(xiàn)在坐飛機真不安全。但其實坐飛機比失事的概率比出車禍的概率要小得多。只是因為每次飛機失事,新聞媒體都會重點報道,這讓我們下意識覺得,坐飛機非常不安全。
那么,有哪些因素決定了新聞的內(nèi)容呢?
這個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但阿倫森認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必須要吸引觀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新聞也是一種娛樂形式,它也要迎合人們的興趣。
因此,新聞媒體往往關(guān)注的是騷亂、地震、戰(zhàn)爭等激烈性事件,以及恐怖分子、抗議者等的暴力行為。但這類新聞的播放與世界各地發(fā)生的事件,在數(shù)量上完全不成比例。
如果這類新聞看多了,我們就會感到,今天的人們比以往更加暴力。最終,這種負面想法就會影響我們?nèi)テ渌貐^(qū)和國家旅游的愿望、影響我們對其它國家的態(tài)度。
所以說,新聞對我們的影響雖然不像廣告那些直接和明顯,但它卻會潛移默化影響我們觀察世界的方式。
有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和某些人相處起來很愉快。你有沒有想過,這個人如何在無形中就影響了你對他的好感度?根據(jù)阿倫森的分析,這些人可能具有三個特點。
第一:一個能夠提供有根據(jù)評價的人,會更受歡迎。
人類天生就喜歡獲得別人的認可,因此,相比對我們進行負面評價的人,我們更喜歡那些給予我們正面評價的人。
不過,如果一個人過于刻意贊揚他人,并且這種贊揚來得毫無根據(jù),那么他不會受到多少歡迎。
這就好比你對著一個身材肥胖的女孩,使勁夸她很瘦。她不會覺得你是在贊美她的身材,相反,她會覺得你是在嘲諷、挖苦她,你反而會招致她的反感。
此外,盡管我們都不太喜歡負面評價,但有時候批評可能比贊揚更加有效。
舉個例子,假如你很害怕在公眾面前發(fā)言,但你又不得不在公司會議上介紹你的工作進度。盡管你提前對這個演講進行準備,但是在上臺的時候還是講的磕磕絆絆,不過好在你最終還是講完了。
之后,你的一個同事對你說,你的演講內(nèi)容很精彩。另外一個同事則在你講完后,很誠懇地指出你演講的不足之處。當(dāng)你去反思你的演講內(nèi)容時,你發(fā)現(xiàn),那個給予你負面評價的同事,講得很有道理,你從中還知道了該往哪方面去改善你的演講能力。
也就是說,贊揚你的同事鼓勵了你,批評你的同事使你能夠不斷完善自己的不足之處,你會更喜歡贊揚你的人,還是批評你的人?不管哪一種,你也不會很討厭批評你的人,因為他的意見能夠讓你進步。
所以,總的來說,盡管每個人都喜歡被人贊揚,但過于刻意的贊揚會讓人反感,而有理有據(jù)的批評有時候比贊揚更加可靠。這也就是說,你要想讓自己更受歡迎,那不管是對別人的贊揚和批評,都要真實有根據(jù)。
第二:一個能力超群的人,偶爾犯一點小失誤,更加受人歡迎。
如果你有個能力非常強的同事,他偶爾犯點小差錯,比如把咖啡灑在自己身上,你可能會更喜歡他。
這是因為,盡管我們喜歡強者,但能力太強的人會讓人覺得不太好接近、有距離感,在這樣的對比下,我們會覺得自己很糟糕。如果他們出現(xiàn)一些小過失,我們則會覺得他也是一個普通人,也會犯錯。我們反而更喜歡他了。
第三:如果你幫助了某個人,那么你會更喜歡他。
比如本杰明·富蘭克林就是用這樣的方式讓對手喜歡上他的。
曾經(jīng)有一個議員總是和他作對。為了把這個議員爭取過來,富蘭克林想了一個辦法。他聽說這位議員的圖書館里有一本非常罕見的書。于是,他就給議員寫了一張便條,想借閱那本書。
議員馬上將書送了過來,大概一周后,富蘭克林就歸還了那本書,并附上一張紙條,強烈表達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后來當(dāng)他們再一次相遇時,議員主動和富蘭克林打招呼。在那之后,他們的友誼一直持續(xù)了一生。
那么,你可能很好奇,怎么我們?nèi)椭粋€人,我們反而更喜歡他了?這是因為當(dāng)我們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們都會盡力讓自己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合理的、正確的。
如果我們幫助了某個人,我們便會為這種行為辯護。
你可能會對自己說:“我為什么要幫助對方呢?因為他是一個非常好的人,這就是理由?!彼裕銜棺约捍_信,對方是一位有吸引力的人,他應(yīng)當(dāng)?shù)玫竭@種幫助。
《社會性動物》這本書雖已出版多年,卻不斷再版更新,并暢銷全世界,這足以說明作者對人性的深刻洞悉。
盡管時間會流逝、社會環(huán)境也會改變,但這本書中承載的文字仍然會流傳下去,因為人性的本質(zhì),無論在什么時候都不會有多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