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街上瘦瘦的女孩子,于是下定決心要減肥,可是剛健康飲食三天,就忍不住下單了炸雞外賣;
想要像某某一樣堅持跑步收獲健康生活,才是一星期不到,運動鞋就仍在床底下積灰了;
羨慕別人的自律和積極,想要擺脫廢柴肥宅的生活方式,做好了每天看書1小時、學英語一小時、寫作兩小時的計劃,準備堅持30天,可是第二天就被小視頻吸引走了全部的視線,打開的書停留在“前言”;
想要過一個有意義的周末,計劃好了要讀的書、要看的電影、要社交的朋友,結果到周日晚上一回頭,發(fā)現(xiàn)這一天又是睡過去的;
一年過去,年初立下的目標啪啪打臉,可那又怎樣呢?新的一年,再立下更大的目標!我可以的!結果,emmm……
為什么?為什么別人都能想到就能做到,而我永遠都只是半途而廢三分鐘熱度?雖然還能用“有三分鐘熱度就有三分鐘收獲“來安慰自己,可是……可是,我還是想要超過3分鐘的收獲啊!
經(jīng)常下定決心要改變,卻總是做不到,真的是我這個人懶、沒有意志力、抵抗不住誘惑,或者動力不足嗎?想要養(yǎng)成堅持早起、運動、看書、寫作的好習慣,真的只能這樣放棄了嗎?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博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yī)學院教授肖恩·揚的這本《如何想到又做到:帶來持久改變的7種武器》,從行為科學的角度,來幫助大家形成新的習慣,或摒棄舊的不良習慣,并通過整合多種“武器”使你的生活帶來持久的改變。換句話說,這本書講的是如何使生活做出第一步改變,并把這種改變長久地堅持下去,使它逐漸成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作者肖恩·揚教授是行為科學領域新一代的權威人物。
不僅是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博士,也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yī)學院教授。致力于“心理”“行為”研究的肖恩·揚教授,將心理學、醫(yī)學、商業(yè)與科技領域的成果結合起來,并利用新興的網(wǎng)絡技術幫助預測和改變人們的行為。思科公司、英特爾公司、臉書公司,甚至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都曾經(jīng),在肖恩·揚教授的幫助下,建立了更準確地預測和引導用戶行為的模型。
讓人更感興趣的是,肖恩·揚本身確實是一個“想到就能做到的人”——炒股成了股神,玩樂隊差點加入林肯公園,賣保險成了銷售第1,為NASA的宇航員設計訓練程序,為斯坦福商學院的學生教授MBA課程,還為南亞鄉(xiāng)村地區(qū)建立了一個提供健康服務的非營利性組織,幫助了超過15萬人,無怪乎被稱為“做什么都能成功的人”。
好習慣難以養(yǎng)成、堅持不下去的三大原因
我們很容易把原因歸結為:懶、拖延、動力不足、誘惑太多,比如想要減肥,吃白水雞胸肉和吃火鍋相比,后者誘惑更大,于是“管住嘴”失敗了,跑步健身和躺著看視頻相比,后者帶來的快樂更及時,所有“邁開腿”也失敗了。
但是在《如何想到又做到》這本書里,作者肖恩·揚從行為科學和大腦思維特點出發(fā),對“好習慣為什么更難養(yǎng)成并堅持”給出了更多科學、深刻的答案,了解到這些,才能做下一步做出改變并堅持做好準備。
1.大腦傾向于做更簡單的事情
大腦也是個調皮鬼,喜歡簡單的事物而不是復雜的事物。如果它發(fā)現(xiàn)一件事情很麻煩,很可能會選擇放棄。如果大腦知道完成一件事需要3個月的時間,它可能就直接投降了。拿做飯來說,想想做一頓飯要找菜譜、買菜、摘菜、洗菜、調醬汁、掌握火候,吃完還要刷鍋洗碗擦灶臺,這么麻煩,還是點外賣吧~
障礙太多,步驟太復雜的時候,人性本能地就會放棄。
這并不是說不能制訂大目標,而是說,對于行為的計劃,需要“小之又小”,這也是有效改變的前提。
作者肖恩·揚稱之為“極度容易”:把焦點放在小步驟上,一個人便會有更好的成功概率。舉例來說,每天做一個卷腹,就是這個“小之又小”的行為改變,你知道自己能做到,做就好了,沒有大腦進行“抵抗”的過程,更容易實現(xiàn)。
另外,有一個親測有效的行為改變或者叫戰(zhàn)勝拖延的小建議:2分鐘原則。如果一件事情,2分鐘以內就能做完,那就立刻去做。擦洗手臺,1分鐘就能做完,那就隨手做了,不需要安排特別的時間,也不需要你說服自己“堅持”,洗手臺就可以保持干凈;看一頁書,2分鐘基本也可以完成,那就看一頁,相對于“每天一個小時”,“看完一頁”這個真正的小目標,輕而易舉就實現(xiàn)了。
了解到這一點,改變就可以悄悄開始了。每天醒來,為你的想要做的事情付出一點點就可以,比如想要寫作,其實每天要做的就是打開文檔,寫下一行字,甚至只是打開文檔就好。
2.神經(jīng)記憶的改變始于行為,而不是認知
“有志者事竟成”“思想決定行為”,是我們一直以來信奉的,總覺得只要下定了決心,行為上就會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然而,行為主義科學告訴我們,這本身就是一個認知誤區(qū)。
想要改變,得反過來:先動起來,用行動帶動認知的改變。持久的行為改變始于行為的實際的、實體的變化,而不是思想中的變化。
“要先改變行為,意識才會跟著改變”,作者肖恩·揚將這個順序稱為神經(jīng)記憶。
心理學上有一個“認知失調”的概念,這其實也是人性中的一個“弱點”——當你的行為和認知不一致的時候,大腦意識到“認知失調”,會努力調整認知,重新達到認知上的連貫和意義。比如,總有老人家在街頭買到“古董”,花上千元買一個上周才出廠的“商周”寶貝,即使家里所有人都告訴他上當受騙了,老人依然會拒絕承認這一點?!熬芙^承認”就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維護認知的一致性。
回到行為改變上,《如何想到又做到》依據(jù)這一點,提出:“持久的行為改變通常不始于意識告訴身體要做出持久的改變,它始于先做一些小小的行為改變,接著讓意識反映出這種改變”,這就是書中所強調的“行在知前”。
而“想得多做得少”的人,正好是“行在知前”的反面,晚上千條計,早上老主意,說的可不就是這個。
運動也好,學英語也好,寫作也好,先動起來。
這里其實還涉及到另一個概念:自我認同。簡單地說,就是你認為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如果過完的經(jīng)歷中,你是一個“有始有終”的人,那么就會在在很多事情中你依然會繼續(xù)持續(xù)這一特質。
自我認同保持一致,是行動在前的底層邏輯。
可是如果我已經(jīng)認為自己是一個半途而廢的人呢?也不必擔心,神經(jīng)記憶的改變甚至重置,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難。當你開始行動,實現(xiàn)一個小小的目標,自我認同會重新進行調整,大腦也會順從地“記住”你是一個怎樣優(yōu)秀的人。
3.大腦喜歡被獎賞的行為
為什么我們都喜歡玩游戲?
因為大腦很多時候像個小孩子,喜歡及時的獎勵。游戲,哪怕是手機里的小游戲,都會及時給你獎勵,積分、勛章、閃閃發(fā)光的小星星、“太棒了”的鼓勵,讓我們持續(xù)不停地玩下去。在這個過程中,其實就是小獎勵刺激大腦分泌一種令人快樂的物質:多巴胺。它傳遞興奮和快樂的信息,讓人保持愉悅。
為什么談戀愛讓人快樂?其實也是多巴胺分泌的作用。
了解到這個物質,你就能明白,為什么苦哈哈的堅持讓人反感,沒有獎賞,或者很久之后才能帶來的獎賞,它刺激不到大腦這個缺乏想象力的家伙。
畢竟,感覺好才能做得好。
眼前的美食和3個月甚至半年后的好身材,哪個對大腦的刺激更大?明顯是眼前??!好身材固然也誘人,可是大腦想不到那么長遠。
《如何想到又做到》里,基于這個原理,提出了“致命誘惑”:
有的人也許認為金錢是最強效的獎勵,還有一些人認為是健康。
獎勵還會隨著時間而變化,年輕時或許覺得金錢是一種誘人的獎勵,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家人共度時光恐怕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了。
書中提出了兩種“讓過程變成獎勵”的方法:快修和妙修。
快修,即每次做某件事都能得到獎勵,就像幼兒園的小紅花,表現(xiàn)好就能得到。妙修則是每次做一件事,不一定得到獎勵,可能有可能沒有,通過這個方法,降低行為對獎勵的依賴。
同時,設置獎勵時,精神獎勵比物質獎勵更有效也更持久。你要獎勵自己什么?運動帶來的身心愉悅,閱讀帶來思維提升,寫作帶來的思考梳理,都是比金錢更有效的獎勵。
帶來持續(xù)的行為改變的三個行為模型
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無法形成好習慣、擺脫不良習慣的三大原因,接下來,就是如何采取行動?!度绾蜗氲接肿龅健窌锏娜齻€行為模型,是我們拿來就能用的:
1.階梯模型
我們從小被教育“要樹立遠大的目標”,卻慢慢發(fā)現(xiàn),這不現(xiàn)實啊。
減不下去的肥,戒不了的煙,無止境的拖延,我們已經(jīng)知道這是來自于大腦對于巨大障礙的畏懼。
“階梯模型”就是改變這一點的法寶。
想一想爬梯子的經(jīng)歷,你只需要把注意力放在踏上下一個橫檔上就行,一個接一個,你就能到達目的地,心情沒有那么緊張,信心也在一步一步提升,也更容易走得更遠,爬得更高。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設置階梯?
“要是把全部身心都放在實現(xiàn)遠大理想上,可能會造成相反的結果,因為夢想太大了,也太遠了,容易讓人氣餒?!?/strong>
書中有這樣的一個例子,那些很成功的股民,并沒有預期“發(fā)財致富”“一夜暴富”,他們更多地把目標放在了“本周不虧損”上。
肖恩揚的階梯模型分為三個部分:步驟、目標、夢想。
夢想是你需要花費至少3個月才能打成的;目標則是一個過渡計劃,短期目標1周~1個月能實現(xiàn),長期目標可能需要1~3個月。相比于夢想,目標更有指導性。
而步驟才是每天要采取的行動,也就是梯子上的那個橫檔,一般只需要1個星期來完成。
拿寫作來說,夢想可以是成為著作等身的作家,或者通過寫作實現(xiàn)年入XX萬。而目標,就得落實到單篇文章的閱讀量。步驟呢,則是寫什么、如何運營等等。而這個行動步驟可以繼續(xù)細化:選什么主題,如何破題,如何結尾,怎樣寫更吸引人,等等。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是在制定行動步驟,實際上卻在用夢想的標準要求自己。
步驟要盡可能地小,更容易成功,更容易讓大腦得到獎賞,也更容易繼續(xù)堅持。
2.社交磁力
想寫作,加入寫作群;想健身,加入健身群;想讀書,加入讀書打卡群,很多人對此嗤之以鼻,但《如何想到又做到》告訴我們:
加入那些正在做你想做之事的人的隊伍中,社會支持和社會競爭能促進行為改變。
一個人走得更快,但一群人能走得更遠。
看美劇,經(jīng)常會有各種互助會,有相同問題想要解決的人們(比如戒煙),定期聚會,互相分享經(jīng)驗,提供鼓勵和支持。
社群為我們提供了歸屬感:不是我一個人在做這件事,大家都在做,所以你不會因為孤單而迅速放棄。大家課互相鼓勵、支持,分享經(jīng)驗、解決問題。
同時,群內的榜樣也為我們提供了模板,不管是專家、名人,還是隔壁公司、對面小區(qū)的榜樣,都能夠促進我們繼續(xù)堅持下去。競爭也是一種促進方式——什么,你今天跑步3公里?我也能?。∵€能比你跑得更多更快!
如果你想自己建立一個這樣的社群,作者肖恩的建議可以參考:
要創(chuàng)造出“社交磁力”,社群要想對成員產(chǎn)生持久的影響,就需要有足夠多的人為社群提供力量,創(chuàng)造活躍。對于比如5人以下的社群來說,每個人都需要付出努力做出貢獻。
對于較大的社群來說,則需要15%的參與者投入到群的建設之中。
對于新入群的人,為他們設定一個初始目標:加入后的第一個星期內為社群做些貢獻。這樣才讓社交磁力變得更強。
3.要事為先
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是什么?
肖恩·揚說:
“大多數(shù)心理學家認為,人天生并沒有所謂的動機型人格。人是因為環(huán)境的關系,因為在正確的時間處在了正確的或錯誤的位置,才去做事情的?!?/p>
如果一件事沒有做或者沒有持續(xù)做,很可能是因為,你認為它不重要。或者說,你還沒有讓自己意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
運動對你來說重要嗎?給自己列出10個不得不鍛煉的理由吧,比如“備孕”“保持健康的身體機能”“老了也能有高質量的生活”“保持好身材”“運動可以提升大腦靈活性”“運動讓人精力充沛”“給孩子做好榜樣”,等等。然后利用階梯模型和社群,增加運動頻率,進而保持習慣。
如何讓想做的事情變得重要?
也有章可循,那就是“遇見未來的自己”。
英語里有一個時態(tài)一直讓我很著迷,叫做“將來完成時”,用來描述“將來某個時間以前會完成的事情或一直持續(xù)的動作”,用在這里真的非常貼切。
你可以試試——將來的我,要完成什么樣的目標?
1年后,你希望自己是什么樣的?減肥成功?收入提升?有更多的時間陪家人?讀了50本書?每周更新了2篇文章?
3年后呢?
5年后呢?
你甚至可以用“將來完成時”創(chuàng)造出未來記憶,而現(xiàn)在要做的,就是不斷填充這個記憶,不斷為將來的、重要的事情做儲蓄。
讀勵志的書籍,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是積極的行動,但最終,想要真正落實到“行為改變”上,把“想到”變成做到,還需要腳踏實地地去行動?!度绾蜗氲接肿龅剑簬沓志酶淖兊?種武器》提供了方法,而每個人能從中吸收到的卻因人而異。書中的7個“武器”,作者在過去15年里經(jīng)過了科學的論證,能為你所用的是哪個?想要夢想成真,想要改變眼前不想要的生活方式,你要做的,就是開始行動。別忘了,行動才能創(chuàng)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