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家學寶主筆團 | 狄奧根尼的木桶
在和孩子的交流的過程中,是否有過不愉快的經歷?有時自己的好意卻遭受孩子的粗魯對待?這些都可能是言語之間的微妙誤差所造成的。比如下面這對母子:
母親:“依依,為什么你總是把房間弄得一團糟?”
依依:“又來了,你總是批評我做的每件事!”
不只是和孩子溝通會發(fā)生交流歧義,夫妻之間也容易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發(fā)生沖突。
心理學家Gottman和他的同事為了研究親密關系之間的人際隔閡(interpersonal gap)時采用了談話桌技術:
每組夫妻被試在交談的過程被要求每人手持一個遙控器,遙控器中有五個按鈕,分別代表非常消極、有點消極、中性、有點積極、非常積極五個等級。
在你說話之前,你需要將你自己的感受通過遙控器輸入。同時聽眾也會將他聽到這句話的感受輸入。聽起來是個很奇怪的談話過程,不是嗎?但卻能精確的復盤談話雙方當時的感受。
研究發(fā)現:在談話過程中,特別是表達不滿時,盡管你或許并不打算去故意惹惱或鄙視你的談話對象,但談話過程中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會發(fā)生歧義,你的談話伙伴會聽出更多的批評指責和不尊重對方的意味。
所以不管你是否打算冒犯別人,在溝通的過程中總是發(fā)生些不愉快,這讓你感到很委屈。
其實造成這些溝通問題的責任并不在你,而是源于別人無法理解你真實的想法。
家庭溝通的過程更像是個漏斗,你不能100%的表達出所有你所想的,同樣對方也無法100%地領會你的意思,最終雙方的分歧只會越來越大。
圖片來源網絡
這個結論聽起來好像令人絕望,因為不管你如何想要挽回失敗,你愛的人總是會不斷誤解你。
日常中的對話也不允許你在深思熟慮之后在做出應答。
其實溝通也是一門技術,在筆者的書架上就有著《非暴力溝通》、《關鍵對話》、《高難度對話》等心理學類書籍,這些書籍幫助我在和家庭成員的交流中避免溝通歧義。
下面幾條原則或許可以幫助你構建良好的家庭溝通氛圍。
1. 重復與釋義
正如上文中的溝通漏斗效應,在我們溝通的過程中,信息會發(fā)生損耗,可能孩子對你說的話的理解和你想要表達的本意有著顯著差異。
建議在和孩子及伴侶溝通的時候,可以采用重復釋義的方法。
換一種表達方式將容易引起分歧的話,重構一遍。這樣會有兩點好處,一是可以加強理解促進溝通,讓對方更能理解你的深層含義。二是在重復釋義的過程中,自己也能夠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需求(出發(fā)點),使自己表述的內容更加明朗化。
以下這個筆者的親身案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釋義的運用。
L是學校中有名的trouble maker,他時常無法控制住自己的脾氣,常常與同學發(fā)生矛盾。情緒爆發(fā)時,就連老師也不放在眼里。在他對抗老師的“光榮榜”上有過對班主任大爆粗口,將英語老師的書當眾撕毀等歷史事跡。
班級中有這樣一位學生無疑會令任課教師感到頭疼,而L卻與我(學校心理咨詢師)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關系,甚至在我離開后,學校領導還需要找我來協助穩(wěn)定L的情緒。
大家都覺得學心理專業(yè)的人很神,能夠控制住這顆“定時炸彈”,其實我只不過是在和他的對話交流中更注意運用換位思考理解他的想法,并用了釋義的技巧避免了因誤解而產生的沖突:
當時L正是我的心理課代表,有一次,L忘記在上課前將書搬至教室,課間一直趴著睡覺。我詢問L還是否愿意繼續(xù)當課代表?L抬頭望著我,臉上漸漸轉陰,當時教室的氣氛就緊張起來,空氣仿佛開始凝固。
我意識到L生氣了,并有要爆發(fā)的勢頭。L素有情緒不穩(wěn)定,反抗教師的傳統。如果一個心理老師也被他撕了書,處理不好和他的關系,那會令我多沒面子啊。
而且我也理解到他為什么憤怒,因為在他的視角里他覺得我在批評他,覺得我在批評他當課代表不稱職,甚至可能覺得我要撤了他。于是我便將剛才說過的話進行了重復和釋義,將我原本的意思表達出來:
“我并沒有要責怪你今天忘記搬書,也許你是累了,我的意思是你是否愿意繼續(xù)當課代表,因為我明天還有一個任務需要課代表來幫我去做,如果你不愿意的話,我可以去找別人了。”
L聽了之后原來的火氣便無處可發(fā),緊張的氣氛變得緩和起來。釋義中也幫他找了一個臺階,他慌忙承認自己是累了,并且明天愿意幫我這個小忙。
2. 結構化對話
在羅蘭·米勒的《親密關系》一書中提到了一種結構化的表達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精確地描述自己的想法,避免和家人產生因語義分歧而導致的沖突。更重要的是這種結構式表達簡單易學只要xyz三步,因此它也被稱為xyz陳述法。
在xyz陳述法中,x代表具體情境 y代表他人的具體動作行為描述 z代表自己的感受。
當你表達自己想法時,依照以下格式:
“ 當你在x(的情境)下做y(具體的行為描述)的時候,我感到z(第一人稱陳述自己感受)?!?/em>
我們可以看幾個生活中的例子。
孩子晚歸,待孩子一進門不等他脫鞋父母就說道:
“你去哪里瘋玩了,也不給父母打個電話,出事了怎么辦?”
其實父母想表達的是對孩子晚歸的擔心,但是傳遞給孩子的可能是責怪:
“你沒遵守規(guī)矩,你晚歸去哪里鬼混了?!?/em>
這時孩子顯然也不會有很好的溝通態(tài)度,一場沖突在所難免。
如果用結構化的表達方法xyz陳述法,我們可以這樣表達:
“當你放學晚回家(x情景),又不打電話回來時(y具體行為),我很著急,擔心你會出事(z自己的感受)?!?/em>
圖片來源網絡
回到我們文章開頭母女間的對話,母親在表達自己情緒的時候,用了以偏概全的表達方式(你總是把房間弄得一團糟)。
這引發(fā)了依依的不滿。
或許我們可以嘗試一下xyz陳述法:
“依依,你剛才在房間里玩時,把房間弄得很亂,這讓我很生氣?!?/em>
這樣便能夠更加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意思,也能夠減少孩子的逆反情緒。
結構化的表達方法不僅能減少孩子的對抗情緒,也清楚地表達了父母自己的情感,有利于親子間的溝通。
如果覺得這些方法有用,父母們不妨多嘗試在與孩子溝通時運用以上方法,讓孩子更能聽懂并理解你的意思,不再出現溝通不暢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