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詩壇,出現(xiàn)了一對“雙子星”。一個是情詩圣手李商隱,還有一個是風流才子杜牧,世稱“大小杜”。李商隱的癡情只是寫在詩里,而杜牧的多情卻是落在了花叢中?!按猴L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小杜的多情令人瞪目。
然而這樣的杜牧卻在40多歲時,寫下了一首家喻戶曉的“親情詩”《清明》。全詩無一生僻字,卻成了清明詩中難以超越的經典,后來蘇軾將它寫成過宋詞,也敗下陣來。但是這首《清明》你真的讀懂了嗎?讓我們再來看一看這首詩: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雖起源很早,但是在唐代才被列為國定節(jié)日,而后才演變成我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雖是個祭祖掃墓的節(jié)日,但古人眼中這卻并不是個傷感的日子。這一天大家會結伴踏青,會放風箏,閨中女子會蕩秋千,玩各種結草的游戲。但杜牧這首詩卻寫得異常凄涼,特別是“路上行人欲斷魂”一句更是令人斷腸,對此的唯一解釋就是:不是行人在傷心,而是他自己在傷心!
此時40歲出頭的杜牧身在池州,所以就有人就此認定杜牧此詩是在思鄉(xiāng),認為這首詩寫的是親情。其實不然。杜牧從來就不是一個戀家的人,此次外放池州雖是被貶,但出京本就是他一生的愿望。他曾多次請求外調,這一點史書是有記載,而且杜牧平生也并沒有寫過思鄉(xiāng)之作。所以這首《清明》寫的并不是親情,而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愛,因為寫此詩時他還有一個未赴的10年之約。
當年只是幕府門客的杜牧游玩湖州,認識了一位民間女子,二人情投意合,但對方家也并非小戶。當時杜牧與其母訂下了一個10年之約,表示自己會在飛黃騰達后來娶對方。而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杜牧在官場并不得志。這次被貶的池州也就是如今的安徽省池州市,距離湖州不到300公里,此時距10年之約還有4年左右的時間。所以在這個春雨紛紛的時節(jié),看著路上的民間男女都結伴游玩,杜牧想的是心中的那位姑娘。思而不得,所以借酒消愁,只是那牧童在煙雨蒙蒙中指的杏花村里沒有他心中的人。
那么杜牧為什么不即刻去找對方?因為他是被貶之身。事實上,在此后的幾年時間里,杜牧一直請宰相周墀幫自己調任湖州刺史,只是朝廷一直沒有答應。在寫完《清明》后的第4年,杜牧終于如愿出任湖州刺史。無奈的是當他再見姑娘時,對方已嫁人三年,早為人母。于是他無奈地寫下了一首《嘆花》:
自恨尋芳到已遲,往年曾見未開時。如今風擺花狼籍,綠葉成陰子滿枝。
4年前的“杏花村”,4年后的“嘆花”,杜牧都是為這位不知名的女子所寫,這是杜牧愛得最深的一次,也是他最無奈的一次。在那個雨紛紛的清明,杜牧不是風流的樊川居士,而是一個深情不已的癡情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