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個讓人很無語的飯局沖上了熱搜。
三個女孩低著頭站在飯桌前,而對面坐著四個年長的男子,頤指氣使的用手比劃著。
窒息感撲面而來。
不知情的,還以為是犯錯誤后挨訓。
但其實,這是家里的親戚給三個晚輩上課。
從表情來看,三個女孩沒有一個服氣的。
黑衣服女生的厭惡擺在了臉上,白襯衫女生都快笑出來了。
談話內(nèi)容無非就是,過來人用經(jīng)驗告訴你,少走彎路!受益很大!虛心接受!
有些話聽得多了,真的就聽不下去了。
對于這樣的飯局,不少人都參加過:
比如這位網(wǎng)友,不光要講話,還包括自我總結(jié)、為家族未來付出承諾計劃表和祝福等三部分。
還要作詩、唱歌,最后還得聽海量教育。
我那自以為是的姨丈也是這樣給我訓話的,自己父親都沒有對我說過啥。
不知道別的親戚為何要指手畫腳。
隨聲附和鼓掌已經(jīng)是常規(guī)操作了,最怕他講完了。
讓我再給大家講幾句,我寧可讓他再多講一會。
大家雖然表面只敢彎腰陪笑,嘴里說著是是是,但心里其實早已翻江倒海。
甚至,只要聽說一起吃飯,就已經(jīng)設想飯桌前被教育的情形。
誰都不喜歡被教育,更不喜歡吃飯前被教育。
但一些長輩,或者年齡比別人大一點的,總把自己視為拯救者,教別人怎么做人做事。
好像不讓別人從自己這里學到點什么,這頓飯就白吃了。
他們非常認同于自己的觀點,將自我投注于觀點之中。
甚至潛意識中,自我就是觀點,觀點就是自我。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強勢勸解他人。
卻無視對方的認知模式和當下情緒,完全不CARE談話的體驗度。
但未經(jīng)他人允許擅自輸出自認為正確的價值觀,并強求認同。
究竟是為對方好,還是在滿足自己?
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深以為然。
02
某乎有人發(fā)問:為何總有人喜歡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
有個評論一針見血:為循規(guī)蹈矩的命運尋求些許認同,為一事無成的人生增添幾分優(yōu)越。
比如,沒懷孕過的教育孕婦該吃什么,自己英語考不過,還訓斥小孩子英語不好;
自己都失業(yè)了,還想指導你該如何找工作,結(jié)果自己到了40歲沒事業(yè),沒家庭,沒好友,一事無成。
最后還埋怨大家不管她。
我們家阿姨,洗頭發(fā)要教我怎么洗,開空調(diào)要教我穿襪子。
吧啦吧啦說一大堆,凡事都要提出自己的聰明建議。
但我都三十好幾的人了,沒你的建議不也過來了?
還不好說她,一說她,就脆弱敏感哭哭唧唧,撂挑子不干了!
有同事喜歡指導別人,但簡單和他討論了幾句,發(fā)現(xiàn)他技術(shù)很菜。
明確指出錯誤后,面子掛不住后,就開始擺譜。
說自己入職年限長,讓我虛心。
如果一項技能沒有明確的標準,通過簡單的時間堆積就能掌握。
那好為人師的人就會特別多,他們通過人生出場的先后順序,就能找到優(yōu)越感。
并總能以“為你好”為理由對別人指指點點。
典型句式為:“你不覺得這其實是因為……嗎?”“不,是這樣的?!?/p>
“不,你聽我說”“不,你不懂”“等一下,你確定不會……嗎?”
然后強行解釋,大道理一大堆,仿佛別人是一個傻子,都沒他懂得多。
總結(jié)起來就是黃教主的那句梗:我不要你覺得,我只要我覺得。
費曼學習法,它是為了將知識學的通透,假裝教給別人,將白紙比作一個人。
而好為人師者,是將一個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當做一個不能說話的白紙。
這種隱形的優(yōu)越感展示,會對那些不想要指點的人,造成空間入侵和信心打壓。
剝奪了別人悠然自得和探索進階的樂趣。
高高在上地指點別人,不會拔高自己的水平,反而暴露骨子里的愚蠢、傲慢和偏見。
人的見識,不該只是向外張揚,更應該向內(nèi)沉淀。
03
其實幫助別人,大家并不反感,但前提是真的懂,而不是一知半解。
真正知識淵博的人,儒雅寬容,聊起天來特別舒適,特別愉悅。
你知道的,對方都知道,你不知道的,對方也知道。
他可以在你說的內(nèi)容上給你進行擴展,還能告訴你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開闊眼界。
是一種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
但這種人往往不“好為人師”。
比如有網(wǎng)友的叔叔是大學教授,本來和他吃飯指望著學點啥有用的。
結(jié)果叔叔就只會抱個酒瓶子給我夾菜,讓我喝喝喝吃吃吃。
就像我們朋友圈的進化史,從全部可見,一步步走到只有三天可見。
不對別人說三道四,也不想別人對自己指手畫腳。
不評,少發(fā),已經(jīng)成為不少人朋友圈的底線。
如果多觀察真正有智慧的人。
會發(fā)現(xiàn)他們有個共同的特點:智者一句千金,閉口不談。
明明和自己的認知發(fā)生沖突,也不提醒,不指點,更不會提所謂的人生建議。
如果關(guān)系不錯,最多委婉的說一下,極少重復,更不會不斷的說教!
他們知道: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克制自己去糾正別人的欲望。
04、
在《改變?nèi)松娜穗H溝通分析》中,托馬斯·哈里斯提過一個“舞臺效應”:
意思是說,當你站上舞臺,雖然能讓所有人看見,但臺下一切對你而言俱是漆黑。
只有走下舞臺,你才能借助臺上的燈光,看到別人的閃光點,進而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
好為人師,恰恰是一個將自己捧上舞臺的過程。
但如果一直想給別人當老師,就會下意識靠近自我意識中不如自己的人。
這樣或許能獲得一些心理優(yōu)勢,卻會遠離優(yōu)秀本身,從而失去學習和進步的機會。
正如交際學大師塞萊斯特·黑德利在TED演講時所說:
“如果你想有所成長,那就在和別人的交往中,盡量讓自己處于一個傾聽者的位置?!?/strong>
而每一個你將要遇到的人,都能彌補你在某些方面的認知缺陷。
旁觀別樣人生的挫折、機會和選擇,漸漸會體會到世界的其他面。這種感覺更像是目睹平行世界,不期待和現(xiàn)實生活產(chǎn)生什么關(guān)聯(lián)。
所以可以更客觀地看待和分析。
當你專注那些有價值的信息增量,就會逐漸由一個施教者,過渡為一個傾聽者。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人生際遇,與其指點別人的道路,不如專注自己的方向。
用謙遜代替傲慢,兼容彼此的差異,才能各得其所相互成就。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