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俾斯麥是怎么在十年內(nèi)把德國變成君主制強國的(5)----反思

  1866年最震驚世界的事情,就是克尼格雷茨戰(zhàn)役。由于奧地利在戰(zhàn)爭中損失慘重,被排除在普魯士成立的各種“德意志邦聯(lián)”之外,所以1867年2月改名為“奧匈帝國”。

  為什么叫“奧匈”呢?因為奧地利國內(nèi)有很多少數(shù)民族,加起來并不比德意志人少,其中最大的民族是匈牙利人。因此,為了維持帝國的統(tǒng)治,約瑟夫一世覺得必須拉攏更多的人。于是他大幅提升匈牙利人的地位,并把國名改為“奧匈帝國”,這樣,德意志人加匈牙利人,仍然可以在國內(nèi)占相當大的比例。因此,哈布斯堡王朝、奧地利、奧匈帝國是一脈相承的,“奧匈帝國”是由德意志人和匈牙利人主導的二元帝國。

  但是,這么做的后果是,國內(nèi)其他民族,比如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蘭人、克羅地亞人、意大利人……變得更不滿意了。因為以前他們和匈牙利人一樣,但現(xiàn)在居然成了“第三等級的人,心里當然很不爽。最為重要的是,奧地利是一個中世紀君主制國家。過去的歐洲人,“民族”意識并不強,只要大家都信基督教就行了。但是,拿破侖挑破了這層窗戶紙,他在法國大力宣傳“法蘭西民族”的概念,讓法軍實力爆棚。既然一度統(tǒng)治歐洲的拿破侖帶來了“民族”概念,證明同一個民族的軍隊比舊式軍隊有強得多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那別人也就有樣學樣了。事后來看,拿破侖之后,凡是國內(nèi)有一個民族居絕對統(tǒng)治地位的國家,都很強大。相比之下,奧地利的多民族國家體制顯得很落后。但是,奧地利當然還想維持自己的統(tǒng)治,所以必須弱化民族思想。所以在拿破侖之后,奧地利首相梅特涅(1773~1859)為費勁心機地建立了“歐洲均勢”,就是想維持君主制國家的延續(xù),尤其是維持奧地利皇帝的多民族統(tǒng)治。梅特涅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讓奧地利保持在歐洲五強”之列,而且軍隊的戰(zhàn)力也不差。

  遺憾的是,現(xiàn)在約瑟夫一世居然為了短期利益而把“奧地利”改名為“奧匈帝國”,反而突出了各個民族的差異,導致國內(nèi)矛盾反而日益激烈了。因此在1866年以后,奧地利不僅成了二流強國,而且軍隊的戰(zhàn)斗力已經(jīng)無可挽回地大幅下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往往是俄軍把奧匈帝國的軍隊打得滿地找牙,然后德軍過來又把俄軍打得滿地找牙。而在以前,奧軍是一點都不遜色于俄軍的。

  那么,在敗于普魯士之后,約瑟夫一世到底該怎么辦,才能重振奧地利的雄風呢?

  老實說,我也不知道。因為如果奧地利學習英美的民主,當然可以大幅提高國力,可是那樣的話,皇權(quán)統(tǒng)治怎么辦?像英國那樣君主立憲?但是英國的英格蘭人占絕對統(tǒng)治地位,奧地利國內(nèi)有什么民族有這樣的相對優(yōu)勢呢?沒有。更何況,就算英格蘭人很強,英國國內(nèi)的愛爾蘭人、蘇格蘭人也想獨立,而且愛爾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實際上已經(jīng)獨立出去了,蘇格蘭人在2014年還舉行過獨立公投呢。如果英國都這樣,奧地利搞民主,還不徹底分崩離析嗎?

  在一戰(zhàn)之后,奧匈帝國確實分崩離析了,當時就分裂成了六、七個國家?,F(xiàn)在,在原來奧匈帝國的土地上,有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黑山、等十個國家。此外,波蘭、羅馬尼亞、意大利也獲得部分前奧匈帝國的領土。

  所以,普魯士或許還能搞君主立憲,而奧地利不行。

  當然,哈布斯堡/奧地利本來就是個多民族國家,崩了就崩了。歐洲在“民族意識”影響下,國家越來越多,越來越小,一直是過去二百年的趨勢,但是,有些國家本來有一個人口占95%以上的單一民族,卻仍然在不斷主動削弱主流民族的人口和地位。長期來看,這不是取禍之道嗎?

  那么,到底該怎么拯救當時的奧地利呢?

  既然約瑟夫一世的辦法只能擴大各個民族的分歧,加速奧匈帝國的國力衰弱乃至最后垮臺,那么,就不能突出民族差異。

  民族當然是有差異的,但不能突出。而且,要逐漸消融民族差異,這才是最久遠的解決之道。

  怎么消融民族差異呢?

  文化。

  如果所有人都采納同一種文化,大家生活在一起,毫無障礙地通婚,幾代人之后,還有民族差異嗎?

  沒有了。就像到了唐朝中期,內(nèi)陸已經(jīng)沒有民族差異了。就像后來,漢文化圈不斷擴大,不斷消融周邊地區(qū),不斷通婚,大家也都是漢族了?,F(xiàn)在,國內(nèi)的民族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邊疆地區(qū)。但是他們的人口比例,畢竟還不算太高。

  文化,而不是民族,之間的競爭,才是人類社會最高水平的競爭。

  用文化來增強一個國家的凝聚力,最終讓大家變成一個民族,才是長久之道。

  我們的祖先,在這方面有著無與倫比的智慧。

  而且,如果你不這么做,別的更頑固、更守舊的文化,必然會不斷侵蝕和淘汰你。最終,把你的文化淘汰出人類歷史的舞臺,人類依然會陷入反智、盲從,和相互沖突的黑暗之中。

  更何況,儒家文化圈的國家,不是不能接受西方先進文明。歐美之后,只有日本、韓國、新加坡、我國臺灣,這些屬于儒家文化圈的國家,在科技和生產(chǎn)力方面達到了和西方一比高低的程度。

  在世界最頂級的《科學》、《自然》雜志上,日本科學家的論文占四分之一,就是明證。另外一大半都是歐美國家,以色列、印度也時常有文章。以色列的人口很少,能頻繁在這些雜志上冒頭,已經(jīng)非常了不起了。

  至于其他國家和地區(qū),文化圈的人口雖然都是十幾億,但冒頭的頻率都非常低。

  諾貝爾科學獎的頒發(fā)結(jié)果,也證明了這一點。2000年以來,日本已經(jīng)有18位諾獎得主了(截止到2018年),都是科學獎,數(shù)量上已經(jīng)超過了英國、德國、法國。

  因此,堅持和發(fā)揚漢文化,與繼承和發(fā)展人類的科技,與追求民主自由,理論上是一點都不矛盾的。

  好像說了太多了?轉(zhuǎn)回話題,奧地利要重振雄風,必須從文化上進行統(tǒng)一和整合。而這需要漫長的時間,而且考慮到當時的民族意識和人口比例,這件事也非常困難。算了,還是不說奧地利了,繼續(xù)說1866年的俾斯麥。

  還是再提一個問題吧:

  震驚世界的克尼格雷茨戰(zhàn)役,一天就結(jié)束了,一天就決定了普魯士和奧地利的國運。從軍事角度來看,一天就判定了奧地利的滅亡,這意味著什么?

  我們要知道,那是兩個大國?。⌒驗橐粓鰬?zhàn)爭而滅亡,很正常。但是大國,如果沒有其他國家的事后調(diào)停,理論上居然可以因為一場戰(zhàn)爭而滅亡,而且是一場短暫的戰(zhàn)爭,這意味著什么?

  從軍事角度來說,由于武器更加先進,軍隊的武力比普通老百姓強得太多。因此,只要擊敗了對方的軍隊,摧毀了對方的武器裝備,進而摧毀對方的工業(yè),接下來吞并并長期占領對方的國土,已經(jīng)毫無問題。

  進而意味著:很多大國貌似是大國,但實際上的“防御壁壘”非常低,非常弱。只要敗一次,國家就可以在理論上被消滅了。

  大國為什么是大國?因為可以經(jīng)歷多次失敗甚至慘敗,還能維持生存,以后還能站起來。

  怎么保證這一點?首先,要有遼闊的幅員。其次,要有廣大的人口。

  看看俄羅斯,多次慘敗還能不倒,還能取得勝利,就在于此。我國在歷史上也是這樣,美國也是這樣。當然,憑借地理和人口優(yōu)勢,美國還沒有敗過。

  而歐洲中西部的那些國家,都不行。

  以普魯士為例,在1806年的耶拿戰(zhàn)役敗于拿破侖時,已經(jīng)可以被滅國了。拿破侖進入柏林,消滅普魯士只在他的一念之間。而拿破侖戰(zhàn)敗之后,反法同盟要滅掉法國,也就一念之間的事。當然,強行吞并像普魯士、法國這樣的國家,肯定還會經(jīng)歷無數(shù)血與火,但是理論上說是完全可以的。

  那么,為什么當時歐洲沒有發(fā)生這樣的事呢?

  一個重要的具體原因,是英國不愿意。

  英國知道自己是個島國,它當然不愿意歐洲出現(xiàn)大而強的國家,它也不想到歐洲大陸去吞并。于是,英國的國策就是維持歐洲均勢,然后靠貿(mào)易賺錢。所以,雖然理論上普魯士、荷蘭、比利時、法國、西班牙都可以被滅國,但后來都被英國扶了起來。沒辦法, 誰讓英國有相對隔離的地理位置,可以擋住拿破侖、希特勒的進攻呢。而且英國首先爆發(fā)了工業(yè)革命,國力很強。就算以后不太強了,還有相對優(yōu)勢的海軍,還可以聯(lián)合俄國/蘇聯(lián),還可以拉美國過來。

  既然中西歐都必須是面積不大的國家,那該怎么保持自己的安全呢?

  從軍事角度來說,就是建立更龐大的軍隊。

  在歐洲中世紀,兩、三萬人的軍隊已經(jīng)很龐大了。拿破侖早期擊敗各路反法同盟時,法軍經(jīng)常不到十萬。但是到了拿破侖后期遠征俄國時,法軍已經(jīng)有五十多萬。到了俾斯麥時期,各個大國的軍隊都是五六十萬人。但是五六十萬人就能保證自己的安全嗎?從普奧戰(zhàn)爭乃至后來的普法戰(zhàn)爭來看,根本不行。于是到了一戰(zhàn)之前,各個歐洲大國的軍隊,已經(jīng)膨脹到300萬人以上。到了二戰(zhàn)時期,德國的軍隊達到800萬人,蘇軍和美軍都是1100~1200萬人左右。

  建立更龐大的軍隊,不要因為一場戰(zhàn)役的失敗就讓自己滅國,是所有大國的理性選擇。

  但是,更龐大的軍隊,需要更龐大的人口,以及更雄厚的資源、更發(fā)達的工業(yè)科技水平,作為支撐。

  此時誰最難受呢?當然是站在歐洲中間的德國,和長達千年都是歐洲最強大國家的法國。他們都很難受,尤其是后起之秀的德國,更加難受,可以說是最難受的。英法還有廣泛的殖民地,俄羅斯早已有了廣闊的領土,還可以繼續(xù)向東擴張,而德國有什么?就那么一點地盤,一點可憐的殖民地,出海也不方便,偏偏德國又是如此強大。

  可是,德國周邊的法國、英國、俄國,也不弱啊。就算弱一點,還能拉來美國,那是個龐然大物。你說德國怎么辦?

  老老實實地不擴張?嗯,被肢解、被占領的國家,只能這么辦了。但是在各個強國都在擴張領土和殖民地的年代,在民族主義和民族仇恨盛行的年代,普魯士/德國有安全感嗎?肯定沒有。普魯士能獨樹一幟,走“和平崛起”的道路嗎?很難很難。

  因此,一個很合理的想法就是:要趁著自己強勢的時候,大幅擴張領土。否則自己一旦衰敗,別人就把自己給吞并了。

  這種想法是對是錯呢?

  我們至少可以說,這種想法很合理。尤其是,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

  好像扯得有點遠?一點都不遠。因為普魯士在過去三百年擴張過程中,就是這么一路走來的。就算沒有普魯士,德意志民族的三百個公國中,遲早也會殺出來另一個強國,因為大家都在弱肉強食,你不強大你就被吞并了。事后我們知道,最兇悍的那個叫“普魯士”,但完全可以是另一個名字,比如“勃蘭登堡”、“漢薩”、“托倫”,甚至可以是“波蘭”或“立陶宛”??傊莻€地方經(jīng)過幾百年的弱肉強食產(chǎn)生一個強國,是極大概率事件。

  下圖是1688~1740年的普魯士領土。可見它的領土不僅支離破碎(這是公國聯(lián)姻造成的),而且根本沒有縱深。因此,我們甚至可以說普魯士是一個“只有邊界的國家”。這樣的國家,被瑞典、波蘭、俄羅斯、法國、奧地利攻打,一旦戰(zhàn)敗很可能就會滅國。那么,如果你是普魯士國王,會覺得安全嗎?是不是很想擴張領土,尤其是“增厚”自己的縱深呢?

  但是,如果普魯士想擴張領土,周邊其他國家呢?肯定也想這么做。那就打吧,誰打贏了誰就擴張。很幸運的是,過去三百多年,普魯士的戰(zhàn)功和運氣都不錯,成了區(qū)域性大國。

  但是,如果進一步擴張,必然會和奧地利,尤其是法國和俄羅斯,產(chǎn)生更激烈的碰撞,甚至把英國招進來。因此,普魯士的進一步擴張之路,將不再是歐洲中部事務,而是很可能變成歐洲各大國都參與進來的國際事務。

  俾斯麥在建立德國的過程中,這些前景他都看到了。因此,他后來的選擇,才是那么偉大,那么深謀遠慮。

  是的,前面這些大段議論和鋪墊,都在為突出俾斯麥的漂亮手段,做準備。

  回到普奧戰(zhàn)爭。當普魯士大勝的消息傳到法國時,拿破侖三世突然有一種受騙感。

  預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奧匈帝國為何存在51年就消亡了?
分裂為三百多個政治實體,周圍列強縱橫,德意志艱辛統(tǒng)一道路
在歐洲五大傳統(tǒng)強國中,現(xiàn)在只有此國退出了大國行列
八國聯(lián)軍侵華,其中奧匈帝國已瓦解,領土遍布13個國家
奧地利帝國
奧匈帝國在一戰(zhàn)前是與俄國、德國相匹敵的歐洲陸軍強國嗎?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