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容以待人,恬淡以處世?!边@話出在律宗十一代祖弘一法師之口,也是他一生為人處事的最好概括。
相比很多因為世俗不順而遁入空門的僧人,弘一法師李叔同的出家顯得有些反常。
出家前,他在世俗風(fēng)聲水起,他不僅曾擁有過世人艷羨的財富、美色、名望等,他還在無數(shù)各領(lǐng)域,包括詩書、戲曲、書法、音樂等領(lǐng)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卻偏偏在自己39歲這年的1918年,突然拋棄妻子孩子和凡塵,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了。
弘一李叔同出家后,他的日本妻子雪子尋到他出家的寺院,苦求一見,但弘一卻始終不為所動。只雪子悲痛欲絕決定重回故國時,弘一才與她在江面匆匆一見。
那天清晨,薄霧蒙蒙。雪子的船與弘一的船相向而行,雪子喚:“叔同!”弘一作揖道:“請喚我弘一?!?/p>
雪子眉頭緊鎖問:“好,那么弘一,請告訴我,什么是愛!”
弘一的船行至與雪子的船并排時,弘一緩緩道:“愛,就是慈悲!”
說完后,弘一的船消失在薄霧中........
當時的雪子或許不明白弘一的話,但年老時,她卻似乎終有所悟,與世俗猜想不同的是,無論是雪子,還是弘一的原配夫人俞氏,他們至始至終從未怪過弘一。有所悟的雪子臨終前,眼角含淚念叨的,依舊是弘一那句:“愛,就是慈悲!'
除去這句“愛,就是慈悲”,弘一還留下了很多發(fā)人深省的箴言。這些箴言串起來,就是弘一生平為人處事的總結(jié)歸納。
箴言一: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解讀:人生有三大忌諱,而這三大忌諱,全不在缺陷,恰在于過于優(yōu)勝。事物忌諱到達頂點,做事忌諱完美無瑕,人則忌諱萬事順利。
這是因為,當任何東西達到頂點時,往往會招致“物極必反”。
弘一圓寂
所以,人不可一味追求全勝、全勝、全盛。實際上,這些,本身就是不完美。
箴言二: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擠之。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
解讀:所謂“木秀于林,風(fēng)必折之”,沖在最前頭的人,往往最容易被作為靶子打。也正因此,爭強好勝者,往往會經(jīng)受不必要的挫敗。
弘一法師李叔同年幼時,就曾因為詩文出眾,而曾受過挫敗,他甚至還因此連累過為妾室的母親王氏。
父親死后,目睹母親處處受欺凌的李叔同開始在母親的教誨下懂得:任何時候,都要懂得藏。母親告訴他:姿態(tài)越低,才越不怕跌。也正因此,成年后的李叔同,從不事事爭先、爭勝。
箴言三:智者達觀三世,念念知非;愚人只重目前,憧憧造惡。
解讀:有智慧的賢明之人可以洞觀很遠的事情,知道是非曲直,即有遠見。而愚蠢的人只看重眼前利益,頻頻作惡,即目光短淺。
任何時候,都不要因為眼前的既得利益,而忽略長遠。
弘一所抄心經(jīng)
弘一晚年毅然去各地開法壇宣揚抗日時,日本將軍曾找到弘一對他進行威逼利誘。
日本將軍對弘一說:你好歹是個日本的夫婿,又曾在大日本求學(xué),你已經(jīng)算半個日本人了,何不勸說民眾放棄抵抗,反而宣揚抗日呢?
弘一聽后,用中文鏗鏘回到:我至死也不會忘記自己是個中國人!
見弘一法師“不開竅”,日本將軍憤而離去。此后,弘一依舊不停地換地方宣揚抗日。
1941年冬,泉州開元寺舉行結(jié)七念佛法會上,法師再次提及“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的口號。
正是因為清楚眼前利益,和民族大義之間的區(qū)別,弘一一生才能保持在任何時候都做正確的選擇。
箴言四: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解讀:當有人毀謗我時,與其跟他爭論或者試圖解釋,不如包容他,隨他去。當有人侮辱我時,與其防抗、防備,不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讓它隨風(fēng)去了。
弘一法師一生曾遭受過無數(shù)非議、誹謗甚至侮辱,但每一次,他都用最好的方式化解了。
弘一母親王氏過世后,他扶靈柩回家,行至門口時,同族叔叔卻以“王氏只是妾室,不能從正門入”為由,禁止王室靈柩回家。
弘一最終不顧一切將母親靈柩從正門入,并停放在大堂。
但即便這樣的生死糾葛,弘一對同族叔叔也并未有過任何爭執(zhí),事情結(jié)束后,他便再未提起過此事。
正是因為弘一的大度能容,弘一的一生才受到萬人敬仰。
箴言五:對萬物的憐惜和尊敬才是真正的敬畏。
解讀:真正的敬畏,絕不是僅僅停留在對人的憐惜和尊敬上,它應(yīng)該體現(xiàn)在對萬事萬物憐惜和尊敬上。
因為這種出家人才有的心境,弘一法師總是能發(fā)現(xiàn)常人不能發(fā)現(xiàn)的細節(jié)。
弘一得意門生豐子愷發(fā)現(xiàn):李叔同去自己家,每次坐木藤椅時總要搖搖才下座。豐子愷剛開始不好問,但見他多次如此,就開囗問他為何如此。
李叔同答道:“這木藤椅可能會有小蟲,這樣搖搖后這些小生命就跑開了,坐下去后不至于殺生?!?/p>
豐子愷聽到后大為感慨。
弘一法師去山上友人家時,友人發(fā)現(xiàn)因為弘一的經(jīng)常光顧,自己門前那株本已枯死的小樹竟然復(fù)活了。友人驚異地感嘆:莫非是大師的佛法無邊,將它救活了。
弘一微微抬眼道:非也非也,我只是給它澆了幾次水而已。
若尋常人對待萬事萬物都能懷著如此地憐惜和尊敬,世間該是怎樣的美好啊。
箴言六:世界是個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你大聲喊唱,山谷雷鳴,音傳千里,一疊一疊,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因它在傳遞你心間的聲音,綿綿不絕,遂相印于心。
解讀:相比其他箴言,這句最長卻最好理解。它的意思概括言之就是:只要你相信,并且不斷地去念想,你想要的都會實現(xiàn)。即所謂“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所謂“金誠所致金石為開”,所以,凡塵里的我們,如果真的想做一件事,真真用心想,一定會有回想。這話,就相當于那句: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情,全世界都會給你讓路。
所以,人需要做的,就是去堅信罷了!
箴言七:處逆境,必須用開拓法。處順境,心要用收斂法。
解讀:開拓法,大致類似于今天所說的發(fā)散思維,即發(fā)散法。人在面臨困境時,要想破局,就得為解決問題而敢于嘗試不同的方法、途徑,以求找到應(yīng)對之法,切不可死守一法。
收斂法語開拓法相對,也就大致類似于今天所說的收斂思維。人在順境中時,要求穩(wěn),如此,最好的方法是“以不變應(yīng)萬變”,這種情況下人要做的應(yīng)該是:在眾多的信息和解題的可能性中,不斷對比總結(jié),最終得出一個最好的應(yīng)對之法,然后堅持之。
然而,更多的人,通常是喜歡在順境時折騰,而在逆境時不懂變化,悲乎!
箴言八: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寧靜來自內(nèi)心,不要到外面去尋找。
解讀:任何時候,凡塵都要有不被外來的因素所動所困擾的定力,這便是通常意義上的“心靜自然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變化而亂心,這也是傳說中的“禪定”。
外邊的世界不管如何變化,我心自巋然不動。外不著相,內(nèi)不動心!
而真正的寧靜,從來是心的寧靜,而與外界的萬事萬物無關(guān)!
弘一臨終所書
箴言九:修己,以清心為要。 涉世,以慎言為先。 律己,宜帶秋氣。 處世,須帶春風(fēng)。
解讀:在此句中,弘一法師用“秋風(fēng)”自喻,指出人對自己要嚴格,善于約束自己的行為,克制自己的欲望,解剖自己的靈魂,以求“心底無私天地寬”。
同時,他繼續(xù)用“春風(fēng)”作比喻,指出對別人要寬容厚道,善于推功攬過,平等待人,以求“樂為善”。
箴言十:欲論人者先自論,欲知人者先自知。
解讀:想戰(zhàn)勝他人,就必須先戰(zhàn)勝自己;想和他人辯論,就必須先說服自己;想理解他人,就必須先理解自己。
人這輩子,最大的敵人和朋友,從來都是自己。也正因此,世界的一切解法,其實都在自己本身。
當你能真正搞定自己,全然接受(包括理解、包容)自己的一切時,世界也就迎刃而解了。
講完十句箴言,再回到文開頭那句“愛就是慈悲”,自是豁然開朗。
這句“愛就是慈悲”之所以難理解,恰是因為它太過容易,這句話的另一層含義就是“不愛,就是慈悲”。
那么,為何不愛是慈悲呢?
因為,在佛家眼中,愛就是愛欲,而愛欲往往無常的、痛苦的,它是眾生非理執(zhí)著引起的……
如此,放下,才是真正的愛,之于眾生,之于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