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小船是在合作中認識的,當時她在北京一家在線教育公司負責新媒體運營,后來跳槽去了另一家上市的在線教育公司,做某個項目增長的負責人。
你可能在微信公眾號,甚至一些綜藝節(jié)目,看到很多在線教育品牌的投放,先不要簡單地把它視為一個品牌廣告排斥掉,對個人來講,這很可能潛藏著一個極好的工作機會。
在線教育發(fā)展很快,很多公司估值高達30億美元,這意味著產生了很多崗位,比如運營。
說到運營這個崗位,在前幾年,很多人對它的印象都很模糊,定義不清。
現(xiàn)在,很多公司劃分很細致, 用戶運營、新媒體運營、社群運營等,小船畢業(yè)時,北京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剛興起這個職位,她正好誤打誤撞地和運營這個崗位產生了不解之緣。
她說這個行業(yè)特別缺人,做得好的特別搶手,她部門都招不到合適的人。
畢業(yè)5年,數(shù)不盡的加班熬夜、深夜痛哭,各種崗位的調整、適應,她從職場小白到高級經理;從北京第一次租房找姐姐借了6000塊錢,到2018年不靠父母在南京首付了一套200萬的房子,現(xiàn)在,也攢下了二十多萬存款。
我問過她為什么在南京買房?
南京有一個落戶政策,她正好落戶,有了資格,就先在南京買了。反正南京離老家沒有那么遠,以后不管繼續(xù)在北京,還是去南京,有了原始積累,有了賺錢的能力,她都不擔心。
我采訪了她,希望她一路摸爬滾打的職場經歷,能給你一些啟發(fā),為你找工作或職業(yè)轉型提供一個可考慮的方向,減少一些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機會錯失。
小時候,我爸媽都去外地打工了,我是奶奶帶大的農村留守兒童,上學都要繞過2座山腳,走上五六公里。
這樣的生長環(huán)境,讓我骨子里有股韌性,凡事總要死磕到底,這種性格特點,在工作中就變成了積極向上和抗壓耐操。
我本科讀了一所普通的二本師范院校,2015年大學畢業(yè),我不想在線下做老師,為了離家近點,去南京投奔了表姐,在外貿行業(yè),找了一份底薪2300元的公司專員工作,前期也沒什么業(yè)績,就只能拿底薪。
當時爸媽在北京燕郊務工,媽媽知道這個消息,覺得這份工作養(yǎng)活不了我,執(zhí)意讓我到北京來看看機會,就這樣,我成為了上千萬“北漂大軍”中的一員。
那時剛來燕郊父母住的地方,早上坐最早一班公交去面試,晚上9點多擠著公交再回來。一個半月后,我終于拿到了一家成人在線教育公司的offer。
正是在這里,我開始了我的互聯(lián)網(wǎng)運營之旅。
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節(jié)奏快、壓力大,公司信奉“業(yè)績至上”,所謂的運營就是身兼“直播老師+續(xù)班銷售+客服”的角色。
我是學政治專業(yè)的,成人自考必須要考的是馬克思和毛澤東思想,就這樣,做運營工作的同時,我在線上講這門課。
白天,我會拿到頭天報名的學員名單,做開班介紹和學習規(guī)劃,學員從十六七歲的中專生,到六十多歲的退休阿姨都有。
工作中,我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水平認知、社會職業(yè)不同,各種特殊情況層出不窮。
做續(xù)班銷售和客服時,每天都要接電話、打電話、回復QQ,一邊要給予剛報名的同學希望,一邊又要給不想學要退費的學員打雞血,忙得不可開交。
晚飯過后,我要開始準備8點的直播課,不同的科目報名學員人數(shù)不同,我上過2000人同時在線的大班課,也遇到過直播間只有我、1個學員還有1個網(wǎng)絡運維在場的情況。
無論鏡頭對面有多少人、是誰,我都會打起萬分精神。
10點結束課程,回到家洗澡再備課,通常一兩點睡覺,每周一天的休息時間,幾乎也都是在公司直播間里度過。
每晚11-12點左右,我們會在工作群里做工作總結,匯報今日續(xù)班金額/今日學員退費挽留金額等業(yè)績數(shù)據(jù)。
記得有一次,我熬夜備課到3點多,早上7點多到公司調試設備、上傳課件,從上午9點一直忙到下午6點結束。
哪怕如此勤奮、辛苦,我的業(yè)績卻還是墊底的那個,“挫”這個字伴隨了我工作的前3個月。
那時,身邊的同事幾乎都是北京名校畢業(yè),樣樣優(yōu)秀到可怕,我甚至做夢都能夢見當最后一名的羞愧。
每周我大概有那么一次要嚎啕大哭一回,哭完后又擦干眼淚,看看明天的工作list還有多少學員要聯(lián)系,跟進哪些潛在意向學員促成續(xù)班。
我總對自己說:“你看同事們都那么優(yōu)秀,比不上他們,那就先學他們的優(yōu)點?!?/strong>
“還有你看你講課講得還不錯,雖然銷售能力不行,但你的課能征服同學,過不了多久,他們都會主動找你買課的,你一定可以的?!?/p>
我分析了一下自己的情況,我不喜歡打電話,很排斥直白地去推銷,硬著頭皮上,效果不太好。我分析了一下自己的優(yōu)勢,我?guī)煼对盒.厴I(yè),課講得不錯,講了很多課。
2015年,我們公司有一個內部的貼吧,我寫了很多上課的故事,也引導關系好的學生去寫評價,這樣再給新學生推薦課程時,就把這些鏈接發(fā)給他,讓他對我有一個詳細的了解。
我找到一份工作不容易,那會我沒想過退縮和離職,再說,我知道撐過最初幾個月,一旦適應了,成長很快。
就這樣,我在自我安慰中,既學習了同事們的優(yōu)秀經驗,也找到了自身的閃光點,并正向推進手中的工作。
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 這一段10106(早10點晚10點,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經歷,構建了我初入職場的底色:抗壓、樂觀。
抗壓能力人人都會說,但真正做到的卻沒有幾個,當時和我一起入職的不少人,試用期沒過,自己就主動走了。
在第一份工作中,我們的VP(副總裁),是一個年長我10多歲,工作非常厲害的姐姐,她都坐在我們旁邊,看著我們做業(yè)績。
每逢團建時,她總愛跟我開玩笑:“小船,今晚你不能再吃小龍蝦了,不然臉都大得不能看了?!?/p>
那時帶我的主管說:老板愿意跟你開玩笑,說明她看重你、欣賞你,你在工作上要多多表現(xiàn)。
我意識到她是喜歡我的,工作更加努力了。
后來,一直手把手帶著我的老板,離職創(chuàng)業(yè)了,也是在線教育,不過不是成人的了,是小朋友的。
有一天,她給我打電話,問我要不要跟她一起干,我二話不說答應了。
創(chuàng)業(yè)初期,我們十幾個人蝸居在中關村的一座粉紅色居民樓里。2年時間里,我們搬了四次家,從十幾個人到兩三百人。
剛去的時候,我只要負責好好給小朋友上課就好,做好教學內容。隨著業(yè)務模式擴大,當時公司的公眾號有40多萬粉絲要運營起來,很缺新媒體運營。
老板找我談心,問我愿不愿意從老師轉崗到新媒體運營。
我沒有思考多久就答應了,那時我膚淺地認為,新媒體不就是寫文章嗎?可是很快,我就被一件小事打臉了。
有天我要寫一篇4個課程的點評文,前期寫了大概3天,臨到推送那天,又被老板給打回來了,但推送不能開天窗,我給自己定了deadline最遲是當晚10點必須要發(fā)出去。
接下來第一步是穩(wěn)定自己的情緒,不要慌,理清思緒,否則就是無頭蒼蠅亂使勁。
接著我把這4個課程的優(yōu)缺點用思維導圖重新進行排列,并寫上適應的孩子年齡和階段。
由于媽媽們對這4個課程比較陌生,很難對它們產生具象化的感知。所以我用了一招,把4個課程和4個大眾很熟悉的女明星進行了對比。
諸如A課程實力很強,但現(xiàn)在已不流行;B課程雖只出道沒幾年,但勢頭不可小覷,最后我還做了個圖,配上照片,媽媽們一下子看懂了。
最后這篇文章老板很滿意,也成功地在當晚7點多的黃金時間發(fā)了出去。
為了提升文案寫作能力,我把市面上能買到的寫作課程和很多文案寫作的書,全部都買來,聽了好幾遍,這些都是我的筆記。
▲我聽過的課程和筆記
其實方法都大同小異,但是有了一個理論框架,剩下的就是去寫。在之后一年的時間里,我寫了200多個商品詳情頁的文案,每天幾乎都在寫新文案。
初期摸索時,我們新媒體小組一個月能賣出5萬的流水,到后來我單人一個月能寫出200多萬流水的文案。
有一次,我們在菲律賓巧克力山團建時,大部隊都已登上山,而當時由于網(wǎng)絡原因,當天的文章還沒發(fā)出去。我左手端著電腦,右手用手機開熱點,邊爬山邊把文章給發(fā)出去了。
▲我在山上推送文章
算起來,2017年5月我開始接觸新媒體運營這個崗位,2018年年初,在公司主管述職&年會上,只干了10個月新媒體的我,拿到了述職的第二名,獎品是臺蘋果電腦。
在這段經歷里,我也找到了自己的職場武器,核心工作能力:新媒體運營。
當時,我為了驗證自己寫文案的能力在市場上可以值多少錢,業(yè)余時間,找了一些公眾號及公司保持合作,沒想到他們每個月至少讓我寫3篇,每篇2000塊錢,我寫了幾篇后,工作太忙,就拒絕了,但我知道自己有一項核心工作能力了。
當時大概我們也算是走在了在線教育寫變現(xiàn)軟文的前列。到2018年夏天,我們寫了很多爆款的文案,但我卻越發(fā)感到焦慮。
2018年暑假過后,行業(yè)里流行著裂變、增長這樣的詞,我看著朋友圈很多人發(fā)的活動,一夜之間能來幾十萬用戶、上百萬流水。
當整個行業(yè)都在翻天覆地的變化時,身處其中的我生怕被落下,很想跳出來,去看看最新的行業(yè)玩法和訊息。
掙扎很久以后,我向一直帶著我的老板提出了離職。
我跳槽到一家玩法和現(xiàn)在不一樣的上市在線教育公司,做用戶增長經理。
我開始獨立負責項目的全流程運營,包括從產品包裝、公眾號搭建、獲取流量、活動啟動、社群轉化等等。
雖然剛開始做得不是特別好,但我用過去幾年的用戶運營、新媒體運營的經驗去撬動這些事,不再顯得那么吃力。
同樣,我也是把市面上關于增長方面的課程、書籍全看了,并且拆解同行優(yōu)秀的方法,自己去做。加上,我有新媒體的功底,在轉化的過程中,我們的效率要高很多。
“增長”這2個字看似高大上,其實和多年前線下教育機構發(fā)傳單、進校推廣本質上并沒有什么不同。
只是我們通過個人微信號、公眾號以及群,加上各種活動等等,用這些觸達用戶更高效的方式,實現(xiàn)公司招生目的。
其實運營這份工作并不需要你多聰明、學歷多高,相反把復雜事情變簡單、把方案理論變得接地氣,貼近用戶需求,符合用戶預期,這才是核心。
現(xiàn)在我還在做著這些工作,從用戶獲取到用戶轉化,從用戶到新媒體到社群,每一天都圍繞著我的生活,手機里每天上百個群消息在跳動,可我仍樂此不疲。
雖然每月KPI仍舊充滿了挑戰(zhàn),但這樣的感覺讓我很興奮。
今年,我對自己提出了更多管理能力方面的要求,現(xiàn)在團隊里有8個年輕的小伙伴。身份轉換為管理者后,我也在跟身邊的同事學習,向上級請教。
人到一定年齡,除了專業(yè)技能要夠硬,管理能力這樣的軟實力也要跟上。我希望讓團隊小伙伴既快速成長、又能在北京體面地生活。
身邊不少人會時常抱怨,這個時代遇到機遇太難了。
而我想說,機遇永遠都有,那些突然而來的變化、需要你付出時間吃苦吃土的挑戰(zhàn),都是機遇。
我們要做的不是害怕,而是狠狠抓住它,管它呢,先做起來再說,哪怕失敗了,也總比一開始就拒絕嘗試、呆在原地不舍舒服的人,要多走了一大截。
我始終相信:你在三四月做的事情,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寫在最后
在和小米姐交流的時候,她擔心我工作太忙,提醒我個人問題也要考慮。我告訴她,我有男朋友了,也在這個行業(yè),是程序員。
我們倆都很忙,非常珍惜在一起的時光,也正在好好奮斗,準備過3年,在北京可以買房。
每年元旦我都會給自己定下來年的幾個大目標,再具體拆解,這5年來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目標都在一一實現(xiàn)中。
現(xiàn)在的我,擁有了一種篤定的安全感。
這種安全感,不僅僅是來源于物質上的滿足,更是在于這5年來我的經驗積累,我對自己工作能力的自信,當然,也來源于現(xiàn)在有一個人可以和自己一起奮斗了,嘿嘿。
我大學學的是思想政治專業(yè),很多同學畢業(yè)后考公務員、考學校編制,想要擁有“鐵飯碗”,而北漂五年,我也擁有了能受益終生的“鐵飯碗”能力,不用懼怕疫情之下的失業(yè)潮、裁員潮,能有選擇工作而不是被選擇的自由。
希望,下一個5年,我有新的故事和大家分享
楊小米:自媒體【遇見小mi】創(chuàng)始人,《行動變現(xiàn)》一書作者,心理學科班出身,定居在上海的山東人,3年從普通職員到市場總監(jiān),并創(chuàng)業(yè),分享職場經驗和成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