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線 mpopeye [img=120,120][/img] UID:216426
- 注冊時間2007-08-03
- 最后登錄2014-12-28
- 在線時間331小時
- 發(fā)帖527
- 搜Ta的帖子
- 精華1
- 威望405
- 大河幣229
訪問TA的空間加好友用道具 [img=120,120][/img] 中級會員發(fā)帖527精華 1威望405大河幣229
|
只看該作者 [url=] 15樓[/url] 發(fā)表于: 2014-12-27 04:33:25 樓上歷史系喲,習鑿齒他爹,我是“地理決定論”系的,哈哈。多謝抬舉回復我這個新理論。就躬耕地之爭,兩地史料都很多啊,但都是“引經(jīng)據(jù)典”空口無憑,沒有什么重量級考古發(fā)現(xiàn)。我在此只是想通了我們“地理決定論”對諸葛亮躬耕南陽的邏輯,襄陽隆中實為南陽難民思鄉(xiāng)仿造而成。
就你反駁我的幾點,我再補充一下我的觀點: 1. 諸葛亮躬耕南陽是理智的選擇,南陽的地理位置決定的。 a. 作為南北分界處,長江流域(南方)的最北端,中原的最南端和最西端。 b. 作為南北勢力、東西勢力的交界處的唯一的大都會,各路消息都靈通。
2. 南陽盆地位于中國南北分界處,容易成為南北分裂、軍事對立的邊界,漢江才是河南湖北天然分界線。 a. 漢江以北與黃河以南是一個整體,古代多以江河為界,有“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江南”“江東”等等。 b. 以大江大河為界,優(yōu)點是天險易守難攻,缺點是交通不便。 c.交通閉塞并不影響文人來此避難讀書學習,也不影響文化發(fā)展,交通影響時局信息的傳遞。 d. 古代的渡江戰(zhàn)役、水戰(zhàn)對進攻方是很難的,往往耗時長、傷亡高;北方往往不習水戰(zhàn)。 e. 北方游牧民族Vs中原農(nóng)耕文敏是世界古代史的主旋律之一。 f. 漢江以北的南陽(南陽郡)在歷史上基本都是與中原諸城同起同落,很少與中原分裂開。 g. 襄陽因為在漢江南岸,自然成為中原政權(quán)潰敗之后在南方建立的橋頭堡、防御體系、反攻大本營,自古就是荊鄂的前沿陣地,屬于南方。 h. 現(xiàn)代造出來的古代地圖都是根據(jù)現(xiàn)在的邊界倒推的,特別是那些不以山溪之險為界的地圖。南陽-襄陽的天然邊界是漢江。 i. 襄陽從來都不可能凌駕于南陽之上做省會,最多與南陽平起平坐,南陽從來都是盆地的核心。
圖片:74v0_dfds.jpg
3. 聚焦南宋岳飛抗金、元朝入侵中原這大段歷史時期,人口屠殺滅絕與遷移,漢江以北毀滅,襄陽登臺。 a. 岳飛大本營前線在襄陽,卻在南陽書《出師表》,因為他很明白收復的南陽才是諸葛躬耕地,上圖為岳飛出兵路線圖。 b. 中國歷史上人口大規(guī)模遷移很多次,都是因為戰(zhàn)爭,遷都就更不用說了。 c. 歷史上只要中原遭到大戰(zhàn),人口自然南遷。南陽遭到毀滅性的的打擊,南陽的難民自然往南逃到襄陽避難。 d. 襄陽之于南陽盆地,就相當于國民黨舍棄大陸退居臺灣,一個道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e. 防御歸防御,行政區(qū)劃上南北勢力是以漢江為界的,襄陽管不到南陽。
4. 習鑿齒出生于襄陽,晚年落魄流落到江西,效仿諸葛亮隱居起來,我覺得他所寫諸葛亮完全是給自己安慰罷了,而且他也沒敢寫諸葛亮躬耕襄陽。他有他自己的政治目的。
5. 古代鄧城、樊城、襄陽三地的關(guān)系。 a. 大體上是鄧城衰樊城起,樊城衰襄陽起。 b. 漢江北岸的樊城如果因為戰(zhàn)亂而衰,則時而屬于鄧城,時而屬于襄陽。 c. 不管盆地南邊怎么變,南陽始終是盆地的核心,不會變。
6.南陽的難民在退居襄陽仿造了武侯祠完全是出于對故土的懷念。我沒有什么考古證據(jù),這只是一個合理化猜測。我覺得這才是兩地躬耕地之爭的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