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為了讓人們徹底接受“不悅生、不惡死”的思想轉化,莊子又提出了以下理論,核心意思就是:
一、活著不一定是快樂的;
二、死亡不一定是痛苦的;
三、生死之事不由人掌控,所以想再多也沒用。
《至樂》篇中有則寓言故事,寫得神乎其神又妙趣橫生。
說莊子到楚國去,在路邊看見一個死人的頭骨。他就用馬鞭敲敲,問道:“先生您是因貪生背理以致死亡的嗎?還是國家敗亡,遭到斧鉞的砍殺而死于戰(zhàn)亂?您是做了壞事,玷辱父母羞見妻兒,所以自殺的嗎?還是因凍餓而死呢?或是年壽盡了而自然死亡的?”
莊子問完了話,就拿過骷髏,枕在上面睡著了。
半夜了,莊子夢見骷髏對他說:“聽你的說話好像辯士。你說的那些,全都是活人的牽累禍患,死后就不再有這些憂慮了。你想聽聽死的好處嗎?”莊子說:“想?!?/p>
骷髏說:“人死了之后,就沒有君臣上下的分別了,也沒有四季的寒暑交替,從容自得與天地共存,就是帝王之樂,也不過如此!”
莊子不信,說:“我讓掌管命運的神靈恢復你的形體,為你再造骨肉肌膚,把你送回到父母妻子鄰里故交身邊,你愿意嗎?”
骷髏聽了,皺著眉,顯得很愁苦:“我怎能舍棄做帝王一般的快樂而重受人間的勞苦呢!”
透過這篇充滿奇思的故事,莊子要告訴人們:
人生在世多么不易,要面臨各種難以預知的天災人禍,要承受各種壓力和苦難;即使排除這些非常規(guī)事件,人總要受身份地位的約束吧?活人被分成三六九等,各安本分行事,多么不自在!人總要經歷四時更替吧?冬有嚴寒,夏有酷暑,都必須承受,又是多么難過!
莊子很清楚世人的心態(tài):“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貴壽善也;……所下者,貧賤夭惡也?!?/strong>
然而莊子提出,“壽”就真值得向往嗎?“夭”就等同于不幸嗎?未必。
他的理由是:“人之生也,與憂俱生。壽者惛惛,久憂不死,何苦也!”(《至樂》)
在莊子看來,活著既然是勞作,既然是承受苦難,那么長生就意味著勞作而永遠不得休息,苦難災厄沒有終結的時候——這怎會是好事?
故此,莊子認為那些追求長壽的人“其為形也亦遠矣”——是淺薄愚陋而“不通乎命”的表現。
那些長壽者的真實感受又是什么?當代一位著名學者在期頤之年發(fā)出喟嘆,大意為:過度長壽是上天對人的最大懲罰。
他緣何會有這樣的感受,我們不得而知,恐怕原因不止一點,想必也難以為外人道吧。
《天問》中有一問:“彭鏗斟雉,后何饗?受壽永多,夫何久長?”
聞一多指出其中“長”系“悵”字的缺損(《楚辭補?!罚瑒t該句所傳達出的信息就是,彭鏗如此長的壽命,心情也很悵然。
彭鏗,又稱彭祖,是古代傳說中的長壽者,據傳活了八百歲?!肚f子·大宗師》謂其“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就是說他從上古虞舜時代一直活到春秋時期五霸時代,這個壽命一般人難以企及,所以彭祖也被民間視為長壽的象征。
就是這么一個人,居然終日郁郁寡歡,而且其“悵”的來源很可能就是他那望不到盡頭的人生。
至于死后的情形,那個頭骨說得很明白——無拘無束、無憂無慮,比活著要痛快、愜意得多!而生人之所以怕死,是因為不了解這種感受,出于猜想而產生了恐懼心理。
莊子筆下有個叫長梧子的悟道者,他說:“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
長梧子認為貪戀人世是一種思想上的局限,是被表象迷惑;厭惡死亡則緣于無知而忘本,就好比一個自幼離家的人被大千世界所吸引而忘記了要回家一樣。死才是人生的歸宿,是終極的圓滿,愚者卻避之不及。
史書記載,晉獻公率兵攻打驪戎,驪戎主獻給他兩個女子,其中一個就是驪姬。
長梧子就拿她為例,說她剛到晉國時,把衣服都哭濕了。等她到了晉獻公的宮中,與君王在舒適的床上共寢,吃美味的肉食,便開始后悔當初的哭泣。
長梧子據此問道:“我怎么知道那些死去的人不會如驪姬一般為當初執(zhí)迷于生而后悔呢?”(《齊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