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那些詩意的古人,為今人采集樣本
豐子愷
? 點擊收聽 ?
《兒子孟郊》詩意的人NO.9 來自為你讀詩 00:00 08:32
作為兒子的孟郊
為你讀詩:朱衛(wèi)東 | 主播
我們是一點點想念母親的。年輕的時候,我們想的更多的,是自己的青春、熱血、出走、愛情、友情……只到我們也成了父親,成了母親。
作為子女,我們最擅長分別。作為父母,他們最擅長目送和等待。
多年以后,五十歲的孟郊得到了江蘇溧陽尉的卑微職位。他結(jié)束了長年漂泊流離的生活,并為此感到愉快。可突然,他的心驟然像被什么東西刺中,他想起了母親。
他寫了一首詩,流傳至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游子吟》
在這首詩里,我們見到了語言的樸素。孟郊的母親有多大年紀(jì),她長得什么樣,她住在哪里,她有什么愛好,她如何維持生計,詩里都沒有說。孟郊只選取了一個生活的場景:母親用手中的針線,為遠(yuǎn)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
孟郊可憐,年紀(jì)很小,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含辛茹苦將他拉扯大。孟郊發(fā)奮讀書,立志科考,想擺脫貧困的生活,讓母親頤養(yǎng)天年,讓她為兒子感到驕傲。
孟郊一次又一次參加科舉考試,每次都無功而返,一事無成。
每當(dāng)孟郊考試名落孫山,一個人在他鄉(xiāng),他總想起遠(yuǎn)在家鄉(xiāng)的母親。他寫了一首《遠(yuǎn)游》:
慈烏不遠(yuǎn)飛,
孝子念先歸。
而我獨何事,
四時心有違。
作為孝子的孟郊,想回家,但沒有功成名就,又有何資本報答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
四十六歲,孟郊終于考中了進(jìn)士。他心花怒放,當(dāng)即寫下:
昔日齷齪不足夸,
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登科后》
他以為可以報答母親了,從今以后,人們會注意他孟郊的名字了。
但事實上,在唐朝,即使是通過了科舉考試,也不能保證馬上就有官做。通過考試的人很多,官職卻有限。又等了四五年,五十歲的孟郊終于得到一個職位,卻是在江蘇當(dāng)溧陽縣尉的末等小官。
孟郊的心又一次沉入谷底。三十多年了,他離開家鄉(xiāng),越走越遠(yuǎn),母親縫制的衣服也越來越破,頭發(fā)和胡子變得花白。但為什么生活還依然這么貧窮,為什么獨獨自己仕途這么不順,命運為什么如此不公?
孟郊走馬上任了,但他發(fā)現(xiàn)自己真的不適合官場。對他來說,還是寫詩更自由、純粹一些。他一天到晚喝酒寫詩,不去辦公室上班。他的上級縣太爺很生氣,扣了他一半的俸祿,本來貧寒的孟郊此時更貧寒了。
他居無定所,被迫搬家時,去向別人借車。車借到之后,卻發(fā)現(xiàn)家具少得可憐。他寫道:
借車載家具,家具少于車,
借者莫彈指,貧窮何足嗟。
百年徒役走,萬事盡隨花。
——《借車》
孟郊買不起車,只好借別人的。而等到要搬運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家具和財產(chǎn),又實在貧乏得不值得搬運了。也許,家具的價值還抵不上出車的人情債呢。
但是如果不搬,也許連這一點東西都沒有了。
所有的困窘,都不能告訴母親,不能讓她為兒子擔(dān)心。
孟郊唯一的寄托就是寫詩。他還常常會因為一句詩而苦苦思索,將自己關(guān)在屋里,詩不成就不出來。他寫道:“夜學(xué)曉未休,苦吟神鬼愁。如何不自閑,心與身為仇。”徹夜的苦吟不休,再加上饑寒貧病,甚至到了“心與身為仇”的地步。
逐漸的,江蘇溧陽山清水秀的環(huán)境,讓孟郊變得不那么焦慮。他平靜下來,又一次想起了母親。
然而世俗眼里的房子、車子、美食、華服,孟郊都給不了母親。但或許還有陪伴,是作為兒子的孟郊可以做到的。
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何況是那么年邁的母親。母親縫補的衣服還穿在孟郊的身上。那一針一線中,是母親的愛。
五十多歲的孟郊急切地派人去老家將老母接來同住。在溧水迎接母親時,他心隨念走,吟出了那首著名的《游子吟》。這首詩得來是如此容易,而它卻顯得那么親切、感人。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边@一句是這首詩的中心和脊柱。因為這句話,這首詩便站在了大地上。母親的愛,便像這春日的陽光,它無私地照耀,讓小草生長。而那小草,豈能報答得了春日陽光的恩惠。
所幸的是,孟郊還有幾年的時間陪伴母親,直到他的母親去世。
這一次,母親不再以目送者的身份,看自己養(yǎng)育長大的孩子一點一點離開視線。這一次,是兒子孟郊,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目送著母親一點點從自己的世界離去,并且一去不返,再無相見之期。
本期內(nèi)容由「為你讀詩」詩意生活研究院供稿
孟郊(751—814),字東野,唐代著名詩人。兩試進(jìn)士不第,四十六歲時才中進(jìn)士,曾任溧陽縣尉。因其詩作多寫世態(tài)炎涼、個人苦難,故有“詩囚”之稱,與賈島并稱“郊寒島瘦”。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留言:母親節(jié),你會想起什么?
﹀
﹀
﹀
我的心驟然一陣疼痛,一定是
媽媽綴扣子的針線穿透了心胸。
——食指《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我從孟郊,想到荷爾德林。
同樣是詩人,同樣是父親早亡,在母親的撫育下長大。
同樣寫詩,沒有獲得世俗的聲名。
同樣是貧窮的生活和坎坷的命運。荷爾德林時常穿著寒酸的燕尾服,走在圖賓根、瑞士或者洪堡,尋求機會,卻四處碰壁。
1799年,他給母親寫信,說:“難道這一次,我仍不能引起我的德意志祖國對我的廣泛關(guān)注,不能促使人們紛紛問及我的出生地和生養(yǎng)我的母親?我希望如此,但愿這也是上帝的意志,讓我日后達(dá)到那一步。因為,對于一個作家所遭受全部痛苦和他付出的所有的努力,這真的就是唯一的,也是最甜蜜的收獲——沒有它,這位作家將毫無價值?!?/p>
遺憾的是,這不是一個對詩人友好的時代。詩人不被重視,單純靠寫作養(yǎng)活自己是不可能的。
作為虔誠信徒的母親,希望兒子未來成為一個牧師。但荷爾德林卻違背了母親的意志,他覺得自己更應(yīng)該當(dāng)一個詩人。
荷爾德林急切地希望,母親能夠理解自己的選擇。但直到死,他和母親之間充滿著矛盾和隔閡。
他死時,葬禮上冷清清的,沒有家人和朋友前來告別,只有收留照看他的木匠將他安葬。
荷爾德林至死,都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他需要的,是母親這個港灣,這個安靜的庇護(hù)所,為他抵擋外界的風(fēng)刀霜劍。但這對他,卻永不可得。
母親節(jié),我們贊美母親的偉大;同時也期待,那些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慘烈的母子關(guān)系,發(fā)生得再少一點,再少一點。
撰文 | 湘人彭二
校對 | 西格瑪
▎新欄目「詩意的人」上線
「為你讀詩」不僅讀詩,更尋求詩意生活
下一期詩意人物是楊萬里,將在5月15日與大家見面
- 詩歌音樂 -
配樂剪輯自音樂人姜小青的作品《家鄉(xiāng)的搖籃曲》《小雨》。
●
●
●
▎詩意的朗讀者
朱衛(wèi)東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指導(dǎo)、新聞主播
「為你讀詩」首席語言藝術(shù)指導(dǎ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