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逝大師吳冠中,在近20年中,-直處在口水旋渦之中。主要是他快人快語,大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勁頭。他敢于說,他的一些活,有的是實話,也是真話。但不過實話未必中聽,比如他大聲疾呼要取消畫院,取消美協(xié),是因為他看到了弊端,也切中時弊,但誰會聽他的。若照他的話辦,那些捧著這兩塊牌子吃飯,做官,發(fā)財?shù)娜嗽趺崔k?
至于真話,是指他真實的感受,毫不掩飾地表達出來,但真話未必是真理,如所謂"筆墨等于零",就是有些近乎昏話。因此遭到同輩和后輩學者,如張仃先生等藝術(shù)家的質(zhì)疑與反駁是在所難免的。當然也有站在拓展此話本意而為其辯護的,不過辯護一方看來市場不大了。因為筆墨從根本上講,是中國一種特有或獨有的文化,是一種精神。如果作為中國畫傳統(tǒng)的文化之不存,或毫無價值,談何民族文化傳統(tǒng)與傳統(tǒng)精神。
此外筆墨本身有獨立意義,即審美意趣。這-奌,明代董其昌就意識到了,可惜吳冠中大師不懂,或沒讀懂董其昌。董其昌在談到自然景色與藝術(shù)表現(xiàn)問題時,有一段精僻的話,他說:"以蹊徑奇怪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精妙論,則山水不如畫"。這段話有多層意思,首先,把自然山水和藝術(shù)山水畫之山水劃分成兩個不同的層面,客觀存在與主觀表現(xiàn),二者既有聯(lián)系,更有區(qū)別,不能等同。其次,將二者進行比較,山水自然奇與怪勝于畫,而山水畫筆墨之美高于自然山水之美。注意,這種"高于",主要指精妙的"筆墨"。這里,筆墨就擔當獨立的審美情趣,也有了人文意義。這是第三層意思,更為重要。
于是,不同畫家,由于思想,學識,氣質(zhì),襟懷,品格不同,產(chǎn)生出各各個性不同的筆墨,呈顯豐富的筆墨風貌,使我們無論鑒賞還是鑒定,有了最基本的依據(jù),分辨出哪是齊白石,哪是黃賓虹,哪是吳湖帆,哪是傅抱石,哪是李可染.......吳冠中之中國畫,色彩大于筆墨,筆墨因追求形式而過于單調(diào),至于書法,則狀如算珠或類美術(shù)字,顯然與"零"意識相關(guān),此可謂"智者千思,必有-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