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古希臘羅馬時代,歐洲人就開始獲知一些關(guān)于中國的零星知識。但在羅馬帝國滅亡后,歐洲人關(guān)于中國的知識日益退化。直到 13世紀,由于蒙古人在歐亞大陸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客觀上為東西方文化交流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歐洲人才獲得關(guān)于中國的新知識。沿著通暢的海、陸交通線,馬可·波羅等人不僅來到了杭州,而且還將杭州(被寫作Quinsay之類的)之名首次帶回到了歐洲。這些地理新知識,受到了歐洲制圖學家的高度重視。14—15 世紀,杭州之名陸續(xù)出現(xiàn)在歐洲人繪制的世界地圖上,其中最重要的有《1375年加泰羅尼亞世界地圖》、15世紀前期的《博爾吉亞世界地圖》、1448年的《瓦爾斯格普世界地圖》《1457年熱那亞世界地圖》《毛羅地圖》等。在這些世界地圖上,杭州被普遍描繪成是亞洲最東部的一個濱海城市,并且與中國的主要水系相連通。
1548 年世界地圖(杭州在最左側(cè)上半部)
15世紀后期,西歐社會開始興起海外探險的熱潮。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不僅閱讀過《馬可·波羅行紀》,而且堅信“天城”杭州就位于大西洋的彼岸。1492年10月12日,當哥倫布橫渡大西洋首次抵達美洲時,他就相信是到了杭州附近。直到哥倫布在1506年去世之時,還堅持這一信念。許多制圖學家也接受了哥倫布的觀點,不僅認為現(xiàn)在的美洲就是東亞大陸的一部分,而且認為杭州就位于現(xiàn)在美洲的中部地區(qū)。在16世紀中期歐洲人繪制的世界地圖上,還可以看到位于美洲大地上的杭州。
哥倫布寫在馬可·波羅游記上的注文
16世紀,歐洲出現(xiàn)了一種造型獨特的地圖,即把亞洲想象成一匹騰空翱翔的飛馬。
例如,在繪制于16世紀后期的《飛馬亞洲》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馬首是與歐洲隔海相望的小亞細亞,亞洲最北部的“韃靼”和“斯基泰”就是飛揚的左右兩翼,深入印度洋的阿拉伯半島被視為正在發(fā)力的前腿,后腿則是印度次大陸南部地區(qū),波斯及周邊地區(qū)被看成是披在馬身上的韉子。在這匹飛馬的尾巴上,只有一個地名,即尾巴上方的Quinsay。這個Quinsay即“行在”的音譯,就是馬可·波羅所盛贊的“天城”杭州。
通過這幅構(gòu)思巧妙的《飛馬亞洲》地圖,繪制者告訴人們,杭州是亞洲東端的最重要的城市。這幅地圖形象地反映了杭州在當時歐洲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今天,當我們在觀賞這幅匠心獨具的地圖時,似乎可以感受到,位于尾巴上的杭州,正是驅(qū)策亞洲這匹飛馬昂首奮進的一股強勁動力。
《飛馬杭州》圖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文章原名《早期歐洲地圖上的杭州》
作者系杭州文史研究會理事、寧波大學
人文與傳媒學院歷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