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圖片,可以讓各位見識到唐代的女性風度!唐代國風開放,人們審美追求新異。女子的社會地位和活動空間有極大提高,著裝風氣也開先河,以袒頸露胸為時尚。唐代女性穿用最多的當屬自漢末以來一直流行的短襦長裙。她們還躍馬揚鞭,身著男裝,與中原傳統(tǒng)的女性服飾風格形成鮮明對比。后來,女穿男裝逐漸傳播并普及到民間,深受廣大女子的喜愛。這符合了時尚流行的“上行下效”的傳播規(guī)律。
唐代這二三百年間,文治武功曠絕前古,聲威文教遍于亞細亞,又能吸收印度文化與伊蘭文化之長,融合于中國之固有傳統(tǒng),故美麗而不纖弱,勇邁而不粗悍。當時與唐朝有過往來的國家和地區(qū)一度達到三百多個,正如詩人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所描繪的“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況,每年有大批留學生、外交使節(jié)、客商、僧人和藝術家前來長安。他們身著形式各異的異域服裝,給唐代女子服飾注入了新鮮空氣,使其呈現出多姿多彩的新局面。這個時期所流行的盤髻插梳,插花戴冠,袒胸窄袖短衣,高腰掩乳長裙,帔帛飄飄,高墻錦履,等等流行元素,都開創(chuàng)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時代風氣。此外,唐朝政府的開放政策和博大胸襟,帶來了經濟繁榮和廣泛地文化融合,繪畫、雕刻、音樂、舞蹈等藝術門類都充分吸收外來藝術,女性服飾也毫無例外地對西域、吐蕃等異域服飾風尚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態(tài)度,因而“胡服”、“女效男裝”等著裝風尚,以及“渾脫帽”和“軟底錦靴”、“條紋褲”等流行元素得以廣泛傳播。
“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養(yǎng)像”(?。┨? 莫高窟第130窟,漆點雙眸鬢繞蟬,長留白雪占胸前
唐代國風開放,女子的社會地位和活動空間有極大提高,著裝風氣也開先河,以袒頸露胸為時尚。袒胸裝的流行與當時女性以身材豐腴健碩為佳,以皮膚白晰粉嫩、晶瑩剔透為美的社會審美風氣分是不開的。最初,坦胸裝多在歌妓舞女中流行,后來宮內佳麗和社會上層婦女也引以為尚,紛紛效仿。周昉所繪《簪花仕女圖》中的仕女個個體態(tài)豐滿,半胸酥白,極具富貴之態(tài)。這種最初流行于宮中的時尚后來也流傳到了民間,周濆《逢鄰女》詩云:“日高鄰女笑相逢,慢束羅裙半露胸。莫向秋池照綠水,參差羞殺白芙蓉”(周濆《逢鄰女》)詩中正是對鄰家女子身著袒胸裝的美麗倩影進行了描繪。
三彩釉陶女立俑,唐代,陜西西安西郊紡織廠出土,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傳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
傳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
傳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
傳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
【長裙錦帶還留客,廣額青娥亦效顰】
唐代女性穿用最多的當屬自漢末以來一直流行的短襦長裙。孟浩然《春情》詩云“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币氯怪L可以用裙擺拖掃散落在地面的梅花,奢華且有意境。唐文宗時,曾下令禁止。然而據《新唐書·車服志》記載:“詔下,人多怨者。京兆尹杜悰條易行者為寬限,而事遂不行?!笨梢?,裙長的禁令無法真正實施。唐代女性,在身穿長裙時,多將裙腰提至胸口,形成了“高腰掩乳”的獨特風貌。唐代女裙顏色絢麗,尤以紅裙為尚,紅裙又有“石榴裙”之稱。在中國古代,植物顏色是服飾染色的主要來源。古人染紅裙一般是用石榴花顏色。石榴裙顏色鮮艷,甚至與石榴花的紅色堪有一比,正所謂“裙妒石榴花”(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在關于唐代石榴裙的傳說中,還有一個典故。據傳天寶年間,文官眾臣因唐明皇之令,凡見到楊貴妃須行跪拜禮,而楊貴妃平日又喜歡穿著石榴裙,于是“跪拜在石榴裙下”成為了崇拜敬慕女性的俗語。
彩繪陶襦裙女立俑2
彩繪陶襦裙女立俑3
彩繪陶襦裙女立俑4
除了石榴裙外,由于紅裙可用茜草浸染,故也稱“茜裙”。此外,綠裙也深受婦女的青睞,時有“碧裙”、“翠裙”或“翡翠裙”之稱。實物如阿斯塔那墓出土唐代寶相花印花絹褶裙。唐代還流行兩色布帛相拼的“間色裙”?!杜f唐書·高宗本記》載:“其異色綾錦,并花間裙衣等,糜費既廣,俱害女工。天后,我之匹敵,常著七破間裙?!彼^“七破”,即指裙上被剖成七道,以間它色,拼縫而成。除了“七破”,奢侈者可達“十二破”之多。
木身錦衣裙仕女俑,唐代,1973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張雄夫婦墓出土,新疆博物館藏
【寶釵行彩鳳,羅帔掩丹虹】
談及唐代女性著裝時尚,帔子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帔子最初盛行于宮中,并以繪繡花卉紋樣區(qū)分等級。據記載,玄宗開元年間,詔令后宮二十七世婦和寶林、御女、良人等等,在參加后廷宴會時,披有圖案的披帛。帔,從巾,皮聲。古代女性披在肩背上的服飾。帔,也稱帔子。唐代張鷟《游仙窟》詩云:“迎風帔子郁金香,照日裙裾石榴色?!编话阌眉?、羅等輕薄織物做成,而“羅帔掩丹虹”就是指用羅做成的帔。通過分析圖像資料可知,帔帛最初并不長,到了唐代帔帛才開始變得越來越長,最終成為一條飄帶,加之材料輕薄,便最終形成了造型婉轉流暢、富于韻律動感的形態(tài),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造型藝術的精髓內涵。一般而言,帔的顏色多為紅色,故古人也稱帔為“紅帔”,如三彩女立俑,該俑梳單刀翻髻,身穿小袖衫、高腰裙,肩披帔子。短襦與長裙加上便于搭配的半臂、富于韻律動的帔子和足尖翹起的云頭履,構成了唐代女子的時尚風貌。
【云鬢半垂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唐代婦女的發(fā)式造型之多,名稱之美是前代所未有,如樂游髻、歸順髻、百合髻、愁來髻、盤恒髻、驚鵠髻、拋家髻、長樂髻、墜馬髻、鬧掃妝髻、半翻髻等。半翻髻一般呈單片、雙片刀型,直豎發(fā)頂。其形象如三彩女立俑(圖8)。除了髻,唐代女性還梳鬟。鬟是一種環(huán)狀而又中空的發(fā)髻,有云鬟、高鬟、短鬟、雙鬟、垂鬟等。鬟多為年青女人梳著,中年以雙鬟為多,其形象如三彩釉陶胡服騎馬女俑。
三彩釉陶胡服騎馬女俑,唐,1960年陜西省乾縣永泰公主墓出土,陜西歷史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