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誠在《寄懷曹雪芹》詩中寫到:勸君莫彈食客鋏,勸君莫扣富兒門。殘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書黃葉村。由此推斷,黃葉村是曹雪芹晚年著書和生活的地方。
1971年4月,在北京西郊香山正白旗39號院的一所民居中,又發(fā)現(xiàn)了題壁詩。因此紅學(xué)家們便把這個村子定為黃葉村,以此為基礎(chǔ)建造了曹雪芹紀(jì)念館。黃葉村座落在北京植物園中。
四月,植物園中繁花似錦。曹雪芹紀(jì)念館門前幾株老槐樹綠蔭匝地。農(nóng)村有“無槐不成家”之說,在新居落成的時候往往喜歡值幾株槐樹,這幾株老槐讓我們想起很多發(fā)生在槐樹底下的故事?;蛟S曹雪芹也曾經(jīng)在槐樹底下聆聽過江南的故事,聆聽過關(guān)于揚州舊夢的種種傳說。
紀(jì)念館的門為一個簡陋木門。走進門中是一個小小的院落。院子里尚有幾株不高不矮的海棠,新發(fā)的葉子在陽光下鮮活可愛。
進入這所傳說中的清代民居中,果然看到許多早已耳聞未曾目睹的所謂曹雪芹遺跡。在“題壁遺文”部分中,墻壁上果然很多詩,有扇面形的,有豎行橫行的;有楷體的,也有行體的。字體并不一致。大家對著這些壁上的詩進行拍照,邊拍邊議論著。我仔細審視著,很難相信這些字會是曹雪芹留下的,即使是真的墻皮。但仍然有些激動,拿著手機對著墻壁,把每一處都拍了照片。
今天,回到家中,重新再品鑒這些照片,卻又有了另一種思考。題壁詩的爭論很多。大多認(rèn)為是偽造的。也有人認(rèn)為即使是真的,也與曹雪芹無關(guān)。但在2013年的北京晚報中卻聲稱經(jīng)過鑒定,題壁詩是曹雪芹留下的。究竟是真是假,只怕永遠都是懸案了。盡管如此,我卻認(rèn)為,這些題壁詩是真的,但卻與曹雪芹無關(guān)。希望拿著真墻皮的專家們再認(rèn)真研究,能拿出讓人信服的證據(jù)來證明他們真正的主人為誰。
看完題壁詩,接著看那只著名的書箱(當(dāng)然是仿的)。有蘭花圖案,有芳卿的題詩。也有那著名的“拙筆”二字。跟題壁詩的“拙筆”似乎真出于一人之手。我不是書法家,更不是文物鑒賞家,只能看看而已。我倒希望這書箱是真的,希望真有一位芳卿,曾經(jīng)陪著偉大的作家走完最后的人生旅程??上v史煙云早已掩埋了真相。后人只有嗟嘆罷了。
其他部分皆不是我感興趣的內(nèi)容,匆匆拍了照片留存,便走出了這五間清代民宅?;厥卓慈?,灰色的墻,灰色的屋頂,闊大的木格窗,來來往往的人群。這里已經(jīng)不再寂寞。如果這里是真的曹雪芹舊居,二百多年前,曹雪芹奮筆撰寫《紅樓夢》的時候,無論如何想不到會有今天的盛況吧。院子里尚有一坐曹雪芹的像。站在旁邊留了影,為這次參觀畫了個比較圓滿的句號。
我想,無論真假,有一個地方供紅樓夢愛好者寄托對偉大作家的崇敬之情,也算稍有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