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論范仲淹家風(上)


文章來源:《文化河南》

  作者:楊德堂

【摘要】家風是一個家族的傳統(tǒng)風尚,是家族成員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好的家風可使家族繁榮昌盛,可以推進社會的文明和進步。故而家風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出將入相的范仲淹在一生歷練中形成的憂國愛民、光明磊落、樂善泛愛、尊老敬賢、自甘清貧、勤儉持家的良好家風,對范氏家族乃至對社會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正能量。

范仲淹為官38年,不但在州縣為能吏、在邊疆為良將、在廟堂為賢相、在文壇為大家,而且在家族中更是楷模。他在一生歷練中形成的既有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性、又有獨特閃光點的家風,堪稱一流,無可疵議。范仲淹家風不但對“北宋士大夫方厲廉恥,振作士氣”起了倡導作用,而且對于后世范氏家風的至善至臻,人才輩出更是起著劃時代的作用。

范仲淹家風主要體現(xiàn)在:志存高遠、憂國愛民;光明磊落、誠信不欺;樂善泛愛,扶危濟貧;崇尚孝道,尊老敬賢;自甘清貧,廉潔從政;尊妻愛子,嚴謹治家等方面。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則是范仲淹家風的最高境界。

一般來說,一個家族家風的形成客觀上要受所處時代政治、經(jīng)濟、社會的影響制約。但是,從根本上看是家庭內部因素決定的,特別是家族中領軍人物的道德操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本文試對范仲淹家風的形成及其內涵作一探討,以期引出可借鑒的現(xiàn)實意義。

一、范仲淹家風的成因

范仲淹作為歷史上屈指可數(shù)的“辦事兼?zhèn)鹘讨恕?,有著其獨特的人格魅力。筆者認為,范仲淹家風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因素。

1、坎坷人生奠定了范仲淹家風的基礎。 

范仲淹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父親范墉,進士出身,是個州里掌管文書的小官吏,在范仲淹兩歲時病亡,母親貧而無依,改嫁給長山(今山東鄒平縣長山鎮(zhèn))人朱文翰,范仲淹遂改名叫朱說。朱文翰也是進士出身,為人耿直,不附炎趨勢,一生不但沒做多大的官,而且還被調來調去,仲淹母子也就相隨游居,顛沛流離。范仲淹21歲時只身一人前往長山醴泉寺(今山東鄒平縣境內)讀書,常常是每天只煮一碗粥,放涼后劃為四塊,撒上點鹽和野韭菜沫,早晚各吃兩塊充饑。這就是后世廣為流傳的“劃粥斷齏”典故。范仲淹對這樣的艱苦生活曾寫過一篇《齏賦》,其中云:“陶家甕內,腌成碧綠青黃;措大口中, 嚼出宮商角徵?!闭蔑@出了范仲淹安貧樂道的情懷。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讀三年,后因繼父去世,加之又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決意自立門戶。遂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秋,辭別母親,獨往千里之外的應天府書院求學。他“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枕,夜或昏怠, 輒以水沃面,往往擅粥不充,日昃始食?!边@期間,范仲淹曾寫了一首名為《睢陽學舍書懷》的詩:“白云無賴帝國遙,漢苑誰人奏洞簫?多難未應歌鳳鳥,薄才猶可賦鷦鷯。瓢思顏子心還樂,琴遇鐘君恨自銷。但使斯文天未喪,澗松何必怨山苗?!背浞直磉_了范仲淹甘于清苦、渴求知音的向上精神和簞食瓢飲、自得其樂的豁達情懷。青少年時期的坎坷磨礪, 深刻影響了范仲淹自甘清貧,勤儉持家的一生。

2、傳統(tǒng)文化薰陶滋潤,鑄就了范仲淹家風的特色。

應天府書院,因位于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而得名。應天府書院原名睢陽學舍,五代晉時楊愨創(chuàng)建,弟子戚同文繼之。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宋城人曹誠出資重建。因規(guī)模宏大,藏書千卷,真宗皇帝親賜“應天府書院”匾額而名滿天下。應天府有著豐厚的文化積淀,宋初稱宋州,因是宋太祖發(fā)跡之地,于真宗景德三年(1006)改為應天府。它是夏商文明的發(fā)源地。春秋戰(zhàn)國時更是中華哲學的故鄉(xiāng),道、墨、儒三家創(chuàng)始人的故里和講學之地均在此。老子故里距此60公里,莊子故里距此25公里,墨子是宋國人,孔子祖居宋國。范仲淹就是在這樣濃厚的學術氛圍中,經(jīng)歷了五年深造。

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范仲淹又回到應天府為母親守孝。期間受留守晏殊聘請,主持應天府書院。他“嘗宿學中,訓督學者皆有法度,勤勞恭謹,以身先之,由是四方從學者輻輳,其后以文學有聲名于場屋、朝廷者、多其教也?!比曛?,他在此留下很多珍貴的詩文。文中提出的“君以民為體”、“用天下心為心”、“政在順民心”等,折射出的修身、齊家、治國理念,都要高出儒、墨、道先輩們的境界。

特別是在守孝期間冒哀上書,開頭便表現(xiàn)出了忠孝為本的人格:“蓋聞忠孝者,天下之本也。其孝不逮矣,忠可忘乎?此所以冒哀上書,言國家事,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憂,庶乎四海生靈,長見太平。”繼而提出“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備戎狄、杜奸雄、明國聽”的十八字治國方略,都反映出范仲淹的忠君愛民理念。這些思想已成為我國古代民本思想的精華。毫無疑問,范仲淹兩次進入應天府書院,為他全面系統(tǒng)接受中國優(yōu)秀文化,吸納升華道、墨、儒、法學說精髓,最終形成“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天而樂”思想,并為他逐漸凝結的以忠恕仁愛為中心的高尚家風,起到了催化作用。

中學生深情朗誦范仲淹《家訓百字銘》

3、家族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是范仲淹家風形成的歷史源淵。

范仲淹家風的形成無疑受其先輩們優(yōu)秀思想的影響。戰(zhàn)國時的范蠡是范氏家族的先祖之一,也是士大夫中不貪權貴、激流勇退的楷模式人物。北宋寶元元年(1038),范仲淹調知越州(今紹興),便立即拜謁范蠡的舊居翠峰院,為有這樣的先祖而驕傲,遂作詩:“翠峰高于白云閑,吾祖曾居水石間;千載家風應未墜,子孫還解愛青山?!边€將他在州衙的住處取名“清白堂”。范仲淹的高祖父(四世祖) 范隋,唐朝末年任處州麗水(今浙江麗水)縣丞。后因北方戰(zhàn)亂不歸,定居蘇州,其后人數(shù)代在吳越國擔任重要官職。范仲淹生父范墉, 博學能文,為官耿直,曾任諸王幕府。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隨吳越國國王錢俶歸順北宋。先后任成德軍、武信軍、武寧軍節(jié)度掌書記。翻閱范仲淹的家族歷史,世代官宦,皆無劣跡,包括范仲淹的繼父朱文翰,亦屬忠直之士。在封建社會的官宦家庭中,沒有濃厚的文化底蘊,沒有良好的家風,是不可能長期維系這種世家傳承的??梢哉f,范仲淹骨子里的遺傳因子和家族傳統(tǒng)文化的薰陶,對范仲淹家風的形成,有著不可低估的歷史性影響。

二、范仲淹家風的主要內容

范仲淹家風有好多方面,主要的有以下幾點:

1、志存高遠,憂國愛民。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憂國愛民是士大夫們倡導的最高境界,由于范仲淹家族世代多有為官者,故這一理念也成了范仲淹家風的閃光點。

范仲淹自幼胸懷大志,慨然以天下為己任,青少年時代便立下不為良相便為良醫(yī)的志向。20歲游關中,見病尸遍野,立言大丈夫當以利澤民生為務。晚年知鄧州時寫下的千古名篇《岳陽樓記》,總結了其做人之道和為官之本,提出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理念。在古代,君代表國家,憂君就是憂國家、憂社稷?!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對憂國愛民思想的高度概括。不僅成為范氏家風千年不衰的基石,也作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組成部分,成為千百年來仁人志士推崇的思想境界。

范仲淹憂國愛民的核心是以民為本,利澤民生。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范仲淹調任泰州西溪鹽監(jiān)。當時泰、海、楚、通四州,位于江淮之南,東臨黃海,唐代修建的捍海堤因年久失修,海水倒灌,沖毀鹽場,淹沒良田,不但朝廷鹽利受損,百姓也流離失所。范仲淹見民受其苦,國損其利,他雖不管地方行政, 但卻一再給朝廷上書建議復修捍海堤。天圣二年(1024),朝廷任命范仲淹為災區(qū)中心興化縣的縣令,負責治理?;?。他不負重托,親率幾萬民工日夜勞作在修堤工地。正當施工高潮時,突遇暴風雪,大浪突然襲來,一百多人頓時被卷入海底。一時各種非議四起,要求停工罷修。范仲淹力排眾議,上書朝廷,申明了修捍海堤的好處。經(jīng)前后兩任三年努力,終使大堤告成,地方經(jīng)濟恢復,國家鹽利增收,流離的百姓又回到故鄉(xiāng)。人們感謝范仲淹,將此堤稱為“范公堤”。

明道二年(1033),京東、江淮一帶遇大旱,相繼又遭受了嚴重的蝗蟲災害,莊稼顆粒不收,百姓掙扎在死亡線上。剛回京任右司諫的范仲淹得知情況后,立即上書,請求仁宗皇帝派員賑濟災民。當時仁宗正忙著在后宮吃喝玩樂,很少上朝理政。范仲淹見上書石沉大海,于是冒著觸犯圣威的風險,前去質問仁宗皇帝。說:“宮掖中半日不食,當如何?今數(shù)路艱食,安可置而不恤?”他的這番話問得仁宗無言以對,就順水推舟派范仲淹前去賑災。當年,范仲淹以一個鹽官因上書自討了個修堤的苦差事,這次他這個諫官,又因言得差, 自討了一份棘手難辦的賑災之事。但范仲淹為了利澤民生而不避艱險。他一到災區(qū)就開倉濟民,組織生產(chǎn)自救。他知道大災之后必有大疫,就遍設診所,還親自研制出一種防疫的藥丸分發(fā)百姓食用?;鼐r又特意帶回災民吃的野草,請仁宗傳示后宮,以戒宮中奢侈浪費。

范仲淹的愛民還表現(xiàn)在勇于擔當上?;实v二年(1050),杭州遭旱災,百姓生活無著落。知杭州的范仲淹根據(jù)杭州人喜游西湖,好佛事的特點,鼓勵百姓賽龍舟,自己還親自帶著官員們游宴于西湖。他又召集各寺方丈,說災荒之年工價最低,號召大興土木修建寺廟。他還組織修建官房,以糧代發(fā)工錢。當時有一名監(jiān)司彈劾范仲淹,說他不恤荒政,大災之年游西湖,還大興土木,傷耗民力。范仲淹說, 大肆官游,大興土木,是為了用官府和富豪們多余的錢糧,加惠受災的百姓,游玩的是一個人,靠他活命的就是幾十個人了。實踐證明, 范仲淹這些招數(shù)的實行,每天都要出動勞力數(shù)萬人。這一年杭州平安渡過了災荒。

2、光明磊落,誠信不欺。

范仲淹一生光明磊落、誠信不欺,集中體現(xiàn)在“不欺”二字上。慶歷六年(1046),鄧州人賈黯考中狀元后回鄉(xiāng)省親,專程到花洲書院拜見恩師范仲淹,請教治國立身之道。范仲淹對他說:“君不憂不顯,惟不欺二字可終身行之?!辟Z黯如獲至寶,終身佩服踐行,后官至左司郎中、開封知府、御史中丞。為官清廉耿直,遇事敢說敢為,深孚眾望,當?shù)靡嬗诜吨傺偷牟黄劢陶d。

范仲淹不但誨人不欺,自己的一生,也是踐行不欺的一生。范仲淹在應天府書院讀書期間,與朱某要好。一日,朱某生了重病,范仲淹精心照料,親自為他煎藥捧湯。朱某臨終前對范仲淹說:“某嘗遇異人,得變水銀為白金術。吾子幼,不足傳,今以傳君。”遂將其方并白銀贈范仲淹,范仲淹力辭不受,朱某已氣絕身亡。范仲淹無奈,只好把它包好存了起來,此后再也沒有打開過。朱某的兒子叫朱寀(采),漸漸長大成人,在范仲淹的精心培養(yǎng)下,考中了進士。范仲淹便把方子和白銀還給了朱寀,并囑咐他好自為之,早日成家立業(yè)。

范仲淹一生推薦人才無數(shù),但胸懷坦白,正大光明,從不夾雜個人恩怨而任人唯親、結黨營私。在對胡瑗和石介的使用上最能說明這一點。胡瑗和石介均為大學者,與孫復并稱“宋初三先生”。范仲淹曾三次推薦胡瑗,先是聘請胡瑗任蘇州郡學教授,并于景祐三年薦胡瑗進京參與更定雅樂,成為胡瑗一生的轉折點。第二次是范仲淹受命邊帥時,薦胡任陜西丹州軍事推官,充分發(fā)揮了其軍事智囊才能。再后薦胡任學官。胡瑗后任國子監(jiān)直講、天章閣侍講兼管勾太學,鑄就了胡瑗一生的輝煌。石介一生疾惡如仇,極力支持范仲淹、韓琦等憂國憂民的改革者。慶歷三年(1043),范仲淹任參知政事,歐陽修、余靖、蔡襄、王素等人都推薦石介為諫官,宰相也己認可,唯范仲淹不同意。他認為石介性剛直,天下所聞。然性亦好異,若任諫官,必以難行之事為難朝廷,稍不隨意,則引裾折檻,叩頭流血,無所不為,必誤大事。怎么能用這樣的人為諫官呢?大家佩服范仲淹的公正無私,從此不再推薦石介為諫官。

不欺,在理念上即為不欺君心,不欺民心,不欺自己的良心。也就是于己無欺,于世無欺。表現(xiàn)在實踐上則是剛直不阿,光明磊落,公平處事,坦誠為人。從冒哀上書到主持慶歷新政;從三次被罷官到攜子守邊;從年輕時提出“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憂”,到晚年時發(fā)出“持一節(jié)以自信,歷三黜而無悔” 的呼喊,無不滲透著范仲淹的不欺精神。

3、樂善泛愛,扶危濟貧。
范仲淹一生“天性施與,人有急必濟之,不計家用有無。既顯,家中如賤貧時,家人不識富貴之樂。”寶元元年(1038)十一月,范仲淹由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市)調任越州知州(今浙江紹興市)。到任不久,戶曹(掌管戶籍、賦稅、土地、財政收支的官)孫居中病死在任上。孫為官清廉,家貧子幼,無力辦理喪事。范仲淹便從自己的俸祿中拿出一百緡(一緡為一千文),料理孫居中的后事,又雇了一條大船,派了一名可靠的衙役,護送著孫居中的靈柩和一家老幼回原籍。臨行前,范仲淹還寫了一首詩交給那位衙役,并囑咐他路上若有關津盤查,可讓他們看看他的這首詩。詩曰:“十口相將泛巨川,來時暖熱去凄然。關津若要知名姓,定是孤兒寡婦船?!背錆M了對孤兒寡母的憐憫與同情。
范仲淹知鄧州期間,有一次叫他的兒子純仁到蘇州搬運五百斛小麥(古代十斗為一斛, 南宋改為五斗)。一天晚上,船行至丹陽,忽然聽到附近的一只船上有哭聲。便派隨從過船相問。原來,那船是石曼卿護送親人靈柩回家安葬的,船至中途,錢盡糧絕,一家人正為此發(fā)愁。石曼卿,名延年,北宋文學家,宋城(今河南商丘)人,歷官光祿寺、大理寺丞,太子中允。政治上與范仲淹志同道合,后落職海州通判。他一生廉潔自律,家道清貧,突然遭遇三起喪事的不幸,實在難以應付。范純仁便把麥子和船送給了石曼卿。范純仁回到鄧州,把遇到石曼卿的情況說了一遍。范仲淹意味深長地對兒子說,救人危難是做人的本份, 這才象我的兒子。這就是“麥舟助喪”的典故。

范純仁接受家風洗禮,把麥子和船全部送給了石曼卿

范仲淹一生未置房產(chǎn),景祐元年(1034) 六月,范仲淹回到他的故鄉(xiāng)蘇州任知州,朋友們向他介紹一處風景秀麗的地方,叫南園,原是五代時吳越廣陵王錢元璙的別墅。范仲淹很滿意,便買了下來,準備簡單整修后搬進去, 退休后也有個安居的地方。一天,一個風水先生對范仲淹說,你買的這塊地是龍頭寶地,將來子子孫孫定會科甲不斷,成為世世代代的公卿之家。范仲淹聽后,感慨地說,我家世代出貴人,還不如讓天下有志之士都來這里接受教育,源源不斷地產(chǎn)生治國之才。于是就捐出了這塊宅地,并主持建成蘇州郡學。后經(jīng)其子純仁等擴建,規(guī)模之盛,甲于江南,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僅宋代50余年間登科者就超過百人,明清兩代蘇州出的狀元、進士居全國之首。

皇祐元年(1049),范仲淹由鄧州知杭州,在一次閑談中曾流露出想退閑的意思,孩子們打算為他買下洛陽一處叫“綠野園 ”的住所,讓他安度晚年。“綠野園”曾是唐代名相裴度的住所,在當時非常有名氣。但被范仲淹拒絕了。他說:“在唐如晉公者,誰可尊也,一旦取其物而有之,如何得安?”孩子們又提出在洛陽買塊地建一處園林住宅,也被他拒絕了。他說,你們不要為我擔心,有錢應用到賑濟同族上。這就是范仲淹,真可謂以四海為家的大丈夫!
范仲淹雖然不買裴堂,但卻留下了“義田活族”的典故。范仲淹晚年獻出自己的積蓄, 由其三兄范仲溫購田千畝,辦起了義莊。范仲淹又專程去蘇州,與族中長輩們共同議定了義田的管理辦法,同時選出了族人中德高望重的長者掌管義莊。范仲淹在《告子弟書》中道出了辦義莊的初衷:“吾吳中宗族甚眾,與吾固親疏也。茍祖宗之意無親疏,則饑寒者吾安得不怕?自祖宗來,積德百年,而始發(fā)于吾,得至大官。若獨享富貴不恤宗族,異日何以見宗族于地下,今何顏入家廟?”范氏義莊曾延續(xù)900多年,義田最多時達五千多畝,在周濟族人,穩(wěn)定社會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據(jù)記載,范仲淹除在蘇州置義田外,還在他的第二個故鄉(xiāng),淄州長山縣(今山東鄒平)也置義田400多畝。有學者研究認為,范仲淹是社會大同的發(fā)明者。
(楊德堂,系政協(xié)河南省鄧州市委員會八屆、九屆主席,中國范仲淹研究會副會長,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會執(zhí)行會長。)

(總第90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范仲淹:大宋第一狂人
(原創(chuàng))范仲淹研究: “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5000年來第一“狠人”
花洲書院由北宋范仲淹創(chuàng)建
范仲淹的什么善行使自己家族八百年長盛不衰?
終生伯樂范仲淹
【詩藝花蹊】詞牌:漁家傲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